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百科 書系 ,共計7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世界植物圖鑑小百科

YOUNG  著
啟得創意  出版
2020/05/27 出版

植物是植物界各種生物的統稱,最早出現於距今二十五億年前的元古代,當時的植物屬於菌類和藻類,一直生存於海水中。一直到了二億四千八百萬年前的三疊紀時期,古生代主要植物幾乎全部滅絕,植物開始進化,擺脫對水的依賴,直到進入新生代以後,地球環境逐漸變成四季分明的多樣化氣候,植物也通過本身的遺傳變異,去適應那些變化的環境條件,分化出更多類型。到了現代,世界上大約已有40萬種植物,大致可分為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兩大類。   低等植物所指的是植物沒有根、莖、葉的分化;種子沒有胚。如藻類、菌類和地衣類就屬於低等植物。   高等植物又稱有胚植物,它是在五億四千萬年前的古生代發展而來的,生活在陸地上。它包括了4個門:苔蘚植物門、鏈束植物門、裸子植物門和被子植物門。被子植物還可以分成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   這類植物我們也可稱之為陸生植物,這也是書本所要介紹給讀者的部分。若依生長的環境可分為「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兩大類。  

9 特價22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兩棲、爬行動物小百科

YOUNG  著
啟得創意  出版
2020/03/04 出版

爬行類動物是由石炭紀末期的古代兩棲類進化而來,牠們都不是恆溫動物,是真正適應陸棲生活的變溫脊椎動物。 爬行類動物最盛時期,可說是在中生代,那時很多類群發展成龐然大物,不僅橫行於大地,還佔領了天空和水域;當時的牠們是佔居絕對統治地位的動物,所以中生代被稱為「爬行動物時代」,又叫做「恐龍時代」。 但到了白堊紀末期的一億年前,地球上經歷了災變,使這些龐然大物發生絕滅。到新生代時,爬行類動物就只剩龜鱉類、鱷類和有鱗類(蜥蜴和蛇)了。 在三億年前的石炭紀開始,古代肉鰭魚類便長出了肺,並爬上陸地。從此以後,牠們成了陸地上最繁榮的脊椎動物。但這些古兩棲類動物,有一部分進化而成爬行類;未進化的約兩棲類於一億二千萬年前就已滅絕。如今的兩棲類動物,都是三疊紀以後才出現的。 爬行類和兩棲類動物都是一群變溫動物,也就是冷血動物,牠們沒有完善的保溫裝置和體溫調節功能,都需要從外界環境來吸收或散發內部的熱量。

9 特價22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恐龍世界圖鑑小百科

YOUNG  著
啟得創意  出版
2019/12/25 出版

恐龍是一群生存於陸地上的主龍類爬行動物,牠們外貌離奇古怪,都是卵生的,以四足或兩足爬行;出現於2億5220萬年前三疊紀,滅絕於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這個階段我們稱為中生代時期,它包含了三疊紀、侏儸紀、白堊紀三個時期,這時的動物我們統稱為史前動物。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地球發生了彗星撞地球的滅絕事件,50%的生物因此滅絕,其中包括所有的恐龍,而鳥類與哺乳類繼續存活至今,這時是中生代與新生代的分界。然而,許多中生代史前爬行動物並非恐龍,但卻常被我們非正式地認定是恐龍,例如在天上飛的翼龍類與在水裡游的魚龍類這兩類的動物,牠們並非屬於恐龍類,恐龍概括來說,應該是四肢直立於身體之下的動物。但因大眾普遍的認定,因此,我們也將在此書中加以介紹。三疊紀:是指2億5220萬年前到2億130萬年前之間的一個地質時代。侏羅紀:是約2億130萬年前到1億4500 萬年前之間的地質時代。白堊紀:是約1億4500萬年前到6600萬年前之間的地質時代,也是中生代的最後一個紀。

9 特價22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飛行動物圖鑑小百科《鳥類動物》

YOUNG  著
啟得創意  出版
2019/11/27 出版

鳥類都是只有兩隻後腳,前腳均演化成了翅膀,為恒溫、卵生的脊椎動物。鳥類在進化過程中,為了能更適應飛翔的生活,因此身體出現了許多的特徵,如:為了減低重量,骨骼都是中空;為了適應高空寒冷環境,體上均披羽毛;飛行中為了能更好的呼吸,因此氣體交換不是肺泡而是微氣管;因為採食習性,所以演化出角質化的喙,全無牙齒。 大多數鳥類都會飛行,只有少數的鳥類為了適應生活環境的改變,而漸漸退化成不會飛,或是不太會飛。因此,依鳥類的生活環境和形體特徵,一般又會區分為: 1.過著捕獵生活的猛禽類:這類主要包括鷹、隼、鶚等。 2.可以在水面游動游禽類:這類主要包括鴨、雁、鷗類等。 3.喜歡用長腳涉水的涉禽類:這類多不會游泳,如鶴、鸛、鴴   鷸 類等。 4.能攀爬樹幹,與地面呈90度角的攀禽類:這包括啄木鳥、鸚鵡等。 5.聲音嘹喨高亢的鳴禽類:喜歡唱歌鳴叫的,如鶯、雀等。 6.走的比飛的還好的陸禽類:這些鳥類飛行能力慢慢退化成不強,或是完全退化了。 另外,長年居住在當地者,我們統稱為「留鳥」;隨著季節變化遷移者,我們統稱為「候鳥」;僅遷移時做中途短暫休息者,我們統稱為「過境鳥」;不慎迷失方向進入者,我們統稱為「迷鳥」。

9 特價22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海洋動物圖鑑小百科《脊椎/無脊椎動物》

YOUNG  著
啟得創意  出版
2019/10/30 出版

海洋動物是指海洋中動物類生物的總稱。海洋面積佔全地球3/4的面積,70%是鹹水,上至海面,下至海底,從岸邊或潮間帶至最深的海溝底,都有海洋動物分布,其種類繁多,既有微小的漂浮生物或單細胞原生動物,也有大到數十公尺長、數百公噸重的鯨魚類,各門類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可以說有很大差異。 海洋到處都是生命,光照的上層海域裏有(0~1000公尺為淺層區:在水下二百公尺以上是光照區,200~1000公尺是弱光區。);黑暗的中層、下層海域裏也有(1000~2000為中層區,二千以上為下層區,這都是屬於深層水域。)海洋可以說是我們地球上生物最大的棲息地。 海洋動物現知有大約二十多萬種,是陸地動物的3.3倍,就連哺乳類動物也有一種鯨目動物是生活在海上,所以海洋動物共有幾十個門類,大致可分為海洋無脊椎動物和海洋脊椎動物等兩類。無脊椎動物包括各種螺類和貝類;有脊椎動物包括各種魚類和大型海洋動物,如鯨魚,鯊魚等,其中以魚類的品種最多,數量最大,構成了水域海洋生物的主體。

9 特價22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陸地動物圖鑑小百科《哺乳動物》

YOUNG  著
啟得創意  出版
2019/10/30 出版

所謂哺乳動物,就是用肺呼吸空氣的溫血動物,並能給後代哺乳。哺乳動物最早出現在兩億多年前的三疊紀,是動物界裡多樣化程度最高、分布最為廣泛的一類,也是與人類的關係最為密切的。人類長期利用哺乳動物作為食物、勞動力和寵物,與馴養後的哺乳動物形成了共生關係。人類也是哺乳動物的一員。 哺乳動物的身體結構複雜,有重達七千五百公斤的非洲象,也有不到一公斤小老鼠;牠們各自所取食的對象幾乎無所不包,分布在從海洋到高山,從熱帶到極地的廣泛區域。 大多數哺乳動物都是胎生,幼小的胚胎在媽媽的肚子裡發育成長,等牠們出生時,基本上已經完成了胚胎的發育,只有有袋目的動物出生時發育尚未完成,還需進入媽媽的育兒袋內進一步生長。 本書所介紹的陸地動物,將以哺乳類為主軸,其中囊括了十三個目,一百多種的陸生哺乳動物,以豐富的內容、精美的圖片,為小朋友們以最忠實、最易懂的方式呈現出來。

9 特價22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世界甲蟲圖鑑小百科《鞘翅目》

YOUNG  著
啟得創意  出版
2019/08/28 出版

甲蟲是昆蟲家族中最大的一目,前翅變為硬殼,不僅可以覆蓋身體,還能保護用來飛行的後翅;但某些種類已喪失飛行能力,比如步行蟲和象鼻蟲。 甲蟲成長的過程是經由: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在各階段中,不論外形、食性、習性、甚至是生態環境,都截然不同。例如蝴蝶,經由卵便成毛毛蟲,爬行於花草植物中;再變成蛹轉化成蝴蝶,活動於空中,是較為進化的一群,被稱為完全變態的昆蟲。此外,甲蟲在蛹轉變到成蟲的階段被稱為羽化,羽化後到可以進食的時間稱為蟄伏期。

79 特價19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