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歷史從來不是從1840年才開始 一直以來,我們被教育,英國殖民地管治以前,香港是「一座荒島」、「一條漁村」。但近期在九龍鬧市的港鐵沙中線施工地盤,發掘出大規模的宋元時代遺址,出土了包括水井、房址等遺蹟,證明宋元時期香港已有頻繁的貿易活動,引起全城的關注。那麼,到底英國人到來之前,香港的文化是否已經有一定的發展?中原文化對香港的文化有何影響? 本書結合了香港知名的考古和歷史學者,包括鄧聰、蕭國健、何佩然等,為大家重溯二十世紀以前的香港歷史文化面貌。 人類究竟在什麼時候開始在香港一帶地域生息活動呢?其最初的文化面貌是怎樣的呢? 從香港歷年的出土文物中,我們如何了解從史前到明清時期香港人的生活情況? 在租借給英國之前,清政府是如何治理新界的? 香港割讓給英國後,香港華人的傳統習俗和生活習慣,如何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
五四運動自1919年爆發至今已有九十五年。這場波瀾壯闊的運動在北京以及中國各大城市都造成很大的衝擊,對中國現代史亦有無遠弗屆的影響力。那麼遠離北京的香港,在這塊曾經的英國殖民地上,到底引起怎樣的迴響?這是過往五四研究史的一片空白。 本書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爬梳和考證,發現現時有關「五四」在香港的發展歷史陳述,以至中學歷史教科書上的說法,都出現嚴重的偏失。 無論是政治還是文化層面的「五四」,在當日的香港並沒有引起什麼迴響,跟內地大城市可謂有天壤之別。 但自1940年代開始,五四運動因應各種現實政治需要而開始為不同政治陣營的人所利用,希望透過五四運動的精神詮釋,改造現實社會。在民族主義這一主體思想帶動下,「五四」於多元混雜的香港社會裏,往往在不同人手上被不斷地利用來達至不同的目標,成為每個關鍵時刻下不同目的的動員力量,使各自政治立場和思想主張在「愛國」、「進步」、「改革」、「民主」等形形色色的「五四」精神旗幟下得以合理化和正當化。「五四在香港」的複雜性亦因此而生。 本書除糾正過往有關「五四在香港」論述的偏失外,並且研究「五四在香港」詮釋話語形成的前經後過,另一方面也藉此反思香港「地方史」形成過程中與「國家史」之間的各種複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