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住民族雖然僅佔總人口數的2.3%,卻是南島文化的承載者,不僅形塑台灣豐富的多元文化,更是寶貴的世界級文化資產。在邁入多元文化與多元族群的時代,原住民族文化對於台灣主體性的建構至關重要,更需被突顯與發揚,讓國際社會都看見台灣文化豐富的樣貌,也能夠共同分享與守護這獨特而珍貴的人類文化資產,這是台灣政府與全體人民不能推諉的光榮使命。 原住民族自治的實踐,必須有「由下而上」的草根運動及民間團體的支持,方能順利進行。換言之,原住民族自治的理想,除了「從上而下」的國家政策推動,還需「由下而上」的人民力量共同支持,方能充分實現。 本書從原住民族運動的回顧與展望出發,進一步在原住民基本法實施十週年後,檢視原住民族自治發展的困境,進而討論相關的因應措施,透過開放空間會議技巧,激盪出新的想像,豐富原住民族自治的可能風貌。
在過去,國家重視經濟發展,開發至上、講求效率;隨著環境保護意識抬頭,永續發展的價值逐漸被重視;當下,國際社會關注的是如何保障原住民族的權利,國家、礦業、及原住民族之間合理的定位該如何協調? 然而,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的空間概念與當代社會文化、法律制度間存在極大的差距,關於土地歸屬的根本問題,現行司法體系並沒有辦法妥當的處理。不僅臺灣面臨這樣的困境,澳洲、加拿大、阿拉斯加原住民、紐西蘭毛利人,各國各地皆有事例,成為我們的借鏡,提供其他可能的規畫面向,期待彼此能建立出協商合作的新模式。
民進黨政府認為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牽涉層面過於複雜,主張分開處理,在總統府成立真相調查委員會。然而,就現有的體制,不管總統設置任何委員會,位階上只是總統的諮詢機構,在過去三十多年來,世界上總共四十多個真相調查委員會,最大的教訓是「沒有調查權就沒有真相」。如果沒有必要有調查權。那麼,究竟設在總統府的這個委員會有何作用?如今,小英政府除了要強化協調部會的「原基法推動委員會」,還要在行政院成立小組調查核廢料,就好像小孩子在夜市用紙做的網來撈金魚。只能說,無知的背後是傲慢,傲慢的背後是偏見。
民進黨政府認為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牽涉層面過於複雜,主張分開處理,在總統府成立真相調查委員會。然而,就現有的體制,不管總統設置任何委員會,位階上只是總統的諮詢機構,在過去三十多年來,世界上總共四十多個真相調查委員會,最大的教訓是「沒有調查權就沒有真相」。如果沒有必要有調查權。那麼,究竟設在總統府的這個委員會有何作用?如今,小英政府除了要強化協調部會的「原基法推動委員會」,還要在行政院成立小組調查核廢料,就好像小孩子在夜市用紙做的網來撈金魚。只能說,無知的背後是傲慢,傲慢的背後是偏見。
2016年8月1日原住民日,總統蔡英文代表政府,向所有原住民族道歉。 現在正是台灣轉型正義的重要時刻。 一個族群的繁榮,可能是建立在其他族群的苦難之上,我們不該視其為人類發展的必然結果,也不該再將種種不公平的現狀視為理所當然。 過往的殖民∕威權政權忽視人民的權利,在槍桿前,死去的人們只能埋屍荒野,受傷的人們只能忍隱苦痛。而如今台灣是個民主國家,除非我們是一個不公義的國家,否則我們必須去正視這一段歷史,真相必須被揭露。 如同,蔡總統在道歉中所說的:「在泰雅族的語言裡,『真相』叫做Balay。而『和解』叫做Sbalay,也就是在Balay之前加一個S的音。真相與和解,其實是兩個相關的概念。換句話說,真正的和解,只有透過誠懇面對真相,才有可能達成。」 因此「轉型正義」要調查真相、公佈真相,讓國家領導人代表現在的政府對受害者道歉、賠償、並返還名譽。讓受害者獲得遲來的「正義」,能放下仇恨;讓人們相信這個社會雖然不完美,但持續追求公平正義;讓整個社會避免重複過去政權犯下的錯誤,追求更公平正義的未來。 要做的事很多,道歉只是第一步。
本書是著者近年來探討原住民族運動、媒體、歷史記憶方面的五篇文章,具體呈現他在後∕解殖民進路的實踐路徑:一、剖析公廣集團傳播帝國主義下的原住民族電視台之依賴性格,並從多元文化主義和法理探討分析原住民族電視台的公共性定位和自主經營的可能性。二、在台灣多重層傳播帝國主義宰制下的媒體環境,提出原住民族具文化抵抗進路、自我書寫、解放性意涵的自主性傳播論述。三、從阿美族人自我書寫和紀念的「大港口事件」,探討原住民族歷史苦難記憶的儀式過程,敘事書寫和集體記憶乃至對抗遺忘的論述實踐,具解放性之自我救贖意涵。四、從象徵鬥爭的概念探討台灣原住民族正名運動和其他衍生性運動的意義和發展。五、分析當代民主國家對原住民族具帝國主義和制度性暴力的政策,藉普遍人權主義之霸權反削弱原住民族的差異性和自主性,破壞原住民族之文化主體,同化了原住民族,基於此,提出自決自治是具社會改造性格的賦權性解殖工程。
作者是太魯閣人,服務警界,公職退休後致力於口述族人的歷史,有非常可觀的成就與貢獻。本書為其2000年間,訪談了花蓮地區太魯閣部落、德烏達部落與德克達雅部落的耆老,這些口述者大約在80歲至百歲間,是台灣與原住民族非常可貴的人間資產,幸好有作者的努力,方得以加以保存。本書另有一個特別的重要性。多位受訪者指出,在西拉歐卡厚尼被擊殺的日本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其殞命之謎,長年來有許多說法,作者特別前往佐久間世居的仙台查證相關資料,而得到另外一種說法。足以做為該項研究的重要參考。
台灣原住民族事務發展的關鍵脈絡與核心台灣原住民族歷經不同的政權轉換,至今仍然處於相對的弱勢,雖然已經爭取到「原住民族」的正名,但在「還我土地」及「自治」目標的達成則尚有未逮,例如「原住民族自區法」草案,迄今仍然未能完成。台灣原住民族事務的發展,在法律規範與傳統權力之間的拉扯與衝突,仍是關鍵的核心,無論政策制定與社會氛圍仍受到擠壓。在文化發展方面,教育權利與考試規定仍是重要的問題並且影響甚鉅。這些都會影響原住民族的未來發展。本書從不同面向回顧與探討原住民族的過去與未來,主題包括民族語言、產業工作、國際情勢、政治選擇、生態治理,並從政策面的角度深入分析,大抵含括了台灣原住民族當前最重要的議題。
台灣原住民族的傳統生活,與生活所繫的自然資源向來息息相關,在不同階段裡的政策及文化,對於自然資源與永續發展都產生了很深的影響。以台灣原住民族自然資源做為主軸的本書,整合了學術理論與田野經驗,討論範圍擴及生命、文化、財產及自決等四權,帶領讀者思考,如何借重原住民族的智慧來重新調整資源運用的模式。本書針對法律規範與傳統權力之間的思辨,有非常深入的論述,在宏觀角度的視野上,觀察政策及實務的權衡關係,也有非常務實和直接的分析,頗能釐清資源運用的根源問題,進而省思永續發展的影響與價值。
作者二人都具有農業經濟背景。施正鋒教授長期關注多元文化和民族、政治領域,吳珮瑛教授除了任教台灣大學農經學系,對於原住民族相關議題也有深入研究。本書為其二人相關文章的合集。全書主要以主權作為基礎架構,探討加拿大、紐西蘭、澳洲、臺灣原住民族的主權、自治權與漁獲權問題,討論範圍擴及行政、立法、司法等不同面向,並附有相關國際規約、法律、以及宣言,幫助讀者釐清主權脈絡下的因果關係。1980年代起,受到國際原住民族運動的影響,台灣原住民族展開權利保障運動,以正名、還我土地、以及自治權為三大目標,其中關於原住民族自主的論述,足使社會大眾重新思考族群與國家的互動模式。
作者二人都具有農業經濟背景。施正鋒教授長期關注多元文化和民族、政治領域,吳珮瑛教授除了任教台灣大學農經學系,對於原住民族相關議題也有深入研究。本書為其二人相關文章的合集。全書主要以主權作為基礎架構,探討加拿大、紐西蘭、澳洲、臺灣原住民族的主權、自治權與漁獲權問題,討論範圍擴及行政、立法、司法等不同面向,並附有相關國際規約、法律、以及宣言,幫助讀者釐清主權脈絡下的因果關係。1980年代起,受到國際原住民族運動的影響,台灣原住民族展開權利保障運動,以正名、還我土地、以及自治權為三大目標,其中關於原住民族自主的論述,足使社會大眾重新思考族群與國家的互動模式。
台灣原住民族對於歷史、文化與生活的特有詮釋,十分瑰麗、非常豐富,是許多人熱烈討論、研究的議題。然而,由於市場導向的媒體空間和文化霸權的侵略,往往使得台灣原住民族的許多議題不斷被消音,很難有相對等的自主性發言空間,而且常在主流媒體的報導裡被邊緣化。因此,關於「台灣原住民族文化、藝術與傳播理論暨實務」,本書是一個開端,分別從電影、文學、植物、藝術、語言、觀光、儀式等不同的領域,探索台灣原住民族傳播權的發展脈絡,期能建構出原住民族自主的論述,跳脫單一媒體的線性模式,重拾文化上的「詮釋權」,並建立台灣原住民族自我認同的深層價值。本書從許多個案研究,深入分析不同面向的深層問題,諸多的宏觀角度,探討與原住民生活與生存息息相關的議題,深刻、細膩,各文精彩好讀,均流露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化關心與生活關懷。
台灣原住民族對於歷史、文化與生活的特有詮釋,十分瑰麗、非常豐富,是許多人熱烈討論、研究的議題。然而,由於市場導向的媒體空間和文化霸權的侵略,往往使得台灣原住民族的許多議題不斷被消音,很難有相對等的自主性發言空間,而且常在主流媒體的報導裡被邊緣化。因此,關於「台灣原住民族文化、藝術與傳播理論暨實務」,本書是一個開端,分別從電影、文學、植物、藝術、語言、觀光、儀式等不同的領域,探索台灣原住民族傳播權的發展脈絡,期能建構出原住民族自主的論述,跳脫單一媒體的線性模式,重拾文化上的「詮釋權」,並建立台灣原住民族自我認同的深層價值。本書從許多個案研究,深入分析不同面向的深層問題,諸多的宏觀角度,探討與原住民生活與生存息息相關的議題,深刻、細膩,各文精彩好讀,均流露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化關心與生活關懷。
本書是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會的第一本書,創始理事長施正鋒教授所籌辦的研討會,於2012年11月7日以本書書名為主題,舉辦研討會,並由翰蘆圖書負責出版事宜,日後將陸續推出系列論文集。1980年代,台灣原住民族展開了權利保障運動,以三大目標的具體訴求,呼應了認同權、土地權、自治權;1994年,台灣進行第二次修憲,在認同權方面已有具體成果,並正名為「原住民」,不過,在土地權與自治權方面,台灣的原住民族仍未獲得更具體的成果。原住民族主權、國家主權,這兩者為本書論述重心,主要針對美國、澳洲、紐西蘭、日本、拉丁美洲原住民族主權運動發展的介紹與分析,並試圖理解各國原住民族對於主權的論述,同時進行原住民主權觀的建構。
本書是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會的第一本書,創始理事長施正鋒教授所籌辦的研討會,於2012年11月7日以本書書名為主題,舉辦研討會,並由翰蘆圖書負責出版事宜,日後將陸續推出系列論文集。1980年代,台灣原住民族展開了權利保障運動,以三大目標的具體訴求,呼應了認同權、土地權、自治權;1994年,台灣進行第二次修憲,在認同權方面已有具體成果,並正名為「原住民」,不過,在土地權與自治權方面,台灣的原住民族仍未獲得更具體的成果。原住民族主權、國家主權,這兩者為本書論述重心,主要針對美國、澳洲、紐西蘭、日本、拉丁美洲原住民族主權運動發展的介紹與分析,並試圖理解各國原住民族對於主權的論述,同時進行原住民主權觀的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