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現代主義旗手 久被文學史遺忘的文學多面手   本書收錄廿五篇盧因作品,除了小說,還有散文,或可歸類為散文化的小說,寫作年份從1960到1990年代末——〈拉撒路〉於1960年1月發表,作者執筆時還是1950年代——足足四十年,這本書從寫作年份到文類都較為複雜。   一本書收錄了作者四十年來的作品,固然是作者個人的精心安排,於讀者而言,卻方便了對作者創作生涯的審視,從而對作者的作品有更廣闊及更深入的認識。以《拉撒路》來說,書裡有五篇小說寫於1960年代,然後是二十篇寫於1980到1990年代的小說與散文。   沿著本書從頭到尾讀下來——從作者廿多歲的作品到六十多歲的,可以清楚得見作者心境與文風的轉變,從青年時代悶雷似的憤懣不平,中年後轉而為戲謔嘲弄,到了1990年代步入黃金之秋,作者的文章已經寫得瀟灑自由,完全是豁然開朗雲淡風輕。  
詩是生命永恆的標本,詩人透過感覺與情感的交合和昇華創造了詩。早在中學時期,黃德偉便已用靖笙等筆名寫詩。之後到台灣大學讀書,更受其時活躍詩壇的影響而開始積極創作,才有了這本詩集中的大部份詩歌。本次再版,詩集共分作三輯,均為他青年時期所寫的作品。當中首兩輯保留了詩刊初版時的樣式,並附上其時所寫的跋言與後記。現添的第三輯則收錄了散發在各詩刊報紙中的作品,算是對其詩歌一次較完整的整理。   解讀黃氏的詩並不容易,當中大量的神話典故凝練而私人化,並通過一種毫無滯留的速度疊加成無數個似幻疑真的場景,將現實揉成一種敏感且強迫式的精神性探索。他最終將目光放到了火鳳凰的意象上。歷經無數次浴火重生的火鳳凰,無疑從多個層面而言,完美融匯了詩人所渴望的悲劇性與精神性。一方面火鳳凰依憑著過去的經驗,明確知曉自身終將死亡並再次復活的永恆使命,遂能在真正意義上從容且放縱地接受這一現實,可以直面死亡,並通過死亡本身打破生命的既定程序,通過復活來容納新的死亡可塑性。   狩獵的季節   而潑墨的山如蒲團 叢林的戰爭已靜止在沙啞的鴿聲裡 太陽訕笑此地沒有彎弓的獵人 狩獵的季節醒於暮三月的失樂園   當太陽在霧中老去 那嵌在陽光裡的青春呢 且把一疊疊的陽光換來 在來春的額上押下重重的賭注 而在雨季過後,我將裸着林野而去 竚望風與號角凱旋 當鴿聲沙啞說狩獵季已過 我乃彎弓射下一個個絕望的黃昏   而當號角默默 抖抖的淌着水 有說要射北斗的 箭羽卻濕了一季   五十四年六月  
本書作者童常(一九三九至一九六六),原名趙國雄。年輕時因緣際會投稿《中國學生周報》,開始了他的創作生涯。期間,他與西西、羊城、馬覺等人創辦阡陌文社,出版社刊,積極參與本地的文學活動。   本詩集收錄童常的詩作二十一篇。他的詩風與當時社會環境與個人心境頗有關聯,風格沉鬱,字句結構受當時港臺新起詩風影響。如果詩人沒有自殺,相信在本地詩壇一定有更高的地位。   本次編輯整理,除了按出版日期順序輯錄詩作之外,同時附上出版年表方便後來者查核。至於三篇研究文章,則可說是為初接觸詩人的讀者提供一些閲讀的角度,進入童常這一片未知的詩的星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