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Bunun」是指「人」的意思。布農族居住在中央山脈兩側,是典型的高山民族,自詡為「中央山脈的守護者」。目前布農族有五個群,分別是卓社群、郡社群、卡社群、丹社群和巒社群,總人口約四萬多人,目前主要分布在南投縣的仁愛鄉和信義鄉以及高雄縣三民鄉和桃源鄉、花蓮的卓溪鄉和萬榮鄉、台東海端鄉和延平鄉。
達悟族居住的蘭嶼島是一火山島,全島大部份為山地,大半為熱帶雨林覆蓋,達悟族在山海交接處建立村落,為了對抗炎熱氣候,發明了半穴居,住屋形式極為特殊。更由於四周環海,以捕魚為生,因此發展了獨特的海洋文化。
日月潭也就是舊稱「水沙連」的地方,是邵族人的分布地區。相傳邵族祖先追逐日鹿發現此地而舉族遷徙定居。清朝時期,漢人大量入墾,引起族群接觸,傳說邵族人受到外來疾病的侵襲,在十八,十九世紀之間,人口由數千人驟降至三百人。目前邵族人口僅餘二百八十多人,主要集中在德化社,少部分在水里大坪林,是台灣原住民族群中人口數最少,漢化最深的一支。
傳統卑南族是母系社會,由於社會的改變,已漸漸融入父系社會的制 度。傳統社會組織有祭師與頭目,前者負責部落的祭祀活動,也可為人驅 邪、治病、祈福;後者負責政治與軍事的領導。另外,卑南族也有年齡階 層組織,卻不像阿美族那樣嚴密。
魯凱族是個行階級制的部落社會,分為頭目,貴族,勇士,平民四個階級,為世襲制度。頭目擁有穿戴華服,頭飾插上熊鷹羽飾的專利,頭目地位的繼承以長男為原則,這與同是階級制度的,但由長嗣繼承的牌灣族有很大的差異,也因此可看出魯凱族是個重男輕女的社會。
寄藥包業 距今五、六十年前,台灣社會正是最艱苦的時期,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接著挑起太平洋戰爭,糧食缺乏,人民生活困苦。加以當時醫師很少,即使是一個鄉鎮也難得有一醫院,老一輩的人,把醫師稱為”公醫”。那時候,鄉民醫藥常識缺乏,如有病痛就找些藥草治療,大家都付不起昂貴的醫藥費。 提起”寄藥包”這個行業,四、五十年前,本省非常發達。家庭配藥員,會將大包小包的成藥,送往偏遠的家戶寄放。目前由於醫療設施普及,醫院充斥鄉鎮,交通又方便,民眾生病馬上可以就醫診療,因此這種寄藥包的行業,也成了消逝中的職業。數年前仍在偏僻山區謀生,而碩果僅存的家庭配藥員已告老退休,他更成為寄藥包行業的終結者。 光復前後,由於鄉村的醫療診所,寥廖無幾,民眾生病,只好找成藥服用。於是一些藥商為了適應民眾的需要,特別製造了一些感冒藥、止痛藥、止瀉藥、退燒藥、仁丹、神藥、胃散、眼藥水等,裝在大孳袋內,僱用家庭配藥員,背著一大箱藥包,有時走路,有時騎單車,甚至翻山越嶺,爬踄水,前往鄉門,挨家挨戶寄放藥包,以應病患急需,這種行業就叫做”寄藥包”。 這些寄放在每個家庭的成藥,種類不少,不但有內科,也有外科藥品,如果家中有人傷風、感冒、頭痛、腹瀉等等,都可以服用藥包內的成藥,既省時又省錢,更不須長途奔波,找醫生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