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將告訴你「賽夏」名稱的由來、賽夏人的生活世界和社會運作,以及文化傳承模式,深入淺出地說明賽夏社會建構和維繫的關鍵機制,以及疊合併納多元文化要素的特性。同時,藉由分析信仰祭儀和文化傳統,尤其是大眾覺得神秘而好奇的巴斯達隘祭典(矮靈祭),凸顯出賽夏人運用和掌握象徵資源(如儀式行動或象徵物),轉化外界矛盾衝擊的智慧。賽夏族是臺灣原住民族中一個人口很少的小族群,長期在周遭不同人群競合與政經情勢快速變化下,很早就發展出超越部落層次的族群認同,展現獨特的凝聚力和強烈的集體意識。透過本書,不但可以理解賽夏社會動態建構的過程,也可以重新思考跨越時空變動的文化生命力。
排灣族活躍於臺灣南端大武山脈東西兩側,是臺灣原住民當中階層制度最嚴謹的一族,並且貫穿於家與婚姻、政治、宗教以及藝術等各文化層面。排灣族有名的五年祭,在全世界各民族中也算是獨一無二的儀式盛典。本書先描述排灣族的分布並凸顯出各地域群體的文化差異。其次展現排灣人從戀愛、結婚到成家的過程,也強調了他們重視家名的延續和家屋的維護。從家的主題還可以看到階層差異的影響,表現在家屋的形式、聘禮和結婚儀式上。作者進而著墨頭目和平民兩個階層的差異,呈現出頭目在地位、服飾、財產和儀式中的尊貴。階層制度不僅與長嗣繼承結合,藉由先佔、靈力和起源的理念來建立,更透過小米種子與原家的象徵來表達。排灣族的文化,由舉目可見的器物到深層的觀念,由核心的家到廣大的部落與山林,可以說都是由階層的價值和精神所貫穿和連結起來。
泰雅族是臺灣原住民族當中分布地域最廣的一族。本書首先回顧泰雅族的社會性質及複雜的族群內部分類系統等客觀知識的建構過程;接著呈現本族人群分類方式的多重性與動態性,並探討兩個最重要的泰雅文化核心觀念——gaga與lyutux。 gaga 的字面意義是「祖先流傳下來的話」,它在儀式及日常生活的實踐過程中,呈現了複雜而多義的內涵。透過gaga的實踐,不同層次的「社會範疇」在不同情境中被同時或分別強調;社會範疇是在社會互動過程中建構地,並非封閉或固定不變。更因為gaga包含了多重意涵,每個人可以從不同來源分享、交換或學習到不同的gaga,在建立其自我認同的過程中,也不斷重新界定其社會關係。泰雅人的社會關係除了人和人之間,還涉及了人和lyutux(泛稱神、祖先、鬼)的關係;「社會」及「宗教」並非兩個不同的範疇,而是相互界定地。深入探討泰雅文化,更能凸顯當地人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如何透過其獨特的文化意象來理解變遷及創造意義。
布農族活躍於臺灣中部中央山脈地區,是臺灣原住民當中,居住地最高、最擅長打獵、又最喜歡作夢的民族,也是四處遷移而活動力最大的民族。 本書將先從布農人對人的看法等文化分類概念著手,重新詮釋布農族傳統社會文化的特色,進而由此說明他們在現代化的歷史社會條件下。如何理解現代化的各種主要力量,並創造出自身新的社會文化傳統。而作者也解析了在新傳統下,布農人如何面對全球化,以及臺灣大社會在1999年「九二一地震」後,重建過程所產生的區域再結構與新地方社會形成的條件下,所產生原以面對面溝通方式所建立的日常生活範圍,改變為以超越面對面溝通方式所建立的日常生活方式,而有的再創造。由於這再創造的過程涉及社會文化上的根本改變,因而更凸顯出布農人如何以涉及非意識的深層心理層面之傳統夢占,做為其文化與族群認同的主要指標。
鄒族活躍於臺灣中部,自稱“tsou”(也就是「人」)。在鄒族傳說中,他們是天神用楓葉造成的。鄒族也是最早到達臺灣的原住民族群之一,而阿里山就是他們主要的家園。因為漢人建構的「吳鳳」歷史,沒有文字的鄒人被塑造成野蠻的民族,即使今日吳鳳「成仁取義」的故事已從教科書中撤除,但「阿里山忠王」終究是漢人創造的,令人不安的「吳鳳」信仰及捲入國家體系後領域的微小化,滋長了鄒人的焦慮。為保留傳統文化,鄒人開始從事「文化重構」──通過戰祭或小米收穫儀式的象徵性整合,確定彼此的血緣規範,維繫文化認同與一體情感。鄒人不但試圖弭平個體與社會的衝突,也嘗試改變文化與社會層次不整合的情況。他們有計畫的傳承文化,亦成為多元社會保存不同文化的最佳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