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入最近寫的十篇論文,附錄四篇文章。全書重點有四:1. 討論世德堂《西遊記》中的禪宗痕跡。2. 接續前書《《西遊記》、胡適與魯迅散論》未竟之課題,論述胡適、魯迅與顧頡剛的學術互動,以及顯露的學者風範。3. 在新作《《西遊記》中神明的由來:兼談《封神演義》、《金瓶梅》及其他》基礎上,進一步研究《西遊記》中提及的神明玉皇大帝、烏巢禪師、 泗洲大聖的由來。4. 從「香山」與「定光佛」這一新視角切入,對《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的著作年代提出新看法。相信本書的出版,會對世德堂《西遊記》、胡適、魯迅、顧頡剛在民國時期傳統小說研究的互動情況與學者風範,以及《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的著作年代,進一步深入了解,作出貢獻。特別是世德堂《西遊記》出現一些說法:孫悟空一翻「十萬八千」里、西天取經「十萬八千」里、大藏經數五千四十八卷、地藏王神獸稱「諦聽」等等,都顯示世德堂《西遊記》的編寫者是知悉禪宗語錄燈錄的。這一點,也可以從《西遊記》第二回:「祖師復登寶座,與眾說法,談的是公案比語。」看出!而指出世德堂《西遊記》中的濃厚的禪宗身影,恰恰是本書最大的亮點。此外,本書另一亮點是透過南天寶德關/寶德關這一視角,探知陽本《西遊記》、《封神演義》受《華光天王傳》影響,其成書在《華光天王傳》(萬曆二十二年至二十八年間成書)之後。
本書主要討論《西遊記》中神明的由來、與《封神演義》、《金瓶梅》的關係,旁及相關的課題,如《受生寶卷》抄本年代、《西遊記》新版本、三官信仰、華光傳說與觀音三節日,都在論述之列。 眾所周知,神明、精怪、妖魔是《西遊記》的要角。以往,研究者對《西遊記》中的精怪、妖魔的來歷,探索較多,討論《西遊記》的神明較少。本書則著重追究《西遊記》中神明的由來,對其中的二郎神、那叱(哪吒)、十王、崔玨的來歷有所分析。這是筆者對《西遊記》中神明世界認知的初步嘗試,未來會逐漸發表這方面的看法! 從流通的角度來看,百回本《西遊記》是暢銷書。在萬曆二十年之後,百回本《西遊記》不僅影響《新刻出像增補搜神記》、《三教源流聖帝佛祖搜神大全》等書,還對多種小說產生作用,如《三寶太監西洋記》、《金瓶梅》、《封神演義》都可見百回本《西遊記》影響的痕跡。特別的是,這些章回小說都採用百回本形式出版。 就閱讀經驗與出版者角度來說,百回本小說可說是鉅作,不僅費時,也費錢!這可是一件吃力,不一定討好(消費者、出版者)的作品與商品。若沒有之前百回本《西遊記》的暢銷,他們是不會以這種形式跟進出版!當然,百回本《西遊記》的編寫/出版者也是看到百回本《水滸傳》的暢銷,才決定模仿此形式!沒想到,從此開創晚明章回小說的流行形式:百回本!這就是本書將《封神演義》、《金瓶梅》納入探討的原因。
本書「西遊記研究」二部曲《《西遊記》、胡適與魯迅散論》有三個特點:一是據常見史料,談論、分析《西遊記》、胡適與魯迅的相關課題,得出新意。二是從細節思考、考證《西遊記》與胡適、魯迅的《西遊記》研究的優缺點等課題。三是反思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判定與論斷,並對一些史料,如《西游記》雜劇:《楊東來先生批評西游記》,作批判性考察,產生與眾不同的看法。總之,本書對《西遊記》、胡適與魯迅研究的深入,有相當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