《菜根譚》是明代洪應明的著作。揉合儒家中庸、釋家出世和道家無為等思想,並結合自身經驗,形塑為一套出世入世的法則。 為了讓世人能夠最方便快捷地掌握《菜根譚》,本書從《菜根譚》「防人杜心」的處世角度,提煉出――「避禍遠罪,深藏不露;當忍則忍,吃虧是福;淡心寡欲,順其自然;厚德積福,寧靜致遠」四大智慧。 真誠地希望本書能為各位洞悉處世真諦,掌握處世技巧,提供有益的幫助。如果諸君想讓自己處世更老練,人際關係更融洽,本書將是最忠誠的幫手和最明智的選擇。 菜根譚簡介: 《菜根譚》是明朝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集,為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對於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力量。 洪應明(1572~1620年),字自誠,號還初道人,明代思想家、學者。
說易 「易」就是變易、變革,《易經》提倡變革,並指導人們去應對變革、引領變革。《易經》上說:「改命,吉。」這就是讓人們勇於改變自己的命運。 「易」就是容易、簡單,《易經》將一切還原為簡單,指導人們用簡易手段獲取勝利。《易經》上說「匪夷所思」,就是說很多看似複雜的問題其實可以簡單化解。 「易」就是交易、交換,《易經》指出:沒有失去就沒有擁有,我們必須學會交換。《易經》上說:「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就是說只要我們善於動用天地四方(即「六位」)的資源,就可換取成功的自由境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在中國最高學府清華大學東門,立著一塊巨大的長條青石。上面鐫刻著《易經》的一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字體堅硬如鐵鑄龍蛇,熠熠生輝。 這就是著名的清華校訓,每一位到清華學習和參觀的人看到這句鐫刻在青石上的校訓,都會為這種濃郁的氣氛感染。在清華的西校門裡面,還立著來自《易經》的另一句名言:「人文日新。」 為什麼清華大學會如此信奉《易經》,把它的名句當做校訓、格言?這是有其傳統的。早在西南聯大時期,這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已經是它的校訓。 幾十年來,清華人以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在各個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時也成為一股公認的社會力量,在政界、學界、經濟界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領頭作用。 清華的力量來自「自強不息」的《易經》精神,清華的力量源自《易經》。 不僅如此,我們整個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曾受惠於《易經》,《易經》的自強不息精神已經成為全體中國人的精神財富。 以往人們提起《易經》,以為它是本算卦的書。其實,《易經》主要不是在講算卦,而是講如何奮鬥成功。它是一部偉大的哲學書,一部偉大的成功學經典。 《易經》的精華即在於它的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幾千年來,《易經》深邃而直白的智慧不斷指導我們走向成功。 時代變了,但社會進步的規律不變;在中國大地成功者不斷湧現,但成功的規律不變。清華如果喪失了「自強不息」精神,將不再是清華;中國如果喪失了「自強不息」精神,將不再是中國。 《易經》的自強不息精神是中國的巨大財富,是中華民族的元氣所在,是我們走向成功的智慧之源。 就在此時此刻,而不是遙遠的明天,我們必須更好地運用《易經》去創業,去獲取成功。
紀昀,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觀弈道人,直隸獻縣(今河北省獻縣)人,生於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年),卒於嘉慶十年(一八○五年)。自三十一歲中進士後,擔任過多次鄉試、會試同考官或正考官,五次出掌都察院,二任禮部尚書,並曾擔任短時間兵部尚書,最後在內閣協辦大學士任上辭世,謚號「文達」。他一生事業上最輝煌的時期,是自乾隆三十八年任四庫全書總纂官開始的近二十年時間。 紀曉嵐被後人喻為「清代第一才子」,可見他在文學上的造詣是相當厚實的。雖然是朝廷的大官,但民間卻流傳他無數的詼諧故事,可見他深得人緣、平易近人,是個讓人感到親切的人物。 紀曉嵐身處清朝由盛而衰、由治而亂的過渡時期,以天縱之聰明,在複雜多變的官場中,隨機應變,方圓相濟,上得天道,下媚黎民,生前顯赫,死後留芳。他傳奇般的成功就在於他巧妙地將「方圓」與「圓」有機地結合起來,達成了天理與人欲、品德與才華、生活與事業、為學與為官等一系列看似對立的事物之間的高度統一。從方圓的角度看待紀曉嵐的為人處世之道,方可知道: 一、就人際交往而言,紀曉嵐認為,一個人與最要好的朋友之間也有對立面,與最仇恨的敵人之間也有依賴面。處理好人際關係,主要就是根據彼此依賴面大還是對立面大,巧妙地把握「方」與「圓」的轉化。 二、就事業與生活的關係而言,事業宜方,生活宜圓。紀曉嵐認為,只有自由自在的人生才能快樂無比,也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力。恬淡自守、清心寡慾是一高尚的氣節;但過分冷淡避世,就顯得毫無抱負,無法救助世人,報效天下。嘔心瀝血,兢兢業業是一種美好的品德;但過於忙碌苦做,則會喪失人生之樂趣,無法陶冶情操。 三、就思想與行動的關係而言,思想宜方,行動宜圓。人的思想往往與行動有著很大的距離,思想上考慮成熟的東西有時卻無法轉化為行動;情感也往往與理智不能和諧,理智上認為正確的,情感卻執拗地與它相抵觸。紀曉嵐認為,要解決這種矛盾,就要以行動之「圓」助思想之「方」,要善用思想提高行動的價值,善用行動落實先進的思想。 四、就天理與人欲的關係而言,他認為,理就在欲中。宋明理學家的基本觀念是將天理與人欲視為對立,要體現天理,就必須排斥人欲。他認為,這無異於「以理殺人」。「理者,存乎欲者也。」他主張以情統治理。他不僅僅停留在理論上,而是和魏、晉時的知識分子一樣,把理論在行為中付諸實踐,其放蕩與曠達,與阮籍、嵇康有神似之處。 五、就德與才的關係而言,紀曉嵐認為,應當看其事功。儒家傳統,重德而輕才。司馬光說:「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曹操心目中「賢」的標準恰與儒家所持者相反,重才不重德。他認為,有德行者未必能進取,能進取者未必有德行。紀曉嵐認為;有德行中的偉人,也有功業中的偉人。漢、唐英雄於德行雖有虧,但他們創造了歷史,影響了人類的命運,我們不應忽視其偉大之處。 紀曉嵐是個傳奇的才子,他雖然不是一位具有深邃哲學思維的思想家,也從來沒有創立過文學、哲學或者史學的理論體系,但是他才華橫溢、學富五車。在《四庫全書》編纂中,他以睿智的眼光掃視了中國流淌千年的學術文化長流,並做出了涵蓋經學、哲學、文學和史學等各科領域的規模宏大的理論總結。在清代筆記小說和民間傳說中,紀曉嵐機智、幽默,而且十分正直,一身正氣。他出口成章,妙語連珠,不僅在乾隆皇帝的刁難下對答如流,而且不懼權勢,對和珅之類的奸人冷嘲熱諷。 紀曉嵐還是個傳奇式的怪人。他愛吃肉,據說可以「日食肉十數斤」,至於穀物之類幾乎不吃。他特別愛吸菸,煙槍和煙鍋之大,國內無雙,有「紀大煙袋」的綽號。據說他每裝一袋煙,可以從虎坊橋一直吸到圓明園。 本書除了描述紀曉嵐生平的詼諧生動的小故事外,也十分有系統地將他一生為人處世的機智妙方公諸於世,除了有趣生動,可看性極高,我們可以在輕快的閱讀中,獲得十分睿智的新啟示!
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般若心經」這篇佛經的名稱,以及經文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甚至經文最後「羯帝羯帝……」這句真言,不僅耳熟能詳,而且亦時常出現。 縱觀今昔歷史,除了這一篇「心經」以外,沒有任何經典,能受到如此眾多的人所喜愛及誦讀。 在以前,為了方便不識字的人唸誦,甚至還有所謂的「圖畫心經」,廣受民眾的歡迎。不過,關於這一篇經文的內容真義,卻幾乎沒有任何人去把它說明白。 或許是因宗教以及信仰並非屬於「道理」的範疇,以致人們才一知半解地認為經典的內容本來就是很深奧的,只要會讀它,至於內容的真義嘛,並不是那麼重要的! 然而到了現代,所有的事物都以科學的立場來說明,一切的事情莫不以利用頭腦理解為最優先。在這種時代背景之下,若有如符咒一般,在不明其理的情況下唸誦經文,將逐漸使人感到乏味。 正因為如此,近幾年來,坊間出現了許多經典解釋本,以及注解本。 既然如此,那麼為何要錦上添花似地再出版新的「般若心經」解釋本呢?恰有如人類的臉孔千變萬化一般,人們對經卷的理解,亦可分為很多層次。或許有些人對以前出版的注釋本,還是無法理解,是故,筆者才著手編撰這一本書。 一旦降生於這個人世,隨著成長,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有一番作為,但是卻往往未能達成,而不知不覺間邁入老境,這也是人生的一大悲哀。 生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應該趁著有生之年,好好地思考自己活著的真正意義。 一旦你存有這種心理,你就會感覺到「般若心經」所說的每件事,都是非常適切的人生教導。 焦躁、鬱悶、呆板、狹隘―─等叫人厭煩的生活方式,只要你能夠理解這一篇經卷的精髓,就能夠消除泰半。 筆者儘量把這本書寫成……每翻一頁,就能夠發現嶄新的生活方式。由衷希望,每一位讀過這本書的人,都能夠了解人類生活方式的真諦。
人生在世,免不了會有求人辦事的時候,這時說話的技巧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可使你更順利或以更少的代價達到目的。人都有覓求同類或知音的傾向,想使某人將你納入知音之列,你就必須投其所好,千萬不能惹他反感。因此,要求人之前要先了解對方,才不致於一開口就吃上閉門羹!另外,有些人軟硬都不吃,像鐵石心腸,這時―—你也別馬上灰心,也許轉個彎、換個做法,他就無法拒絕了。 求人時一味地談自己的事,不停地說「請你幫忙,請你幫忙」,只會讓你所求的對象感到厭惡與不耐煩。 假如想把自己的請求向對方說明,就應該先擺出願意聽取對方講話的姿態,而且態度誠懇,他才可能和你溝通。 你所談的話題應該視對方的情形而定。再好的話題,若不能符合對方的需要,必然無法引起他的興趣。你必須想辦法引出彼此共通的話題,才能聊得投機。然後再慢慢地把話題引到你所要談論的範圍。 不要總是說些老生常談,或是在家長里短的範圍內打轉。這很容易使對方厭倦。你無法拓展談話的範疇,就不能進一步使對方瞭解你,更不必說與他深入交往了。 無論談到什麼問題,都要把自己目光所及、腦中所思傳達給對方。而且,必須發表獨到的見解。 但也不要夸夸其談,表現得似乎自己什麼都懂。 某人在美國留學,辛苦了好幾年,總算畢了業,拿到了響噹噹的洋電腦博士文憑。可是,回國後卻一時找不到工作。 他被各大公司拒絕,生計沒有著落,滋味當真不好受。經過苦思,他終於想到一個絕妙的點子。 他決定收起所有的學位證明,以一個最低分身去求職。 這個法子還真靈,一家公司老闆錄用了他,讓他當程式輸入員。這活可真是太簡單了,對他來說簡直是「高射炮打蚊子」。不過,他還是一絲不苟,勤勤懇懇地幹著。 沒多久,老闆發現這個新來的程式輸入員非同一般,竟然能看出程式中的錯誤。此時,這小伙子掏出了學士證書。老闆二話沒說,立刻給他換了個與大學畢業生相對口的專業。 又過了一段時間,老闆發現他時常還能為公司提出許多獨到而有價值的見解。這可不是一般大學生的水平呀!此時,這小伙子又亮出了碩士學位證書。老闆看了之後,又提升了他。 博士在新的崗位上幹得更出色,老闆覺得他還是與別人不一樣,非同小可,當即把他召到辦公室,要他從實招來。此時,這小伙子才全盤托出他的博士資歷。老闆聽了更是欣賞,便毫不猶豫地重用了他。 據說,有一位聰明絕頂的小孩聲稱可同時與世間兩位堪稱大師的頂尖高手對壘。有人好奇,當真為他安排了比賽的機會。這聰明的小孩怡然自得,似乎一點也不用心。兩位大師卻聚精會神,熱汗淋漓。到了最後,小孩居然贏了兩位大師。 觀者百思不得其解…… 原來,小孩讓甲乙兩大師各居一室,而他來往於兩室之間。小孩自始至終都是用甲大師的棋法對付乙大師,用乙大師的棋法對付甲大師,甲乙兩大師全然不知。 由此可見,用此事為彼事服務,而此事和彼事均間接為你辦事,關鍵是要使他們相互不知道,也就是一定不能穿幫。否則你所求辦的事肯定泡湯。 處於現代的信息時代,每個人每天都要應付想當多的資訊,在時間有限,自己無法無法包山包海之下,請求他人的「火力支援」是勢所難免的,因此,搞好人際關係就變成很重要的一件事。所以,請人幫忙,求人辦事,並沒有什麼丟臉或見不得人—―放心啦,這是很正常的事啦! 一個人的智慧畢竟還是十分有限的,可如果能集合古今之大成的智慧,那就不可限量了,前些日子,還在某一本書看到一句令人震撼的話―—我們需要新東西嗎?最好的不都在歷史上了―—因此,再細看本書之後,越發覺得李宗吾教導我們的人際學密碼―—怎樣求人辦事。實在不容忽視、不能掉以輕心!
古老的東方禪宗體系,支脈紛紜,源遠流長,可謂幾十代禪中英傑,以十幾個世紀漫長歲月所精心構築的龐大精神世界。因此有「禪深似海」之說。名其為「海」,確也浩翰深邃,令人歎為觀止。然而,禪又並非虛無縹緲,玄不可測;它就伴隨在我們身邊,充溢於日常生活之中,即所謂「平常人之道」,只須「治心返本」、「觀心見性」,禪便是人人皆能領悟和擁有的「自家寶藏」。 因此,在東方民族的潛意識中,禪堪稱根深柢固,綿延至今,不斷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產生深刻的影響,乃至成為中國文化寶庫中不可忽略的一大特殊遺產。 面對這宗遺產,確令人深感它的豐富多彩與博大精深,充滿著耐人尋味的宗教光輝和人生智慧;即便以現代人的眼光看來,也依然洋溢著雋永的情致與不衰的魅力。也因此,數千年來,禪宗典籍林林總總,汗牛充棟,並且始終有著它廣大的讀者層面與讀者群落。 本書便是從數以千計的禪宗典故、公案、語錄中,精選出五百餘篇有典型意義的作品,分門別類,輯為九大部分,以供有興趣的讀者欣賞、研讀。 需要說明的是,為考慮對禪有初步興趣而尚未精深者的需要,本書所編選之禪典,均在每則之後附有簡短的點評文字,即所謂「品曰」。此種「品曰」,或從各類禪宗典籍、理論中提煉而出,或係作者本人研讀之餘的一時感悟,隨筆寫下,因此未必準確、精當,僅供參考而已。更何況「不立文字」、「拈花微笑」、「以心傳心」歷來是禪宗遵奉的要旨之一。故以此觀「品曰」,本身便有畫蛇添足之嫌,讀者大可不必受其束縛,否則便有悖於禪道之本旨了。 菩提非樹,大道無門;漸悟頓悟,皆憑自性。全書計三十餘萬言,倘其中有某些文字能對讀者的精神世界發生有益的作用,本書也就算是有它的價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