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學第一本散文——先秦政事文獻彙編, 也就是古代的官方文書檔案, 從先人的處事智慧汲取文化, 以現代詮釋帶領讀者一探先秦公文的義理思辨。 在古代,無論公文或函劄皆稱為「書」。《尚書》內容大致為古代的公文,故在先秦時稱此書為「書」,直至漢朝初年才有「尚書」之稱,後世因其列為經部,故又稱為「書經」。 本書註釋者屈萬里老師為讓青年學子可對先秦文辭通讀無礙,便將自己閱讀前人註述之心得融入本書,以現代語言作註並譯為白話文,以不失原意為出發點,務求簡明、清晰、容易閱讀。在各篇開頭略述篇章特色、考證年代、傳抄歷史,極為適合作為入門國學教材之用。 相傳古者尚書有三千餘篇,傳至先秦定為百篇,成書後有研究者為此書撰序。本書將〈書序〉作為附錄列於書末,可藉此明瞭百篇尚書之篇目,及其存佚情形。 本書特色: 1.敘事清晰、淺白,可從註釋中以自己的語言理解,也可參考註釋者的白話譯文。 2.將文章有條理地分為數段註釋,各段篇幅不長,方便讀者對照閱讀。 3.註釋擷取歷代《尚書》研究優點,可參看各家說法。
《抱朴子外篇》充滿淑世情懷,筆鋒犀利,觀察敏銳, 儒家為主,兼攝道、墨、法、兵諸家,用以理解魏晉歷史,和知識分子「儒道雙修」的內心世界,開拓並補充了官方《晉書》的不足,觸及社會、民俗、政治、刑治、禮法、文學等方面,為一時代巨著。《抱朴子》一書被道教奉為經典,分《抱朴子內篇》及《抱朴子外篇》。「抱朴」一詞源自《老子》「見素抱樸,少私寡慾」之語。《抱朴子外篇》全書論時政得失,託古刺今,主張在下者藏器待時,克己思君;在上者任賢舉能,愛民節欲,彰顯出葛洪先儒後道的思想發展軌跡。兼容並蓄政治學、民俗學、科學發展史、思想史、文學評論等各面向。陳飛龍老師為臺灣著名專研道教的學者,本書是最完備、最嚴謹的註譯版本,頗多精闢之見。《抱朴子》為葛洪所著,成書於東晉,葛洪本人自號抱朴子,故以為書名,分為內、外兩篇。其中《內篇》共二十卷,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而《外篇》共五十卷,主要是葛洪生平的自述和談論社會上的各種事情。葛洪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君王更迭,政治腐敗,仕族頹廢,以及無數的宮廷鬥爭與內戰,加上其性格不好附會、奉迎,堅持不肯隨波逐流等因素,故形成其刑以輔德、君王修德、尚賢任能等的政治理想,從其著作《外篇》中即可明顯看出。書末仿效王充《論衡‧自紀》撰〈自敘〉一篇,乃係自傳,說明寫作的目的是為了藉助著作傳名於未來。全書各篇均以「篇旨」、「篇文」、「今註」、「今譯」詳細撰述之。「夫節士不能使人敬之而志不可奪也,不能使人不憎之而道不可屈也,不能令人不辱之而榮猶在我也,不能令人不擯之而操不可改也。」――《抱朴子外篇.刺驕篇》 「夫唯聖人與天合德,故唐堯以欽明冠典,仲尼以明義首篇。明明在上,元首之尊稱也。明哲保身,大雅之絕蹤也。」――《抱朴子外篇.仁明篇》「小疵不足以損大器……樹塞不可以棄夷吾,奪田不可以薄蕭何,竊妻不可以廢相如,受金不可以斥陳平。」――《抱朴子外篇.博喻篇》本系列「古籍今註今譯」是由臺灣商務印書館與中華文化總會、國家教育研究院合作出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為了便利閱讀,把一部一部古書用今天的語言,以今天的解釋,整理編印起來,稱為今註今譯。每部書所約請的註譯者都是學識豐富,而且對其所註譯之書有深入研究的學者,他們從事註譯工作的態度也都相當嚴謹,有時為一字一句之考證、勘誤,參閱與該註譯之古籍有關書典達數十種之多者,絕對是值得珍藏的經典古籍權威大作!
《黃帝四經》是現存最早也是最完整的黃老之學的著作, 此乃馬王堆出土的珍貴帛書,結合傳世典籍, 獲得巨大的生命力, 不僅豐富了中國古代思想史, 也改寫了古代哲學史。 陳鼓應教授建構了具體而精確的闡釋體例, 本書是最完備、最嚴謹的註譯版本。 黃老之學的「道法」, 是古代民主性、自由性與法治的結合。 《黃帝四經》之豐饒,不僅提供給現代借鑑, 其思想哲學高度甚至超越現代! 一九七三年底,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的發掘中,發現了一批極有價值的古代帛書,尤其《老子》乙本卷前的古佚書《經法》、《十大經》、《稱》、《道原》四篇最爲重要。據學者考訂,認爲這便是見於著錄而久已失傳的《黃帝四經》,全文約一萬一千多字。 《黃帝四經》是研究先秦黃老道家的重要文獻,是現存最早也最完整的作品,它的出土,使我們對於在戰國百家爭鳴中取得思想界主導地位的黃老學派的發展線索,有一個重新的認識與評估。可以説,由於它的問世,不僅豐富了中國古代思想史,也使得我們對先秦各學派之間的流脈關係需要做一番重新的省察與探索。 陳鼓應教授在撰寫本書當中,試圖建構起一個較完整的註譯體系。每篇下列解題,每小節下列内容提要,每小段由原文、註釋、今譯、闡述等四部分組成,書末附《帛書黃帝四經校定釋文》。「闡述」部分有助於更具體、更明確地了解全書的文義和思想底蘊。本書主要依據一九八○年帛書小組整理出版的《馬王堆漢墓帛書(壹)》本。 黃老道家的重「時」,在哲學上對《易傳》有深刻的影響,在政治上講時功、重時效及其善於掌握時機,這正是黃老派在現實上取得數百年主導地位的重要原因。 以「道法」為其中心思想的黃老派,一方面繼承老子的道論,同時又引進時代所急需的法治觀念,兩者結合,以推動先秦政治體制的改革。 老子之「道」以「無為」為特點,所謂「無為」,即是縮減領導意志,任各物自生、自化、自成、自長。 老子的「道」,具有濃厚古代民主性、自由性的訊息,這為黃老派所全面接受,並進而援法入道提出「道生法」的主張。 「道法」結合,也正是古代民主性、自由性與法治的結合。 「因天之生也以養生,謂之文;因天之殺也以伐死,謂之武。文武並行,則天下從矣。」—《經法.君正》 「聖人舉事也,闔(合)於天地,順於民。」—《十大經.前道》 「知天之所始,察地之理,聖人麋論天地之紀。」—《稱》 本系列「古籍今註今譯」是由臺灣商務印書館與中華文化總會、國家教育研究院合作出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為了便利閱讀,把一部一部古書用今天的語言,以今天的解釋,整理編印起來,稱為今註今譯。每部書所約請的註譯者都是學識豐富,而且對其所註譯之書有深入研究的學者,他們從事註譯工作的態度也都相當嚴謹,有時為一字一句之考證、勘誤,參閱與該註譯之古籍有關書典達數十種之多者,絕對是值得珍藏的經典古籍權威大作!
《春秋左傳》—— 先秦歷史的重要文獻,史學經典名作。 被譽為是「商周以來史界之革命」。 文辭精煉,歷史散文之祖,更為文學經典。 讀古籍必不容錯過的精采之作! 《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簡稱《左傳》,是寫於先秦時期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儒家將其列入十三經,並認為它是解說《春秋》的著作。但自古亦有學者認為它原本是一部獨立著作,而不是為春秋作傳而存在。左傳所記內容,上起魯隱公元年,下迄魯悼公三年(公元前的四六四年),前後共二百五十九年事蹟。除魯國歷史外,更記述當時若干諸侯國之史事,尤以晉國為主。司馬遷認為《左傳》是春秋時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但現在一般皆認為本書是集合各國的史書而成,非出於一人之作。 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稱揚《左傳》是「商周以來史界之革命」,開創了許多典範。在中國史學史上,諸如編年體史書的成熟、保存上古珍貴的史料、開創「史」「論」結合的體裁、奠定史家直書的精神等,皆足見《左傳》在史學上的重要地位。 《左傳》同時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長於敘事,尤善於描寫細節,關於戰爭的紀錄尤為經典,被譽為歷史散文之祖。 本書是依《隋書.經籍志.春秋左氏解誼》及《春秋左傳經傳集解》所編,分為三十一卷(共上中下三冊)。由史學名家前臺大歷史系李宗侗教授譯註,前臺大中文系葉慶炳教授校訂。 本系列「古籍今註今譯」是由臺灣商務印書館與中華文化總會、國家教育研究院合作出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為了便利閱讀,把一部一部古書用今天的語言,以今天的解釋,整理編印起來,稱為今註今譯。每部書所約請的註譯者都是學識豐富,而且對其所註譯之書有深入研究的學者,他們從事註譯工作的態度也都相當嚴謹,有時為一字一句之考證、勘誤,參閱與該註譯之古籍有關書典達數十種之多者,絕對是值得珍藏的經典古籍權威大作!
當代風雲詭譎, 大國軍事武力競賽,小國知己知彼以自保, 科技與人工智慧更全面升級了武器, 無論主戰、備戰或反戰, 在新戰術、新戰略的思考與運用上, 《孫子兵法》不斷吸引全世界的研究, 是一部千古奇書。 註譯者魏汝霖學養與實務經歷紮實, 本書之版本考校完整、邏輯清晰入理, 兵學之中賦予哲學與藝術的想像, 以及科學的驗證, 為難得註譯本,與原文相輔相成。 《孫子兵法》在世界軍事史上擁有重要地位。 後世兵書,受其影響深遠且巨大。 它不僅是中國的兵家經典, 更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流傳於世界。 《孫子》,又稱《孫子兵法》、《孫武兵法》和《吳孫子兵法》,作者為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字長卿)。一般咸認,《孫子》成書於西元前五一五至前五一二年,全書為十三篇,乃是孫武初次見面贈送給吳王的禮物;事見司馬遷《史記》。從歷史上來看,在兩千餘年以前,早已誕生如此完美的《孫子兵法》;《孫子》本身就是藝術,同時也是哲學和科學,此絕非歐西兵學所可望其項背。 全書共分四章:第一、二章,為孫子的考證及研究孫子應注意事項。第三章,為孫子原文總集校,乃本書今譯所依據的藍本。第四章,為今註、今譯及引述,是本書的主體,古書全無句點,更無節段之分,故此章各節中,先將各篇原文斷句分成節段,錄於篇首,再就篇名,每節段,今註與今譯之,引述則以古今名註的戰史例證為主旨。最後以現代軍事思想表解之,俾可一目明瞭。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始計篇》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孫子.謀攻篇》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孫子.軍形篇》 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孫子.軍爭篇》 本系列「古籍今註今譯」是由臺灣商務印書館與中華文化總會、國家教育研究院合作出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為了便利閱讀,把一部一部古書用今天的語言,以今天的解釋,整理編印起來,稱為今註今譯。每部書所邀請的註譯者都是學識豐富,而且對其所註譯之書有深入研究的學者,他們從事註譯工作的態度也都相當嚴謹,有時為一字一句之考證、勘誤,參閱與該註譯之古籍有關書典達數十種之多者,絕對是值得珍藏的經典古籍權威大作!
愛是初心,務實涉世。 主張和平,反對戰爭。 《墨子》被公認是一部人間奇書! 墨家不僅樹立中國古代第一個邏輯學體系,兼納各式學說, 其科學成就尤其令人驚豔。 如果說儒家是代表帝王統治術, 墨家代表的就是市井小民對世界的渴望與理想! 希望人人平等博愛,互助共利。 墨子主張尚儉節用,自身以極簡生活處世,卻力行利益眾生的理念。強調兼愛非攻,兼愛能利人利己,為了阻止鬥爭,墨子提出「非攻」,反對戰爭,更付諸行動,研究防禦戰術卓然有成,其科學領域的突出表現,更讓中國將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直接命名為「墨子號」。《墨子》一書不止於此,它幾乎涵蓋了哲學、邏輯學、心理學、政治學、倫理學、教育學、自然科學等多個學科內容。 《墨子》是闡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七十一篇,現存五十三篇,一般認為是墨子的弟子及後學記錄、整理、編纂而成。墨家的創始人墨子是戰國時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生卒年不詳,約在西元前四七九至三八一年之間。韓非子稱墨家和儒家為「世之顯學」,在戰國後期,墨學的影響一度超越孔學。墨家發展到漢代逐漸沒落,直到清代才又重新受到重視,孫詒讓《墨子閒詁》校訂疏釋甚為完善,而李漁叔之《墨子今註今譯》明晰易懂,有利初學者入門,使墨學在民國以來流通更廣。 李漁叔先生在導論中說到,今學人多喜研究墨子,除兼愛非攻等主要學說外,有兩個吸引現代人的部分:第一是墨經,包含許多科學的問題,如數學、光學、力學、天文學等,這些前人未注意到的內容,在西方科學傳入之後,赫然發現互相吻合,墨子在科學方面的成就令人讚嘆。第二是論理學,即「墨辯」,在兩千多年前,墨子就懂得如何立辭、如何歸類、如何推理,其邏輯學完全不遜色於今日。本書不但發揚前人的研究成果,亦修正坊間錯誤的認知及謬說,並特別將墨家思想及其要點作清楚的整理與介紹,可說是研究《墨子》最佳的讀本。 自私自利乃是亂之源,故要喚醒人類的自覺心,例如「兼相愛,交相利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萬事莫過於義」等策略典故,即來自《墨子》一書。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 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 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墨子.兼愛上》 墨子,名翟,邾婁(今山東滕州市)人,戰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生卒年不詳,約為西元前479年—前381年以內。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法天」、「明鬼」、「非命」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此書中體現的墨子思想在後世仍具有一定影響,他創立的墨家是先秦時期唯一能與儒家抗衡而勢力最大的學派,世稱儒、墨為顯學。 本系列「古籍今註今譯」是由臺灣商務印書館與中華文化總會、國家教育研究院合作出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為了便利閱讀,把一部一部古書用今天的語言,以今天的解釋,整理編印起來,稱為今註今譯。每部書所約請的註譯者都是學識豐富,而且對其所註譯之書有深入研究的學者,他們從事註譯工作的態度也都相當嚴謹,有時為一字一句之考證、勘誤,參閱與該註譯之古籍有關書典達數十種之多者,絕對是值得珍藏的經典古籍權威大作!
強兵富國,亂世爭鋒, 波譎雲詭,韓非攻略。 一部定亂世、平天下的領導哲學。 崇尚與時俱進的法制規範。 韓非主張賞罰分明, 以「法」、「術」、「勢」三者並重, 作為君主治國之鑰。 從性惡思維出發,立下助秦朝一統六國的法治致富強主張。 韓非並擅以寓言說理,具文學高度, 例如「老馬識途」、「守株待兔」、「濫竽充數」、「自相矛盾」等傳世典故, 即來自《韓非子》一書。 「明君之道,使智者盡其慮,而君因以斷事,故君不窮於智; 賢者效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窮於能; 有功則君有其賢,有過則臣任其罪,故君不窮於名。 是故不賢而為賢者師,不智而為智者正。 臣有其勞,君有其成功,此之謂賢主之經也。」 ──《韓非子.主道》 《韓非子》又稱《韓子》,是中國先秦時期法家代表人物韓非的論著,為法家集大成的思想作品。韓非的文章長於理則,篤信「性惡」之說,以為徒恃禮治不足以範圍人的行為,故主張法治,厲行國家制裁。韓非有系統地對政治策略的闡發,以及深度地對統治技術的探究,汲取先秦諸子多派的觀點,內容充滿詰問與思辨,是一部對各個法家流派集其大成的曠世鉅作。 「本書註譯,即以陳啟天《韓非子校釋》為主要依據,篇次亦依校釋所改訂,並參照其他各家古本進行校註。﹝註釋﹞部分,則選集前人在法家上的精闢解說;﹝今譯﹞部分基本上是依前人註解而語譯,盡量求譯文的確當性。意有未周者,則以「今按」提出己見。」──「緒言」,邵增樺 此部古籍除了正文之註釋、語譯詳贍易懂之外,前面的「緒言」一篇更是條列清晰,對韓非其人其書、思想淵源、學說體系及評價,皆有完整且獨到的介紹,故堪稱現今研讀《韓非子》之最佳用書。 本系列「古籍今註今譯」是由臺灣商務印書館與中華文化總會、國家教育研究院合作出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為了便利閱讀,把一部一部古書用今天的語言,以今天的解釋,整理編印起來,稱為今註今譯。每部書所約請的註譯者都是學識豐富,而且對其所註譯之書有深入研究的學者,他們從事註譯工作的態度也都相當嚴謹,有時為一字一句之考證、勘誤,參閱與該註譯之古籍有關書典達數十種之多者,絕對是值得珍藏的經典古籍權威大作!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計跨十六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本書特色★「古籍今註今譯」為臺灣商務印書館與文復會(國家文化總會)、國立編譯館合作出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註譯者皆為地位尊崇之國學大師,絕對是此類書籍權威之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