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獨立記者的先驅,20年第一線採訪報導經驗無私相授! 寫好新聞發揮媒體的影響力。 在本書中,作者以近二十年的第一線採訪報導經驗,分享如何在媒體的時代浪潮中,掌握「寫好新聞的十個心法」,寫好新聞、累積實力、贏得信任、永續經營。進而實現社會參與、推動進步、促進公平正義的目標。 本書不只是一本談新聞寫作技巧的工具書,也是任何寫作形式必備的參考書,例如做簡報、工作報告、研究計畫等都可以用到這些技巧。包括:用最少的字讓文章更有節奏感,養成求真的習慣擺脫假訊息,避免偏見以公正對待他人等。 這也是一本談工作哲學的書。包括如何為自己選擇一個喜歡的工作、並找到工作的意義。如何養成積極樂觀的工作態度、培養好習慣,在工作中持續學習、勇於接受挑戰並累積成果,因此才能在不斷翻轉的社會中保持軔性。 *本書為卓越新聞獎書系
有人說,變老不是一個過程,而是在某一個瞬間,突然意識到自己真的「老了」。 拿掉年齡、外貌、體能變化,我們都是最普通、最一樣的「人」,同樣渴望有品質的生活、受到尊重,以及被愛。 長期關注高齡政策的周傳久,走訪各國實際觀察、體驗照顧觀念與方法,帶給臺灣長照領域更多想像空間。 ‧日本由「照顧經理」執行長照任務,背景多元,可能是牙科助理、柔道整復師、視能訓練士、指壓師等,必須有五年工作經驗,通過醫學常識、一般常識、法律知識等考試,試後接受訓練、每兩年再進修,才得以具備資格;評估客戶時,照顧經理與主治醫師的評估與意見,將一起送至專業評估小組,過程嚴謹又細緻。 ‧以色列輔具借用中心「撒拉之手」有近三百種輔具,包括:氧氣筒、床、拐杖、輪椅、生活用品等,以低廉租金或購買金,在全國流通;若需長期使用、購買,則可至「米勒巴」諮詢,該機構除職能、物理、語言、呼吸等各種治療師參與,還有國防科技武器專家以志工身分協助研發個別化輔具。 ‧瑞士「時間銀行」,建立初老志工服務高齡長輩模式,互助完成洗衣、買菜等事,交換所長得到回饋。透過機構專業媒合配對,提供適切服務,增加生活中的人際相處,並同時肯定自我能力。 作者也針對臺灣照顧領域現況提出建言,綜合國內外經驗,希望臺灣發展因地制宜的照顧模式,營造令人嚮往的高齡友善社會。
臺灣科技新聞記者先鋒──呂一銘, 非科班出身的他一生醉心新聞工作,至今已超過半世紀, 這次,他決定著書,寫下這段科技與臺灣發展密不可分的來龍去脈。 在當年危疑震撼的軍政情勢下,國家科技政策或計畫多半是「極機密」,科技新聞也由文教、政治、經濟線記者兼跑,作者卻異軍突起,勤走國科會、原子能委員會、農復會、中研院等,寫出多篇深入淺出的科技新聞,吸引各報社紛紛跟進,並因而開拓了科技、環保、農業、能源等新聞新領域。 作者在本書前半回顧臺灣早期重大科技新聞事件,如當年為了國防發展,重視核子科學,並設立中科院、工研院及新竹科學園區;為了開發海洋資源,開展造船技術,作者更登上「海功號」試驗船,參與首次造訪南極冰洋之行;甚至當年獨家揭發鉛皮蛋、PCB等諸多食安問題。後半則轉用軟性的筆調,書寫過去認識與採訪影響臺灣科技發展的人物,再爬梳自己從事新聞工作的經過,顯現豐富且精彩的人生際遇。
.興沖沖地買漢堡來吃,一打開發現又扁又塌,怎麼跟電視廣告的不一樣? .為什麼洗衣機、吸塵器和鍋具的廣告大部分都是女主角,男生不用做家事嗎? .不管我在學校做什麼,網路上都會傳一些罵我的訊息,我現在都不敢去上學了…… .網路上瘋轉午夜會出現兩個月亮,熬夜被騙後才知道原來是「內容農場」的消息。 如果能從小培養良好的「媒體素養」,或許遇到這些狀況,我們就會有不同的想法與做法。本書彙整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多年來刊登的媒體素養教案,針對國中小課程規劃五大主題,包含商業行銷、媒體再現、資訊真偽、新媒體、媒體近用,並提供教學投影片,讓教師備課更加得心應手;而且只要參考各單元的對應領域指標,不用再另外找授課時間,就能在各科目中帶入相關教學活動,讓學生隨時隨地養成媒體素養!
人人平等,學習欣賞。 不但是北歐國家的文化,更是他們老人照顧的基本理念。   有些照顧機構為了讓老人比較熟悉,會在通道上標示實際路名;在屋裡一起動手做麵包,重拾老人的童年技藝;挪威有退休準備學校,提供成人退休到死亡需要預備的課題與教學;丹麥舉辦老人奧林匹克運動會,「競賽」的目的不是為了爭第一,而是活動筋骨;芬蘭有祖母俱樂部,祖父祖母都能來當志工,尋找新的自我定位;荷蘭有「阿茲海默咖啡俱樂部」,老人與照顧者一起吃點心、喝咖啡、聊天舒壓……   作者記錄北歐國家如何讓老人擁有最舒適、合宜的晚年生活,希望成為臺灣的借鏡;同時呼籲大眾從「心」關懷老人,一起重建老人的個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