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主廚李欣頻用筆取代菜刀 將文字精練成一種獨家秘藏的時尚感官美味關係 煎一首詩,煮一篇散文,炒一篇短評,炸一篇小說。 愛情要保鮮,刀功要細膩,相處講究火候。 從旅行中找出自己的精神脈絡,在購買中建立自己的物體系,從收藏裡歸納出自己的戀物信仰。 三部曲之一:《情慾料理:愛.恨.貪.痴.悲.歡.離.合》 以料理食物的動詞,挑動你的情慾感官。 李欣頻首創的食譜體,煎煮炒炸出一道道情愛盛宴。 <br style="color: rgb(51, 51, 51
本書透過最近考古成果,從中華文明出發處,深入考證設計美學的源頭,也透過歷代設計作品、建築庭園作品、明清時期福建畫作等實例,淺出傳統設計美學實際應用的變化,於情、於理、於例詳細詮釋了傳統設計美學的原汁原味。 美學是一種意識形態,所以各個文明所孕育出各有不同的美學。然而設計美學卻是一種物質化的意識形態痕跡,每個文明的設計美學既有信念價值觀上的特點,更有善於變化且歷久彌新的設計藝術作品作為「這種信念價值觀特點」的印證。本書雖由傳統設計美學之數論、氣論、佈局論、意論、德論、占侯數論等六篇論文所構成,但在窮盡原論之餘,更重視這原論的衍生、近代變化與設計藝術作品實例的分析印證。 所以將六篇論文視為一個整體時,則能滿足盡論源頭之知,又能滿足變化應用之需。配合筆者已出版之《設計美學》、《敘事設計美學》,即將出版之《亞洲設計美學史論》,即將完稿之《福建設計美學史》、《台灣設計美學史》等書,想必更能盡情運用這種美學原汁原味於有形之中。
甲午戰爭120週年 1871年班是中華海軍官校第一屆畢業生,他們以一校精英對抗日本全國的意志與戰力,形成一校對抗一國的壯烈海戰史詩。 本書講述1871年班同學的── 「使命與夢、榮譽與責任、成長與奮鬥、英烈與悲愴」 ◆1871年班同學是中華民族新海軍軍官學校的第一屆畢業生,也是中國歷史上採用西方大專教育的第一屆畢業生。他們畢業二十七年後(1898)北大才創校。 ◆鴉片戰爭後,大清體認到西洋科技與海上武力的威脅,進而構建一支新海軍,培訓第一批幹部。 ◆這批同學懷抱科技建軍、海疆衛國的使命,精習輪機、航海,畢業後派任艦上歷練,並赴英法深造,繼自歐洲接艦返國。由於他們的努力,大清於十年間建立規模達到世界前十強的艦隊,並使中國自1884年中法戰爭之後就未再遭受列強來自海上的侵凌,直至1894年再逢日本。 ◆1891年熱愛海軍的奕譞親王去世,整個海軍建軍停頓,戶部停購洋艦洋砲。相對的,日本除了貫徹連續八年的購艦計畫與歲入三成的海軍建軍籌費外,明治天皇更率先捐款帶動全國造艦興國的運動。大清的建軍停滯,使速度與火力不如日本。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1871年班同學在北洋艦隊九艘主力戰艦中,有七位曾選赴歐洲深造,另兩位也曾赴歐洲接受接艦訓練,並於完訓合格後安全將艦駛返國門,其平均素質不亞於當下任何一海軍艦隊。但甲午海戰之後,九艦中有七艦艦長殉艦或殉海,再加上提督丁汝昌,他們的結局非常英烈! 甲午戰爭不單是一個以海軍為主的戰爭,也是人類史上東、西思潮演進的里程碑;是世界海軍史上第一次大規模鐵甲戰艦的海上大戰,是中國傳統皇朝面對西潮挾工業革命崛起的帝國、軍國主義者的第三回合大戰。 CNA 1871年班同學是中華民族新海軍軍官學校的第一屆畢業生,也是中國歷史上採用西方大專教育的第一屆畢業生。他們率著部眾勇對西潮、日潮的奮戰!惜當時大清國家整體國防建設、戰略與決策未能同步配合精進,致形成以一校對一國的作戰,總體戰實力差距太大。 作者郭延平與劉步蟾、林泰曾等1871年班同學們有相近的求學、參與建軍與艦隊歷練背景,只是時間相差一世紀。百年後,他以海軍專業角度分析大清與日本海軍建軍、備戰成效、雙方指揮人員之培育及人格特質,以史詩方式寫出中華民族與1871年班同學的向海情懷,以及他們被誤解和承擔歷史的罵名。為還原歷史真貌,作者與吳欲賢先生合作,花了五年時間把雙方軍艦、海戰場景,以電腦科技逼真還原,又親手繪製當年參與海戰清、日雙方艦長以上重要人物畫像,讓讀者更能真切研判、體會當時的建軍豪情與戰場情境。 套書共分兩冊,《甲午海戰之CNA 1871年班史詩》是壯闊的長詩與海戰影像的重現,《甲午海戰之軍艦將校誌》則詳盡介紹雙方軍艦之規格、性能和配置,以及中日將校資歷。看完這兩本書,相信對甲午海戰會有更深入之瞭解,對海軍未來應發展之方向,及對中華民族應如何面對海洋會有更正確之認知。 本書特色 ◆套書版為兩冊精裝,裝入精美書盒,盒蓋口為磁鐵式,盒內附上金色絲帶,極具收藏價值。 ◆今年是甲午戰爭120週年紀念,值此之際回溯甲午百年來的爭議,有其重要意義。 ◆為了以最大的真實表達1871年班同學的事蹟,作者排除需要許多自我揣想的長篇小說形式,以及容易成為意識型態的論述,最後選擇以史詩的方式來表達,因為這是最能深入掌握、表達人們情懷與夢、悲愴與激昂的胸襟,也是最寫實的表達方式。 ◆本書以海軍專業的角度,深入研析大清帝國建立新海軍的背景、動機、計畫、和成效。除文字外還需要適當的圖相對應,但百年前的老照片解析度不佳,難以一窺全貌,作者因此決定以電腦構圖方式模擬與製圖,並遇見熱愛海軍艦船繪者吳欲賢先生,以其對電腦3D製圖有藝術家的狂熱、工程師的嚴謹和精準,完成了這兩本書,還原歷史真貌。 ◆本書專屬網站:www.cna1871.com
甲午戰爭120週年 1871年班是中華海軍官校第一屆畢業生,他們以一校精英對抗日本全國的意志與戰力,形成一校對抗一國的壯烈海戰史詩。 本書講述1871年班同學的── 「使命與夢、榮譽與責任、成長與奮鬥、英烈與悲愴」 ◆1871年班同學是中華民族新海軍軍官學校的第一屆畢業生,也是中國歷史上採用西方大專教育的第一屆畢業生。他們畢業二十七年後(1898)北大才創校。 ◆鴉片戰爭後,大清體認到西洋科技與海上武力的威脅,進而構建一支新海軍,培訓第一批幹部。 ◆這批同學懷抱科技建軍、海疆衛國的使命,精習輪機、航海,畢業後派任艦上歷練,並赴英法深造,繼自歐洲接艦返國。由於他們的努力,大清於十年間建立規模達到世界前十強的艦隊,並使中國自1884年中法戰爭之後就未再遭受列強來自海上的侵凌,直至1894年再逢日本。 ◆1891年熱愛海軍的奕譞親王去世,整個海軍建軍停頓,戶部停購洋艦洋砲。相對的,日本除了貫徹連續八年的購艦計畫與歲入三成的海軍建軍籌費外,明治天皇更率先捐款帶動全國造艦興國的運動。大清的建軍停滯,使速度與火力不如日本。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1871年班同學在北洋艦隊九艘主力戰艦中,有七位曾選赴歐洲深造,另兩位也曾赴歐洲接受接艦訓練,並於完訓合格後安全將艦駛返國門,其平均素質不亞於當下任何一海軍艦隊。但甲午海戰之後,九艦中有七艦艦長殉艦或殉海,再加上提督丁汝昌,他們的結局非常英烈! 甲午戰爭不單是一個以海軍為主的戰爭,也是人類史上東、西思潮演進的里程碑;是世界海軍史上第一次大規模鐵甲戰艦的海上大戰,是中國傳統皇朝面對西潮挾工業革命崛起的帝國、軍國主義者的第三回合大戰。 CNA 1871年班同學是中華民族新海軍軍官學校的第一屆畢業生,也是中國歷史上採用西方大專教育的第一屆畢業生。他們率著部眾勇對西潮、日潮的奮戰!惜當時大清國家整體國防建設、戰略與決策未能同步配合精進,致形成以一校對一國的作戰,總體戰實力差距太大。 作者郭延平與劉步蟾、林泰曾等1871年班同學們有相近的求學、參與建軍與艦隊歷練背景,只是時間相差一世紀。百年後,他以海軍專業角度分析大清與日本海軍建軍、備戰成效、雙方指揮人員之培育及人格特質,以史詩方式寫出中華民族與1871年班同學的向海情懷,以及他們被誤解和承擔歷史的罵名。為還原歷史真貌,作者與吳欲賢先生合作,花了五年時間把雙方軍艦、海戰場景,以電腦科技逼真還原,又親手繪製當年參與海戰清、日雙方艦長以上重要人物畫像,讓讀者更能真切研判、體會當時的建軍豪情與戰場情境。 《甲午海戰之CNA 1871年班史詩》是壯闊的長詩與海戰影像的重現。長詩連貫中華民族的整個海洋歷程,並以1871年班馬尾海校同學的豪情與悲壯為主軸,還原甲午海戰的情境、過程,以及戰後影響。而關於中日雙方的軍艦規格、性能和配置,以及雙方將校的資歷等細節,則另以《甲午海戰之軍艦將校誌》一書詳盡介紹。看完這兩本書,相信對甲午海戰會有更深入之瞭解,對海軍未來應發展之方向,及對中華民族應如何面對海洋會有更正確之認知。 本書特色 ◆今年是甲午戰爭120週年紀念,值此之際回溯甲午百年來的爭議,有其重要意義。 ◆為了以最大的真實表達1871年班同學的事蹟,作者排除需要許多自我揣想的長篇小說形式,以及容易成為意識型態的論述,最後選擇以史詩的方式來表達,因為這是最能深入掌握、表達人們情懷與夢、悲愴與激昂的胸襟,也是最寫實的表達方式。 ◆本書以海軍專業的角度,深入研析大清帝國建立新海軍的背景、動機、計畫、和成效。除文字外還需要適當的圖相對應,但百年前的老照片解析度不佳,難以一窺全貌,作者因此決定以電腦構圖方式模擬與製圖,並遇見熱愛海軍艦船繪者吳欲賢先生,以其對電腦3D製圖有藝術家的狂熱、工程師的嚴謹和精準,完成了這兩本書,還原歷史真貌。 ◆本書專屬網站:www.cna1871.com
本書從經濟倫理、商業倫理與企業倫理理論的理論建構角度出發、在探究倫理的根源與本質的過程中,從經濟學與管理學的學門中涉入了倫理學,最後更進一步探究至倫理神學,是管理科學、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以及倫理神學之跨領域對話分析的研究結果。 共分為三篇,第一篇是:資本主義經濟之倫理與天主教會及東正教會的社會訓導,第二篇是:倫理領導、基督宗教靈性領導與宗教組織管理,第三篇是:資本主 義社會的課題與天主教會之倫理教導。所論述的內容涵括:經濟學家Adam Smith, Ludwig von Mises, 諾貝爾獎經濟學得主:Amartya Sen, Daniel Kahneman, Amos Tversky, John Nash, Thomas Schelling,管理學者:Thomas Donaldson, Thomas W. Dunfee, Larry C. Spears, Blaine McCormick, David Davenport, Kevin Leman, William Pentak,東正教神學家:Sergei N. Bulgakov,基督新教神學家:Reinhold Niebuhr,社會學家Max Weber等先賢論點。並因為是以天主教社會訓導研究為中心,所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人的工作》、《社會事務關懷》、《一百週年》、《平信徒》、《家庭 團體》、《羊群的牧人》、《我要給你們牧者》,暨教宗本篤十六世的《在真理中實踐愛德》、《天主是愛》等重要通諭與勸諭,以及天主教聖師教父:St. Thomas Aquinas, St. Augustine, St. Maximusthe Confessor, John of Damascus, Pseudo-Dionysius等之思想,更是本書深究論證的重心。值得一提的是,林教授從管理學中組織行為領域新近發展之靈性領導理論的角度,探析了 《羊群的牧人》、《我要給你們牧者》中所內蘊的靈性領導意涵,讓我們將研究倫理領導的視野,延伸到靈性領導的天地中,實甚富開創性。故此,本書對於有志研 究天主教社會訓導思想,並關心經濟倫理、商業倫理與企業倫理以及靈性領導理論的學術研究者,應深俱參考價值。
南極──地球上最遙遠、最遺世獨立的純淨的大陸。它嚴酷的奇寒和終年不化的冰雪,讓人類隔離在千里之外難以輕易接近,所以不染塵煙。 數百年來, 探險者為了揭開南極洲的神秘面紗, 來自各國的探險隊員們不畏氣候艱難、前仆後繼。 極地探險者阿蒙森及史考特克服了人類體能極限的考驗, 終於成功地踏上了南極洲,於是她的美就被流傳開來, 讓靈魂中有勇敢基因的人得以一親芳澤。 本書作者已親身造訪南極八次,每一次的南極之旅,都令其驚奇萬分。踩在萬年藍冰之上,零下35度的低溫,強風從耳畔呼呼吹過,想像地球360條經線都在這裡交會,自轉一圈,也就等於全世界都轉繞了一遍。 南極洲是全球共有的大陸,這塊大陸上沒有國界,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所有,也不允許永久居民申請居住。南極歸來的人,往往心中再無國與國的疆界之分,人生觀從此無比浩瀚! 天地有涯,行者無疆──作者認為自己是一個幸運的人,這本書即是他把幸運看見過的「世界盡頭之外的世界」,與讀者分享。
俗話說「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但是,究竟甚麼是「關係」呢?中國社會上傳統的「關係」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一般都習慣將帝制時期等同於君主擁有壟斷性政治權力,但事實是連唐太宗都曾不無感慨地說:「民間脩婚姻,不計官品,而上閥閱;我家二百年天子,顧不及 崔、盧耶!」世家門閥的權力,因控制人才庫而掌握了「文」,又因擁有私人軍事力量而一定程度地影響了「武」,在文武兼備之下,套用另一句俗話,那就「上有 政策,下有對策」了。 「暴政必亡」,這是史書解釋大秦帝國滅亡的原因。 近三十年的變法改革,再用一百年的時間吞併六國奠定中國史上第一個帝國,其後十五年迅速崩解亡國──除了訴諸「暴政」,沒有更具說服力的理由嗎? 成敗與興亡猶如光與影,卻弔詭的有其同一根源。秦國的成敗興亡,最終還是得回歸被毛澤東譽為「吾國四千餘車之紀載,而求其利國福民偉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的那位商鞅。 胡適說「儒是殷民族的禮教教士,……喪禮是他們的專門,樂舞是他們的長技,教學是他們的職業」──換言之,儒是一群在神權統治階段擔任輔助性角色的宗教從業人士。 孔丘對於鬼神的回答則是「不能事人,焉能事鬼」,很顯然地,他已將自己從「禮儀師」,轉成具有相當濃厚經世致用實用主義精神的政治從業者,可說是儒中最激進的革命家。儘管如此,別說孔丘一輩子都抑鬱不得志,孟軻更連政治的邊都沾不到。 但問題是:在百家爭鳴的諸子學說中,漢武帝為何偏偏挑了個從春秋到戰國,幾百年間幾乎從沒有過明顯影響力的儒家呢? 正如梁啟超所稱:「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擁有綿衍流長、浩繁如煙海的無窮史料,既是中國歷史有別於其他文明,最為空前之特色,但也正因卷帙 多不勝數,關連盤根錯結,加上不斷受到「政治正確」干預,想順利穿透這座龐大臃腫又零碎不堪的歷史大山,談何容易。在此,本書試圖聚焦「興亡」一線,目標 在找到並凸顯若干具啟發性、可發人省思的支點,只期盼有朝一日能重現歷史原貌。 本書特色 穿越正統論的無聊思想枷鎖,打破朝代這個看似自然、實則障蔽眾人視野的障礙,中國究竟是甚麼?它如何自我建構歷史?我們又該如何從歷史長河中,摸索它的可能未來? 本書將藉由「以點制面」的觀察角度,追尋長期以來被隱藏在視覺死角中的興亡關鍵,由此重新理解中國的歷史發展。
李欣頻22年44國.人生環球之旅三部曲之一 暢銷書《旅行創意學》的22年實踐版 20歲到42歲是我人生至今最精華的22年, 離開學校後,環球旅行就是我啟蒙自己最激烈的學習過程。 一旦有了全觀鳥瞰與多元複本的創意視野後,就再也回不去平凡單調的生活, 我一邊旅行、一邊汲取創意、一邊打造創意版的自己、生活與工作方式, 沒有任何障礙與藉口阻擋在我與夢想之間,此刻就是我人生最滿意的狀態, 好到任何人拿任何條件想跟我交換人生,打死我都不願意! 這是每一位廣告企劃、美術設計、網路業、文化創意產業工作者必看的遊創書!──李欣頻 每一趟創意之旅就是新生命支流的匯入與延展,當流域越廣佈大地,生命的彈性與可能性就變得更寬闊無際,等完全分不出哪些是源頭的水,哪些是匯流進來的水時,自我的洪量就能與浩瀚無邊的大海合而為一,即使耗費體力遠行似乎已久,但終將回到最豐沛不竭的源頭。 李欣頻藉由本書跟大家分享22年來影響她創意觀點最深遠的11個國家,這11個國家讓她找到與這世界相處的新方式:異國的空間、無法描述的顏色、未曾 謀面的形狀、空氣裡的溫度、一連串意外的驚喜與事件……這些讓她由微至鉅變的起源,透過圖文的紀實描述,做為各位日後要去邊旅行、邊蛻變、邊找生命新出口 的參考。 創意不是一種職業,而是能在平凡中看到不凡的獨特之處;旅行也不是遠行,而是即使在家鄉,仍能如第一次到訪的遊客般充滿了好奇與新鮮感。創意之旅的重 點就在你用怎樣的眼光看到怎樣的新世界,與你去了哪裡、去了多遠、去了多少國家完全無關──希望大家從一打開這本書開始,就啟動了非常精彩豐收的心靈想像 之旅,讓這些文圖在你的靈魂裡釋放一些不安定的自由,讓你連起床方式都不一樣,不知不覺地改變了一點身體、一點口味、一點習慣、一點口頭禪、一點視線與動 線……祝大家旅途愉快! 本書特色 ◆李欣頻《旅行創意學》一書是她對旅行打造創意的理念版,而本書就是她落實這項理念的實踐版。
創意天龍8部之3:「大學畢業前的總復習」 五年來兩岸上百場演講,現場回答數萬名讀者關於: 文案與創意、寫作與出版、旅行與人生的50個問題。 並公開她私人的職場經驗、夢想開屏表、時間規劃單、筆記本圓夢學 是大學畢業、出社會之前,必讀的新階段人生準備課! 所有對「創意之路」最好奇、最想知道的疑問總整理 如何將創意轉成文字? 如何決定寫作形式? 找尋創作的資料或靈感時,如何不分心? 創意能否永保競爭力? 「創意」不是一種技巧或工作,而是一種生活態度。找創意,就像人在找資源礦脈,用了各種儀器,試了各種方式,也不一定會找得到,但當他有一天靜了下來,以自體的方式去感應,而不是瘋狂地亂猜亂找,當他被直覺帶到一個地方,那就是了。 李欣頻的創意是怎麼來的?各方面都有,我們每天都在呼吸,每天都在感覺、每天都在思考、每天遇到新的人事物、每天都在感受每一分每一秒,這些生活中最基本的呼吸、聊天、睡覺,其實都能產生創意。若是你的input比output多很多,受到的刺激比產出多很多的話,就不會有創意枯竭的時候。重點是感官都打開了嗎?如果感官不夠敏銳、意識沒有覺醒的人,再多的刺激都不會起什麼大反應。 本書匯整來自讀者、聽眾、媒體和學生們,對李欣頻創作之路最好奇的提問和回答,共計三大主題:文案與創意、寫作與出版、旅行與人生。提供每個人打開感官的方法,去採集眼前世界每一分每一秒發生當下的創意靈感。 本書特色 ◆《十四堂人生創意課》累積印量已超過40刷,這系列在兩岸至少已經賣超過30萬冊。 ◆每個學生必備的人生創意多腦盒
***(原:《推翻李欣頻的創意學》,2013新修版)*** 創意天龍8部之2:「大學四年的進階練功」 創意速度太慢,意念成真的創世法,才能瞬間改變遊戲規則! 比《秘密》中文版早3個月出版,提前揭示心想事成的創造法則! 2013最新增修版,是每一位看過《十四堂人生創意課1》的人, 進一步挑戰自己創意極限、拉高創意海拔的必讀指南! 繼排行榜首、熱賣40多刷的暢銷書《十四堂人生創意課1》後, 李欣頻以更高的視點,找出啟動創意風暴圈的方法 創意→創造→創世,不退流行的12層終極創意境界 還包括「憂鬱創意學」、「夢境創意學」、「巧合創意學」、「杜拜創意學」等完整概念。 終極創意的三階段,歷經「原我」→「變我」→「全我」的過程 以十二個層級、更高的全新視點,淬鍊出無限可能的創意境界。 創意:站在原點看新的可能。 從一個原定的劇本,嘗試出不同演法,而展演出不同的效果/結果。 創造:站在新的點上看無限可能。 創造出源於自己更獨特、更高竿的劇本,並演得淋漓盡致。 創世:在無限可能的點上,看最好的可能。 以全新的全觀視野,創造自己、眾人、萬物集體合演新局面的劇本。 創意→創造→創世,就是在不同的高度,看見不同的廣度,不論是針對眼前必須發揮創意的個案,或是面對自己的人生,都是一樣的方法。如果能先將自己拉到最高的視點,就能看到自己不同的廣度,而這方法將來要用在任何地方,包括人際關係、溝通技巧、案子的創意發想、創作……都能游刃有餘。 電影《上帝也瘋狂》為例,這三階段就是:「創意」——構思以各種方法,讓可樂瓶變得不一樣,比方廠商改變瓶子的形狀、圖案等,但仍視之為「可樂瓶」。「創造」——像電影中的非洲布希曼人,不把可樂瓶當瓶子,而是當成武器、樂器、或是爭奪權力的目標物。「創世」——以可樂瓶為建材或是素材,例如組成一張椅子、拼裝出一部車、建成一個房子……創出一整個世界的規模。 對有創意的人而言,每天讓一個大無畏的靈魂活回來,每天都是全新的開始,體驗自己是無所不能的創造者,一天就是一場驚天動地的創世紀! 本書特色 ◆隨書另附介紹杜拜夢想建設藍圖全彩拉頁 ◆《十四堂人生創意課》累積印量已超過40刷,這系列在兩岸至少已經賣超過30萬冊。 ◆每個學生必備的人生創意多腦盒
建築要為生活而存在,建築是生活的容器。建築是一個社會忠實的反映,台灣當前的建築現象,無疑是台灣社會的寫照。建築是一個社會忠實的反映建築也反映一個時代與一個文化的精神建築是與我們最接近的一種藝術,也是最不被注意的藝術形式。城市美學、建築文化、公共空間、都市更新、居住正義、過度規劃與法規弊害進入二十一世紀,台灣當前的建築站在什麼位置?建築是生活的必需品,原始功能是遮風避雨。社會進步到一定的程度,建築在遮風避雨之外,有了社會地位象徵的功能。到了現代,成為財富的象徵。由於這些功能在世俗的生活中都佔有最重要的地位,所以建築的文化價值常常是被忽視的。文明的社會是由宗教家、政治家與商人所主導。文化人是弱勢,他們沒有影響建築行為的力量。自有文明以來,約五、六千年的人類歷史中,建築所驗證的是歷來的宗教信仰與權力象徵,在這些基本意義之外,我們也看到美感,因為美感是人類的天性。然而建築的美感十分昂貴,它屬於上流社會;對於一般大眾,建築美太奢侈了。今天的台灣建築環境是紊亂的、感官的、膚淺的、模倣的、缺乏文化深度的、缺乏創造性的。大家都體認到這是商業社會牟求暴利的現象,是外國文化入侵的結果,是暴發戶的心態的表現。然而也承認這是現代化民主社會多元化現象的一環。進入二十一世紀,台灣當前的建築究竟站在什麼位置?建築是文化活動的一環,是社會性的產物,並不完全是建築師可以任意揮筆的一種藝術。台灣的建築藝術存在著一些實質限制,包括土地狹窄、環境品質不佳、工程技術的限制和法規的弊害。台灣社會獨一無二的特質,造就了台灣建築文化的幾項特色:自發性、商民性、文化邊緣性和不穩定性。今天台灣視覺環境的紊亂,不僅是個別的責任,而是整體指揮的問題。本書特色◆整體比個體更重要,是建築界的共識。本書是建築界耆老漢寶德先生對台灣當代以來建築整體的發展、現況和問題的各種思考。◆漢老師以其專業和長期觀察,對台灣建築不斷提出針砭和建言,以目前的制度、法規、眼界、主導者、經濟能力和思考慣性,若不思改變,對於台灣未來建築的前景、美感創意和公共空間的思惟,都將構成許多障礙和侷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