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自96年度開始辦理公路設施養護管理法規與作業程序更新之研究(一),研究內容分成法規彙整與作業程序建構等兩部分,已蒐集網羅與養護管理有關之法規、各機關之內規加以彙整分類,並完成養路巡查、災害防救、養護計畫與績效考評等4項作業之程序。97年度則繼續執行剩餘之17項作業程序,並配合建立法規、程序之資料檢索系統。
本研究從現勘調查東部區域景觀道路資源及景觀道路現況中,建立既有道路工程設施對自行車遊憩景觀之影響分類,提出改善措施手法,並擇定示範區域進行驗証。
本計畫首先將蒐集國內外LED路燈之推動案例及發生趨勢,探討包括LED、水銀燈、高壓鈉氣燈、複金屬燈各種不同光源在道路照明所表現之特性及視覺的反應,參考國內外道路照明相關設計標準和戶外實用光源趨勢,選定國、省道之代表道路樣本後,依照道路特性及交通流量,設計不同照明品質性能指標參數與加權值大小,分析LED路燈應用於國、省道之可行性。
本計畫以臺灣地區(包括澎湖縣)之重要公路為調查範圍,包括所有在民國101 年底前完工通車之國道、快速道路(含其連絡道)、省道及縣道公路,進行車輛行駛時間調查,提供運輸規劃及交通工程設計等專業人員評定道路服務水準,並為策者擬定改善策略之參考。
本研究提出系統性的分析架構,用以整合多個子模式,包括事故頻次與嚴重度模式、事故衝擊模式、車流延滯推估模式、車流能耗與排污模式,以及空氣污染願付價格模式,以推估及分析在不同交通環境下,發生不同類型事故所可能產生之外部成本。
現今產業發展極度重視專利佈局與專利技術應用,科學技術研究與智慧財產權研究務必雙軌並行,方可確保各項科技研發成果之智財權獲得適切保護與推廣。有鑑於此,本計畫配合本所年度科技研究計畫及交通部預定推動之重要科技發展服務,同步實施相關技術之智慧財產權研究,並完成本所各項創新技術之專利申請與技術授權,以提升研發成果之推廣與應用績效。此外,鑒於構建知識管理機制,可提高組織學習效率及建立組織學習文化,亦可促進科技研究之學術交流發展,並避免研究資源與能量之浪費,本研究持續進行研發成果知識管理系統資料庫建置維護,將本所研究成果與各國創新專利技術,利用網路提供我國產、官、學、研各界人員知識分享服務,促進我國產業技術之創新發展。
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及資料蒐集,嘗試建構可反應不同居住區域、不同旅次特性旅運者之運具選擇模式。
本研究為3年期計畫,主要針對第4期城際運輸需求模式進行檢討與修正,應用修正後之模式預測未來運輸系統供需,並研析城際運輸系統發展定位,同時針對重要議題提出政策敏感度分析與運輸計畫影響度分析,以利後續提出城際運輸發展建議與管理策略。
本研究提出地方運輸系統CO2排放估算方法,並完成編定「地方政府運輸系統CO2排放暨節能減碳估算作業手冊」。
本研究係就ITS節能減碳效益評估工具暨資料庫與網站之內容進行檢討、修訂、強化與更新,並利用該評估工具進行ITS實際案例的評估與應用,做為國內推動ITS節能減碳之參考依據。
本研究提出無縫衡量指標,評估在轉乘過程中所產生的「縫隙」,並透過先進公共運輸系統或相關技術所提供的資訊、功能,擬定可以彌補這些缺口之推動方案,使各級政府主管機關在有限資源下做最有效利用
本研究主要就桃園國際機場建設已核定相關計畫之客、貨預測運量,聯結國外相關民航研究機構分析結果,研擬桃園國際機場發展目標、策略及行動方案。
本計畫提出創新(innovative)的思維與理念,提供智慧化(intelligent)的資訊與服務,以及提昇旅遊與生活樂趣(interesting)的i3 Travel愛上旅遊計畫,以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為對象,透過「資訊整合」與「主動服務」概念,提供即時的適地性交通旅遊資訊、優質的無縫公共運輸服務,以降低民眾在日月潭使用私人運具之比例。
本研究探討雲端運算、車車間(V2V)與車路間(V2I)整合應用的國際發展趨勢,對於風景區跨單位CMS資訊發布則進一步提出成為區域多元CMS資訊發布運作機制。
本研究建立綜合檢查表,提供完整、具體且務實之評估項目,使民航服務提供者、飛安監理機關及飛航事故調查機關,在執行安全管理系統建置之重要參考。
台灣為一海島,地處熱帶/亞熱帶,高溫、高濕與高鹽份的存在,造成金屬在大氣中容易腐蝕劣化。由於金屬材料的大氣腐蝕機制主要是受大氣中所含水分、氧氣、和腐蝕性物質(如雨水中的雜質、灰塵、金屬表面沉積物等)聯合作用而產生的破壞;因此,欲瞭解台灣地區大氣腐蝕的狀況,大氣腐蝕劣化因子與金屬腐蝕的調查與研究尤其重要。本報告的主要內容為2010年7月起至2011年9月止之大氣腐蝕調查結果。
台灣為一海島,地處熱帶/亞熱帶,高溫、高濕與高鹽份的存在,造成金屬在大氣中容易腐蝕劣化。由於金屬材料的大氣腐蝕機制主要是受大氣中所含水分、氧氣、和腐蝕性物質(如雨水中的雜質、灰塵、金屬表面沉積物等)聯合作用而產生的破壞;因此,欲瞭解台灣地區大氣腐蝕的狀況,大氣腐蝕劣化因子與金屬腐蝕的調查與研究尤其重要。本報告的主要內容為2010年7月起至2011年9月止之大氣腐蝕調查結果。
報告內容包含建置基隆港與臺中港兩港域適用的即時性颱風波浪推算模式。本年度亦針對蘇澳港首度辦理包含南防波堤之現場圖像調查、防波堤沉箱之安全性評鑑探討、結構物補強方案研擬,以及建置一套防波堤構造物維護管理資訊系統等工作。其中,颱風波浪推算模式及防波堤現況調查與堤體安全性評估探討等工作成果,可建構蘇澳港適用的定期性防波堤維護管理資訊系統。
本研究將可快速計算二維完全非線性未碎波之Clamond-Grue Method 加以延伸,使能應用於此一波列平行行進在一垂直剪流上情況。在此延伸中我們將波浪場之旋性部份與非旋性部份分開,並建立兩者間關係式以做為獨立解非旋性部份之 closure relationship ,故可充分應用Clamond-Grue Method ,而且可避免Nwogu(2009)方法中對剪流所做的一些限制,僅需採用其中之平均流在垂直方向分佈近乎線性之假設。
原書名:Comprehensive Planning of the Rail Transportation System (2/2) – The Study of the National Policies for Rail System Development Summary Report In order to mitigate inter-city and urban traffic congestion and boost the usage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s, government agencies in Taiwan have been activel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ail systems for a long time. Because rail systems development faces serious constraints, however, the growth in rail transportation has been very slow. Major constraints include long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eriods, tight budgets, and concerns about sustainability. Through a literature review of rail transportation policies in various countries and an analysis of the trends in land use and rail systems development in Taiwan, this study recommends that Taiwan’s rail systems be developed to provide the following functions: (1) facilitate round-the-island and inter-city transportation, (2) connect international ports and airports with major cities, and (3) provide seamless transportation services in metropolitan areas. It is anticipated that, with the aforementioned functionalities fully in place, the rail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n Taiwan should be able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 goals: (1) to become travelers’ first choice among various modes of transportation through the provision of superior transportation services, (2) to become the backbone of a seamless transportation network, (3) to intergrate rail transportation corridors with urban and rural area development plans and thus foster the formation of a better living environment, and (4) to serve as a foundation for developing a sustainable transportation system. Toward these ends, this study carries out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aiwan’s state of rail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current pla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It also proposes a blueprint of a rail transportation network and establishes key policies to guide future development. Future rail development should adhere to the following policy initiatives: (1) provide safe, reliable and efficient rail services, (2) develop seamless rail transportation, (3) enhance inter-city rail services, (4) lay a strong groundwork for metropolitan area rail services, (5) promote green transportation, and (6) improve institutional infrastructure.
本研究計畫是為了配合公路養護管理系統的開發、應用與推廣,而就現行相關法規、手冊等加以檢討,修正或更新其內容,整合各養護管理機構之作業程序,以達到簡化並統一各項養護作業之目的。 本研究計畫分兩期進行,本期以蒐集彙整現有法規,建立養護管理法規架構為重點,並就養路巡查、防救災害、編擬養護計畫及考評養護績效四項,先研訂其法規作業程序,其餘各項養護作業,則留待第二期辦理。
本計畫主要之目的在於研究如何利用新的網路規格websocket結合GIS與地圖技術進行公路資訊的主動式通知服務,並在原系統架構下開發三個不同應用模式的示範系統:(1)即時路況主動通知系統 (2)公路養護巡查路況網路彙報系統(3)公路養護工程彙報管理系統。同時,為配合三個示範系統的需要本研究亦改善並擴充原系統功能,如開發完整的單位及人員管理功能,讓單位可以應用原有網誌、討論、社群、活動、新聞等服務,以及利用運研所數值路網行政分區地理資料進行單位責任分區地理空間合併管理的功能。 此外,為了讓使用者更方便取得動靜態路況,在手機程式更提供了自由路段與規劃路段主動通知的服務,並提供文字轉語音(TTS)進行語音通知,同時因為手機選用Android手機,亦開發手機端websocket功能。使用了智慧手機的所有進階設備與能力,包括GPS、TTS、Websocket、google地圖等等。相關示範系統及技術成果可應用於公路養護管理及路況資訊的各種應用。
本計畫延續前一年期計畫成果「建構運輸部門能源消耗與溫室氣體排放整合資訊平台」,持續擴充與維護「運輸部門能源消耗與溫室氣體排放整合資訊平台」(以下簡稱「整合資訊平台」),主要研究成果包含整合資訊平台「架構與功能」檢討、資料庫與知識庫更新與擴充、模式庫建置與整合資訊平台軟體開發,此外,以整合資訊平台為基礎,本計畫研提「運輸部門節能減碳政策決策支援系統」(以下簡稱決策支援系統)架構規劃,逐步將整合資訊平台成果導入政策決策支援之應用。 整合資訊平台主要成果為:(1)運輸部門100年能源消耗與排放清冊資料推估與參數更新,(2)100年運輸部門節能減碳行動方案成效檢討與評估,並開發為模式庫,(3)構建運輸場站能源消耗資料庫,並開發場站節能評估模組,(4)編製模式庫使用手冊,並辦理1場教育訓練,實際與使用者進行交流。 決策支援系統架構規劃內容包含:(1)部門排放政策目標評估模組、(2)部門公、鐵、空、海子系統排放政策目標評估模組、(3)中央與地方權責排放分配模組、(4)個別計畫排放評估模組與(5)決策評估資料庫。最後,並分析與歸納決策支援系統與整合資訊平台的功能與資料關聯。 本研究建置之資訊平台可作為產官學研各界計算運輸部門各項行動方案具體減量成效之重要參考依據;另開發之各項模組工具對運輸部門後續推動各項節能減碳政策的經濟效益可提供初步評估分析結果,作為交通部及本所研擬減量措施之參據。
為配合我國節能減碳相關政策,有效紓緩公路運輸之能源消耗與二氧化碳排放,爰有推動國內替代能源車輛之研究發展與推廣之必要性。藉由本研究蒐集、歸納及分析國外交通部門推廣替代能源車輛之獎勵策略與作法,據以研擬我國交通部門推廣替代能源車輛使用之相關獎勵及配套作法。 本研究評估國內發展推動替代能源車輛之條件與環境,探討適合國內使用之大客車、小客車及機車替代能源車輛,並研擬我國交通部門推廣替代能源車輛之「經濟誘因」、「交通管理」、「運輸業管理」、「車輛監理」及「基礎建設與輔助設施」等五大策略面向的作法。 本研究特別採用計畫行為理論,進行問卷調查,探討民眾對於短、中、長期替代能源車輛技術之選擇偏好,並分析民眾對於推廣替代能源車輛相關策略之接受度。同時,透過MARKAL模型進行替代能源車輛技術減碳效益分析,針對各種情境模擬進行敏感度分析,並將目前經濟部推動之電動車方案與電動機車方案,以及替代能源車輛推廣策略方案納入考量,以確認最適替代能源車輛技術發展途徑。 本研究成果可提供交通部門作為建置替代能源車輛使用環境相關政策之參考。
隨著全球暖化問題日益嚴峻及傳統能源加速耗竭,世界各國均將「節能減碳」納為施政新思維,並進行能源戰略佈局、施行綠色新政、發展綠能產業,以營造永續之低碳社會與發展低碳經濟,其中「發展智慧型運輸系統」即為各國重要節能減碳策略之ㄧ。整體而言,發展智慧型運輸系統(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ITS),將可有效減少交通運輸過程產生之能源消耗與溫室氣體排放,除可提升交通運輸之效能外,更可落實節能減碳之政策目標。 依據本研究研析,ITS九大服務領域中以「先進交通管理服務(ATMS)」、「先進用路人資訊服務(ATIS)」、「先進公共運輸服務(APTS)」及「電子收付費服務(EPS)」等服務領域對於節能減碳較具有顯著之效益。本研究除綜整研析ITS九大服務領域使用者服務單元之節能減碳效益,探討ITS與節能減碳政策的相互關聯外,更進一步架構其與運輸部門節能減碳策略之關聯性,將具節能減碳效益之使用者服務單元概分為「提昇運輸系統能源使用效率」、「強化運輸需求管理」及「發展綠色運輸系統」等三面向,並研提各面向之措施,包括「優化交通控制、監控系統」、「提昇事故處理效能」、「提昇節能動態路徑指引功能」、「提供多元且便捷之旅客服務資訊獲取管道」、「提供精確且即時之用路人行前旅行資訊及旅行中駕駛資訊」、「提昇商用運具管理子系統效能」、「提昇商用運具路側檢核子系統效能」、「推動高快速公路電子收費系統(ETC)」、「推動電子道路訂價(ERP)」、「推動停車電子收費」、「強化旅次需求管理」、「推動共乘配對與預約服務」、「提昇大眾運輸乘客資訊服務系統功能」、「推動公共運輸車隊管理系統」、「推動交控整合系統」及「推動暨整合電子票證系統」等16項。政府未來在ITS施政資源投入方面,應以80/20式發展策略相較為佳,至推動ITS各項服務領域發展部分,則可分為「組織、法規、制度與財務面」、「技術應用面」、「人才培育面」及「產業發展面」等四方面來進行。相關研究成果將可作為我國未來ITS發展綱要計畫修訂之參考依據。
「推動永續綠色運輸,落實節能減碳政策」為交通部重要施政方針之一,為落實運輸部門節能減碳政策,尋求成本有效的方式推動減量策略,建立運輸部門能源消耗與溫室氣體減量評估模型為決策之重要工作。本計畫在「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之架構下,擔負運輸部門節能減碳決策支援之重要任務。 由於運輸衍生性需求的本質,使運輸部門與其他經建部門存在密不可分的關係。過去相關評估工作多由運輸需求分析模式探討節能減碳之成效,較少由運輸-能源-經濟等3個構面進行整合性評估。基此,本計畫延續99年度「運輸部門能源消耗與溫室氣體減量評估模型架構之建立」計畫,完成評估模型之建構並用以分析當前綠色運輸政策之減量成效。 在模型建構過程中,本計畫完成文獻與各部門研究成果之蒐集與回顧、模型與資料庫建置、模型案例分析、節能減碳成效估算、運輸部門減量目標估算,以及參與COP 17國際會議、舉辦模型交流會及「綠運輸節能減碳發展政策」成果發表會等工作。本計畫成果可提供交通部門更準確的節能減碳相關預測與評估資訊,可支援交通部、地方政府相關主管機關作為節能減碳施政之重要參據。
本計畫進行開放右側方向盤輪型起重機進口之可行性研究,藉由對國內實務現況調查、國外相關法規與管理制度蒐集、及對主管機關、業界與學界之訪談等作為,探討開放右側方向盤輪型起重機進口之可行性,並提出是否開放進口之建議及配套措施,以提供後續主管機關決策之參考。 本計畫針對後續政策可能可行之模式提出三種建議方案: (1)依據關稅總局98年10月23日提供之輪型起重機進口數量統計資料,因推估禁止右駕輪型起重機進口將造成國內工程機具供需失衡問題,且無明顯證據顯示動力機械之駕駛座位置會影響道路交通安全,建議開放其進口,惟在開放進口之前應完成相關配套措施。 (2)依據關稅總局98年10月23日提供之輪型起重機進口數量統計資料,雖推估禁止右駕輪型起重機進口將造成國內工程機具供需失衡,且無明顯證據顯示動力機械之駕駛座位置會影響道路交通安全,但因部分學者專家及公部門對於其是否影響道路交通安全仍有疑慮,建議再觀察其對於道路交通安全之影響程度。 (3)由於依據現有資料,對於國內輪型起重機市場實際供需情形及價格等訊息無法完全掌握,且依據交通部97年5月27日會議詢問各工程主管機關結論,推估禁止右駕輪型起重機進口對於國內工程機具供需並無影響,故無須開放其進口。仍建議政府能參酌相關配套管理措施,朝提升輪型起重機及整體道路行駛安全之方向努力。
近年來大客車發生多次重大事故,造成乘客嚴重死傷。為降低大客車事故及傷亡數,交通部已陸續檢討修正「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等法規,並據以執行行駛地區限制、禁止使用翻修再生輪胎、應裝設行車紀錄器及全部座位均應裝設安全帶、增加檢驗頻率、強化車身安全結構等措施。 為提升大客車行車安全,本研究蒐集並比較德國及日本之定期檢驗制度,探討大客車定期檢驗項目是否足夠,建議可參考德國安全檢驗(SP),著重於影響行車安全較大之檢驗項目,並加強車輛底盤檢查,提供未來交通部改善大客車定期檢驗之參考。
道路設施在節能減碳與交通安全均扮演重要的角色,在節能減碳備受重視的今日,如何在維護交通安全的同時,達成節能減碳的目標成為道路設施管理的關鍵課題。本研究從生命週期的概念,全面性探討道路設施在交通安全與節能減碳之關聯。藉由文獻收集分析國際發展趨勢與相關作法,據以訂定國內道路設施安全與節能減碳議題架構,並透過問卷調查了解國內在道路設施安全管理與節能減碳的現況作法,利用專家座談確認議題架構之完整性、重要性與可行性。本研究共綜整出四大議題及11項子議題,其中四大議題分別為(路網安全績效改善潛力之篩選)、(道路安全設施節能策略之擬定)、(道路安全設施設置方案之評估)以及(道路安全設施實施效果之監督)。研究分析顯示,雖然安全為道路設施應首重之議題,從生命週期的角度來看,道路設施在節能減碳仍具一定潛力,其中又以安全與節能道路設施之規劃設計尤為重要。國內目前在道路設施安全與節能議題已有一定作為,相關單位並具備安全與節能減碳的思維與態度,但較缺乏系統化管理以及基本資料的建置與分享。本研究最後提出具有研究價值及應用可行性的系列研究項目,做為後續推動相關研究之參考依據,並提供相關主管機關在制定政策與修訂道路設施規範或相關標準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