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影評人暨電影工作者——黃國兆,曾目睹文革後中國電影的復蘇、中國經典默片重新出土,也親身見證香港電影的起落。本書是黃國兆從80年代初至今,由大陸早期電影至近期三地佳作,結集了橫跨四十年兩岸三地重要電影的全面評論。專業推薦:「黃國兆兄出版新書《從香港出發:看華語電影》,打開目錄一看,年度跨越甚大,從80年代初至今,由大陸早期電影至近期三地佳作,精彩紛呈。當然,對香港電影論述之豐富更不在話下,可謂近年中港資料最豐富的華語電影文字論述了。」——吳思遠「一篇評論文章之所以精彩,是作者能提出其他作者未有論及的觀點;……作者何以達到這樣的境界?不外兩個可能。一是,他學識淵博;二是,他非常用功做資料蒐集。兩者都值得尊重。能讀到這種境界的文章,是讀者的福氣。黃國兆就是這種作者。」——莊澄「前輩黃國兆辦過火鳥電影會,曾任職香港國際電影節,亦曾參與香港電影製作,目睹文革後中國電影的復蘇、中國經典默片重新出土,也親身見證香港電影的起落。由他從香港出發,看華語電影,結集成一部橫跨四十年的評論文集,既是難得,也甚具參考價值。」——陳志華,香港著名影評人「黃國兆是香港著名影評人,曾擔任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筆耕資歷超過半世紀,發表過的文章字數高達好幾百萬字。近年陸續分享他多年來的觀影心得,結集出版了三本影評集,深入分析介紹東西方的電影和影人,廣受好評。如今這本新作《從香港出發:看華語電影》回歸主場,全面評論近40多年出品的兩岸三地重要電影,兼具歷史與文化價值,值得收藏。」——梁良,台港資深影評人「香港電影業寒冬之際,黃國兆前輩出版這本影評集,力抗不在乎電影與影評的浪潮,為華語電影史留下批評現場的印記。所謂批評現場是指,書中不僅有針對個別電影的真知灼見,更將電影放在展映、評獎現場(香港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節、金馬獎、金像獎、電影評論學會大獎)中深入分析。時間跨度從1981年在北京中國電影資料館看中國默片,探討電影資料館保存電影文化遺產、繼承中國電影傳統的功能,以為至最新的香港電影。發表媒體從《南北極》、《電影雙周刊》、《亞洲週刊》到《城市文藝》,讀者能聽見獨樹一格的評論聲音,也看到紙媒逐漸式微的蹤跡。」——陳智廷,香港都會大學文化研究助理教授
康城對廣大影迷來說似是電影「聖城」,自1978年以記者身分首次前往康城影展,康城電影節便成為黃國兆先生每年的必不可少。暮然回首,46年的時間,從籍籍無名的記者到資深影評人及導演,黃國兆先生在21次康城電影節中看盡人間百態。光與影裏寄託和塑造的每個故事都各有千秋。或治癒灑脫、如夢似幻;或悲壯無力、殘酷無情。每個故事都發人深省,好似在短短幾個小時內,透過大銀幕,看到世界裏某個角落正在發生的事件。穿透銀幕,在歷屆康城電影節中,看到美國導演法蘭西斯.哥普拉用電影《現代啟示錄》為中越戰爭中的越南人民勇敢發聲,看到康城影展對美國影界百般奉承、萬分討好,又何嘗不是一種人間世情呢?從1978年至2024年,由《戛納電影節三十年》至《從法國康城看世界電影》,黃國兆見證了世界電影起落興衰,有感將所見所思編撰成書。46年的時間,帶你走進黃國兆眼裏的法國康城。好評推薦:「康城對黃國兆君來說似是電影「聖城」,每年都要去「朝聖」一次。又似是他的初戀情人;他1978年尚在法國修讀電影之際,就以記者身份前往觀光並作了詳盡的報導,此後數十年總掛念著這初戀對象而作舊地重遊,每次都有綿綿情意、唏噓感慨而為文記之,因此而有本書的出現。」——羅卡「每次的康城影展簡直成了世界影壇(尤其是藝術電影界)的指路明燈。因此,以法國康城影展為座標拉出一條時間線,順藤摸瓜研究每一屆參加影展的影片的相關報導和評論,即可對當年的世界電影發展情況有了一個清晰的概念。在這個背景下,香港影評人黃國兆積半生功力寫成的《從法國康城看世界電影》,可以說是關心歐美電影的影迷必備的一部電影寶典。」——梁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