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五章,第一章內容是敘述臺灣技職教育的發展歷程,説明臺灣的經濟發展與教育政策,以及經濟發展與技職教育發展的關係與演變。第二與第三章敘述「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的工程教育發展,分別從演進、工程系所成立、招生與入學考試、課程、評鑑等面向,審慎切入,羅縷紀存。之後,第四章記錄實習、建教合作、就業、畢業生情況。因為實習與建教合作是促進技職教育發揮務實致用的重要教育策略。在此章,詳細整理教育部策劃技職工程教育在實習與建教合作方面的教育政策、補助計畫及激勵措施等。最後一章是整理說不清教育部規劃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工程教育在產學研發方面的策略、計畫與執行績效。為編撰本書,作者由政府部門、教育部及國家教育研究院等網站,以及《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與《臺灣工業技術學院建校十年專輯》等搜集許多資料,整理後呈現並予以分析,難能可貴,頗值得參考。
本書介紹臺灣工業職業學校以上各級工業教育與工程教育發展歷程。首先對臺灣工業教育與工程教育的發展及政策的演變,分日治時期、戰後初期、美援時期和經濟發展後四期作詳細的解析。第一章是就臺灣工業教育的發軔及其後的變化作詳細解說;在第二章中,說明戰後初期政府的因應措施和變革;在美援時期專章中,說明美援對中等工業教育及大專工程教育的效果;而在經濟發展後的大專工程教育一章中,則就經濟和科技發展對各級的工業教育及工程教育的發展作較詳細的介紹和解析。接著對課程的變革、工程類研究所的設立、國科會與教育部的加持、教育政策與新興科技之衝擊、工程教育評鑑作說明,最後作綜合分析。在文末,附上工程教育年表及條列工程教育大事記供參考。
日治時期臺灣有兩個屬於大專程度的工業教育機構,分別是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以及臺北帝國大學工學部。本書討論臺南高等工業學校創校及臺北帝國大學工學部之成立的歷史。依據成立時間先後,前篇先討論臺南高等工業學校,後篇再討論臺北帝國大學工學部,從歷史的角度,以檔案、校史、新聞報導、回憶錄等資料,討論創設經過、師資與教育內容,以及畢業生的就業狀況等,解析日治時期臺灣大專工業專門教育的歷史經驗以及重要意義。本書從創校、課程與師資、學生入學、學習、戰爭動員就業等角度進行討論。也討論所培育的技術人才與臺灣工業化的關係。後篇說明臺北帝國大學工學部之設立背景與過程、設計與教育方針,以及組織、師資與學生修讀情形。
《校史人物系列》涵蓋18位校長(含三位代理),本系列時代依據學校發展歷程依序分為「 日治時期」、「臺灣省立工學院」與「臺灣省立成功大學」、「國立成功大學」三大部分。《校史人物系列》以口訪和文獻蒐集等方式,記錄成大歷任校長任職期間的各種建設與決策,其深刻影響學校的成就與未來發展。本書專輯人物為「黃煌煇校長」。
《校史人物系列》涵蓋18位校長(含三位代理),本系列時代依據學校發展歷程依序分為「 日治時期」、「臺灣省立工學院」與「臺灣省立成功大學」、「國立成功大學」三大部分。《校史人物系列》以口訪和文獻蒐集等方式,記錄成大歷任校長任職期間的各種建設與決策,其深刻影響學校的成就與未來發展。本書專輯人物為「夏漢民校長」。
曾文溪發源於「水山」,其中上游丘陵山地的地質年輕脆弱,在造山運動中,這些未變質且膠結不良的土石,不斷被抬升,新的斷層於平原區不斷開始發育,然也因這種地質,曾文溪由它的縱、橫斷面、流向、流量及鄰近的地形特徵,順應千百萬年自然營力的作用形成今日河川的面貌,在嘉南平原演化出一段臺灣移民開括的歷史。本書的發想,來自於民國100年社區大學與日本交流的經驗,當時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向水利署提出「百年走百川」的計劃,實施過程中碰撞出「流域學習」的概念。民國104年,林朝成老師、王筱雯老師擬將「流域學習」的理念帶進成功大學的通識課程和專業服務學習行動。其間,認識了地理學家《大臺南的地形》一書的作者—楊宏裕。楊老師紮實的在地考察功夫,正可承續先前時報文化、經典雜誌說曾文溪故事的風格,在曾文溪上、中、下游的地景中說出一個個的故事、地形的學理與聚落生活的方式。同時,邀集跨領域的學者許泰文、黃世輝、鍾振坤、莊孟憲加入專書的撰寫,以充實曾文溪多面向的內涵,為曾文溪流域學習做了知識的準備工作。
自古以來,公孫龍與名家的言論在我國傳統思想中被視為詭辯,現代學者從西方哲學的角度,也認定其言論不合邏輯。本書跳脫此二種大不相同的視角,提出以基於漢字的圖象思維,來解讀公孫龍與名家的進路,並嘗試重新定義公孫龍與名家的歷史定位。基於圖象思維自動尋找特徵的運作,本書重新逐字解讀公孫龍的名實論、指物論、白馬論、堅白論、通變論。此外,本書也將名家如鄧析、惠施及其他辯者的相關論題,以及所謂的公孫龍七說進行解析。並進一步對比於中西哲學的發展,以最具代表意義的古希臘詭辯學派與西方哲學之父蘇格拉底進行比較,探究兩個學派與二人在各自思想發展上的歷史意義。
這是一本關於魏晉風俗與文化的入門書,藉由對魏晉時期風行的思想與文化之分析,一則對現今世人對魏晉文化的偏頗認識做出說明與解釋,使大眾瞭解魏晉士人的任誕之行與當時特殊風俗的產生,有其時代的背景因素,與不得不的無奈緣由,而能對當時的文化現象有著較清楚且全面的認識。再則說明魏晉士人處於時代苦難與社會崩解中,仍試圖找出足以立身與依附的價值觀,作為人生的指標。與現今社會做一比對,世人所苦之事,古今皆同。由古證今,可發現哲學思想的產生,在於解決世人生活中所遭遇之種種難題。魏晉士人在亂世中建構出玄學思維,以一種溝通有、無的思維以立身,並以一種處於材與不材、界於有意無意之態度以應世,形成當時特殊的思想與文化內涵。
大學為培養學生從事高深的學術研究,產學合作自然也應配合此一教育與學術研究目的盡力為之。如此,產學合作主要目的不在營利,以全盤的營利行為思考產學合作的制度設計,即為本末倒置。以本末倒置的思維,認知理解產學合作的法令解釋與政策方向,其結果也就不難發現眾多難以解釋的離奇、偏頗現象與不合理的處遇。如公務體系的處處制肘,教研人員的脫法與脫序行為,不可思議的學術嚴重歧視與差別待遇,不具專業的產學合作人員虛耗青春歲月與眾多資源,等等有待解決的問題與現象,雖有相關理論作為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基礎,現實上也鬆綁眾多法令規範與約束,根本問題如大學制度沒有改變,充斥再多表象自由的產學合作業務,結果只是幫少數惡質學閥與行政職員提供玩法弄權與錢的手段而已。
本書由水的形成開始,分別說明降雨、河水入海等各種水的自然現象,並論及自然造成的環境問題與解決之道。再說明水的各種運動現象,如波浪、水流、漩渦、潮汐等水體運動與人類活動的關係。水能滋養萬物,但不當的用水或水引起的自然災害,亦會造成各種環境與社會問題。如:地層下陷、汙染、土石流、海嘯等,皆對人類有著莫大危害。人類對水的認識與利用,關係到人類的未來,因此如何對水善加利用,如深層海水與水能量轉換的可行性,並促使水價合理化,才能有永續的水環境。再者,由水的治理展望未來,對於供水與經濟的思考,積極保護水資源,並連結水患治理與國土規劃,全方位的善待水環境,才能擁有永續的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