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快速成就的關鍵   每天修習慈心禪三遍(早上一次,中午一次,晚上一次)所獲得的功德,遠遠大於一日三次供養百鍋米的功德。   當我們培養慈心而定力更深時,背誦第一個短語似乎需要很長時間。   因此,我們的修行不會順利進行。那麼,我們應該將這句話簡化為「願一切眾生快樂」,並一遍又一遍地重複這句話,這樣,修行就會毫不費力地進行,這是我們應該只用幾個詞的原因。    一個修習慈心的人,應該像母親照顧她唯一的孩子一樣對待所有眾生。當我們在心理或口頭上說「一切眾生」時,我們應該心關注一切眾生,在我們的腦海中出現所有眾生的圖像不是必需的,重要的是我們的心關注一切眾生。    此外,了解我們正在培養慈愛的眾生的形象並不重要。如果我們試圖獲得一個心理畫面,那麼可能很難培養慈心,剛開始定力還很弱時,我們甚至會發現慈心消失了。當我們念誦「願一切眾生平安、快樂、安寧」時,我們必須確定我們對他們身體健康、幸福與安寧的願望是真誠和強烈的。   「願他們安好」意指我們希望所有眾生遠離身體上的危險和任何疾病。   「願他們快樂安寧」是指我們希望一切眾生都遠離煩惱、悲傷、憤怒、抑鬱、焦慮、渴望、我慢、嫉妒,我們祝愿他們幸福安寧。透過這種修習慈心禪的方法,我們必須一遍又一遍地重複這些短語。在開始打坐時,當定力還不是很強,或者當我們感到非常困倦,或心中充滿憤怒、擔心、焦慮或許多念頭時,大聲重複這些短語特別有用。   如果此時我們只是在心中重複這些詞句,慈心禪修不會有效果。當我們大聲重複這些短語來增加我們的努力時,慈心將能夠對治憤怒等心理狀態,我們的修行也會進行得更好。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的心被憤怒和其他負面的心理狀態所困擾時,我們應該大聲重複慈心短語。   每當我們遇到、看到或聽到任何眾生時,我們都應該培養慈心。當我們遇到人類時,我們應該對他們散發慈心。當我們遇到動物時,我們應該對它們散發慈心。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當念頭生起時,修習慈心禪;看到實相時,修習毗婆舍那禪(vipassana meditation)。    我們也可以在站著、坐著或躺著時修習慈心。每當站立時,我們都應該通過重複「願一切眾生安康、快樂與平靜」來修習慈心禪。每當我們坐著時,也可以修習慈心禪。每當我們躺下時,我們應該修習慈心禪。此外,當我們躺下睡覺時,在入睡前,我們應該在心中默念「願一切眾生安康、快樂、祥和」來修習慈心禪。事實上,修習慈心禪時,入睡要愉快得多。只有當我們入睡時,我們才停止修習慈心禪。睡眠是修習慈心者休息的時間,在我們醒著的時候,我們應該經常修習慈心禪。   我們應該在所有活動中修習慈心禪。例如,吃午飯或吃點心、喝水或喝茶、淋浴、洗臉、完成家裡或辦公室的工作,甚至在市場上買賣東西。我們應該在修習慈心的同時從事這些活動。當我們掃地時,我們可以在心中培養慈心,「願一切眾生安好、快樂、祥和」,然後讓我們的手臂來掃地。每當我們必須做事時,我們應該在培養慈心的同時做這項工作。在開始修習時,可能會有些困難,當我們對修行有更多的經驗時,就會變得更容易。這種不將眾生分成不同群體,而對所有眾生散發慈心的方法稱為非特定慈心。  
禪修快速成就的關鍵   每天修習慈心禪三遍(早上一次,中午一次,晚上一次)所獲得的功德,遠遠大於一日三次供養百鍋米的功德。   當我們培養慈心而定力更深時,背誦第一個短語似乎需要很長時間。   因此,我們的修行不會順利進行。那麼,我們應該將這句話簡化為「願一切眾生快樂」,並一遍又一遍地重複這句話,這樣,修行就會毫不費力地進行,這是我們應該只用幾個詞的原因。    一個修習慈心的人,應該像母親照顧她唯一的孩子一樣對待所有眾生。當我們在心理或口頭上說「一切眾生」時,我們應該心關注一切眾生,在我們的腦海中出現所有眾生的圖像不是必需的,重要的是我們的心關注一切眾生。    此外,了解我們正在培養慈愛的眾生的形象並不重要。如果我們試圖獲得一個心理畫面,那麼可能很難培養慈心,剛開始定力還很弱時,我們甚至會發現慈心消失了。當我們念誦「願一切眾生平安、快樂、安寧」時,我們必須確定我們對他們身體健康、幸福與安寧的願望是真誠和強烈的。   「願他們安好」意指我們希望所有眾生遠離身體上的危險和任何疾病。   「願他們快樂安寧」是指我們希望一切眾生都遠離煩惱、悲傷、憤怒、抑鬱、焦慮、渴望、我慢、嫉妒,我們祝愿他們幸福安寧。透過這種修習慈心禪的方法,我們必須一遍又一遍地重複這些短語。在開始打坐時,當定力還不是很強,或者當我們感到非常困倦,或心中充滿憤怒、擔心、焦慮或許多念頭時,大聲重複這些短語特別有用。   如果此時我們只是在心中重複這些詞句,慈心禪修不會有效果。當我們大聲重複這些短語來增加我們的努力時,慈心將能夠對治憤怒等心理狀態,我們的修行也會進行得更好。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的心被憤怒和其他負面的心理狀態所困擾時,我們應該大聲重複慈心短語。   每當我們遇到、看到或聽到任何眾生時,我們都應該培養慈心。當我們遇到人類時,我們應該對他們散發慈心。當我們遇到動物時,我們應該對它們散發慈心。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當念頭生起時,修習慈心禪;看到實相時,修習毗婆舍那禪(vipassana meditation)。    我們也可以在站著、坐著或躺著時修習慈心。每當站立時,我們都應該通過重複「願一切眾生安康、快樂與平靜」來修習慈心禪。每當我們坐著時,也可以修習慈心禪。每當我們躺下時,我們應該修習慈心禪。此外,當我們躺下睡覺時,在入睡前,我們應該在心中默念「願一切眾生安康、快樂、祥和」來修習慈心禪。事實上,修習慈心禪時,入睡要愉快得多。只有當我們入睡時,我們才停止修習慈心禪。睡眠是修習慈心者休息的時間,在我們醒著的時候,我們應該經常修習慈心禪。   我們應該在所有活動中修習慈心禪。例如,吃午飯或吃點心、喝水或喝茶、淋浴、洗臉、完成家裡或辦公室的工作,甚至在市場上買賣東西。我們應該在修習慈心的同時從事這些活動。當我們掃地時,我們可以在心中培養慈心,「願一切眾生安好、快樂、祥和」,然後讓我們的手臂來掃地。每當我們必須做事時,我們應該在培養慈心的同時做這項工作。在開始修習時,可能會有些困難,當我們對修行有更多的經驗時,就會變得更容易。這種不將眾生分成不同群體,而對所有眾生散發慈心的方法稱為非特定慈心。  
佛陀時代有許多弟子沒有實修止觀, 只「聽聞正法」即證果成聖, 得「法眼淨」者乃經由聽聞正法而證果。 現代人「聽聞正法」為何不能證果解脫, 本書將以四部《阿含經》與四部《尼科耶》為中心, 一起探討究竟的原因。 本書是以早期佛教經典以及部分南傳註釋書為研究範圍,介紹並討論其中一種成為早期佛教聖者的「成聖之道」:法眼淨。根據的紀載,這似乎是一種有別於傳統認知必須實際修證止禪與觀禪的方式,而是經由「聽聞正法」成為初果聖者的一種特殊方法。 本書於「第一部分」列出數篇這樣的經文,根據實際統計的結果,南傳與北傳的八部早期佛典之中,共有多達九十餘則這樣的故事,有些故事於南北傳聖典中均有記載,有些則出現於北傳聖典之中。 這些故事多半很生活化,有些就只是佛陀在某個居所或村落暫住,某個其他宗教團體的修行人或是沒有宗教信仰者遇見佛陀,相互交換了想法與意見,後來覺得佛陀這套解釋輪迴、證得涅槃的理論確實比原先自己認識的見解來得合理,而且是正確無誤而確實可行的,於是去除了原本種種疑惑,因此證法眼淨。 如上所言,在不同部派的南北傳經典中,都記錄這樣的事件,可知在佛陀當時這是眾所周知的入流方式,佛陀涅槃之後,部派論師們由於對於佛陀的景仰,以及一些修證方面的見解,促使他們對於法眼淨相關的議題增加詮釋,這些詮釋再經過當代的南傳法師們因應這個時代的狀況加以斟酌考量之後,似乎得到法眼淨的證果方式並不適合現代人的結論,因此不太宣揚這個在早期經典中的證果方式,這是本書第二部分將會討論的議題。 關於原文的引用方面,本書的第一部分,選擇以白話文的方式來呈現所節錄的經文,這個做法主要是受到關則富博士的影響,關教授在其譯著的《增支部》(一)中,舉歐洲在宗教改革後,將《聖經》翻譯成各種語言為例,使得一般基督徒有信奉其宗教的具體依據,因此他認為: 佛經若能譯成現代中文,將可讓為數眾多的中文讀者有機會瞭解佛陀的教誨。 他又說: 如果能精確地翻譯(古典佛經)成現代白話文,對佛教有興趣的廣大中文者將得以一窺堂奧,宛如親身聆聽佛陀的教導。 可知關博士重譯經典的意圖,目的是讓現代讀者能夠自力讀懂經典,打破因為文言文造成的疏離感,而對經文增加幾分的親切感,也不會在閱讀過後留下許多因為語言而造成的疑問。這個概念啟發了我,因此在本書的第一個部分,同樣探取白話文的方式來進行重新翻譯,期望能夠讓讀者讀懂。 在本書的第二個部分,由於有比較多的論證,探取更為學術的格式,所以此處引用以原文為主,並於註解或是原文之下,加上白話翻譯。 本書是針對似乎已被視為定論之早期佛教成聖之道,是否有另一條進路的探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