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物質研究常從人類學考古的角度出發,考掘古代的器物以瞭解時代的變遷;但未來的物質文化研究,則不僅如此。本書即企圖探討人文現象中「物」之各種課題,希望涵括人文學科中歷史、哲學、文學、藝術、語言各範圍,觀照各個時代、各種環境中與生活相關的事物,進而分析其價值觀、審美觀,以至於社會整體的脈動。
如果我們根據泰國的族裔性與文化來重新劃定泰國的邊界,泰國的東北地區與寮國、東南地區與柬埔寨、南部地區與馬來西亞,以及北部地區將與部份的南中國和緬甸北部結合在一起。明顯地,無論在地域上或族裔上,甚至文化上,泰國從來都不是一個高度同質性的國家。
當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遇上中國新史學,究竟會如何?黃進興院士以「真實乃是歷史的靈魂」(語出Pierre Bayle)、「歷史乃是西方的神話」(語出Vincent Descombes)這兩句名言的矛盾,清楚點出後現代主義與新史學之間的衝突。前者旨在顛覆或取代「現代主義」(modernism),而後者卻恰是「現代性」(modernity)所孕育的智識產物,兩者碰撞,自是火花四射。經由黃進興院士循序漸進的導引,即使是不熟悉史學的讀者,亦可從中了解後現代主義對新史學的衝擊。
本文係著名社會學家金耀基院士2014年3月12日在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余光中人文講座」演講稿之增修。金耀基院士分析鴉片戰後150年間的變化,指出三個中國現代化的「主旋律」,分別是:「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器物技能層次)、「從帝制到共和」(制度層次)、「從經學到科學」(思想行為層次)。金院士認為,正是這三個主旋律使得中國由三千年傳統的農業文明轉為今日現代的工業文明,而中國現代化的終極願景應在締建一個「中國的現代文明秩序」。
華語語系研究自新世紀以來備受注目,海外學者各據一方,已作出不同的立論與回應。各類討論儘管壁壘分明,卻不脫一種對「根」的空間政治的執著。本文試圖回答華語語系研究的若干疑義,同時對目前以後殖民主義或民族主義為基礎的「根」的空間論述,提出建言;其次,對於個人的「後遺民論述」再作檢討,強調「後遺民」是具有強烈批判—以及自我批判—意識的論述;最後提出「勢」的詩學,作?「根」的政治的對應。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裕瑞的《棗窗閒筆》,此書是紅學史上最早的文論專著,但有學者質疑此鈔本的字體頗拙,不似裕瑞所為,且所鈐「淒香軒」一印乃造偽。筆者近在佘嘉惠為裕瑞繪製的《臨羅兩峰鬼趣圖》上,新發現有「思元主人」、「淒香軒」、「鶯思蝶夢」三印亦見於《棗窗閒筆》鈔本,且在比對裕瑞各詩文集中作者「自錄」之字跡後,可確切證明《棗窗閒筆》乃裕瑞的手稿,並進而討論此書對紅學研究之意義。
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余光中人文講座於2014年秋冬,邀請到學貫中西的戲劇藝術家楊世彭導演駐校,系列活動包含了戲劇演出以及三場專題講座。 本專輯收錄了楊導演特稿之〈勤奮與機遇:一個華人舞臺導演在美國奮鬥的歷程〉,由楊導演侃侃而談,道盡二十九年在美國攻讀戲劇,從事戲劇教育,還有多年來在美導演生涯的甘苦經歷。除此之外,還收錄了「余光中人文講座」的精采照片集錦:包含《不要緊的女人》戲劇演出,以及「楊世彭舞臺導演作品展示」講座、「半世紀舞臺導演生涯的回顧」講座、「莎劇《仲夏夜之夢》的鑑賞」講座之精采劇照。 另有《不要緊的女人》戲劇演出影音記錄,以及三場講座現場實況影音記錄,共附錄兩張光碟於本專輯,以饗大眾。
國立中山大學余光中人文講座邀請著名社會學家金耀基駐校講座,第一日以「中國現代化與文明轉型」為題暢談鴉片戰爭後一百五十年來中國現代化轉型歷程; 第二日座談以「大學教育的人文價值」為題討論大學在締建中國的現代文明中具有關鍵性角色的同時,也強調大學教育中人文價值的重要性。此專輯所收錄的兩篇文章是由金院士本人於2014年三月在高雄中山大學所作〈余光中人講座〉二次講演的文檔增刪補充而成。另附上講座影音紀錄光碟。
李安導演應邀擔任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余光中人文講座,與余光中教授對談「我與電影」。「我與電影」講座前一周,本校舉辦「李安電影回顧展暨映後座談」共四場演講,由國家電影資料館林文淇館長策畫並邀請到電影編導侯季然談《推手》;影展策展人兼影評塗翔文談《飲食男女》;穀得電影公司負責人兼資深影評李亞梅談《色,戒》;編劇兼資深影評曾偉禎談《少年Pi的奇幻漂流》。總計五場演講的逐字稿經編輯出版成冊,附上由公共電視協助拍攝,本校後製數位化的「我與電影」影音紀錄光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