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開悟實修法門──觀呼吸   本書是佛使比丘數百本著作中的翹楚,介紹觀呼吸的十六個步驟,並詳細說明禪和子可能碰到的每一個難題和修禪的利益。只要修完觀呼吸的十六個步驟或階段,四念處自然成就。四念處一旦成就,七覺支就圓滿,智見和解脫也跟著水到渠成。   《觀呼吸》講解「岀入息念」,說明專注呼吸、觀察呼吸就可明瞭生命的真相,解脫一切煩惱痛苦。 觀呼吸,建立在吸氣和呼氣之上的正念。它的意思是:在每一個吸氣和呼氣的當下,建立在每一個所緣相之上的正念。開始時,把正念建立在呼吸之上,然後建立在各種覺受、各種心境之上,接著建立在無常、苦、無我的法印之上,最後建立在捨離之上,這是修行的終極目標。
內觀大師公認最適合現代人的法門隨時實踐,隨處奇蹟,每一刻,每個動作都蘊含解脫因子。 「由於不多修行四念處,如來滅後,聖教不能常存...」(相應部、大品) 「對於凡夫只有一條路可以導致清淨,克服憂愁哀傷,怯除苦楚悲痛,得到正當行為的準則,體證涅槃,這條路就是四念處。」(長部,四念處經) 如果四念處是一切實修法門的基礎,方便中的直接;那身念處就是基礎中的入門,直接中的直接。 身念處之所以為入門,是因為這門一開,你踏進去就是涅槃城內了。 所有人都大誤解了!四念處,不是同時觀身、受、心、法,而是只需選擇一個對象作為入手。阿姜念推薦身念處為普遍現代人實修,因為現代人少有耐心和敏銳,色身這般粗顯的物質,反而更容易覺察無常、苦、無我、不淨。 身念處並非只有觀身不淨,從阿姜念的教導中,即可形成「止觀雙運」,直接斷除根本煩惱。你會發現,佛法的偉大不在於龐大難解的教理,而是精練清楚的知見,可簡單操作的實踐。否則,在千年前知識未普及的印度,怎會有如此多的聖者成就。 備註:本書前半部曾收錄於《內觀禪修》。本書特色 一、精簡扼要。維持原始佛教簡單明瞭的特色,沒有冗言,沒有談玄說妙的龐大理論,直接說明該認識什麼?該做什麼。 二、次第明顯。從理論確認正見,再從身念處實修的準備和操作,之後指出成就的階段狀態,最後從他人實修經驗中反觀問題。建立一套反饋的系統,相當一本嚴謹的指導手冊。 三、無副作用上手。身念處異於其他靈修方式,不需觀想,沒有外靈干擾或走火入魔之虞。也因為不是專注念頭於一處,所以並不會不察外在,反之,能清楚知道外在,做出及時反應。
內觀大師公認最適合現代人的法門隨時實踐,隨處奇蹟,每一刻,每個動作都蘊含解脫因子。 「由於不多修行四念處,如來滅後,聖教不能常存...」(相應部、大品) 「對於凡夫只有一條路可以導致清淨,克服憂愁哀傷,怯除苦楚悲痛,得到正當行為的準則,體證涅槃,這條路就是四念處。」(長部,四念處經) 如果四念處是一切實修法門的基礎,方便中的直接;那身念處就是基礎中的入門,直接中的直接。 身念處之所以為入門,是因為這門一開,你踏進去就是涅槃城內了。 所有人都大誤解了!四念處,不是同時觀身、受、心、法,而是只需選擇一個對象作為入手。阿姜念推薦身念處為普遍現代人實修,因為現代人少有耐心和敏銳,色身這般粗顯的物質,反而更容易覺察無常、苦、無我、不淨。 身念處並非只有觀身不淨,從阿姜念的教導中,即可形成「止觀雙運」,直接斷除根本煩惱。你會發現,佛法的偉大不在於龐大難解的教理,而是精練清楚的知見,可簡單操作的實踐。否則,在千年前知識未普及的印度,怎會有如此多的聖者成就。 備註:本書前半部曾收錄於《內觀禪修》。本書特色 一、精簡扼要。維持原始佛教簡單明瞭的特色,沒有冗言,沒有談玄說妙的龐大理論,直接說明該認識什麼?該做什麼。 二、次第明顯。從理論確認正見,再從身念處實修的準備和操作,之後指出成就的階段狀態,最後從他人實修經驗中反觀問題。建立一套反饋的系統,相當一本嚴謹的指導手冊。 三、無副作用上手。身念處異於其他靈修方式,不需觀想,沒有外靈干擾或走火入魔之虞。也因為不是專注念頭於一處,所以並不會不察外在,反之,能清楚知道外在,做出及時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