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應該從「後主權時代」看臺灣與中國? 為何台灣的「永久中性化」對中國、美國、世界都有利? 為何中國需要一個連續執政二十年的班子? ◎為什麼應該從「後主權時代」看臺灣與中國? 台灣人倘若普遍認知到,江澤民在任內主動向俄國割讓了相當於一百個台灣大小的爭議領土,就應該理解到,所謂的「主權」或「領土」對中共來講,並不是鐵板一塊。 中國如果不深切反省其「絕對主權思維」,三十年之後與世界政治文明接軌的能力將越來越薄弱。 台灣雖是「西伐利亞秩序」的受害者,但台灣和中國的弔詭關係,竟有可能創造第一個「非西伐利亞」的新型態關係;此舉具有巨大的世界意義。 ◎為何台灣的「永久中性化」對中國、美國、世界都有利? 中國一直想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和台灣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其實找錯了對象,中國應該找美國簽署「台灣永久中性化協議」,將台灣因素排除在中美兩國的戰略競爭之外。 「台灣永久中性化」的宏觀意義是:其一,它可協助中國化險為夷,緩和當下的六大引爆點;其二,它可展現中國引領世界下一波政治文明──後主權秩序觀的能力。 「台灣永久中性化」的路徑是…… ◎為何中國需要一個連續執政二十年的班子? 「現代土耳其之父」凱莫爾花了十五年才對土國的「政教分離」打下地基;德國首相俾斯麥在位二十年才縫合了德意志帝國,並安排了奧地利的自立;新加坡則花了五十年才做到「一黨主政、他黨制衡」。 假設習近平真心想要改革共產黨、真心為中國未來一百年設想(很大的一個假設),則需要比現在任期更長的時間。路徑則是…… 可是,假設他有二十年的實質執政機會,會把共產黨帶向何方?把中國帶向何方?這又面臨了一個「大哉問」。 習近平能夠做到這一切嗎? 台灣人可以認識到這一點嗎? 一個中國,一中各表,台灣獨立。台灣陷入主權困擾已經長達幾十年。走到今日,台灣內部政治已經陷入困局,國民黨奉為法器的九二共識事實上已經破產,民進黨的維持現狀說則內涵不定,曖昧不明。當台灣總統大選時,一個候選人說維持現狀,一個候選人逼問維持何種現狀。不能言統,也不能言獨,難道台灣只能在統獨的死胡同裡打轉,永遠走出不來嗎? 范疇推開政治天窗,提出台灣應該「永久中性化」的思考。 中國表面上看似強大,其實也陷入內部政治困局。習近平執政以後,大力推行集權於己身,可他繼承自傳統王朝的「中央/地方」一條鞭體制,是一種違背人類歷史經驗及未來展望的制度。而他捫心自問,也知道一黨專政無法維持下一個三十年。 范疇指出,台灣無意和中國為敵,更無意推倒共產黨,台灣的目標僅僅是不被共產黨統治。多數台灣人都以為,中共想要「解決台灣問題」,只是一個「主權」之爭,或是「國共內戰」的遺緒;而稍有國際觀的人,以為台灣就是中美日三國所謂的「第一島鏈」之爭。這兩種狹隘的理解方式,導致了台灣,尤其是年輕的一代,就用「主權獨立」或「聯美親日」的姿態來對應來自中共的壓力。 台灣人倘若普遍認知到,江澤民在任內主動向俄國割讓了相當於一百個台灣大小的爭議領土,就應該理解到,所謂的「主權」對中共來講,並不是鐵板一塊。另一方面,倘若台灣社會對於「大國政治」瞭解多一些,也會意識到,自甘作為大國棋子的「聯美親日」策略,也並非長久之計。大國之間相互出賣盟友都已經是常事,何況對於台灣這個小國? 那麼,台灣的出路是什麼哦?范疇寫給習近平的公開信裡,指出中國要化解內部政治發展的困境、六大引爆點(新疆、西藏、台灣、香港、南海、東海)和國際社會對中國未來走向的疑慮,台灣的特殊存在和民主政治發展經驗,反而是解藥。 中國一直想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和台灣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其實找錯了對象,中國應該找美國簽署「台灣永久中性化協議」,將台灣因素排除在中美兩國的戰略競爭之外。而「台灣永久中性化」的宏觀意義是:其一,它可協助中國化險為夷,緩和當下的六大引爆點;其二,它可展現中國引領世界下一波政治文明──後主權秩序觀的能力。如果放在從亞洲及世界的高度來看,這對台灣、中國、美國、日本、東南亞乃至歐洲都最有利。 而台灣「永久中性化」的路徑是存在的。具體可見書中的詳細論證。 與台灣的「永久中性化」相一致,中國轉化的路徑也是存在的。以三十年為單位,對中國最有利的發展就是從絕對的一黨專政,逐步轉化成為一黨主政、多方制衡、依法治國。但如此走向則需要一個連續實質執政的領導人二十年。 這個人是習近平嗎?如果是,他有可能做到呢?具體可見書中的詳細解釋。 總之,台灣該如何做到獨立存在?(注意:不是維持現狀)本書不是從「小地緣」(兩岸)來看問題,而是從「中地緣」(亞洲)進而到「大地緣」(全球),來分析、評價中國及台灣的未來。
檯面上的交往和交流,檯面下的私誼和角力——你不知道的兩岸內幕。 一段看似樂觀可期的旅途,卻一路跌跌撞撞——海峽兩岸何以變得遙遠無岸? 以台灣視角分析兩岸交往十年歷程的第一本書! 在北京奧運的棒球場上,台灣女孩為何孤獨無奈地揮舞著一面緬甸國旗?而零八奧運,又是如何被型塑為兩岸互動新模式的起點?台灣情報人員在越南被中國公安強行擄走囚禁至今,從扁政府到馬政府為何都不願面對、也未能解決,而被強制扣押的法輪功成員鐘鼎邦,又為何只能依賴民間的力量回到台灣?為何黑蝙蝠中隊的忠魂遺骸至今無法返鄉,而叛國軍官林毅夫的「鄉愁」每一發作,台灣社會就要撕裂一次? 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的台灣意識如何被抽離,只剩下京劇代表對中國文化的孺慕?汪辜虛幻的「友誼」又是如何在零八年之後成為兩岸祭祀集團頂禮膜拜的巨靈?當南京變成台灣政商大老直通北京的捷徑時,台灣政府又是如何被架空和綁架,只能無奈地與之對抗?民進黨零八年在野後,又是如何在面對中國上進退失據、高度喪失自主性,逐步邊緣化? 當中國因素壟罩島嶼,當政治力量滲入台灣社會各層面,兩岸互動交往的旅程會走向何處?二零零八年陳雲林第一次訪台,如何激發出野草莓世代、喚醒野百合世代,並匯流為二零一四的三一八太陽花運動?當台灣人民擔憂自身的香港化時,香港的佔領中環運動又如何從台灣得到相似借鑒?這兩塊處於大陸邊緣的土地,如何唇亡齒寒、漸行漸近,成為「被命運」共同體?當年,雷震等知識分子對自由中國的想像,無疑已經演變成自由台灣的實踐,而這會再次牽動新一輪的新自由中國熱忱嗎? 走訪政治和兩岸新聞十餘年的資深記者李志德,深入內幕,親臨現場,尋找蛛絲馬跡,獲得無數真實的第一手資料和故事。在兩岸經貿往來、政治角力洶湧澎湃的熱潮和暗流中,分析、探討台海交流的困境,為這個時代留下真實註腳。本書裡的這些故事,是會為兩岸歷史寫下新頁,還是在茫茫望不見彼岸的海峽中擱淺?
擺脫被媒體扭曲的話題,思考台灣的內在重要議題! 就台灣論台灣,不再被所謂的中國因素牽著鼻子走! 換一種思索方法,來一場另類社運 跳出中國,看見台灣……痼疾,也洞見到台灣未來。 當對岸渲染中國夢將實現時,台灣的政治和媒體也隨之起舞。 當台灣媒體渲染中國因素時,所有人都把台灣的問題歸咎給中國。 我們為何失去內在、原生和遠瞻的思考?我們為何糾纏於茶壺風暴般的無聊話題,而重要的本土議題,為何見樹不見林,瑣碎片面?為何一跨出內部問題,立刻就陷入中國泥淖? 深層、結構性問題的不足、甚至缺席,其實涉及到台灣地理空間、歷史以及因此形成的心理、制度和思考模式。四百年來,台灣一直以他人基地的身份,做他人的夢,隨風起舞。而在民主化、多元化觀念逐漸成形時,因為主體性和主軸的缺失,而陷入沒有靈魂、沒有格局,只有瑣碎的利益驅動,只有追隨的、村落化的思考,而無法達成共識。這時,中國不管是假想敵或真敵人,都成為最好的藉口。 在這種情況下,從內部檢討自己,就台灣論台灣,深入思考、討論這個國家的制度、心理和各種錯誤觀念,並就自身的大小、特質展開未來的可能性,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如果丟開中國,我們就會發現,台灣要優先解決的,恰恰是自己制度的困境:跳出了黨國體制,下半身還陷在黨府一體的制度裡;小國的軀體卻一副泱泱大國的思維;大政府架構、可笑的中央和地方關係。作者尖銳設問:假如台東不是中央補助機制下的地方,而是一個獨立國家?它會變成什麼樣子。答案是:它可能發展得比台北還好。 海洋本應是台灣的基因和機遇,但卻變成一條傳統中國式的護城河。這條心理護城河的存在,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結構下,讓臺灣人害怕變化,保護主義至上,只歡呼台灣人在外國出頭成為「台灣之光」,不高興看到外國人才在台灣發光;只希望別人對台灣開放,不允許台灣對別人開放;既害怕外資,又瞧不起越南、菲律賓等外籍媽媽。作者進一步提出尖銳的問題:台灣是進一步擁抱全球化,融入海洋和世界,還是僅僅停駐於在地小型精緻化,滿足於小確幸?是更開放,還是更內縮? 在《與中國無關》一書中,作者系統地分析了臺灣的國家承載力、國民的心理問題、觀念誤區,以及體制上的困境,並提出可以改變這些困境的辦法。作者深入分析了台灣所擁有的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特質:平民精神。這是台灣的獨特資產,並認為民主深化可以和這種特質結合起來,實行零售式民主,用電子投票,每週公投重大議題,如核四,就像每天去seven-7購物一樣。這些設想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 作者指出,中國夢是精英式的富國強兵之夢,而台灣夢則應在平民精神指引下走向另外一條分叉。台灣的年輕人要打破迷思,面對中國年輕人時,要學會做品牌區隔,一個地球,各自表述。台灣也必須進行更深度、更遠瞻性的世界性思考,決定自己要放棄什麼,擁抱什麼?要擁抱全球化,就要放棄保護主義;要政府補貼,就要接受政府的限制;要進一步民主,就不要再去懷念蔣經國時代的經濟發展。海洋不是護城河。如果台灣曾有海洋的時代,也只有走出過去,才能重返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