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於宋代淳熙八年,迄今有八百餘年歷史的四川新津觀音寺,位於如盛開蓮花的九座峰巒連綿而成的九蓮山山麓,為被稱作「蓮華接翠」的新津縣十二景之一,也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五年,拍攝觀音雕塑多年的攝影家馬元浩受寺內的飄海觀音吸引,自海南跋涉至四川拍攝自明代重建後留存至今的觀音佛像與壁畫,將隱於翠深靄濃之中的中國佛教藝術與其內蘊的人文光澤,透過攝影鏡頭帶至世界眼前。歷經風雨劫難也經過多次修復的觀音寺,其現址上留存著觀音殿、毗盧殿、彌勒殿、接引殿等古建築。除了寺院中的宋少保張商英的紀念碑外,觀音殿的觀音三大士像與五百大小羅漢像,毗盧殿的十二圓覺菩薩、二十四諸天與十三個供養人像壁畫,以及各殿依循宋代營造法式建成的抬樑式構造,均以樸實謹素、豐潤柔和的線條與用色,特立於富麗豔彩的藝術表現之上;而在其人物鮮活細膩的動作與表情上,亦隨處可見經滄桑洗鍊而尤顯勁道的描繪與刻塑技巧。現任海南島博鼇東方文化苑任荷花館館長、曾舉辦多次佛像攝影展覽的攝影作者馬元浩,繼一九九七年出版的《雙林寺彩塑佛像》後,在本書中以更顯渾熟與意蘊的攝影技巧,透過鏡頭傳遞出新津寺佛像與壁畫的藝術力量。
山東博興堪稱是近三十年來出土高古佛像的奇蹟地,自七○年代以來,共出土四批。博興縣銅佛像主要出自龍華寺遺址,共計一百多件,特別是一九八三年九月出土的一批,在中國佛教藝術研究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這批銅造像出土,對於研究這一時期山東地區銅造像的分期、類型等,提供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同時對研究北朝時期該地區的佛教文化、佛教流傳及寺院興廢等,更具價值。 龍華寺遺址這批銅造佛像,從北魏太和二年始,至仁壽三年,期間長達一百二十五年之久,除隋代一件老子像外,餘均是佛像;造像題材以釋迦多寶像為多,其次是觀世音像、彌勒像等。其數量之多、年代之久、紀年序列之清楚,在中國都是首次發現。這批佛像在公諸學界後,引起了中、外學者極大關注。 博興銅佛像表現的多方面的史料價值、藝術價值、宗教價值和科學工藝價值是不言而喻的,也是至今學者們不斷深討的問題。《山東博興銅佛像藝術》一書是首次以考古資料為基礎系統研究一個地區銅佛像的專著。本書圖文均由山東博興縣博物館提供。本書的出版,深信將進一步促進對銅佛像藝術的全面系統研究。
近年來山東青州地區佛像文物的發掘,是一項心痛又驚奇的發現,這些大量出土的金銅佛像及石佛像,多數遭受嚴重的破壞,但在這些殘缺不全的文物中,卻隱藏著 歷史脈絡,並解讀出佛教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歷史環節。然而,青州地區佛像的意義卻遠甚於此,它獨立地發展出一個新的地方佛像藝術類型—以個體石造像為主的 「青州風格」,而其造像內容,也可端倪出青州地區的地方信仰、經濟狀態及其歷史意義。 本書作者劉鳳君在美術考古學專業上有長期的投注及貢獻,也多次受邀來 台講學,任教於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也是美術考古博士班指導教授。他實地考究出土的山東佛造像,提供許多可貴的第一手文獻資料及圖片,並研究分析 出山東佛像地方藝術風格及發展、系統化地彙整出這第一本極具參考價值的《山東佛像藝術》。本書並將台灣部分所藏的青州佛像一併列入討論,充分凸顯出著者研 究山東佛像藝術課題的完整性。
韓國佛教美術 佛教文化東傳朝鮮半島以後,千餘年間,成為除了漢文化以外,影響韓國最深厚的外來宗教,而佛教美術的發展也從與中國根源的關係,逐漸轉移和在地的文化、信仰、生活及民族審美觀融合,發展出其特有的圖像符號和美感,充分展現出韓民族對宗教與生命共同體的詮釋和讚頌。因此從佛教美術在中國及亞洲地區的變遷看來,韓國佛教美術,不僅僅是一種地域性文化的呈現,它獨特的風格與影響,佔有重有地位,並且讓我們能更深入探索佛教美術的全貌。 本書是國內第一本介紹韓國佛教美術的專書,是欲一睹韓國佛教美術精華的最佳選擇。書中詳述韓國佛教美術的發展脈絡及各時期風格流變,並就佛像與佛畫兩部分,配以精選的圖片解說導賞;作者以其多年留韓的田野調查和體驗,豐富的人文生態見聞,生動的揭開了這東方佛國淨土所在的藝術寶藏。 文化的傳播宛如水從高處往低處流的自然現象,但是傳播及影響並非是永遠處於從屬的關係,從收受影響的關係發展到克服模仿而衍生出自我的風格,美術史上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站在研究東洋佛教美術宏觀的視野,中國的學者有進一步探討韓國與日本美術的必要性。
長安——陝西,在某種程度上幾乎就是中國悠久歷史和文化的代名詞,不僅有舉世聞名的秦兵馬俑、半坡遺址、黃帝陵和漢唐帝王陵墓群,而且也創造了同樣燦爛輝 煌的佛教文化和藝術。 數量眾多的造像碑、單獨造像、石窟與彩塑歷經劫難而遺留至今,使我們得以追溯在千百年的滄海桑田中曾經有過的寧靜、明澈、深邃、博大 和永恆。 《陝西佛教藝術》作者李淞為中國美術史碩士,長年研究佛教美術,本書是在他實地考察陝西各地佛教相關遺址的基礎上所寫成,論述了陝西從北朝至明代 的佛教藝術活動和主要遺址,是第一本綜述陝西佛教藝術史及佛教藝術遺存現況的專著。 其中,北朝時期兼容各種文化而又保持傳統特徵的「長安模式」,隋、唐時 期華貴而氣勢恢弘的皇家色彩,宋、金時期與戰爭環境緊密相關、風格精緻而凝重的陝北地方流派,元、明時期濃郁的民間文化趣味,都在中國佛教藝術史上佔有十 分重要的地位。 本書收錄有兩百多張精彩圖版,以及各石窟的平面解說圖,其中相當一部份是由作者親自拍攝並首次發表,彌足珍貴。
佛教自西而東傳入中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衝擊;在佛教思想與中國文化融匯激盪之時,佛教美術的創作也變化出瑰麗多采的風姿樣貌,撼動著人們的視覺與心靈。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伊水兩岸,其造像碑刻在中國藝術史上佔重要地位。北魏崇信佛教,因而開始了此地佛教造像的藝術工程,歷各朝而於唐代達到巔峰,至明 朝中葉始告湮息;在一千餘年的經營過程中,造就了兩千一百餘座窟龕、十萬餘尊造像、三千六百餘件題記與碑刻,展現出氣象恢弘的人文景觀,以及相異於敦煌、 雲岡石窟的獨特面貌。 《龍門佛教造像》作者張乃翥為龍門石窟研究所副所長,潛心研究龍門石窟佛教藝術二十餘年;書中主要分為北魏與唐朝兩個部分,自造像的 題材內容、風格與雕刻技法等方面,研究龍門佛教美術與當代社會、政治、藝術審美觀的關聯,精闢剖析龍門佛教造像的民族化過程。 書中收錄超過兩百五十幅精美 彩圖,文字解說鉅細靡遺,彷彿帶領我們親臨龍門,品賞中國佛教美術的精華。
佛教藝術是人類的重要文化資產,更是文化傳承中最為尊貴的智慧生命。隨其無盡的傳播延伸,佛教的造像圖像藝術,也在各地信仰文化的滋養下,創造出輝煌的世界。 佛教藝術之美,不僅是視覺圖像的呈現,其所包含的歷史文化背景與精深義理,更是值得我們深入了解。 今天,佛教藝術已是國人生活的一環,國人亦開始重視 其造像世界的圖像語彙世界。為了將佛教藝術傳承千年的文化智慧彙整介紹,本社特別策劃了一系列的「佛教美術全集」,並以本書揭開序幕,帶領讀者進入浩瀚無 垠的佛教藝術世界。 《佛像大觀》不僅介紹佛教造像的形態之美,其歷史典故及文化背景亦有詳細的介紹。就其發展的文化傳播路線,本書將佛教造像區以印度、中 亞、中土以及日韓、東南亞及其他,共五個單元,介紹各個文化所造就的藝術之美,並解析其傳承千年的智慧世界。 圖文並茂的精彩介紹,讓讀者同時感受佛教藝術 觸動人心的視覺與精神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