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好書,讀了它,便可了解兩、三百年來,世界各主要國家的民主發展簡史,以及中國大陸未來可以如何走向民主,步入康莊。編著者鄧文聰在自序中感性的寫道:今年是2012年,距離鄧小平啟動改革開放已經35年、距離毛澤東在天安門上高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已經65年、距離孫中山成立中華民國恰好103年,而距離被中國人視為民族屈辱起點的鴉片戰爭,已有172年!中國,正在邁向民族復興之路的十字路口。關心中國大陸未來民主發展的鄧文聰,縱觀近代民主政治在世界各國發展的歷史,見其中有些成功,有些迄未安定,特地邀請美國學者任雪莉(Shelley Rigger)、日本學者上川龍之進、及臺灣、中國大陸共九位學者,介紹世界先進國家英、美、日本;新興國家俄羅斯、波蘭、蒙古、墨西哥、哥倫比亞;還有華人社會台灣、新加坡、香港的民主發展,將兩三百年來,世界主要國家的民主發展介紹給讀者,讓大家對民主的實際運作有大致的了解。 此書還邀請到連戰、王金平、蔡英文、高育仁、謝長廷、卜睿哲、余克禮、吳樹民、任雪莉、王長江、張榮恭等台灣、大陸、美國的重量級政、學界人士寫推薦序,陣容之堅強,十分少見。 編著者鄧文聰是幸福人壽保險公司董事長,也是愛與和平基金會董事長,學歷為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碩士、上海復旦大學國際關係博士班研究,是成功的台商,他在自序中寫道:中共第五代領導人習近平接班後,一系列的政策作為,又讓人對中華民族這泱泱大族的發展充滿期待:喊出了「中國夢」的口號,直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承認中國已經是「發展中的大國」,願意共同承擔大國責任;雷厲風行地推動「禁奢令」,讓大陸老百姓額手稱慶、大聲叫好……。中國,似乎又出現了自1979 年改革開放以來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改革動能和氣象。身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身為台商在大陸開創打拚的先驅者,筆者對於能夠見證、甚至親身參與到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蹟,感到與有榮焉──短短的30餘年,中國大陸從一個頹敗衰弱的風中殘燭,躍升成為充滿活力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隨之而來的,是內部社會的挑戰、是國際環境的衝突,是經濟發展的瓶頸……中國,終究也走到了下一輪改革開放的十字路口,需要下一波改革開放的動能。中國大陸正走向一條追尋「中國夢」的道路,而同為中華民族一份子的臺灣、香港、澳門、新加坡,也期待「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華民族夢」。在經濟改革開放成功之後,中國大陸需要的是進入政治改革。這是筆者做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對於中國大陸殷切的關懷。儘管習近平上台滿一年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啟動了號稱自1978 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最大規模的全面性改革,但要邁向「兩個一百年」、要「恢復中華民族的偉大光榮」,筆者相信,單單有「夢」是不夠的!如同經濟改革之初,鄧小平喊出「發展才是硬道理」,讓中國的經濟改革騰耀起飛,筆者也願意起而效尤,告訴所有關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人「民主才是硬道理」!但筆者也認同習總書記所言「發展道路要像鞋子,穿在腳上才知道是否合適」的「鞋論」,主張「民主」絕非要一成不變地強加於中國改革之上,因此廣邀深研各國民主制度的學者專家,針對歐美老牌民主國家到新興民主國家、乃至華人社會的民主發展,深入淺出地分析評論,從中探詢中國邁向民主轉型的可能道路──也就是筆者所倡議的「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一國兩治』民主實驗區」!筆者以為,從臺灣、香港、澳門到新加坡,全球華人對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其實都有一份責任、也有一份期待。但究竟應該如何從「中國夢」走向「中華民族夢」,讓廣大華人社會共享榮耀?其實核心關鍵還是在於「民主」。筆者深信,「民主」真的是一個好東西!他可以讓華人社會不同的制度價值並存共容,協手攜進追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甚至期盼,透過民主所實踐的「中華民族夢」,可以將華人社會的各個國家或地區,緊緊凝聚在一起--- 這不僅僅是習總書記所提到的「兩岸一家親」,更是「全球華人一家親」!民主真是硬道理,但「道理」需要更多的實踐來檢驗!筆者拋磚引玉,只希望可以讓社會上更多關心中華民族前途發展的有識之士,一同來激盪思考,是為之序。
《食在花蓮:花東縱谷養生美食全蒐錄》一書,推出「嚴選‧食材有話說」、「養生‧藥膳親手做」、「低卡餐‧安心落肚」、「健康‧美食認證」、「蒐錄‧好店家」五大單元,分別就介紹500大卡餐供應店家的資訊,以及推薦認證店家,並介紹在地食材的相關知識、養生藥膳輕鬆在家DIY。 本書更囊括了「花蓮健康美食順遊景點精選」、「Coupon優惠券」帶給讀者在飲食資訊之外,花蓮的旅遊資訊簡介及相關消費優惠,內容充實、豐富精彩,值得收藏。
本書可讀之處甚多,從個人職涯規劃、銀行業盛衰起伏、大陸產業的特殊性,到如何應付以人情為主的資本主義,都是作者個人的親身經驗,文筆流暢,個個故事生動活潑,有些故事的結局,令人匪夷所思,有時又莞爾一笑,讀完之後,讀者一定會有新一層的了解。 作者是全球頂尖外商銀行派駐大陸,一線工作7年之久的領導幹部。他將多年在大陸從事台商企業放款之經驗心得撰述成書,可以作為台灣要赴大陸發展金融業務之銀行與從業人員的工作指南。書寫的源起,是作者想記錄個人在跨國銀行的中、港、台三地,超過十年的職涯點滴與體悟,對於想從事銀行業的大學生、剛進銀行工作、剛剛登陸、或正在猶豫是否登陸的人,提供些許觸發及鼓勵。此外,本書亦觸及對台資企業、台商財務人員、台資銀行、外資銀行、外資銀行員的看法與期待。 本書章節的配置,分為兩部分──從第一部的「側重個人」,進展到第二部的「側重組織」;從個人職場力及眼界的提升,進展到組織的營運、策略、乃至大環境。 雖然全書背景以大陸為主,但第一部的第一至三篇──如何以高超的EQ服務客戶,銀行如何防護資訊安全及防止弊端,如何在銀行內自我推銷、要求加薪升遷──是在外資銀行工作的一般情況,不侷限於大陸。第四篇觸及大陸銀行業的監管環境,第五篇描述在大陸出差的挑戰。第六篇,從職場浮沈、從大陸大學生的努力,給年輕讀者拓展視野及提振志氣。 第二部的前兩篇,講銀行的人事,比較外資銀行的MA(管理培訓幹部)制度,在兩岸發展的異同;MA的培養與升遷,受到金融風暴的哪些衝擊?另外,外資銀行的大陸分行,僱用大陸的官、富二代,其特異言行對組織文化及效率的影響。第三篇,講跨國銀行的大陸分行,在台商業務上獲取先機的主因。 第四篇,分析外資銀行的台灣分行與大陸分行,面對兩岸經濟力此消彼長的微妙心態;討論業務開拓、績效考覈與人事安排之間曾有的矛盾;借鏡外資銀行走過的路,也許可以給西進南攻的台資銀行一些參考。第五篇,講大陸崛起之後,台灣人才要站上國際舞台,情勢更加嚴峻,可以從哪方面加把勁?第六篇,台資企業與外資銀行打交道,怎麼做可以更加凸顯台商優勢?台商的財務主管,如何幫公司、幫自己加分? 作者在台灣土生土長,直到攻讀碩士學位才留學海外兩年。之後能在領導品牌的銀行歷練,在外派中成長,實在要感謝諸多貴人的提攜及機運。因為機會得來不易,在自己珍惜的同時,也會特別留意台灣後進的發展──在國際現實不利於我們的情況之下,在可以使得上力的時候,如何強化台灣後代的全球競爭力?如何增加台灣人的國際能見度?這是作者想透過本書傳達的,最迫切的訊息。 本書所舉事例,除了親身經歷,也分享了其他銀行同業的見聞。為了保護事例中主人翁的隱私,並避免觸及商業機密,當書中提到個人時,大都以男性的「他」呈現,並且改編人物特徵;談到銀行及公司,也是儘量模糊細節。此外,在人際之間與組織當中,難免會有爭端與不睦,文中如有觸及,是為了交代背景,藉此傳達資訊及觀點。因此,對於重點的掌握與筆鋒的拿捏,是我下筆心懷忐忑的原因。
都市才女想嫁學歷不高的部落青年, 槍上膛、箭在弦的搶親大戰一觸即發……… 故事是這樣的啦…… 有這麼一個地方,沒自來水、沒電、沒交通工具。人們與天地走獸鳥禽為伍,物質生活奇差,醫療用具落後。沒文字、沒競爭、沒任何壓力也沒人管理,生死有命,豁達開朗。他們是卡卡族的一小部分,拒絕文明入侵。 另一個家庭豐衣足食住豪宅,是文明金字塔頂端的精英。家父長高傲虛偽、享盡科技、金錢豪奢反倒譏諷文明的價值只不過是快速複製最毒的脊椎動物。他自持為官宦之後、書香世家而目空一切。能打敗他的…只有他的女兒。 很不幸,偏偏女兒所愛非人。「我希望女兒結交的是一個高學歷、能賺很多錢、有前途、有遠景的帥哥。」這是都市媽媽的期盼。「絕不准許她和落後、無知、無望的卡卡族青年廝混!」做父親的更是火冒八丈。 然而卡卡族的父母也有不同的思維。「我們希望的媳婦是她家要有一座小山、有豬群、有魚池,能自給自足。」這是卡卡媽媽的希望,在女尊男卑的原住民部族裡,這樣想很正常。「要胸大屁股大,能生許多小孩。個性堅強,吃苦耐勞,忍饑耐寒,能成一家之主。」卡卡族的頭目看重的是族人興旺,生愈多愈好。 在意識上雙方也有很大的歧異!「文明如果是向你們低聲下氣,不必了!我們也有我們野蠻的驕傲。」卡卡頭目很堅持。「野蠻的驕傲?電影看太多了吧!砍殺異族人頭、挑起人性本惡、追加仇恨因素,這些不能叫驕傲,單單只是野蠻而已。」政論名嘴的爸爸立刻反擊。 「卡紙來魯!賣吼以早!」卡卡族接待文明人的第一句話就引起反感。什麼叫「凱子來了!」、「還不讓我走?」,以為我不會台語?「卡紙來魯!賣吼以早!」的發音,是卡卡族歡迎光臨的意思,沒有惡意。「門不當戶不對,怎能匹配?請精準翻譯給你們長老聽。」文縐縐的語言逼使卡卡族嚮導兩手一攤,「匹配」、「精準」,我嘛聽沒有。雞同鴨講,話言也是格格不入。 故事一開始是卡卡族頭目之子,帶領族人進入他們全然陌生的世界,以彎刀、長矛和弓箭揮舞而編織的戰舞來搶親。即使面對的是警方鎮暴隊伍也毫無懼色。是什麼了不起的愛情故事讓人發狂?沒有!只是最原始的你情我願,不帶任何對比條件。 半年前,功成大學藝術系最傑出的一群畢業生,出發至他們以為落後的卡卡族部落當志工。企圖將代表文明智慧的語言、文字、音樂、歌舞和科技電腦等等資訊傳授給他們。 剛開始這群志工隊似乎佔盡上風,展現了文明的優越。但在一次攀爬卡卡族祖靈聖山時,遇到山難,所有的優勢瞬間歸零。鈔票成廢紙只能當引火工具,文明的優越在荒山野地派不上用場,無法禦寒、覓食。智慧型手機收不到訊號、衛星電話沒電、有人便祕、有人皮膚過敏、還有人受傷,外加蚊蟲侵擾、大雨不息、洪流阻斷歸路……,如果不是一位卡卡族的年輕嚮導,這些人只有等待橫屍山林。 都市來的千金小姐幾曾受過如此折騰?從幼稚園開始就生活在父母保護傘之下,面對的是一連串的挫折與打擊。無論在何處、何時均無謀生的企圖與能力。快樂人生只是形容詞。月亮、大餅永遠高高掛,紅蘿蔔就在眼前一尺搖盪。愛情、婚姻、事業、家庭、責任、榮譽全長一個樣,一缸混泥漿,千年共浴成圖章。 經過山難的洗禮與反思,女主角最先不想成驢蛋,她愛上那個嚮導。原來世界上有這麼與世無爭的家庭,歌舞是渾然天成,不是唱給別人聽。食物鏈只取必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那需燈火通明。交往率直、言語單純、肢體傳情、不見妒、恨與猜疑。愛情其實很簡單,你情我願那怕生命短暫。文明的婚姻,老實說,拖著賴活居多,就像她的父母。為什麼?不外就是忘了快樂生活的本質在那裡?如果能把物和欲的需求降到最低,就像卡卡族人,那春夏秋冬天天都是好時節。 你家兒子除身強體壯之外…半文盲而已。我家女兒名門之後,才藝雙全,巨大的反差如何能匹配?女方家父長,以極其羞辱的態度,上山論理,誓死反對。在上山的過程中,都市的父母受盡前所未有的折磨。過度的優越感反讓他們受到報復式的惡整,全是自找的活該。 你家女兒細皮白肉,前胸貼後背,屁股小到沒有形,能生很多小孩唄?我們才不想迎娶。但是我們尊重兒子的抉擇,只要兒子決定,我們同樣誓死當後盾。文明人侵門踏戶自以為是,我兒可是卡卡族未來的頭目。我們的生活是與天地合一,不是破壞自然生態。 誰優誰劣顯而易見。 「所以……,還是我女兒配不上你家兒子囉?」 「是我兒子養不起你家女兒的物慾世界。」 「我女兒已有男朋友,他叫陳膺仁,正牌大學準博士!錢途一片大好。」 「我兒子也有對象,她叫拉奴拉娃,吃苦、耐操、爽朗、自信、樂觀。」 「所以我們目標都一致。」 「對!全力阻止他們交往。」 天下父母心其實是一樣的,都會從自己的觀點去認定子女該走那條路。既然雙方目標一致──拆散他們,那就合演一齣戲,一齣苦肉計、離間計……。 「我們在公開場合故意先大吵大鬧,讓他們知道父母的不爽,再造謠生事…」 「甚至大打出手,讓他們知難而退!」 「我還可以搬出失敗的教訓。我弟弟娶個文明老婆,三天兩頭有人來鬧,不到一個月離婚了事。哈!」 「那到底誰是誰非?…文明…與野蠻的不相容…誰野蠻?誰文明?這些都必需要講清楚。」 「還有誰打誰?也要排練一下。」 相互虐待的武戲、外加女方流氓親戚干預及男方長老們的恐嚇……,王子與公主就算能成婚,是否幸福、快樂,也肯定是更多串的問號。 有個卡卡族局外人說的最好: 「保有自己的文化,大家都有儘量在做的啦!但是這個世界這麼小,交流、學習、通婚是擋不住的啦!何不你我喝酒哈拉哈拉?你們不是說,兒孫自有兒孫福!最好的方式就是爸爸媽媽靠邊站,愛情萬萬歲啦!乾杯~!」
探討國內外過去一年的產業經濟發展現況及未來一年的產經趨勢,涵括全球經濟前景及國內外股市展望、投資方向,以及大陸經濟、科技業前景、產業現況、房地產景氣等等。
綻開一朵人文的浪花──醫學與文學的匯流 青年是建立人生理想、信念、心理、人格、價值觀、道德倫理觀與世界觀的重要階段,且主要經由教育系統來雕塑定型,而人文課程則是醫學教育的關鍵前提。 醫學人文教育的國際趨勢 學校的角色,應導正學子們的發展路向,促其開展廣泛而全面的視野,得到至為基礎,也至為重要的人文態度。 雖然沒有人能夠預測未來世界的價值趨勢,但開放、寬闊的人文思維,必然可以引領人們創造,並改善人生。無論是文化背景的衝突、世代觀念的攻訐、或者政治倫理的矛盾,所有欠缺單一答案的問題,都能在經過歷史淬鍊而保存下來的文學名著中,找到最接近完美的。藉由文學家敏銳描述人性的心理過程、社會歷史發展、人生哲理的含義,可以啟發年輕學子走出象牙塔,體驗廣闊的世界,由單元思考走向多元判斷。 目前醫學教育的世界趨勢,是對二十世紀以來的知識傳統──過於側重生物科學,而忽略人文思維──進行全面的反省與批判。美國有許多重要的醫學院,早已開始培訓文學與醫學的專任教授;而哈佛醫學院裡,也有一組與麻省理工學院合作的Heal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ST) program,這是專攻最尖端醫學工程與科學的班級,網羅全世界最優秀的學子,他們的醫學倫理課程亦以歷史與文學名著為教材。這樣的教育方針,除了更能為學生增廣見聞,同時也培養了一位醫者最重要的同理心(Empathetic Understanding)與感受能力。 「人何以為人」:文學課程的重要與必要 醫學教育的宗旨,是培養富有人道精神的醫者、關心病人和所有人類的慈善者,以及勇於負責,具有憐憫心、同情心,且具備犧牲奉獻之高尚人格的社會楷模;而語言,是我們實踐教育理想的主要媒介。文學是人學,也是世界學,它展現了人類豐富複雜的心靈世界,且全由語言構成。文學之所以能夠引起讀者共鳴,因為它拓寬了我們的文化視野與想像空間,且促使我們去正視自身的感受;它是人類以精神進行交往的創造過程,生生不息,且綿延不絕──只要人類存續,文學便永無寫完的一天。 文學中的歷史成分,使我們鑑往知來,從過去的經驗與他者的命運,來分析現在,判斷未來。文學中的心理描繪,則加深我們對「人何以為人」這個永恆母題的感受與理解。文學中的哲思,啟發我們對現實的省思與生命的奧義。而文學中的疾病敘述或精神困擾,則更提供醫學生的感知能力與知識範圍。 醫學觀點的真實與謊言 哈佛醫學院的相關選修課一開始就挑戰學生:「How dreadful knowledge of the truth can be, when there is no help in truth.(當真理無法帶來幫助時,與真理相關的知識是多麼可畏哪!)」疾病會攻擊孩童、成人及老年人;可能摧殘他們的身體、心靈與精神;它可能是急性或慢性病;在程度上也許是溫和的、劇烈的,甚至可能致命。既然對於疾病有如此不同的形容敘述,有的可能是單一疾病,有的則是加上其他症狀成為併發症,那麼,醫師究竟應如何告知病患病情?應該告知實情,在敘述時真假並存?或是直接撒一個謊?是偶爾說、經常說或絕對不說?醫生是否能夠憑藉著個人的智識及熱情,亦即考量病患個別特殊狀況後,在最能維護病人的利益的前提下告知或不告知病情? 清教徒說:「不論真相多麼苦澀而令人痛苦,它仍是世上最珍貴、美麗的人性;不論錯誤與謊言具備多麼完善的意圖、是多麼詭計多端,它必為世上最低賤、醜陋的人性」。而赫力堪納斯則說:「向國王獻媚的人,其實是在侮辱他……正直的規諫才是君王們所應該聽受的,因為他們同屬凡人,不能沒有錯誤。」( Williams Shakespeare. Pericles.) 醫療關懷與人本道德的發展 就像醫學要面對赤裸裸的生、赤裸裸的死,而文學則是要把這種赤裸裸的「精神」發揚光大。但醫學與文學的最終目的都應該是充滿人道主義的。從工作中,看病人、看同事、看主管,體會到生命的無常。而文學可貴的地方也在於此,但最重要的是,將光明帶入黑暗。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在其巨著《政治學》(Politics)中說道:「青年人本該接受一些有益事物的指引,永遠地追尋與探索,而不要成為一顆飄蕩而疲憊的靈魂。」「書本是對人性的回顧」,年輕人在書中照見了自己的影子,從學生的書評也看出我們學生的成熟、正義與人道關懷的愛心。在他們感情激盪的文字之中,更看到他們尊重生命、對他人各種不同人生路徑的包容、關懷、尊重與珍惜。也因為如此,他們能不斷自我提升生命的層次,生命的意義也才在其中逐漸彰顯與實現。 回到最初所言,我們經由科學的記錄與分析、包括「學生歷程管理系統」看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情況,但在教學的最終目標,還是在於對醫療關懷與人本道德發展的重視。醫學的教育最終目的在於培養出優秀的醫師,因此,教師應當對於學生豎立模範的榜樣,而非墨守成規、自我封閉。做為醫者與教育者,應當結合知識與道德,貢獻回饋於社會,是醫者永恆的使命。 我們期待大家繼續自己的探險,並心懷醫者與老師的大愛精神,協助我們的下一代繼續追求著那些人類生命中永恆存在的問題,正如蘇格拉底曾簡潔而率直所言道:「唯有經過檢試的生命,才是真正有價值的。」 文化的激流.精神的浪花 如果把文化比作社會群體和人類個體形成的一條精神之流、意識之流,那麼政治、經濟等外緣因素,就如同能夠激起波瀾的岩石;而那些絢麗的浪花,與水流的無邊趨力,則是心理、精神,與意志。 文學家們往往具有異常敏銳的人性洞察力,這是出於對人類心理的深刻捕捉。許多世界經典文學,往往能超越時空與文化岐異,以清晰、流暢、優美,甚至特異的文學描述,呈現出不同歷史、不同社會、不同文化淵源下的共通人性,以及抽象卻明確的普世價值。文學的精神世界是那麼遼闊、浩博、豐富,又多采多姿,可以說,人文歷史中最偉大的心靈幾乎都在裡面。命運,有很大一部分是取決於個人的意志與選擇──自由或奴役、光明或黑暗、沉淪或超脫。透過文學作品,我們讓學生循著這些偉大的心靈,一步一步追求真理,探討人生的真義,並且以清澈誠實的目光,直視現實與人生的各種層面,以使這些青年菁英,得以體會書本以外的公理與正義──這才是真正的倫理教育。 本人開設的「精神醫學與西洋文學」課程,便是依循這樣的思考脈絡出發:以西洋經典文學為工具,探索人類的精神與心靈,並從西方的歷史、社會及文化等角度,淺介精神醫學的發展、人類生物與社會環境的交錯影響,及其對思想的塑造。同時,也從精神醫學的觀點,解讀西洋文學經典中的心理活動,探討社會變動之際,道德、公眾與人性的三方角力;社會對人的精神壓迫與影響;以及人在各種情境下的行為模式;藉此窺探人類思想與心靈的奧祕。 這門課程除了讓同學淺嚐西洋文學、心理學與精神醫學的滋味,更啟發了莘莘學子對人生意義的思索、生涯規劃的方式,以及日常倫理的權衡。我們以精神醫學與心理學為利器,去理解文學作品中的心理情境與社會環境,深入探索人性的無底深淵。 因此,從文學中觀察各類生活事件、人生經歷,或有違倫常的情境,都可以使學生培養敏銳的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的技巧,以及內省和自我啟發的能力──這些能力將在日後的生活,乃至醫學臨床工作中派上用場。 醫者的初心.明日的領袖 這樣的文學教育,為的就是啟發一個青年去真誠探求:「何謂良知?」醫學院校的學生傑出、優秀、聰明過人,眾所皆知,但若自恃聰明,欠缺基本的人文素養,恐非人們所樂見,亦非社稷之福。從文學裡,我們更加深刻地體認到:若一味以技術掛帥,而不正視人文意涵,無異於掩耳盜鈴。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是要創造一個更好、更屬人的世界,還是要退回到獸化、物化、人慾橫流的方向?一個接受高等教育的學子,在往後的人生旅途中,一旦面對物質、官能的誘惑時,是否能夠維持初心,時時懷抱著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以提升生命的質感──這端視年輕時期的教育是否根植於心。 在日新月異的資訊時代,我們的學生在往後的人生旅途中,將會遭逢更複雜的問題,以及更難兩全的道德困境。但是若能擁有深厚的人文素養,以無比的勇氣、智慧與冷靜,則能在日趨繁複的情境下,做出最清醒的判斷──這才是新世代醫者所應具備的特質。 醫學人文教育的相關議題,是當前重要的國際趨勢。今天的醫科學生,就是我們明日的醫師,甚至是各界的領袖:他們的思想、態度、信念與能力,將塑造明天的世界。教育者,就是道德與精神的雕塑家;塑造學生的態度與心智,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但願本書連結精神醫學與西洋文學的嘗試,能夠在醫學人文教育的路途上,略
人生沒什麼比健康更可貴,因健康長壽也不是遙不可及,健康沒有貧富之別,長壽就無貴賤之分。「青春永駐、健康無病、延年益壽」不是口號,是可以實現,您想要嗎?這本書提供給您最好的方法與步驟,讓您健康活百歲的美夢肯定能實現。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人生健康四大基數」為:(1)父母遺傳占15%。(2)環境保護占17%(當然這包括外在環保及體內環保)。(3)醫生治療占8%。(4)心態平衡竟占有60%的比重。總結的說:人類之所以不能健康長壽,最主要原因在於惡劣心態上占有很高的比重。為求國人健康百歲,甚至「呷120歲」,本書內容概分三大類:(1)人類的死都是無知的生活方式病所造成。(2)揭開生命科學新知:(a)世界科研對再生醫學幹細胞的新發明。(b)MT金屬硫蛋白對整合有毒重金屬的能力,世界各國如何肯定。(c)2009年最夯的諾貝爾新獎項「端粒(酉每)」的長壽基因密碼。(3)啟動人體內的自癒念力~心靈e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