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宋代當時之金石學對經學、小學、史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究竟有何影響。堪稱研究宋代金石學最翔實之著作。 本書先界定金石學的定義與範圍,並概述宋代以前的金石研究,再分析宋人研究金石之風氣的由來與觀點,使讀者對宋代金石學的面貌有所認識。之後,本書將宋代金石學分為四個部分:先總說宋代金石學者及其著述;其次分述當時金學、石學的研究成果,並分項檢討,分析其正誤,評論其成就;最後分析當時之金石學對經學、小學、史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究竟有何影響。本書內容,堪稱研究宋代金石學最翔實之著作。
本書對出土文獻所見儒家經典、墨家資料作了總結,對出土文獻作用、意義、研究方法進行了反思。透過這些出土文獻讓我們得以了解到,過去中國縱然經過多次改朝換代分分合合,過去先秦時代所留下的這些儒、墨思想,仍然深植於人民的心中。本書利用馬王堆帛書、郭店楚簡、上博楚簡、睡虎地秦簡等楚地出土文獻研究先秦思想。共分四個部分,十六個章節。對《黃帝四經》、「物則有形」圖、《恆先》、《凡物流形》、《昔者君老》、《尊德義》、《語叢一》、《語叢三》等文獻作了個案分析,對與「名」相關的思想現象、黃老思想特?等問題作了綜合整理和重點論述。
一九九四年,香港文物市場出現一批戰國楚簡,約一千六百多支竹簡,共三萬五千餘字,皆由上海博物館收購。這批珍貴的戰國楚竹書,涉及先秦戰國一百餘種古籍,涵蓋哲學、文學、歷史、政論、宗教、音樂等,引來各界的關注。 《曹 沫之陳》是《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中最長的一篇文章,內容用採用對話的形式來呈現魯莊公與曹沫在政治、軍事上的問對。作者花了四年的時間完成這 本書,全書分成〈上編〉及〈下編〉,前者有《曹沫之陳》完整的「疏證」,後者則對它進行全面的分析,為前人不足的地方做了很多的補充,並附上通篇竹簡,絕 對是《曹沫之陳》研究者的首選讀物。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周易》,是現今發現最早的《周易》寫本。這批材料公開的時候,作者以楚竹書《周易》的文字考釋為基礎,結合先前已經出土的《周易》文本,如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阜陽漢簡《周易》等,著手研究《周易》的文字。 同時,有鑒於前輩學者對傳世本《周易》文字的研究過於分散,翻檢不易,便又擇要吸收對傳世本《周易》文字的校勘成果而成就此書。 本書側重對文字的研究,其中又以出土易學文獻的文字為主,以考察卦爻辭所使用的文字本義為歸結。 《周易》文字的研究是深入易學的前提和基礎,由小學入經學,可以引領讀者一窺《周易》文本最原始的面貌。
本書是對其中《性自命出》、《成之聞之》、《六德》、《尊德義》四篇儒家佚籍資料的釋文重新加以整理並分別提出文字與思想的解釋與分析。 此四篇資料的內容是從不同的方向與層面論述「人道」所涉及的核心問題。如「禮」、「樂」與「人道」間的關係與價值建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