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愛,很安靜,總是偷偷進行。 偷偷愛,對方知道嗎? 只要有愛,不管用多安靜的方式表現, 被愛的人都不可能不知道。 ✭ 當太太的她說—— 最不可能外遇的人外遇了,最沒有條件的人外遇了,太常聽到這些事,所以,我從頭到尾都不相信什麼「愛情永不移」的話。愚公都可以移山了,為什麼愛情會永不移呢?騙誰啊。 愛情、親情,是要拿來珍惜的。只要珍惜的心不在,隨時都可能改變。 ✭ 當媽媽的她說—— 「好好照顧孩子」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光是讓家裡的每個人衣食無缺這一項,你就必須起早歇晚地工作,即使氣到想對老闆吐口水,也得硬生生地將口水吞下去;即使孩子已經調皮到讓你想把他們直接丟出窗外,你也得打起精神,將教養孩子的責任一肩扛起。 ✭ 當媳婦的她說—— 愛情勝過一切嗎?我是個要愛情也要麵包的人。 麵包之於我,不是金錢,而是,結婚後,我不希望有個將媳婦當資產的婆家。我不希望遇上一個家庭,想罵就可以將媳婦不當人地亂罵。我不希望,結婚後我將失去我自己,然後讓別人只丟一句「當人家的媳婦要忍耐」就可以不理你了。 ✭ 但當兒子這麼說時—— 不久前,有一次姊姊問我要不要玩星際大戰,當時我不知道,我不知道那就是最後的幾次了,我竟然說不要。因為姊姊長大了,再也不會陪我玩了。 她聽了很傷心,因為她知道姊姊在內心的最深最深處,還是愛著弟弟的,弟弟也依然愛著姊姊,只是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姊弟倆心裡都明白,再過兩年,彼此誰也不需要誰了。遲早有一天,弟弟也不會需要媽媽…… 父母有保存期限,當個偉大的姊姊,也是有保存期限的。 ✭ 關於電腦,她不怕規定孩子說—— 一星期只能開一次,除非老師有特別的功課要傳給你們。 她除了訂規矩,也會跟孩子分享自己的想法:「有沒有看過一種大人,有事沒事就去開信箱來看,一旦你養成了這種習慣,就會像抽菸上癮一樣——你明明知道信箱裡沒什麼好看的,還是會忍不住去打開來瞧瞧。」 一旦你開始依賴電腦,就會開始在網路上瀏覽,看看新聞,看看八卦,看看商店賣些什麼有趣的東西……,如果今天你是七、八十歲沒事做的老人家,也就罷了,可是,你虛度的時光,是最寶貴的花樣年華。 ✭ 當全家高高興興出國旅遊時,她不忘提醒—— 我們的爸爸啊,只要太太孩子高興,他就高興。開車找路,我們要去哪裡他就去哪裡,而且媽媽只出一張嘴,偶爾還會囉哩囉唆。車是誰開的?旅館是誰訂的?旅程是誰規畫的?你們有沒有感謝爸爸啊? 然後,她偷偷瞄了先生一眼。正在規畫隔天行程的他,臉上偷笑著。那笑意是說—— 我偷偷愛著你們,終於被你們發現了。 汪培珽手記五,說的是── 姊姊十四歲,弟弟十一歲,那一年發生的故事
如何只靠父母,就讓孩子聽英文像聽國語一樣好? * 弟弟四歲時,將美國小學二年級程度的300字英文故事書,一字不漏地說出來。 * 姊姊七歲時,用英文講了30分鐘自己即興編的故事,讓弟弟聽得興味盎然。 * 小四的姊姊,聽完31卷49小時的《哈利波特》錄音帶後,開始閱讀700多頁的英文版《哈利波特》…… 他們家裡的日常對話只有國語。 孩子從未被教過任何英文發音。 孩子沒用過任何語文教學教材。 孩子甚至連ABC是圓的還是方的,都不知道。 這是汪培珽的親身教養經驗談── 當大家還在爭論英文教育方向的對錯時,她悄悄地開始幫孩子唸起英文故事書,一唸就是七年。 她不喜歡在家跟小孩說英文。日常生活就是要說自己媽媽的母語。 她不喜歡唸中文故事書時,穿插英文在裡面,她覺得這沒意思。 她也不喜歡明明是陪小孩烤餅乾,卻還規定自己要跟小孩說英文。 汪培珽直覺認定: 只要每天唸英文故事書給小孩聽,久了,小孩自然就聽得懂英文。 而且「唸不唸故事書」掌控在自己手裡, 不必配合補習的時間和老師的教法,所以它是最容易持之以恆的做法。 父母想要成功地教養孩子,沒有一件事不需要持之以恆。 甚至她唸到孩子已經會聽英文、愛上英文故事書了,她還是繼續唸。 因為,故事書能給孩子的,不會只有英文這一項能力而已。 ** 《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出版後,影響了整個世代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向。 也不知培養了多少的孩子,英文大字都看不懂一個, 卻可以聽英文故事聽得毫不費力。 如何只靠父母,就能讓孩子聽英文像聽國語一樣輕鬆? 答案就是:持續地幫孩子唸英文故事書。 就這麼簡單嗎? 沒錯,不要懷疑,就是這麼簡單。 除了唸英文故事書之外,她什麼也沒做。 怎麼唸呢?也很簡單。 翻開英文故事書,一句英文原文,配上一句中文翻譯。 這個翻譯的工作,只需要做三次就好。 只要孩子沒異議,之後這一本英文故事書光唸英文就好。 但新加入的,還是有三次的中文翻譯。 整件事成功的關鍵,不在孩子對英文故事書的接受度。 而在父母有沒有「不成功絕不罷手」的決心而已。 ** 為什麼汪培珽只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呢? 【如果我有一根魔法棒】 如果我有一根魔法棒 我只要拿它朝你一指 你馬上就學會了英文 但是你只能在 英文的「聽、說、讀、寫」裡任選一項── 其他不會的,得靠自己學 請問 你會幫你自己,或你的孩子 選哪一項 ──汪培珽 或許,多早開始學英文,真的不是成功的保證。 但是,啟蒙教育的方向是否正確,一定具有關鍵的影響力。 ** 如果你的孩子「還小」,你又希望可以幫他們打好學英文的基礎, 汪培珽建議: 請把注意力全都放在「聽力」上面。 除了訓練孩子聽英文的能力外,其他的任何努力都請先暫時不要做。 父母就是不間斷地讓孩子聽更多的英文故事書,就好。 至於這個「還小」的標準是什麼呢? 她說,只要孩子還願意待在你身邊聽故事,都叫「還小」。
汪培珽終於要談「用功讀書」這件事了。 明明知道這本書,將是我所有書裡最暢銷的一本,但卻排到第十本才寫。 因為前面的事情沒做好,後面的事做了也是白做; 或是說,前面的事情做好後,後面的事就能水到渠成。 父母從容面對孩子學業的30個觀念,是本書的重點。 汪培珽還寫了五封信給家長和孩子。 其中兩封,應該沒有父母不想知道裡面寫了什麼── 第1封信:為什麼要用功讀書 第2封信:騙自己用功讀書的方法 *** 「為什麼有人會讀書,有人不會?它是個謎。 我可以不會讀書,但是我不能不上進。 不上進,只會剝奪我人生原本就有的快樂。」汪培珽說。 如果父母一心只想看到怎麼讓孩子成績好、分數高、考進一流學府的方法, 那麼我怕這本書會浪費你的時間。 整本書談到了從容面對小學階段的30個觀念, 或許你還可以自己看出來第31、32、33個。 在我家姊姊弟弟還未進入小學一年級前,這些概念就已經在我的腦海裡成型了。 不要問我為什麼事先知道這些事情,或許是上輩子,父母該做的錯事, 全都被我犯過了,投胎時腦袋沒清空,於是自然地知道哪些錯誤不可以再犯。 當我的小孩才剛進小學時, 我就已經開設了「從容面對小學一年級的XX個秘密」這樣的課程。 當時我的孩子什麼「成就」都沒有,我卻敢開課「教」別人; 也就是說,這個人根本沒上過戰場,就想告訴別人要怎麼打仗才能活著回來, 聽她的話,不是找死嗎? 因為我全然相信——即使我根本看不到未來—— 當我相信我帶領孩子走的是正確的路,我就不管旁人說什麼,勇往直前就對了。 最後,未來就在我眼前一點一點地出現,它們與我想像的幾乎沒有差距(好險)。 你不相信也得相信,姊姊弟弟如今已經十幾歲了, 有關學校裡的事情,我根本沒花什麼力氣在上面。 因為孩子從父母身上需要看到的是「方向」,而不是方法。 當父母的觀念是正確的,方向就會是正確的。 至於方法,不管是大人想升官發財,還是小孩想用功讀書,都一樣, 每個人都必須一邊過日子一邊去摸索出自己的來。 別以為我不需要摸索,我到現在還在摸索,因為小孩又不是雕像,每天都在長大呢。 「肯讀書」「會讀書」「書讀得好不好」只是一個概念的說法, 當我們還在作學生階段,願意花時間去讀書和學習,就代表這個孩子是上進的。 現代社會,人只有「會讀書」這一項能力,當然是行不通的。 可是,這整本書裡,我想先只談一件事: 父母如何從容面對小孩學業問題的30個觀念。 當父母的觀念是正確的,整個國家的教育才可以愈來愈。 ──汪培珽 *** 除了30個觀念,汪培珽還寫了5封信── 因為她知道,很多父母不知道怎麼跟孩子說「為什麼要用功讀書」的道理。 【給「小學一年級孩子家長」的一封信】──父母慢慢走,孩子才能從容跟上 【給「國中一年級孩子家長」的一封信】──鼓勵、陪伴、不放棄 【給國中生的第1封信】──為什麼要用功讀書? 【給國中生的第2封信】──騙自己用功讀書的方法 【給父母和孩子雙方的一封信】──如果孩子天生不是讀書的料呢? 最後有14個Q & A,那是家有小學生的父母,最頻繁出現的疑問。 其實父母問來問去都無法深入到問題的底層。 問題的最底層,應該是第30觀念說的: 培養孩子還很重要,但親子間的感情濃度,才是這場關係裡最珍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