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讀了《厚黑叢書》說道「你何必說這些鬼話?」我說:「我逢著人說人話,逢著鬼話……方為待人處世厚黑之道,人見到他就是人話,鬼見到他就是鬼話」。 李宗吾的《厚黑學》被譽為天下「奇書」。 李宗吾說:「我自讀書識字以來,就想成為英雄豪傑,求之四書五經,茫無所得;求之諸子百家,與夫廿四史,仍無所得,以為古之為英雄豪傑者,必有不傳之秘,不過吾人生性愚魯,尋他不出罷了。窮索冥搜,忘寢廢食,如是者有年,一日偶然想起三國,想起三國時幾個人物,不覺恍然大悟曰:得之矣,得之矣,古之為英雄豪傑者,不過面厚心黑而已。」 本書是作者用古今中外大量的經典資料,全面介紹和闡述李宗吾的「厚黑學」,側重在中國文化心理下的為人處世之道,詳細分析了各種為人技巧和處理經驗,對當下處激烈競爭社會觀實環境中的人去適應複雜多變的人際關係和調整心態有一定參考價值。 為什麼今天要讀這本書 李宗吾的《厚黑學》被有些人稱為天下「奇書」,自發表以來,經歷了近百年滄桑歲月,可說是眾說紛紜,褒貶不一,雖然有其糟粕,但它至今能流傳下來,說明其有一定的價值和一定影響力。 這本書寫於軍閥混戰時期,當時國家積弱、軍閥混戰、時局動盪、民不聊生,許多仁人志士都在探索富國強民的道路。李宗吾先生就是在極度苦悶、報國無門的情況下,奮筆著述了《厚黑學》,透過分析古代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為爭權奪利而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種種權術的運用,諷刺當時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和那些醜態百出的官員,用正話反說的方式,揭穿了千年官場的黑幕,振聾發聵。厚黑學最重要的是把中國幾千年帝制後面的文化心理中,陳芝麻爛穀子的東西全部晾曬了出來,有學者評價說厚黑理論是「對漢民族腐朽文化和墮落人性的考古報告」。 本書是著譯者引用古今中外大量的經典資料,全面介紹和闡述李宗吾的「厚黑學」,側重在中國文化心理下的為人處世之道,詳細分析了各種為人技巧和處事經驗,對當下處於激烈競爭社會現實環境中的人去適應複雜多變的人際關係和調整心態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生活需要有正確的原則指導。不管社會競爭多麼激烈殘酷,人際關係多麼複雜陰暗,為人講誠信,做人講品格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最基本原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同樣要「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靠誠實勞動發跡致富,而不能損人利己,損公肥私。古人說,歷史以厚德載物,高尚的品德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民族的骨髓,是文明的基石。如果你擁有了品德,你會使你從事的任何職業成為榮耀,也會使你所處的任何工作崗位具有價值。 我們今天看這本書,目的是呼喚誠信,高樹廉恥大旗,一方面吸收其好的地方,另一方面看清那些小人之道的真面目,向歪風邪氣開戰,把醜陋拒之大門之外,而不是效仿它,拋棄應有的高尚品德。希望此書能幫助廣大的讀者探索自己的人生之路,尋求到更本真的為人處事之道。 李宗吾曰:「不薄之謂厚,不白之謂黑。厚者天下之厚臉皮,黑者天下之黑心子。此篇乃古人傳授心法,宗吾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世人。其書始言厚黑,中散為萬事,末復合寫厚黑。放之則彌六合,捲之則退藏於面與心。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讀諸子百家悟人生大智慧 感悟中華文化最古老的智慧,超越最美妙的經典。 讓我們細細品味諸子百家中的智慧饗宴。 ■ 孔子:仁愛、和諧、誠信、安身立命的基石。 ■ 孟子:盡心、知性、知天、點亮人們的心燈。 ■ 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 莊子:超然物外,追求樸實的人生境界。 ■ 墨子:兼愛天下,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 孫子:兵不厭詐,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 韓非子:誅大為威,賞有功,罰有過,重賞重罰。 ■ 鬼谷子:欲高反下,欲取反予。 在遙遠的歷史星空,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孫子、韓非子、鬼谷子等,這些先秦諸子的重磅名字,始終閃爍著神秘而深邃的光輝。不可否認,在那個時局動盪的時代,造就了這些善於思考的智者,他們各抒己見,極力維護著自己的學派主張,在激烈的爭辯當中,撞擊出一道道智慧之光,為後人留下了一份愈久彌香的智慧盛宴,讓我們受益無窮。從某種角度來說,這是對後人的一種恩賜。 毫不誇張地說,這是中國文化絕無僅有的黃金時期,是中華智慧在特殊年代的靈光閃現。諸子各自以獨特的視角,對宇宙、社會、政治、人性、教育、科學、軍事、邏輯等諸多領域,作了深入的探討。他們以別開生面的創新精神,編織出了一幅絢麗多彩的文化畫卷;他們之間的激烈爭辯,形成了令人關注而又嚮往的百家爭鳴的格局。儒、道、墨、兵、法、縱橫家等各家是形成百家爭鳴的主要因素。 儒家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為處世修身原則,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完美的人生理想,是塵世間最真、善、美的理想體系,是千百年來中華兒女完善自我的行為準則。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流派,自漢代以來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作為中國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華人的主流思想基礎。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人,思想著作有《論語》、《孟子》等。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他首開私人講學之風,教出了一大批才冠古今的弟子;他整理編訂的古代典籍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元典,被後世尊為「經」。這些成績,確立了孔子在中國文化史上開創者和奠基人的地位。孔子也是偉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整套仁學理論,創立了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個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學體系,從而在很大程度上確立了中國哲學的總體面貌,影響了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 道家思想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道自然而無為,無形而實存,無所不在,無時不在。道家在天道自然無為、人道順其自然的天人關係的構架中展開自身的思想體系;以幽深微妙的語言、高蹈隱逸之士的心態關懷世情;具有獨任清虛、超凡脫俗、追求返璞歸真的精神氣質,使人身心得到真正的釋放。道家思想是我們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在現代生活節奏快捷的今天,道家的思想可以幫我們卸下生活的壓力,回歸本真。道家代表人物有:老子、莊子等,其學派的著作有《老子》(《道德經》)、《莊子》等。《老子》一書中含有精彩的辯證色彩,如「有與無,柔與剛」等,早已為我們所知。其他關於社會、關於人生的種種思考,也都耐人品味。 墨家的「兼愛」、「非攻」思想,要求人們平等互愛,也互相幫助,突出了互利互助的精神;墨家的「尚賢」思想,對於激勵現代人加強自我修身、力爭成為完美的人有積極的作用;另外,墨家的「節儉」思想,對於現代人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價值,也更值得我們提倡。 兵家思想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歷代軍事家對戰爭決策、指揮、統籌及其規律方面的理性認識的總和。兵家思想包括若干科學的管理觀點,它既把政治、經濟、軍事、天文、地理、國際關係等客觀因素作為決定勝負的條件,看成是相互關聯的管理決策的統一整體,同時又把戰爭主觀因素即主體的決策、指揮、組織、運籌等軍事管理素質作為一項基本因素,由此而引出爭取戰爭勝利的一連串戰法。《孫子兵法》是最為著名的兵家著作。 法家主張法治,法家認為,社會是需要秩序的,只有擁有良好的秩序,社會才能在穩定的環境中向前發展,因此,法家總是推崇法律的至高無上,認為社會就必須要有嚴格的法律,違法必糾,做到法律的絕對權威。法家的代表人物有韓非子等,學派代表著作有《韓非子》等。 縱橫家出現於戰國至秦漢之際,縱橫派人物多為策辯之士,可稱為中國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家。他們的出現主要是因為當時割據分爭,王權不能穩固統一,需要在國力富足的基礎上利用聯合、排斥、危逼、利誘或輔之以兵之法不戰而勝,或以較少的損失獲得最大的收益。他們的智謀、思想、手段、策略基本上是當時處理國與國之間的問題的最好辦法,更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所創造的獨特智慧。《鬼谷子》一書,實際上就是一部研究言談、談判謀略權術的智慧之書,是弱者的生活寶典。 國學大師南懷瑾對諸子百家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說:「道家是個藥店,生了病才可以去。儒家是個糧食店,天天少不得。」 正是諸子百家獨有的魅力深深地吸引著我們,經過長時間地準備和籌畫,我們精心編撰了《品諸子百家悟人生智慧》一書。本書共分為八部分:孔子直解、孟子正道、老子講道、莊子洗心、墨子清談、孫子詭道、韓非御法、鬼谷子詭道。當然,我們的編撰落腳點絕不是漫無目的、毫無針對性的,而是針對諸子百家最為關鍵部分,精心摘取、篩選了其中精華,同時,巧妙結合生活中的各個方面,讓讀者邊讀邊悟,啟迪人生,打造美好的生活。 感悟最古老的智慧,越讀越美妙的經典。為什麼斑駁的歲月並未使它綻放的花朵凋零,無際的歷史長空更未令它包含的哲思在傳遞中蒙受損失?讓我們用另一種讀法,以別樣的心情輕鬆閱讀《諸子百家》吧!只有這樣才會讓我們繞開品讀古代哲學的陷阱,不會徒勞地圍繞理論轉圈。在你最困惑的時候,當暗黃的紙頁間錯落的文字會成為我們靈魂的一部分,瞬間醒悟:原來這才是我們生活的全部! 但願生活中的每一個人,生活得越來越出色!
「厚黑」這個名詞古代沒有,但這種道理古今中外人人都見得到,有看見全體的,有看見一部分的,有看得清清楚楚的,有看得依稀恍惚的。因為所見到的形式千差萬別,所以擬定的名詞也就千差萬別。老子見到了,給它起名叫「道德」;孔子見到了,給它起名叫「仁義」;孫子見到了,給它起名叫「廟算」;韓非子見到了,給它起名叫「法術」;達爾文見到了,給它起名叫「競爭」;俾斯麥見到了,給它起名叫「鐵血」;他的信徒威廉見到了,起名叫「生存」。 俗話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亦文章。」人生在世,每時每刻都不離開與人打交道,待人處世與每個人的關係,猶如魚和水一樣,須臾不可分離。然而,世事紛繁,我們怎樣才能在越來越複雜的社會中站穩腳跟、呼風喚雨、左右逢源、一帆風順地使自己的人生更為完美呢? 世事如井水,如何探得其中深淺,最終達到如魚得水的境地,確實需要下一番功夫。而如果你知曉一些厚黑智慧,掌握厚黑處世的一些基本法則,在社會生活和待人處世中你才能圓潤通達、左右逢源,戰無不勝,得心應手。 「厚黑」這個名詞古代沒有,但這種道理古今中外人人都見得到,有看見全體的,有看見一部分的,有看得清清楚楚的,有看得依稀恍惚的。因為所見到的形式千差萬別,所以擬定的名詞也就千差萬別。老子見到了,給它起名叫「道德」;孔子見到了,給它起名叫「仁義」;孫子見到了,給它起名叫「廟算」;韓非子見到了,給它起名叫「法術」;達爾文見到了,給它起名叫「競爭」;俾斯麥見到了,給它起名叫「鐵血」;他的信徒威廉見到了,起名叫「生存」。 長期以來,談起厚黑學,人們一直存在一個迷思,認為厚黑學中的理論只是教人如何做到臉厚心黑,是惡的源頭。 一切事物都具有其兩面性,譬如刀刃,它既可以用來切割物品,助人一臂之力,同時也可以用來傷害人,殘害生命。然而,厚黑學並非是教人作惡的洪水猛獸,而是教我們如何在當今複雜的社會中安身立命,為人處事的法寶。它是一種謀心之學,關鍵在於人們如何去運用它。厚黑學的運用完全在於人內心的需求,即人們運用它來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如果我們把它用在好的一方面,我們在處理職場、愛情、人際關係等方面的問題就會更加理智、更為科學。 厚黑學並不神秘,人的日常交往中皆可體現厚黑學的運用價值,厚黑學的運用會讓人在處世為人中左右逢源遊刃有餘。 所謂「厚」,並非只是臉厚,而是隱忍、寬厚與醇厚,它要求我們為人處事要有「厚」的誠心,用誠意和寬容之心去對待人,你才能遊刃有餘,應對自如,否則你就很難與他人友好相處,更不可能廣結人脈,為己所用。由此可見,為人處世確實要有「厚」的功夫。如果你為人內向靦腆,不能忍受那些在處世交往中的屈辱,過於顧及自己的虛榮之心,你就不能夠與朋友和敵人相處,更不可能抓住適當的機會來顯示自己。即使你本身的才智再出眾,也會淹沒在芸芸眾生之中,那是非常可惜的。 所謂「黑」,並非讓你不擇手段、放棄道德,去做只對自己名利有益的事情,也不是強調用陰謀詭計去陷害和算計別人,而更多地包含了處事為人的種種計謀和智慧,也包含了保護自己、認清他人的深刻內涵。社會複雜,人心叵測,常言道「防人之心不可無」,運用「黑」的智慧,可以防禦別人的圈套陷阱,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 所以,我們要對厚黑學中所謂的「厚」與「黑」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解:「厚」是一種交往態度,而「黑」則是一種處事態度。 當今社會,既是競爭的社會,更是鬥智的社會。要想充分實現自我的價值與品質,就要擁有比別人更多的智慧與韜略。你是願意做一個智力上的弱者,還是努力在智力較量中斬將奪關,決勝千里呢?相信每一個渴望取勝的人都能從《厚黑學大全 伍》一書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本書把厚黑學的智慧全面地滲入社會生活的各方面:教你如何使用計謀;教你做人做事的智慧;教你如何走上成功之道……願讀者諸君能夠有所悟,有所得,並對您在社會上輕鬆自如地行走有所裨益。
醉倒在中國古代情詩裡你想過嗎?我們置身其中的生活,時常令我們彷徨迷惑、不知所措;我們不得不生存在其中的世界又並不符合我們的夢想。於是,我們常常會聽見這樣的聲音,——詩人柏樺說:我寫詩是企圖重新命名這個世界;而詩人尹麗川則說:一定有一些馬,想回到古代……一個遙遠的過去,在那裡與我們遙遙相對,穩定地散發著一種叫做傳統的幽香。你安靜地讀一首《春江花月夜》、聆一曲《高山流水》、聽一齣《驚夢》,這時,彷彿你就在遠方,在春江外,在高山流水中;彷彿你獨立在現實的影子之外,那裡的陽光染你,山嶽拱你,樹林托你;又彷彿你正在君父的城邦做一稍歇,在《清明上河圖》中摩肩接踵地踱著。就在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上,在一段遙遠的漫長時空裡,人們以詩為食糧果腹,以詩為空氣呼吸,以詩下酒,以詩會友,以詩傳情,最後以詩殞命,以詩殉葬。如今呢?如今神州大地已不知詩為何物,我們活在形容詞的荒年。為了成全自己的古典情結,在這本書中,我總是會用更多的詩來解讀一首詩,也可以說由一首詩而牽引出更多的詩,因為在我的內心有一種強烈的願望:我希望讓今天的人們能夠看到,詩歌給了我們一個多麼好的世界。在所有的文學體裁中我最喜愛詩,而在所有人類情感中我最景仰愛,因為愛才是生命,而後生命才能愛。在我心中,愛與詩一樣,都是天神創造世界之前就懸於天際的詞彙。當我們的肉身行走於那個叫做生活的框框中時,總需要拿一些永恆的問題來打磨自己,讓自己溫潤和悅,而愛情就是這些問題裡最值得一提的東西。正如杜拉斯所說:「愛之於我,不是肌膚之親,不是一蔬一飯,它是一種不死的欲望,是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而我也曾對生命做過這樣的發願:願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是前生注定事莫錯過姻緣。希冀這種美滿團圓的結局並不是對殘酷現實的怯懦或逃避,而是想為人世做一巨大的善行,用以對抗日益蔓延的遺忘和絕望。其實,愛情到底算什麼呢?它不過是為人們提供一個寬敞的處所,在那裡,人們彷彿跌出世界的規則之外,不會感到害怕或停滯。也只有在愛中,我們都會一樣的,平等而自由。當人類還小的時候,愛情簡單易行,而那時候地球很大,人口很少,光陰非常慢,整個兒的物質和精神都寬寬鬆鬆、瀟瀟灑灑,足夠人們緩慢地去經歷感情的萬水千山,細細地去品咂感情的千滋百味。現在,人類還沒有太老,經驗和閱歷都處於最佳的狀態,成熟又充滿活力。他們甚至認為自己能夠把握整個世界,但是他們漸漸發現把握不了自己的內心;而愛情,這個人類永恆的追求,到現代人手裡則變成一項無法勝任的「工作」,無法解決的難題。人類開始對著這個世界做很多事,說很多話,寫很多字,他們與這個世界溝通於語言、文字,卻又隔絕於彼此的內心。人們不再將詩歌當作自己的語言,不再用詩歌訴說內心的喜怒哀樂。他們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而不相信內心抵達不到的。愛呢?只能看見愛的形式氾濫,而愛,漸漸式微。八大山人曾說:「覓一個自在場頭,全身放下。」來來來,讓我們也一起來尋個自在場頭,搬出地窖中陳年好酒,佐以故紙堆中經年好詩,陪君狂歌縱酒醉千場。酒酣處,你我會忘形地高呼:「夢裡任生平,視酒如情!且讓你我舉杯高歌,不訴離殤,不許談明天!」酒醒後,若我們在這蒼茫塵世再相遇,你若見我手捧發黃卷冊不旁顧,若這世界滿目瘡痍仍在,噓--輕聲,莫醒我,我正醉在遙遠的相思夢中。
禪宗是我國佛教的中流砥柱。《碧巖錄》歷來被稱為助參公案的「禪門第一書」。教內外有識之士,研討佛教、佛學,不能不研討禪宗、禪學;研討禪宗、禪學,不能不研討禪宗公案;研討禪宗公案,不能不參究《碧巖錄》。世人常言:境由心生。心是佛陀智慧的出發點。 無數書寫經卷的文字並不能將佛陀所要表達的真意全部涵蓋,而只有心與心的契合才能達到理想的彼岸。此時,若能蕩滌積聚已久的私心雜念,放下對於世間表象的糾纏,一片澄明清澈的淨土就將展現在眾人眼前,而我們也將發現埋藏其間的寶藏,找到點石成金的金手指,完成自我的修持。 天堂地獄的差別只在一念之間。我們才是自己最大的貴人。只有尋回自己的本心,洞見自己本來的心性,澄明的淨土才能出現在心間,我們也才能為自己撐起一片廣闊的天空。而在這一過程中,《碧巖錄》當是我們不可或缺的幫手。 《碧巖錄》有「禪門第一書」的美譽,成書於宋徽宗政和年間。它是以雪竇禪師精選的一百則佛家公案作為底本,由當時的佛家名宿圓悟禪師加以點評而成。「洞山三斤」、「鏡清啐啄」等發人深省的公案皆在其間。更加難能可貴的是《碧巖錄》運用垂示、本則、頌古、著語、評唱等結合的形式將公案故事講解得通俗易懂,能夠更好地幫助研習者蕩滌心中雜念,啟悟潛藏已久的智慧。這對於參禪悟道與明心見性極具啟發的功用。因此,《碧巖錄》便成為深受天下禪林推崇和珍愛的必讀書目,尤其是新進的禪林弟子更是對其推崇備至,早晚習頌,並稱之為「霧海之南針,夜途之北斗」。 又因《碧巖錄》對於明心見性極具啟發之功,所以《碧巖錄》同樣可以幫助禪林之外渴望明心見性、解除心中苦惱的人們。而若說到對俗世眾生最大的幫助,莫過於助他們找到埋藏自己心中的寶藏了。 有一次,雪峰禪師去參訪岩頭禪師。岩頭知道雪峰是從鹽官禪師那裡來的,便問他禪師講了什麼話。雪峰就講:「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異色,色不異空,色空不二。」 聽完這句話,岩頭說道:「今後三十年,你再也不要提這句話了。」 雪峰接下來又舉了一個他參訪洞山禪師時得到的過水頌。 岩頭聽了之後,對雪峰說:「如果像你講的這樣,那你是沒有辦法自救的了。」 後來,雪峰又舉了自己參訪德山禪師時候的事情。 聽完之後,岩頭大喝一聲:「你難道不知道,如果佛法是經由別人指引而瞭解的,就並不是自家的珍寶嗎?」 雪峰為難地說:「你這樣講,我以後應該怎麼做才好呢?」 岩頭回答:「你要想弘揚佛法,必須每一句話,每一件事都要從自性中流露出來,彌天蓋地。」 雪峰聽了之後豁然開悟,連忙向岩頭禮拜,說道:「我今天才在鼇山成道!」 岩頭口中的「自性」就是我們自身的本性。在岩頭看來,由別人指引而沒有經過自性的體悟就不能算作自己內心的珍寶。這與俗世中「沒有將學來的知識消化吸收就不等於學會」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由此不難看出,《碧巖錄》不僅是佛家子弟參禪悟道的經典,更對現世生活有著非常實際的指導效用。而這正是渴望明心見性、解除內心苦惱的人們所急需的。它將會以通俗的公案故事和精闢的禪理感悟幫助我們尋回真實的自我,點亮智慧的人生。
讓國文課不再枯燥、艱澀。讓你輕鬆閱讀、迅速累積國學基礎讓我們一起展開這幅瑰麗的歷史畫卷,徜徉在歷史的長河裡《資治通鑑》是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1019年—1086年)歷時19年,主持編撰的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時代至五代1362年間的史事。書中以時間為綱,以事件為目,綱舉目張,時索事敘。為了做到敘述詳備,司馬光等人在編纂此書時,會在每一事件中留下一段空白,以隨時補充資料,即司馬光所謂「寧失於繁,毋失於略」,然後再考證異同,刪除繁冗。因此,此書清晰地記述了歷史重大事件的前因後果,以及事件發生的環境,使讀者能夠輕易地理解事件的發展過程,而無突兀之感。司馬光等人完成此書後,將其上呈神宗皇帝。神宗皇帝御覽後,給予高度評價,稱「有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於是此書定名為「資治通鑑」,並且神宗皇帝親自為此書作序,使其在後來新黨對舊黨的打擊迫害中得以保全。司馬光以為統治者提供借鑑為出發點,希望統治者能夠以前世的興衰鑑,考證當今為政得失。然而此書的功效絕非僅止於此,甚至可以幫助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宋末元初的學者胡三省就評價此書說:「為人君而不知《通鑑》,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鑑》,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鑑》,則謀身必至於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後。」《資治通鑑》一書是司馬光等人於17本正史以及野史、譜錄、別集、碑誌等三百多種雜史中,辨別異同,存是去非,撰成此書,因此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在我國史學界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禮樂、曆數、天文、地理和歷史人物評價,博大精深,詳略得當,有「體例嚴謹,脈絡清晰,網羅宏大,體大思精,史料充實,考證稽詳,敘事詳明,繁簡得宜」的美譽。也正是因為《資治通鑑》體大思精,導致今天的讀者不可驟然全得,只當「如飲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在這巨大的精神財富面前,讀者只能像在河邊飲水的鼴鼠,各取所需,各充其量。《資治通鑑故事導讀》的出現,就是希望成為讀者「飲水」的一個工具,幫助讀者更方便地「飲水」。因為體例的限制,原著在敘述歷史事件時,不可避免地將同一事件分散地列在不同的時間下,使得事件的來龍去脈分散開來。《資治通鑑故事導讀》為了聚攏線索,將原本每個在原著中分散的故事或人物串連起來,並加入一些相關知識介紹,以期成為讀者進行閱讀的有效工具。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唐太宗李世民也說過:「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讀者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可能為其中某個故事哈哈大笑,也為其中某個人物的悲慘遭遇默默垂淚,但是當合上這本書的時候,希望讀者們從中獲得豐富的知識。現在,讓我們一起展開這幅瑰麗的歷史畫卷,徜徉在歷史的長河裡吧!典藏中國系列圖書讓你在輕鬆中閱讀古文,在不知不覺提升了國學的能力。達到對過去悠悠歷史不陌生:對茫茫未來走向有定見。
《金剛經》是佛教中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被稱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眾聖之所依」,是佛教在中土翻譯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經典經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有時可以是女子佛門女眾都不會忘記小乘佛法中的「五障思想」,《中阿含經.瞿曇彌經》稱女子這種「五漏之身」,不能成梵王、帝釋、魔王、轉輪王、更不能成佛;如此觀點,令不少現代女性不得不對佛法望而卻步,退避三舍,甚至,個性直率的女性會直接咬牙切齒:佛不要我,我不要佛!其實,當代的女子,完全不必為此念困擾,大乘佛法已經提倡眾生平等,佛甚至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在《佛說轉女身經》中,明確解答:「若有女人發菩提心,那就是大善心、大丈夫心、大仙人心、非下人心,永離二乘狹劣之心,能破外道異論之心,為三世中最勝心,能除煩惱不夾結習的清淨心。」已經徹底決斷了性別給予女性的障礙。當然,不可否認的是,自古至今,女子的確因為性別的原因,被佛法排除在邊緣地帶,多少年來,在佛法領域中,從修行者到在家信眾,女性的著述講經、傳道修煉等活動都受到了極大限制,而女性關於佛法的認識、理解、領悟,更是鮮見。所幸,如今我們已經能夠有機會聽到越來越多女性在佛法領悟中的聲音,看到她們對智慧與宗教、人生的感悟,同時感受到這個群體特有的細膩,優雅,從容,智慧。《金剛經》是佛教中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被稱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眾聖之所依」,是佛教在中土譯介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經典經書,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人們甚至把《金剛經》與儒家的《論語》、道家的《道德經》並列視為釋儒道三家的宗經寶典。在浩如煙海的《金剛經》闡釋中,女性的相關著作卻非常罕見,或許是因為女性五漏之身思維的影響,讓修佛群體對女性智慧帶有一定的偏見,當然,限於時代與生活的約束,古代女性群體的確在見解與領悟上,難以突破男性的高度。可喜的是,本書一反純粹經典闡釋的方式,作者用自己商業經營與生活累積的閱歷,開始講述一位女性對《金剛經》博大精深智慧的領悟,以入世之心,悟出世智慧。在本書中,你會看到一名現代的職業女性經理人,如何提綱挈領對《金剛經》進行個性化領悟,如何透過高深的經文,來闡釋自己心中對世間百態、人類情感、信仰修持、慈悲心態,乃至信仰與生命等命題,給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見解。每個人都有智慧,本書卻讓你看清楚什麼是真正的智慧;每個人都有慈悲心,本書卻告訴你一顆更加真實的慈悲心;合上本書,感受著這股清新的領悟力量,恍然間有點些許明白佛所講「非男非女」的真正佛相,在慈眉善目與豐腴圓滿中,有著那麼多女子的明朗與柔和,或許,佛有時候真的可以是女子。
老子看破 沒有說破的潛智慧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生活在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人。他所撰述的《道德經》又名《老子》,是一部思想深奧、內涵豐富的哲學著作。《道德經》貫穿歷史數千年,流傳至今,仍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指引著人們的處世做事。老子的處世哲學,主要包括守柔、寡欲、不爭、無為等思想。這些思想,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消極的、避世的。但如果我們能夠對老子著作有深入一些的瞭解,就會發現這些貌似消極的言辭背後,往往蘊含著積極而深刻的智慧。老子所說的「守柔」,並非是指真正的軟弱,乃是指表面的柔弱,實為真正的雄強。老子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老子從人類和草木的生存狀態中,發現有生機的東西都是柔軟的,而失去生機的東西是堅硬的,這說明從生命的發展持續中,「柔」才是最可發展的狀態。所以老子說「守柔曰強」。據說與老子同時代有一個叫老萊子的人,也有說叫商容,壽命長至百歲。老子向他問道,老萊子張口吐舌,以舌存齒亡示其柔弱勝剛強的道理。比如水是最柔弱的事物,但是,攻擊堅硬強壯之物又沒有哪種事物能勝得過水,因而水其實是真正的強者,沒有什麼事物可以代替。老子提倡「守柔」的本意是「知雄守雌」,意即知道自己的強大,卻故意呈現柔弱的姿態。老子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事物發展的規律是物極必反、勢強必弱的,假如我們能預先發現這種變化的先兆(即「微明」),就必然會採取柔弱的態勢。因為剛強並不能持久,柔弱含藏內斂反而能戰勝剛強。老子所說的「寡欲」,並不是讓我們丟掉世間的一切欲望。這裡有兩層含義。一是強烈的欲望,會使我們看不清事物的真相,喪失正確判斷的能力。如十二章所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另外,「寡欲」還有一層重要內涵,就是在我們為人處事時,不要憑自己的主觀意願辦事,要順勢而為。老子說「咎莫大於欲得」,又說「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都是就這一層意思說的。老子所謂「不爭」,也不是消極的不爭。老子明確地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可見不爭的目的是為了沒人能夠和自己爭。老子認為人應有「居後不爭」之心。老子為人處世的「三寶」是「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守柔即慈;寡欲即儉;第三寶「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要不爭。老子說「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意謂人應該捨棄爭先爭勝之心,收斂鋒芒,抱持以退為進的處世態度,從而達到「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境界。「無為」是老子處世哲學的一個至高點。「無為」不單是做人或生活的原則,更有帝王「南面之術」即今天所說「領導學」的意義。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歷史上,漢初及唐初的統治者都是採用了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強調清靜無為,主張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的兩大盛世。無為,即「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是順乎自然的不妄為。這也是一種立身處世的態度和方法。老子說的「為無為,則無不治」的意思是說以「無為」的態度去對待社會人生,一切事情沒有做不到、辦不好的。因此,老子所講的「無為」並不是消極等待、毫無作為的,而是「為無為」、「為而不爭」,即以「無為」的態度去「為」,去發揮人們的主觀能動性。從上面簡單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老子的處世態度,並非一般人印象中的消極、避世。相反,它是最積極,同時也是最高明的處世哲學。《道德經》其核心思想是道,但老子宣揚道的目的,是教人以德。德是人們效法道的精神,立身處事的自然顯現。「德者得也」,在古代德字與得相通。所以德也有兩層含義,在意識層面為道德、品德,這不僅是我們為人處世的基本修養,也是一個成功者的必備素質;在事功方面為取得、獲得,就是我們要明白該不該得,怎樣得,怎樣保住這個得不失掉。在老子看來,依道而得,才能夠保持長久。《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餘言,但內容駁雜,思想深邃。從問世到現在約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中,有過數以千計的注釋者。除了最著名的河上公、王弼之外,還有好幾位皇帝的名字:梁武帝、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宗等。由於唐朝的皇帝自認是老子的後裔,因此,《道德經》還被當作「紅寶書」收藏並閱讀。在二十世紀的出土文獻中,《道德經》現身的次數也是最多的,從敦煌卷子、馬王堆帛書到郭店竹簡,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它是被翻譯成外國文字種類最多的中文書籍。這部書豐富的內涵使之有了多種不同的讀法,有人將其看成武學兵書,有人將其看成政治秘笈,有人將其看成養生之法,還有人將其看成修道成仙的要訣。同一書,竟能讀出完全相異的見解,真是曠世罕見,也足見這部《道德經》的魅力。我們所寫的這本書主要從處世學的角度,對《道德經》中蘊含的潛智慧加以解讀闡發。《道德經》雖為文言文,但其文意還算樸實通俗,並不讓人感到陌生,所以我們只對原文做了直譯。對於個別難懂的字句,則做了隨文注釋。本書並非嚴格的學術著作,闡發的重點也全在處世哲學上,所以一般是揀擇其最主要的處世思想,做一發揮性說明。對個別重要和歧義較大的章節做了逐句解讀,目的是為了讓讀者對老子的處世態度瞭解得更深入或更全面一些。
禪宗經典智慧故事全集 這不是晨鐘暮鼓邊的清談,而是立意聰慧灑脫讓生命獲得頓悟的聖哲教誨。 這不是古佛青燈旁的玄講,而是禪意拙朴盎然讓人生獲取開悟的智慧啟迪。 這不是枯藤老樹下的參悟,而是哲理生動細膩讓你我享受人生的醍醐甘露。 西方學者曾經評出「東方三大聖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恰好代表了中國的道儒釋三家: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以六祖慧能為代表的中國佛家,中國佛家就是另闢蹊徑的禪宗。 儒道兩家在中華文化和國人思想中的地位自不待言,而禪宗,能夠與儒道相提並論,位列三聖之一,也自有其無可辯駁的理由。在華夏民族的發展長河中,有多少思想的浪花激揚起伏又平息下來,只創造一時的喧囂,卻無法維持長久的生命。而禪卻一直是其中一支沉穩的潛流,經過兩千五百年的歲月流駛,終於匯成一股巨大的浪潮,激蕩著世人的心靈。 禪,來自梵語「禪那」,意即打坐頓悟,啟迪智慧。釋迦牟尼佛靈山法會上,「佛陀拈花,迦葉微笑」,會心會意之間,禪誕生了。千載之後,菩提達摩一葦渡江,北登嵩嶽,大乘佛法從此傳遍華夏。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隨著這首著名詩偈的橫空出世,「中國禪宗」也應運而生。將禪宗的空無觀演繹到極致的是一個不識一字的農夫。這個農夫竟出人意料地得到五祖弘忍的衣缽,就成了六祖慧能。他開闢了屬於中國自己的佛法之路。 慧能所傳的頓悟禪強調明心見性、頓悟成佛,這種頓悟禪認為,每個人都有佛性,與生俱來,從這個意義上講,人人都能成佛。 當然,參禪不一定是為了成佛,禪對普通人的生活也有極大的助益。 禪可以幫助人們開闊心胸、堅定毅力、開發智慧、調和精神、防護疾病、磨練心地、鍛鍊理解力和思考力。 懂得了禪,就能夠在富時平和、窮時快樂,工作時舒心、休息時放心,就能夠生無煩惱,死無畏懼。 禪能夠給人安定、徹悟、清淨、智慧,這些,正是忙亂、疲憊、被折磨、被遮蔽的現代人最需要的東西。 每個人都需要禪,每個人也都能參禪。 禪悟並不難!每個人心中都有禪的種子,只要遇到合適的土壤,這種子就會破土而出,開花結果。佛性本來存在於每個人的內心,禪,不能給予你智慧,只能幫助你開啟自己的智慧。 禪不是玄而又玄的東西,禪宗語錄、禪宗公案、禪思禪悟、禪事禪詩看起來玄妙難懂,實際上直指人心,人們甚至不需要學習佛的知識,就能夠在一瞬間開悟,這都是因為禪能啟迪智慧的緣故。 悟禪無須借助外力,在於本心。正如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以自己為島嶼、為舟航、為明燈」,禪不需要外力來輔助。「念佛一句,漱口三天」,禪師們認為成佛見性是自家的事,不能靠他人幫忙,每個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悟道。 悟禪無須脫離人世,禪不是存在於飄渺的仙道山峰上的東西,禪就是生活,禪就在平凡的人世間。禪師也要穿衣吃飯工作睡覺,禪不排斥生活情趣,它豐富了生活,改善了生活。 悟禪不一定要打坐,不一定要讀經,不一定要苦行。禪是一種純粹的心靈體驗,它的關鍵在於悟,悟道的人,必定會在生命中的某一刻茅塞頓開,徹悟生命的真諦與天地之間的大光明。 悟禪無須嚴整衣冠,悟道的禪師,不是我們想像中枯木死灰一般的老僧入定,而是幽默風趣,有童心。在他們眼中,生命中的一切事物,包括生死離別,都可以成為玩笑的材料。人生因為禪而更加快樂、簡單、活潑,充滿生機。 悟禪無須學富五車。禪不講知識,甚至視知識為最大的敵人。因為在知識領域裡,人會迷失自我,而禪正是要找尋自我,所以,參禪不必博學,只要充分開發自己的內心,人人都能頓悟。 開發人內心的方法,正是禪的獨特之處:以心傳心,不立文字,最終的悟道,就是一瞬間的茅塞頓開。 禪宗不立文字,也即不依賴於佛法的闡發。不闡發教義,不由言語道明,本書選擇了用故事來解決文字與非文字的矛盾。就像面對一個不識月亮為何物的人,你不必對他解釋月球的位置和月亮的發光原理,而只需用手指給他看:「喏,那就是月亮!」當然,禪宗大師們也一再強調說,人們,千萬不要把我的手指當作月亮啊!不立文字,意思是文字不是目的,只是認識禪必須借助的手段,就像認識月亮,必須順著手指去看天上的物體一樣。明心見性的禪悟是第一位的,形諸言語文字是第二位的。 這一本禪的故事,會帶你走入禪的世界,如與禪師共處,每一個禪的故事,就彷彿佛陀手中的一朵花,我們相信,在讀過某一個故事之後,你一定會如迦葉般會心微笑,撥開雲霧見青天,在剎那間領悟到禪的真諦。 故事是那個手指,禪才是仲秋那輪美麗而圓潤的月亮。願每位朋友在溫潤的月光下,藉編者拋的禪故事之磚,引出覺悟之玉石來。
輕鬆閱讀古文;快樂學習經典感悟古老智慧;體驗美妙文字 《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漢朝以後才多稱《左傳》。 按照一般的說法,孔子根據魯國的歷史檔案,以魯國十二個國君的年號前後次序為線索,把各國諸候的大事編纂成書,這就是《春秋》。《春秋》是中國最早的一部編年史。《春秋》記載的事情文字很簡單,它共記載了二百四十二年(公元前七二二年至公元前四八一年)的大事,今天留下的只有一萬六千五百餘字。後來史學家在較簡單的《春秋》基礎上加以補充、論述,就形成了《公羊傳》、《穀梁傳》、《左傳》。 《公羊傳》和《穀梁傳》內容較少,主要是以解釋《春秋》的「微言大義」為主的,而《左傳》則不同,它是以《春秋》為大綱,廣採史籍、檔案和口頭傳說而編寫的內容博大的歷史書。 《左傳》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說:「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關於《左傳》的作者,歷來有過許多爭論,比較可信的說法是:《左傳》是春秋時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後來又有許多人對它進行了內容的增益。 《左傳》記載的歷史年代與《春秋》相當,上限為公元前七二二年,下限比《春秋》稍晚,為公元前四五三年。《左傳》的內容極其豐富,它比較系統地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代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事件。 《左傳》對當時重要人物的生平作了詳細的敘述,介紹了人物的政治態度、才能、性格、風采、舉止言語,如對子產的描述,反映了子產的政治抱負和鄭國的政治經濟形勢。對楚靈王的篡位和乾溪之難刻畫得活靈活現,使人讀了有如見其人,栩栩如生之感。 《左傳》記述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戰爭事件,如「晉楚邲之戰」、「晉楚鄢陸之戰」、「晉楚城濮之戰」、「秦晉殽之戰」、「吳楚柏舉之戰」等等。介紹了戰爭的始末、戰略戰術、勝敗原因,反映出春秋時代列國爭霸的時代特點。 更為可貴的是《左傳》記載和宣揚了當時的愛國主義人物及其思想,如魯國孔丘夾谷之會、楚國申包胥乞秦師等。申包胥為了拯救祖國的危亡,求救秦國出兵,秦國開始時不肯出兵,他就立於秦宮廷牆邊大哭七天七夜,感動了秦哀公,秦國出師退了吳兵,挽救了楚國。這些可歌可泣的愛國精神感人至深,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 《左傳》在說詞方面也進行了記述,如燭之武退秦師、呂相絕秦書、子產對晉人征朝等,都詳細記敘了他們出色的外交辭令,那些生動的語言,雄辯的邏輯,在維護祖國利益,周旋外交關係上都曾發揮重要的作用。《左傳》還記載了列國的禮儀風俗、天文曆法、歌樂舞蹈、士為知己死等內容。 《左傳》把當時列國中那些分散的資料匯集成書,因此可以說它集是古史之大成,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史料,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面貌。《左傳》具有這樣的特點:它雖然是《春秋》的具體化和補充,也是編年體,也是按魯國君主的前後年代次序為綱記事的,但內容卻比《春秋》廣泛豐富得多,對各國的一些重要事物都進行了詳細論述,文字共有十八萬多,比《春秋》增加了十幾倍。在《春秋》中論述極其概要,《左傳》則進一步具體化,如《晉楚城濮之戰》,《春秋》中只記了二十四個字,而《左傳》增加到一千多字。 在文學和語言上也很成功,作者善於突出事物的本質,用很少的筆墨和語言卻刻畫出人物逼真的形象、細微的動作和心理活動,如魯昭公的好面子、石碏的大義滅親,使人物形象躍然於紙上。特別是善於用簡要的語言寫出紛繁複雜的事物,所寫事件邏輯層次井井有條,尤其對戰爭的描繪十分成功。 《左傳》在中國古代散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偉大的史學著作,也是古代偉大的文學著作。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的很有價值的歷史文獻。 【出自左傳的成語】 一見如故 一鼓作氣 上下其手 大義滅親 不辨菽麥 予取予求 天經地義 心平氣和 心腹之患 包藏禍心 外強中乾 甘拜下風 先聲奪人 吉人天相 同仇敵愾 同室操戈 各自為政 名列前茅 多難興邦 有恃無恐 行將就木 困獸猶鬥 尾大不掉 言不由衷 居安思危 幸災樂禍 東道主 爭先恐後 玩火自焚 知難而退 城下之盟 甚囂塵上 畏首畏尾 相敬如賓 風馬牛不相及 食言而肥 剛愎自用 病入膏肓 疲於奔命 退避三舍 馬首是瞻 從善如流 斬草除根 欲蓋彌彰 眾叛親離 脣亡齒寒 野心勃勃 喪心病狂 無所適從 無能為力 痛心疾首 結草銜環 華而不實 楚材晉用 嘆為觀止 爾虞我詐 賓至如歸 厲兵秣馬 數典忘祖 噬臍莫及 舉棋不定 斷章取義 鞭長莫及 蠢蠢欲動 怙惡不悛 鋌而走險
歷代經典絕句三百首輕鬆閱讀古文;快樂學習經典感悟古老智慧;體驗美妙文字 閱讀中國古典詩歌,經常見到的一種詩體叫做「絕句」。它篇幅短小,只有四句,至多不過二十八個字,易懂易記易於流傳,因此歷代詩人都喜愛這種形式,運用它創作了無數膾炙人口的優美篇章。 絕句又叫「絕詩」、「截句」、「斷句」。每句五個字的叫「五絕」,七個字的叫「七絕」,此外還有少量每句六個字的叫「六絕」。絕句的歷史源遠流長。明代胡應麟《詩藪‧內篇》:「五言絕句,蓋五言短古、七言短歌之變也。」五言短古、七言短歌產生於兩漢、魏晉時期,它們實是絕句的「母體」。南朝陳代徐陵編輯的《玉台新詠》,收有《古絕句四首》。這是「絕句」一詞首次在典籍中出現。不過,當時所謂的絕句,實際上還是古體詩,韻律自由,不受什麼約束。唐代初期,格律詩即近體詩日臻成熟,產生了具有嚴格韻律的絕句,這才是絕句的正宗。為示區別,通常把兩漢、魏晉的絕句稱作「古體絕句」,而把唐代及其以後的絕句稱作「律體絕句」,簡稱「律絕」。 古體絕句還只是絕句的雛形,思想內容和藝術上的成就遠不及同時代的其他詩體。唐代是中國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各種詩體蓬勃發展,呈現出奼紫嫣紅的繁盛局面。絕句也不例外,成為眾多詩人寫景敘事、抒情述懷的重要方式,名篇佳作爭奇鬥妍,美不勝收。 特別是從盛唐開始,幾乎所有傑出的詩人,都是絕句高手,各自表現出卓越的才華和獨特的風格。像王維的絕句,窮幽極玄,在泉為珠,在壁為繪。李白的絕句,絕倫逸群,「字字神境,篇篇神物」(《詩藪‧內篇》)。王昌齡的絕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超凡入聖。孟浩然的絕句清新,王之渙的絕句宏闊,岑參的絕句穠麗,高適的絕句雄渾。杜甫的絕句,輪囷奇矯,千匯萬狀,渾涵汪茫,獨具一格。中唐韓愈的絕句散朗疏宕,白居易的絕句暢達明快,柳宗元的絕句簡古淡泊,李賀的絕句瑰麗奇峭,而李益、劉禹錫的絕句,意趣悠遠,音節神韻,「可逐龍標(王昌齡)、供奉(李白)」(沈德潛《唐詩別裁集》)。晚唐杜牧、李商隱的絕句,雙峰並峙,前者骨氣豪宕,神采豔逸,人稱「雄姿英發」;後者精工典麗,委婉含蓄,人稱「深情綿邈」。 總之,唐代是絕句創作的崢嶸歲月,產生了許多經典式的精品,對後世的影響巨大而深遠。明代《唐詩品匯》:「唐人以絕句名家者多矣,其詞華而豔,其氣深而長,錦繡其言,金石其聲,讀之使人一唱而三歎。」清代宋犖(犖)《漫堂說詩》:「詩至唐人七絕,盡善盡美。自帝王、公卿、名流、方外以及婦人女子,佳作累累。取而諷之,往往令人情移,回環含咀,不能自已。此真《風》《騷》之遺響也。」這樣的評述並不過分,情況確乎如此。 宋詩是唐詩的繼續和發展。就內容論,宋詩比唐詩更為廣闊;就技巧論,宋詩比唐詩更為精細。絕句也是這樣。宋代絕句雖不如唐代絕句那樣渾厚圓轉,美輪美奐,但它取材新而命意廣,平淡質樸,清曉明暢。歐陽修、梅堯臣、蘇舜欽領導並完成了詩文革新運動,絕句創作出現了兩個高潮:一是以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為中心,用絕句抒情感物,詠史論政,摹景繪色,贈酬答對,題畫代柬,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王安石絕句,雅麗閒澹,清爽自然,用典煉字,工致精絕,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蘇軾絕句,氣象闊大,窮極變幻,如長江大河,風起濤湧,蔚為壯觀。黃庭堅絕句,生新硬瘦,肅殺森嚴,如危峰百尺,拔地而起,奇峻可畏。陳師道《後山詩話》評曰:「王介甫(王安石)以工,蘇子瞻(蘇軾)以新,黃魯直(黃庭堅)以奇。」是為至論。再一是以陸游、范成大、楊萬里為中心,在絕句中注入深厚的愛國主義感情,大大擴展了題材範圍。陸游絕句,抒發愛國激情,金戈鐵馬,豪蕩豐腴。范成大絕句,描寫北方人民疾苦和家鄉田園生活,深厚凝重與輕巧秀麗並見。楊萬里絕句,斧藻江山,筆琢風月,活潑纖麗,新穎別緻。此外,秦觀、張耒、陳與義、姜夔、文天祥、汪元量等,也創作了許多詩意雋永、感情真摯的絕句珍品。 遼、金、元代,絕句冠冕人物當推元好問和薩都刺。這兩位少數民族詩人的絕句,反映當時的社會矛盾、戰爭動亂、人民的痛苦生活,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淳樸自然而又沉鬱悲愴。明代詩壇流派眾多,詩論迭起,但不管哪個詩派、哪種詩論,都注重絕句的創作。高啟絕句高華俊逸,于謙絕句清峻剛健,李夢陽絕句古樸敦厚,楊慎絕句灑脫俏麗,代表了明代絕句的最高水準。 清代初年,先朝遺民吳偉業、顧炎武、歸莊、施閏章、朱彝尊等,運用絕句弔古傷今,感時憤世,激越蒼涼,絕少嗚咽淒哀的悲音。「康乾盛世」期間,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絕句一度相當興盛。葉燮絕句,理、事、情並重,韻味幽邃。王士禎絕句,標舉「神韻說」,平淡清遠。鄭燮絕句,結合個人身世慨歎民間疾苦,情真意切。袁枚絕句,直抒「性情」,靈巧清秀。為了總結絕句創作的經驗,清代還產生了大量論詩絕句。錢謙益、王士禎、袁枚、趙翼等,所作論詩絕句少則十幾首,多則上百首,或評論古詩,或陳述己見,辭簡意豐,觀點鮮明,既有理論價值,又具藝術魅力,成為清代絕句的一大亮點。 隨著張維屏的一曲《新雷》,標誌著中國進入近代。經過鴉片戰爭,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由此開展了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反帝反封建偉大鬥爭。近代絕句體現時代精神,貫穿反帝反封建的內容,真切地反映了詩人們憂國憂民的情懷和對理想對光明的期待與追求。龔自珍絕句抨擊現實,針砭社會,設想瑰奇,氣勢磅礡。林則徐絕句關心國事,抒發正氣,豪邁雄峻,疏朗灑落。康有為、譚嗣同、梁啟超絕句,謳歌變法,指斥敵寇,熱情激揚,境界恢宏。丘逢甲絕句,痛惜國土淪喪,懷念美麗家園,遒勁恣肆,慷慨悲壯。最後是秋瑾、于右任、蘇曼殊、柳亞子的絕句,模山範水,詠史懷友,頌揚辛亥革命,氣清味醇,為古代絕句創作畫上了完美的句點。 從唐代到近代絕句發展的輪廓可以發現,絕句這種詩體,形式雖微,容量卻大。誠如很多詩家所評說的那樣:「字句雖少,含蘊倍深」(冒春榮《葚原詩說》),「愈小而大,愈促而緩」(王世貞《藝苑卮言》),「語短意長」(施補華《峴傭說詩》),「詩之精者」(楊慎《升庵詩話》)。 絕句在實踐中還由單篇發展為組詩,像唐代王建《宮詞》、清代朱彝尊《鴛鴦湖棹歌》,均有一百首;宋代汪元量《湖州歌》有九十八首,近代龔自珍《已亥雜詩》多達三百一十五首。絕句組詩具有「詩史」性質,功能和作用大大增強。因此可以這樣說,短小精粹、輕活靈便的絕句,猶如英才馳騁的遼闊戰場和舞臺,詩人們在這個戰場和舞臺上,運用詩筆,足以描繪出絢麗多姿的生活畫卷,勾畫出風起雲湧的時代風貌,傳達出豐富微妙的內心衷曲。絕句,堪與其他任何一種詩體相比美。 集短、優、精於一體的絕句,是中華文化藝術寶庫的璀璨明珠。長期來,關於絕句方面的書籍出了不少,或評注,或鑑賞,或今譯,飄香溢彩。然而通觀諸書,總有一種不盡人意之感,尤其是至今尚無《唐詩三百首》那樣耳熟能詳、影響深遠的本子,不能不說是一憾事。 近日,讀到張曉清、張笑吟編著的《歷代經典絕句三百首》書稿,不禁眼睛為之一亮,精神為之一振:它不正是我們期待的絕句選本麼?作為經典,書稿中所選絕句有著共同的特點:思想內容積極向上,藝術手法不拘一格,語言通俗流暢,意象鮮明生動,易讀易記,流傳廣泛。編著者在浩如煙海、燦若繁星的絕句大觀園中,兼顧不同時代、詩人、題材、風格等方面,優中選優,精中選精,加以簡明的注釋,進行精彩的點評,並參閱歷代詩家專著,廣徵博引,評析作品思想上和藝術上的獨到之處,頗有見地。這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普及絕句知識,無疑很有意義。古語云:「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我相信,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少年,反覆閱讀這些經典絕句,對於開闊視野,陶冶性情,提高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肯定會有所助益。 《歷代經典絕句三百首》書稿實際選了一百八十三位詩人的三百零二首作品。為何要選三百零二首呢?原來,編著者是仿效《唐詩三百首》的做法(《唐詩三百首》實際選詩三百一十首),旨在表明,經典絕句遠遠不止三百首,此外還有很多很多,之所以多選二首,寓含經典之作遠未窮盡之意。現在,書稿將由臺灣廣達文化出版,希望它能為讀者所接受所認可,並能長久流傳下去。當然,該書並非至善至美,漏選和錯選的情況,注釋和點評欠妥的情況,都是存在的。誠望讀者和專家提出批評意見,以期日後進行修訂,透過合力打造,使之成為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傳世通俗讀本。
政商巨流隨時閱讀的案頭書多少巨商富賈信奉而成其大業;多少政治人物鑽研而成其大事職場評升遷、商場拼經濟、官場展頭角的最高指導。面對經濟蕭條、生活困頓者更應人手一卷,沈澱心情,品味李宗吾學說,讓您體會如何舌燦蓮花,左右逢迎世間學說,每每誤人,惟有厚黑學絕不會誤人,就是走到了山窮水盡,當乞丐的時候,討口,也比別人多討點飯。厚黑學這種學問,原則上很簡單,運用起來卻很神妙,小用小效,大用大效。知己而又知彼,既知病情,又知藥方。讀過中外古今書籍,而沒有讀過李宗吾「厚黑學」者實人生憾事也!——林語堂有人讀了《厚黑叢書》說道「你何必說這些鬼話?」我說:「我逢著人說人話,逢著鬼話……方為待人處世厚黑之道,人見到他就是人話,鬼見到他就是鬼話」。李宗吾的《厚黑學》被譽為天下「奇書」。 李宗吾說:「我自讀書識字以來,就想成為英雄豪傑,求之四書五經,茫無所得;求之諸子百家,與夫廿四史,仍無所得,以為古之為英雄豪傑者,必有不傳之秘,不過吾人生性愚魯,尋他不出罷了。窮索冥搜,忘寢廢食,如是者有年,一日偶然想起三國,想起三國時幾個人物,不覺恍然大悟曰:得之矣,得之矣,古之為英雄豪傑者,不過面厚心黑而已。」本書是作者用古今中外大量的經典資料,全面介紹和闡述李宗吾的「厚黑學」,側重在中國文化心理下的為人處世之道,詳細分析了各種為人技巧和處理經驗,對當下處激烈競爭社會觀實環境中的人去適應複雜多變的人際關係和調整心態有一定參考價值。為什麼今天要讀這本書李宗吾的《厚黑學》被有些人稱為天下「奇書」,自發表以來,經歷了近百年滄桑歲月,可說是眾說紛紜,褒貶不一,雖然有其糟粕,但它至今能流傳下來,說明其有一定的價值和一定影響力。這本書寫於軍閥混戰時期,當時國家積弱、軍閥混戰、時局動盪、民不聊生,許多仁人志士都在探索富國強民的道路。李宗吾先生就是在極度苦悶、報國無門的情況下,奮筆著述了《厚黑學》,透過分析古代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為爭權奪利而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種種權術的運用,諷刺當時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和那些醜態百出的官員,用正話反說的方式,揭穿了千年官場的黑幕,振聾發聵。厚黑學最重要的是把中國幾千年帝制後面的文化心理中,陳芝麻爛穀子的東西全部晾曬了出來,有學者評價說厚黑理論是「對漢民族腐朽文化和墮落人性的考古報告」。本書是著譯者引用古今中外大量的經典資料,全面介紹和闡述李宗吾的「厚黑學」,側重在中國文化心理下的為人處世之道,詳細分析了各種為人技巧和處事經驗,對當下處於激烈競爭社會現實環境中的人去適應複雜多變的人際關係和調整心態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生活需要有正確的原則指導。不管社會競爭多麼激烈殘酷,人際關係多麼複雜陰暗,為人講誠信,做人講品格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最基本原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同樣要「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靠誠實勞動發跡致富,而不能損人利己,損公肥私。古人說,歷史以厚德載物,高尚的品德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民族的骨髓,是文明的基石。如果你擁有了品德,你會使你從事的任何職業成為榮耀,也會使你所處的任何工作崗位具有價值。我們今天看這本書,目的是呼喚誠信,高樹廉恥大旗,一方面吸收其好的地方,另一方面看清那些小人之道的真面目,向歪風邪氣開戰,把醜陋拒之大門之外,而不是效仿它,拋棄應有的高尚品德。希望此書能幫助廣大的讀者探索自己的人生之路,尋求到更本真的為人處事之道。李宗吾曰:「不薄之謂厚,不白之謂黑。厚者天下之厚臉皮,黑者天下之黑心子。此篇乃古人傳授心法,宗吾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世人。其書始言厚黑,中散為萬事,末復合寫厚黑。放之則彌六合,捲之則退藏於面與心。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