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書系 ,共計15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寫景.抒情.何肇衢(附DVD)

陳長華  著
藝術家  出版
2013/12/10 出版

六位臺灣美術家傳記,帶領讀者認識臺灣的藝術文化之美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內容以詳實生動的文字、豐富而難得的生平照片與作品圖版 帶出藝術家在大時代下,以藝術創作自我勉勵,並開拓新局的碩果   本書為「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臺灣美術家之一的何肇衢(1931-)。何肇衢生在新竹鹿寮坑,就讀中學時,受到美術老師賴榮來啟蒙,後來進入臺北師範藝術科就讀,畢業後受聘擔任北師附小美術老師,同時拓展創作之路。他在北師求學時,在繪畫方面即有出色的表現。水彩畫在1950年曾入選省展,1957年開始積極參加各項官辦美展,並獲得諸多重要獎項,經官方購藏。 何肇衢早年受日本教育,多半從日本美術雜誌間接認識世界繪畫潮流。他的畫藝從寫生具象風格開始,也研究立體派和抽象繪畫。數十年來畫遍臺灣風景,並多次到日本、東南亞和歐美各國,參觀美術館及寫生。他堅持不憑空作畫,不一味地追求現代感。他窮其一生都在鑽研作品必須經過寫生過程,然後再自我簡化,以保持第一印象的氣氛做為目標。 此系列記錄了六位美術家在膠彩畫、水墨畫、油畫等領域的卓越表現,詳盡的生平介紹,配合超過兩百幅的圖版及重要作品的解析,精彩生動地呈現了美術家追求藝術之美的歷程及成果,為美術家在臺灣美術史上留下印記,同時也回顧臺灣現代美術的進程。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共六冊: 《靈動.淬煉.呂鐵州》/賴明珠 著  《典雅.奔放.張啟華》/陳奕愷 著 《高逸.奇趣.吳學讓》/熊宜敬 著  《寫景.抒情.何肇衢》/陳長華 著 《醇樸.融通.鄭善禧》/鄭芳和 著  《豪邁.幽遠.歐豪年》/潘 襎 著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典雅.奔放.張啟華(附DVD)

陳奕愷  著
藝術家  出版
2013/12/10 出版

六位臺灣美術家傳記,帶領讀者認識臺灣的藝術文化之美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內容以詳實生動的文字、豐富而難得的生平照片與作品圖版 帶出藝術家在大時代下,以藝術創作自我勉勵,並開拓新局的碩果   本書為「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臺灣美術家之一的張啟華(1910-1987)。來自高雄的張啟華,從小就展露藝術的天分,中學時雖與廖繼春情緣短暫,卻奠下赴日留學習畫的志向,返台後成為高雄美術家的先行者。成家立業之後為了家計,一度停筆十多年來經營事業,直到留學期的摯友劉啟祥定居高雄後,不僅重拾畫筆,並在兩人通力合作下,促成了「高雄美術研究會」、「臺灣南部美術展覽會」的成立,成為高雄美術發展的「拓荒者」。 張啟華是一位熱愛鄉土的性情中人,努力以畫筆來畫自己周遭的事物,尤其是以畢生的心力來記錄高雄地標「壽山」,彷彿是創作生命世界中的聖山。然而在創作成就和事業有成的背後,一生中卻又有生命中無法承受之重,儘管如此,仍然勇於面對「愛別離苦」的生命無常,其堅定的精神為家族帶來新啟示,於是成為生命教育和生死學的重要啟迪者。 此系列記錄了六位美術家在膠彩畫、水墨畫、油畫等領域的卓越表現,詳盡的生平介紹,配合超過兩百幅的圖版及重要作品的解析,精彩生動地呈現了美術家追求藝術之美的歷程及成果,為美術家在臺灣美術史上留下印記,同時也回顧臺灣現代美術的進程。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共六冊: 《靈動.淬煉.呂鐵州》/賴明珠 著  《典雅.奔放.張啟華》/陳奕愷 著 《高逸.奇趣.吳學讓》/熊宜敬 著  《寫景.抒情.何肇衢》/陳長華 著 《醇樸.融通.鄭善禧》/鄭芳和 著  《豪邁.幽遠.歐豪年》/潘 襎 著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靈動.淬鍊.呂鐵州(附DVD)

賴明珠  著
藝術家  出版
2013/12/10 出版

六位臺灣美術家傳記,帶領讀者認識臺灣的藝術文化之美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內容以詳實生動的文字、豐富而難得的生平照片與作品圖版 帶出藝術家在大時代下,以藝術創作自我勉勵,並開拓新局的碩果   本書為「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臺灣美術家之一的呂鐵州(1899-1942),其前半生的繪畫創作,是在臺灣傳統漢人社群所醞釀的藝術文化中滋潤、成長。後半生的藝術造詣則在異族統治的頓挫中,再度找到綿延不絕的創新動力。其創作風格大致分三個時期:1.為1928年赴日習畫之前,主要承襲的是傳統文人畫與民俗繪畫之技法與風格。2.為1928-1932年,以京都繪專習得的日本近代寫實主義之形式畫風,在官展中屢創佳績。3.為1932-1942年去世為止,一方面為了超越自我,一方面又和同儕畫家切磋研究,並逐漸發展出寫實與寫意兼具、現代與傳統並融的新文人畫風格雛貌。 呂鐵州在1920年代末至1940年代初堪稱是當時新崛起臺灣東洋畫家中的佼佼者。他以靈逸生動的構思,淬鍊純熟的技藝,成功地從以模擬為職志的傳統畫家,轉型為以表現現實生活為志趣的創作者,恰好是近代臺灣繪畫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最佳縮影。 此系列記錄了六位美術家在膠彩畫、水墨畫、油畫等領域的卓越表現,詳盡的生平介紹,配合超過兩百幅的圖版及重要作品的解析,精彩生動地呈現了美術家追求藝術之美的歷程及成果,為美術家在臺灣美術史上留下印記,同時也回顧臺灣現代美術的進程。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共六冊: 《靈動.淬煉.呂鐵州》 /賴明珠 著  《典雅.奔放.張啟華》 /陳奕愷 著 《高逸.奇趣.吳學讓》 /熊宜敬 著  《寫景.抒情.何肇衢》 /陳長華 著 《醇樸.融通.鄭善禧》 /鄭芳和 著  《豪邁.幽遠.歐豪年》 /潘 襎 著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高逸.奇趣.吳學讓(附DVD)

熊宜敬  著
藝術家  出版
2013/12/10 出版

六位臺灣美術家傳記,帶領讀者認識臺灣的藝術文化之美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內容以詳實生動的文字、豐富而難得的生平照片與作品圖版 帶出藝術家在大時代下,以藝術創作自我勉勵,並開拓新局的碩果   本書為「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臺灣美術家之一的吳學讓(1923-2013)。吳學讓出生於四川省岳池縣,二十歲時考入當時遷至重慶的國立藝專就讀,因師長建議而選擇了書畫組,主修花鳥。畢業後,透過校長汪日章的幫助,渡海來臺,進入嘉義中學任教,從此展開了在臺灣的藝術創作與美術教育生涯。     吳學讓個性謙讓淡泊,一生勤勉於學習,如苦行僧般將傳統筆墨的鍛鍊當作日課,工筆、寫意、書法、篆刻、指畫等無一不精,加上他不侷限於傳統的格局,並謹記「善師古人而自立我法」之師長教誨,以厚實的根基汲古開今,創立藝術新局,造就了他藝術生涯的寬闊無垠。而吳學讓曾任教於多所學校,教學時秉持真誠、包容態度,無私地指導與奉獻,獲得各個時期學生們的愛戴與尊敬。 此系列記錄了六位美術家在膠彩畫、水墨畫、油畫等領域的卓越表現,詳盡的生平介紹,配合超過兩百幅的圖版及重要作品的解析,精彩生動地呈現了美術家追求藝術之美的歷程及成果,為美術家在臺灣美術史上留下印記,同時也回顧臺灣現代美術的進程。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共六冊: 《靈動.淬煉.呂鐵州》/賴明珠 著  《典雅.奔放.張啟華》/陳奕愷 著 《高逸.奇趣.吳學讓》/熊宜敬 著  《寫景.抒情.何肇衢》/陳長華 著 《醇樸.融通.鄭善禧》/鄭芳和 著  《豪邁.幽遠.歐豪年》/潘 襎 著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醇樸.融通.鄭善禧(附DVD)

鄭芳和  著
藝術家  出版
2013/12/10 出版

六位臺灣美術家傳記,帶領讀者認識臺灣的藝術文化之美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內容以詳實生動的文字、豐富而難得的生平照片與作品圖版 帶出藝術家在大時代下,以藝術創作自我勉勵,並開拓新局的碩果   本書為「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臺灣美術家之一的鄭善禧(1932-)。曾獲國家文藝獎的鄭善禧,他的繪畫在21世紀臺灣水墨畫的發展歷程中,被認為最具臺灣本土色彩,不但有傳統詩、書、畫的涵義,又有西洋繪畫的造形、色彩,更含蘊民間美術的俚俗野趣。無論山水、人物、花鳥、走獸無所不工。又擅彩瓷、書法,堪稱丹青妙手,早已豎立個人濃墨、重彩又樸拙的藝術風格。他的藝術創作,既有縱的歷史感,也有橫的在地感,更有縱橫相交的現實感。他窮畢生之力鍛鍊畫魂,追求至善,把詩、書、畫合一的文人畫推向另一種圓融又雅俗共賞的境界。 此系列記錄了六位美術家在膠彩畫、水墨畫、油畫等領域的卓越表現,詳盡的生平介紹,配合超過兩百幅的圖版及重要作品的解析,精彩生動地呈現了美術家追求藝術之美的歷程及成果,為美術家在臺灣美術史上留下印記,同時也回顧臺灣現代美術的進程。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共六冊: 《靈動.淬煉.呂鐵州》 /賴明珠 著  《典雅.奔放.張啟華》 /陳奕愷 著 《高逸.奇趣.吳學讓》 /熊宜敬 著  《寫景.抒情.何肇衢》 /陳長華 著 《醇樸.融通.鄭善禧》 /鄭芳和 著  《豪邁.幽遠.歐豪年》 /潘 襎 著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圖說台灣美術史Ⅱ:渡台讚歌(荷西‧明清篇)

蕭瓊瑞  著
藝術家  出版
2013/11/24 出版

《圖說台灣史》為一套建構在前人研究基礎與藝術原件上的通史性著作。 著者蕭瓊瑞以獨特的論述觀點,從尊重台灣這塊土地出發,尋找藝術萌發的最初源頭──五萬年前的長濱文化,再循著這塊土地的時空發展、藝術圖像的呈顯,配合敏銳的視覺感知,以美術作品、圖版為主軸,並以文字解說闡釋,勾勒出台灣展新的美術文化樣貌。 本套書共分五冊,本書為第二冊,從十六、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歐洲人所繪製的台灣海圖與地圖、鄭成功與荷蘭人戰爭所留下的史蹟圖像、是時所傳入台灣的水墨書畫,到大清統治下的台灣景觀、番社采風圖繪,以及台灣民間工藝之美……,藉由圖像與造形,架構出荷西、明清統治時代中的台灣美術史。

特價34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打狗.身世-張啟華

藝術家  出版
2013/11/18 出版

本書追尋張啟華一生的繪畫之路 並描繪與他密不可分的高雄港都   一個畫家與其成長土地之間的連結,以及他曾經走過、見過、述說過的風景故事。 引領我們回到舊時光,想像畫家在繪畫創作時所感受到的情境與建築風光。   張啟華為高雄著名油畫家,出生於高雄前鎮,日治時期留學日本東京,投身於西洋畫名家大久保作次郎門下,並與同時期留學日本的青年藝術家如劉啟祥交好。留學時期即以作品〈噴水池〉在日本入圍「獨立展」,作品〈福聚樓〉則入選第七回台展,並在畢業前,於高雄舉辦了個人畫展,奠定了他在台灣畫壇中的地位。回台後投身家族事業,並創作不斷。 戰後在事業忙碌之中,仍在高雄經營畫室、推廣美術教育,並組織「高雄美術研究會」、籌辦「台灣南部美術展覽會」,活躍於南部畫壇,並多次參加省展,及擔任評審委員。 將目光移至張啟華活躍的港都高雄,這座位在海濱的新興港口城市,在日治時期的銳意經營下,從傳統的漢人小聚落迅速擴展成為一大港口工業城,展現出一個現代化都市的蓬勃朝氣,青年張啟華的成長,正當高雄都市迅速擴大的階段,與高雄一同成長的年輕畫家,在這裡創造出一幅又一幅城市風景。

9 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夏爾丹:反映真實生活的寫實畫家

藝術家  出版
2013/11/05 出版

在18世紀法國四大畫家華鐸、布欣、福拉歌那、夏爾丹之中,前三位屬於路易十五時期流行的樂可可風格的代表,夏爾丹所走的是另一條道路,即在生活中確立正面的原則,在法國貴族社會衰落和解體的時代,啟蒙思想和不依賴出身地位的人人平等思想,使人能夠指望正義的理想即將實現。正是這種信念,才把那樣的嚴謹性和誠實性,賦予了夏爾丹的創作意圖。夏爾丹主張畫家應面對自然,描繪活的自然,用自己的眼睛觀察自然,信賴自己的天才,並且主張繪畫要用感情。他的靜物畫就是民眾家裡的生活器物,表現出一種樸實親切的感情,與當時適應貴族趣味的樂可可藝術形成鮮明對比。 正如狄德羅所說:「觀看別人的畫,我們需要一雙經過訓練的眼睛,觀看夏爾丹的畫,我只需要自然給我的那對眼睛。」夏爾丹的畫通俗易懂,易於為群眾接受。他的取材於日常生活的真實繪畫〈餐前禱告〉複製版畫,被《法國信使》印成月曆及海報,廣為法國農家作為家庭壁飾,使他成為最富人氣畫家。甚至也曾吸引瑞典露易絲—優樂利克女皇、俄羅斯女皇凱瑟琳二世、普魯斯特王腓特烈二世收購夏爾丹的繪畫。

9 特價4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曼生與曼生壺(增訂版)

藝術家  出版
2013/10/14 出版

本書藉由重返紫砂壺銘刻發展極盛的清朝,介紹為紫砂壺傾注人文底蘊的重要人物陳曼生,與其使紫砂壺「壺隨字貴」的銘文藝術,輔以圖片說明,以身為西冷八家之一的陳曼生之生平、時代背景與詩文特色,印證曼生壺的銘文內涵,同時透過其書法與篆刻特色的整理,為曼生壺之判定提供清晰的依據。此次增訂版除新增初版時未能取得之文獻外,也收錄了兩篇論文,內容包含楊彭年的「大富千萬」壺考及敘述陳曼生去世後,文人壺蓬勃發展與曼壺的評價,給予有志研究者更詳實的脈絡與參考。

9 特價45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臺灣水墨畫

張繼文等  著
藝術家  出版
2013/09/29 出版

《臺灣水墨畫》一書,由四位長期研究臺灣水墨繪畫的學者共同完成,本書並非單一的線性歷史脈絡的軌跡陳述,而是從明清時期到現今的時間軌跡裡,從創作群體、美術事件、地域差異、區域文化等領域論述臺灣水墨畫的互動關係。在數十餘幀作品與易懂的文字論述中,提供讀者從歷史學、人文生態、藝術社會、美學等觀點深入認識臺灣水墨畫的演進過程。每篇文章各有其側重的主題,四個主題則共同構成臺灣水墨畫主客觀環境與背景之下的完整樣態。本書對研究和學習都提供了有價值的文獻資料。

9 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山川蒙養20年

趙力主編  著
藝術家  出版
2013/09/29 出版

本書共收錄了8篇大型訪談和31位藝術家的160餘件作品。在圖錄部分的編排上,以藝術家年齡的長幼排出基本順序,而每位藝術家的作品又以創作年代為序,基本反映出川派藝術家的師承關係和發展線索,使讀者通過作品發現藝術家在創作上的變化。對於重要作品,我們通過撰寫圖說的方式加以說明,以期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藝術家的創作意圖,從而更好地解讀這些藝術品。   此外,本書並不是一本純粹的畫冊或者圖錄,希望讀者在欣賞精美藝術品的同時,能夠充分了解藝術品是如何被創作出來,又是如何成為美術史的重要部分的。因此以訪談的形式努力還原那些年的那些事,忠實地記錄藝術家們的親身感受與回憶。為了增加全書的可讀性,我們盡可能地蒐集了一些老照片,希望它們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感受當年的生活和文化氛圍。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我看故我在:楚戈藝術評論集

楚戈  著
藝術家  出版
2013/09/22 出版

楚戈(1931-2011)是戰後台灣藝壇的一則傳奇。他像一隻不死的火鳥,克服病魔的挑戰,散發巨大的熱力,跨足詩壇、評論界、學術界,以及各類媒材的藝術創作。楚戈的知識,博雅而不龐雜,從文化的起源出發,他堅持東方藝術的美感在文字書寫上,楚戈也表現出才華洋溢的一面。本評論集收錄他生平重要的藝評文章,約計70餘篇,分為三輯:第一輯〈水墨畫的革命性〉,是他一生藝術思想的主軸;旨在為面對西方強勢文明拍岸的藝壇,從東方畫系的文化源頭與精神核心出發,指出水墨繪畫的藝術本質及現代意義。第二輯〈大風起兮雲飛揚〉,則是基於上述的精神,針對當代藝壇傑出的個別藝術家,進行藝術創作的評論。第三輯為〈視覺的盛宴〉,所論多為超越視覺藝術創作的其他表演類型,展現他一貫關懷的重心與主要的學術專長。第四輯則是收集楚戈歷年藝評文章目錄,以作為研究者查索深研的便道。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陳澄波全集第二卷:炭筆素描、水彩、膠彩、水墨、書法

藝術家  出版
2013/09/08 出版

陳澄波(1895-1945)全集共16卷,綜觀畫家生涯與美學演變的研究參考依據第二卷涵蓋炭筆素描、水彩、膠彩、水墨、書法作品二百餘件,揭開陳氏早期作品面貌本卷收錄陳澄波油畫、速寫以外的其他作品,包括:一、書法24件;二、水墨10件;三、膠彩9件;四、炭筆素描92件(其中6件畫在畫作的背面);五、水彩78件;六、其他6件。總計正式圖版有219件作品。此外,尚有17件放入「參考圖版」。書法作品中,除〈朱柏廬治家格言〉外,其餘的創作年代大致落在1924-1927年間,為陳澄波就讀東京美術學校期間所寫。水墨作品大致為就讀東京美術學校時期所畫,其中〈淡水寫生合畫〉是李梅樹、林玉山、陳澄波、楊佐三郎、中村敬輝(陳敬輝)、郭雪湖等人1941年於淡水寫生時合繪,〈山水扇面〉是唯一一件畫在扇子上的水墨畫,創作年代也是最晚的一件。陳澄波的膠彩畫數量不多,現存只有9件,為就讀東京美術學校期間所畫;除四件人物畫外,其餘均畫植物。炭筆素描是本卷中數量最多的一類,且絕大多數是裸女素描,年代集中於1925-1928年,亦為陳澄波就讀東京美術學校期間所畫。水彩數量僅次於炭筆素描。其中29件年代不詳,有年代的畫作中,44件是1924年以前所畫,可知大部分係創作於陳澄波就讀國語學校及任教水上公學校期間,算是相當早期的畫作。無法歸類於上述類別中者,均集中其他類別,包括一張粉彩及幾張設計圖。此卷作品,在數量上或許沒有其他各卷來得豐富,但多屬陳澄波早期創作,且大都未曾公開發表,有其珍貴性,對陳澄波畫風形成之研究,應有極大助益。

9 特價23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巴瑪扎西水墨畫集

藝術家  出版
2013/08/25 出版

巴瑪扎西在西藏繪畫創作的道路上,尋找著前人所沒有走過的繪畫之途。他緊緊把握住對本土文化精神的堅持與文化的開放性、吸納性連接起來的文化態度;他是藏族藝術家最早有機會到海外學習交流的藝術家,這也為他打開了一個更為廣闊的文化視野。面對不同文化經驗的碰撞與衝擊,他擱置盲目、澄懷思考與選擇;他大膽借鑒當代多元文化視覺表現的經驗,吸納和運用水墨中線的表現與墨的模糊性渲染,大大增強了紋樣化單一線的豐富性:他把墨、色、水、書法性、當代化的視覺經驗與西藏宗教文化的表現形態智慧的融為一體;他把心中對天地自然、人與動物及生態環境的關注解構為多樣性的符號,讓這些繪畫符號在畫面空間中訴說與表演,更強化了心性的直接宣洩。作品近乎無束、酣暢的原始圖騰,可這種表現已不再是初始的圖騰,含蘊了更為豐富的藝術技藝與深厚的文化內涵,猶如草原上的牧歌,表達著他心中永遠不能割捨的愛,此書為其水墨畫作品集。

9 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班尚:美國社會寫實畫家

藝術家  出版
2013/08/18 出版

班尚(Ben Shahn, 1898~1969)為美國二十世紀畫壇上一位風格特異的社會寫實畫家,1898年生於立陶宛,八歲時隨父母親移居美國,定居布魯克林。班尚曾到一家石版畫工坊當學徒,因為家庭貧窮,他半工半讀的修完大學的課程,畢業後,進入國立美術設計學院。1925年至1927年班尚到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北非等地旅行,巴黎的近代畫派,尤其是盧奧的藝術,給他的影響甚大。班尚是在左翼激進的氣氛中成長的,創作多從生活的直感上捕捉與社會有關的主題,「我是一位固執的人,我所畫的主題有兩個,一是我喜愛的,另一是我所厭惡的事物。」班尚說道。他1930年代的許多早期作品,在形式上就像是批評社會的論戰和諷刺一樣。他那時甚至以處決無政府主義者和拘禁勞工領袖這一類非常容易引起爭辯的事件,作為繪畫的主題。從1929到30年代的經濟恐慌時代的社會諷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強制收容所犧牲者,都是班尚描繪過的題材。1950年代,他的作品逐漸呈現出柔軟性,從一個直接批評社會的大眾藝術,轉變為著重描寫個人情感經驗,畫風因此有了很大的改變。美國批評家森.亨達(Sam Hunter)評論班尚的作品說︰「他描繪了那些淪落在公園長椅上無家可歸的老人、聚神會神在遊戲的兒童、在公園中被一片欄杆包圍著和被他們自己的幻夢所困擾著的情侶。他畫中的人物往往是一些大概輪廓的黑影,畫中的背景則是迷樓般的城市中的大廈,充分地表現出一種寂寞的心情。他的繪畫風格一陣是非常強硬,一陣卻又是十分柔和敏感的。……他是採用一種精巧的、半抽象的表現方法,以解釋性的幻想來描繪美國的景象。」對班尚而言,人就是藝術的主要焦點,因此他的畫所表現的描寫手法異常深入,在栩栩如生的寫實風格中,卻含有一種很敏感的詩意。本書將從班尚的生平及其生長的背景,對他的作品及各時期的風格轉變做深入的剖析及探討。

9 特價4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