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派、獨派,看似相同,但是在主張與目標方面,其實有極大的「不同路線」。所謂的「獨立」或者「獨立建國」,國際上受過殖民統治的國家,都曾有過一段爭取的過程,這些國際上的獨立或者獨立建國的國家,是如何爭取的?對於台灣的獨派又能產生哪些借鏡的經驗? 作者從學術的角度,以其政治學者的觀察,將多篇論文結集成冊,藉此呼應其內心的盼望。
內蒙古(漠南蒙古)從滿清以來就受制於中國;外蒙古(漠北蒙古)則是「最老牌的現代衛星國家」,先是帝俄的第一個衛星國、後為蘇聯的衛星國家,現在依然與俄羅斯交好;外蒙的兩邊是蘇聯及其盟邦中國。 外蒙古在1921至1992年被稱為蒙古人民共和國,是世界上繼蘇聯後的第二個共產國家。1992年後進行民主改革,國名改稱蒙古。蒙古是世界上面積第19大的國家,也是僅次於哈薩克的世界第二大內陸國家,人口數為330萬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主權國家。 蒙古人曾經主宰這個世界,稱霸兩個世紀,建立當時最大的亞歐帝國。但隨著元國的衰敗,蒙古人漸漸淡出歷史舞臺。本書從國家認同、外交、國防、政府型態等面向,探討蒙古建國後的發展及未來展望;亦從自由運動與教育考察等角度,一窺內蒙古在中國的境況。
印度尼西亞,也就是俗稱的印尼,人口有兩億六千萬,排名全世界第四,僅次於中國、印度、與美國。印尼被稱為「萬島之國」,總領土有超過一萬七千個島嶼,包括蘇門答臘、加里曼丹、巴布亞、蘇拉威西及爪哇等五大島。印尼在國際上的排名中,在經濟上的表現平平,所得分配的不均現象明顯;值得稱許的是在安全程度上,排名第九,算是非常安全的國家。 印尼的歷史、文化、地理等的異質性根深蒂固。例如西北方有篤信依斯蘭教,五官略似阿拉伯人的馬來族;而座落於印尼國境東南方的巴布亞省,當地居民皮膚棕色,習俗裡沒有服裝衣飾。兩省的種族、飲食、信仰、音樂、舞蹈、方言都完全不同,兩地之間的其他省分,更存在著截然不同的種族文化。這樣的多樣化差異性,或許就是印尼層出不窮的麻煩和特出魅力的來源。 本書以印尼的獨立、族群、政治、經濟、宗教影響等各種面向,分析印尼從殖民統治、獨立建國、到如今的發展,探討印尼在國際上的情勢及國內變動趨勢。
印度尼西亞,也就是俗稱的印尼,人口有兩億六千萬,排名全世界第四,僅次於中國、印度、與美國。印尼被稱為「萬島之國」,總領土有超過一萬七千個島嶼,包括蘇門答臘、加里曼丹、巴布亞、蘇拉威西及爪哇等五大島。印尼在國際上的排名中,在經濟上的表現平平,所得分配的不均現象明顯;值得稱許的是在安全程度上,排名第九,算是非常安全的國家。 印尼的歷史、文化、地理等的異質性根深蒂固。例如西北方有篤信依斯蘭教,五官略似阿拉伯人的馬來族;而座落於印尼國境東南方的巴布亞省,當地居民皮膚棕色,習俗裡沒有服裝衣飾。兩省的種族、飲食、信仰、音樂、舞蹈、方言都完全不同,兩地之間的其他省分,更存在著截然不同的種族文化。這樣的多樣化差異性,或許就是印尼層出不窮的麻煩和特出魅力的來源。 本書以印尼的獨立、族群、政治、經濟、宗教影響等各種面向,分析印尼從殖民統治、獨立建國、到如今的發展,探討印尼在國際上的情勢及國內變動趨勢。
最早的憲政體制分類方式基本上是分為兩大類,也就是總統制、或是內閣制;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憲政體制出現,由於兼有兩者的特色、卻又無法乾淨俐落歸類,就有雙首長這個類別的出現,也就是三類。 經過數十年的研究及爭辯,學者對於總統制及內閣制的優劣,也就是憲政體制是否影響民主存續,迄今依然沒有共識。有學者主張應該去探討的是到底問題出在憲政體制本身內在、固有的特色,還是外在的條件不足,譬如起碼的國民所得、國家大小、或是地理位置等。 政治制度只是諸多民主化前因之一,其他因素還包含文化、經濟、社會等,必須有通盤的概念架構。除了程序上的民主制度如何獲致以及維持,還有其他實質上的目標,特別是在多元族群的國家,究竟要如何從事民族塑造、甚至於國家締造。那麼,面對複雜的社會組成或是不穩的政治局勢,民選總統或許有其高度,可出面著手社會分歧的整合。
最早的憲政體制分類方式基本上是分為兩大類,也就是總統制、或是內閣制;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憲政體制出現,由於兼有兩者的特色、卻又無法乾淨俐落歸類,就有雙首長這個類別的出現,也就是三類。 經過數十年的研究及爭辯,學者對於總統制及內閣制的優劣,也就是憲政體制是否影響民主存續,迄今依然沒有共識。有學者主張應該去探討的是到底問題出在憲政體制本身內在、固有的特色,還是外在的條件不足,譬如起碼的國民所得、國家大小、或是地理位置等。 政治制度只是諸多民主化前因之一,其他因素還包含文化、經濟、社會等,必須有通盤的概念架構。除了程序上的民主制度如何獲致以及維持,還有其他實質上的目標,特別是在多元族群的國家,究竟要如何從事民族塑造、甚至於國家締造。那麼,面對複雜的社會組成或是不穩的政治局勢,民選總統或許有其高度,可出面著手社會分歧的整合。
憲法是用來規範國家及政權的基本結構,特別是政府的權力、及人民的基本權利。就狹義而言,憲法的制訂是指一群政治行為者草擬、討論、以及核可憲法;廣義的制憲則還包括釋憲、修憲、及變更不成文的憲政常規,因此又稱為「憲法變革」。 制憲的時機通常在國家面對重大挑戰之際,如美國1787憲法時的社會經濟危機、法國1830憲章時的革命、德國在兩次大戰後的戰敗、法國1946憲法時的戰後重建、美國的殖民地解放獨立等等。在革命之後,人民作為主權擁有者有權取消原本的契約關係,制憲意味著擺脫舊有體制的束縛、透過新憲來重新建構自己,因此,制憲又有民族塑造的意義,而新憲象徵著這個國家的主權。 概念上而言,制憲與修憲的最大差別在於究竟憲法的內容是通盤的取代、還是只作局部的修訂。到底是修憲、還是制憲,不在於內容、或是程序,而在於是否立意承先啟後、或者是在歷史的關鍵時刻打定主意採取新的憲政秩序。
憲法是用來規範國家及政權的基本結構,特別是政府的權力、及人民的基本權利。就狹義而言,憲法的制訂是指一群政治行為者草擬、討論、以及核可憲法;廣義的制憲則還包括釋憲、修憲、及變更不成文的憲政常規,因此又稱為「憲法變革」。 制憲的時機通常在國家面對重大挑戰之際,如美國1787憲法時的社會經濟危機、法國1830憲章時的革命、德國在兩次大戰後的戰敗、法國1946憲法時的戰後重建、美國的殖民地解放獨立等等。在革命之後,人民作為主權擁有者有權取消原本的契約關係,制憲意味著擺脫舊有體制的束縛、透過新憲來重新建構自己,因此,制憲又有民族塑造的意義,而新憲象徵著這個國家的主權。 概念上而言,制憲與修憲的最大差別在於究竟憲法的內容是通盤的取代、還是只作局部的修訂。到底是修憲、還是制憲,不在於內容、或是程序,而在於是否立意承先啟後、或者是在歷史的關鍵時刻打定主意採取新的憲政秩序。
美國總統川普高唱「美國第一」,基本上是在商言商,看來是盤算可以政經分離;美國副總統彭斯大肆批評中國的經濟侵略與抨擊對方透過威脅利誘,嘗試影響美國輿論及政策;儘管如此,他還是指出「競爭並不總意味敵對」,強調川普明確表示仍希望跟中國建立建設性的關係。從江澤民到胡錦濤,基本上是服膺鄧小平的「韜光養晦」大戰略;而習近平則採取強人領導、高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難說這是防衛性的自我策勵、還是攻擊性的對外恫嚇;同樣地,也難斷「一帶一路」究竟是要突破美國的軟圍堵、還是想要一比高下。就國際關係的「權力轉移」理論來看,中國若執意跟美國分庭抗禮,兵戎相見不可避免。兩大之間難為小,台灣最好的盤算是左右逢源,最壞的情況是被聯手夾殺,而維持等距則是折衷的選擇。然,台灣人想要獨立建國的願望,中共敵視、國民黨醜化,一丘之貉可以理解;但以「台獨黨綱」上台的民進黨政府視之為畏途,在這回的九合一地方選舉之後,意味民進黨的階段角色已盡,眾人勢必重新尋找定錨認同的對象。
美國總統川普高唱「美國第一」,基本上是在商言商,看來是盤算可以政經分離;美國副總統彭斯大肆批評中國的經濟侵略與抨擊對方透過威脅利誘,嘗試影響美國輿論及政策;儘管如此,他還是指出「競爭並不總意味敵對」,強調川普明確表示仍希望跟中國建立建設性的關係。從江澤民到胡錦濤,基本上是服膺鄧小平的「韜光養晦」大戰略;而習近平則採取強人領導、高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難說這是防衛性的自我策勵、還是攻擊性的對外恫嚇;同樣地,也難斷「一帶一路」究竟是要突破美國的軟圍堵、還是想要一比高下。就國際關係的「權力轉移」理論來看,中國若執意跟美國分庭抗禮,兵戎相見不可避免。兩大之間難為小,台灣最好的盤算是左右逢源,最壞的情況是被聯手夾殺,而維持等距則是折衷的選擇。然,台灣人想要獨立建國的願望,中共敵視、國民黨醜化,一丘之貉可以理解;但以「台獨黨綱」上台的民進黨政府視之為畏途,在這回的九合一地方選舉之後,意味民進黨的階段角色已盡,眾人勢必重新尋找定錨認同的對象。
2018年是國際戰略變化無窮的一年,美國拋棄傳統的經濟自由主義路線,轉向國際民粹主義與經濟民族主義的操作模式,川普改變美國自冷戰以來堅守的亞太戰略,推出把傳統的美國島鏈戰略倒著看,變成橫跨印度洋與太平洋的「印太戰略」。除了從地緣戰略上對中國出擊之外,川普又一波波的祭出貿易戰,想要把中國經濟打趴在地。但是,中國的經濟還沒趴在地上,全球股市卻已經重傷不起,在國際社會對美國越來越離心離德的情況下,未來到底是中國先倒,還是美國先倒,沒人說得準。面對這樣一個沒人說得準的國際局勢,研究者在國際理論與戰略理論的基礎上,解析這一年來國際戰略的各種轉換與變動。台灣一直被認為是沒有國際觀的國家,透過這樣的學術交流研討,打破了台灣是一個「國際沙漠」的困境,這種拋磚引玉的作法,必然會激發更多研究者的興趣,讓台灣的國際研究重新步上正軌。
2018年是國際戰略變化無窮的一年,美國拋棄傳統的經濟自由主義路線,轉向國際民粹主義與經濟民族主義的操作模式,川普改變美國自冷戰以來堅守的亞太戰略,推出把傳統的美國島鏈戰略倒著看,變成橫跨印度洋與太平洋的「印太戰略」。除了從地緣戰略上對中國出擊之外,川普又一波波的祭出貿易戰,想要把中國經濟打趴在地。但是,中國的經濟還沒趴在地上,全球股市卻已經重傷不起,在國際社會對美國越來越離心離德的情況下,未來到底是中國先倒,還是美國先倒,沒人說得準。面對這樣一個沒人說得準的國際局勢,研究者在國際理論與戰略理論的基礎上,解析這一年來國際戰略的各種轉換與變動。台灣一直被認為是沒有國際觀的國家,透過這樣的學術交流研討,打破了台灣是一個「國際沙漠」的困境,這種拋磚引玉的作法,必然會激發更多研究者的興趣,讓台灣的國際研究重新步上正軌。
蕞爾武力也能走向國際大舞台!本書是作者歷經十餘年從事小型武力國家國防發展研究的專書,每個單元針對各國國防武力發展與國際間的互動關係均有詳實分析,因此各單元即是各個國家的國防白皮書。本書的研究對象屬於國際間相對小型武力國家,主要特點或是具有地緣戰略的重要性、或是影響區域安全、或是強敵環伺、或是依賴周邊大國等等。但是,這些小型武力國家除了因應內、外安全環境變遷審慎規劃國防武力的發展之外,更積極參與國際行動。相對之下,台灣的軍隊長期勤訓精練之餘卻缺乏國際發展。它山之石,可以攻錯!本書針對小型武力國家的研究分析恰能有益於台灣從事國防事務與戰略規劃者從宏觀的國際視野來定位未來的走向,尤其本書多篇東北亞、東南亞甚至大洋洲國家的國防研究分析,其區域安全的發展趨勢與台灣國家戰略息息相關,這也是台灣軍隊走向國際的第一個舞台與機會。
2018年,馬來西亞舉行第14屆全國選舉。結果揭曉,全球震驚!這個位於亞洲大陸、太平洋與印度洋交會的國家,發生了獨立60年來首次的政黨輪替,高齡92歲的馬哈地,重返政治舞臺,帶領多個反對黨所組成的希望聯盟,成功擊潰國民陣線,取得了執政權,成為當今世界年紀最長的國家領導人。 馬來西亞位於南海之上,形似「漏斗」,鎮守著通往印度洋的出入口,在東南亞的政治地理位置上佔有重要的地位。這個國家的形象,主要是族群與文化的多元,然而在本質上並未走向多元文化的開放道路,因此,馬來西亞一方面以多元文化為傲,但在另一方面又以制度政策來保障單一族群與宗教的優勢地位。 面對國際政治的巨大變化,面對中國一帶一路在馬來西亞的龐大投資,居於全球伊斯蘭金融市場領導地位的馬來西亞,高齡92歲的馬哈地,將如何帶領這個國家蓬勃發展呢?本書即從族群認同、政治、經濟等方面,探討馬來西亞未來的發展趨勢。
近年墨西哥與毒品暴力犯罪等負面形象掛勾,這不單存在於國際間的刻板印象,同時形成墨西哥人的自我認定。 緊鄰美國的墨西哥,從過往美墨戰爭的歷史至近代資源掠奪糾葛下,與之矛盾的是美國資金投入、以及移民潮將在美所得回流,將美國視為永遠敵人的民族情緒參雜入稱羨與嘆息。 另一方面,曾被西班牙殖民的創傷,衍生印地安原住民族的文化權力抗爭也是顯著的議題。 這些問題經常都佔據媒體報導的焦點,模糊了對於墨西哥的細膩描繪。 本書集結「墨西哥」學術研討會所發表之研究論文,主題從墨西哥的自我認同到建國獨立,再至政治、經濟、教育等等各個層面的題目,也專論石油產業牽涉國家的龐雜政商利益,更從1940年代起歷任總統的經濟主張與政策,爬梳政府貪腐、巨大的貧富差距、特殊的勞動市場結構等現象的淵源。橫越各面向瞭解墨西哥其來有自的癥結,細節地呈現其過去與現今梗概。
近年墨西哥與毒品暴力犯罪等負面形象掛勾,這不單存在於國際間的刻板印象,同時形成墨西哥人的自我認定。 緊鄰美國的墨西哥,從過往美墨戰爭的歷史至近代資源掠奪糾葛下,與之矛盾的是美國資金投入、以及移民潮將在美所得回流,將美國視為永遠敵人的民族情緒參雜入稱羨與嘆息。 另一方面,曾被西班牙殖民的創傷,衍生印地安原住民族的文化權力抗爭也是顯著的議題。 這些問題經常都佔據媒體報導的焦點,模糊了對於墨西哥的細膩描繪。 本書集結「墨西哥」學術研討會所發表之研究論文,主題從墨西哥的自我認同到建國獨立,再至政治、經濟、教育等等各個層面的題目,也專論石油產業牽涉國家的龐雜政商利益,更從1940年代起歷任總統的經濟主張與政策,爬梳政府貪腐、巨大的貧富差距、特殊的勞動市場結構等現象的淵源。橫越各面向瞭解墨西哥其來有自的癥結,細節地呈現其過去與現今梗概。
在臺灣的我們是誰?我們歸屬何方? 我們側身於什麼樣的共同體? 我們該如何界定自己的主要認同? 臺灣的現狀是不是一種「被國際流放」? 臺灣是否能產生國族主義來建構自己的國家? 那又該如何「再生」、「再發現」、「再強調」、「再創造」臺灣自己的國族主義? 而臺灣四大族群跟國族國家之間,要如何聯繫? 本書先從臺灣的外交現況,點出臺灣建國的困難點,再以附錄集結媒體社論,細談臺灣政壇明星言談背後的政治語言與意識型態。接著,各領域學者以專題研究探討不同地區的獨立運動,如越南、琉球、孟加拉、夏威夷、東帝汶、愛爾蘭、拉丁美洲等,深入剖析每個獨立運動背後的歷史脈絡與其中的衝突矛盾,藉他方經驗醒思臺灣的下一步,希冀讓更多的人更自信地認同臺灣,使臺灣成為真正獨立自主的國家。
在臺灣的我們是誰?我們歸屬何方? 我們側身於什麼樣的共同體? 我們該如何界定自己的主要認同? 臺灣的現狀是不是一種「被國際流放」? 臺灣是否能產生國族主義來建構自己的國家? 那又該如何「再生」、「再發現」、「再強調」、「再創造」臺灣自己的國族主義? 而臺灣四大族群跟國族國家之間,要如何聯繫? 本書先從臺灣的外交現況,點出臺灣建國的困難點,再以附錄集結媒體社論,細談臺灣政壇明星言談背後的政治語言與意識型態。接著,各領域學者以專題研究探討不同地區的獨立運動,如越南、琉球、孟加拉、夏威夷、東帝汶、愛爾蘭、拉丁美洲等,深入剖析每個獨立運動背後的歷史脈絡與其中的衝突矛盾,藉他方經驗醒思臺灣的下一步,希冀讓更多的人更自信地認同臺灣,使臺灣成為真正獨立自主的國家。
一個民主國家絕對不能對過去的不公視而不見。 若是忽視,那我們又跟專權國家有何差別? 過去的專制像是一道高牆,隔絕了人民的心聲,只為既得利益者效勞。轉型正義,則是橋樑,要透過真相將歷史帶入現在、用過去的政策批判現今所遭受的歧視處境;所以,轉型並非切割、而是連結,透過真相引導政府接受自己的責任,並經過公共的爭辯來理解。 轉型正義的目標就是要伸張正義,才有可能進一步談社會和解; 相對地,如果社會不能和解,民主的實踐將淪於投票主義。 轉型正義不僅是民主化的課題,更是民族認同的重新定義,畢竟,不敢回顧過去,無法立足現在,更遑論邁向未來? 歷史推演造就了台灣當下難解的習題,同樣的,在世界的各處也有著各自獨特的處境。黎巴嫩內戰,以宗教、歷史為主要紛爭起點,其次是國際背景的因素。而位於巴爾幹火藥庫的國家,除內部紛雜的民族糾葛,也挾帶著列強勢力的陰魂不散,歷史遺緒所造成族群之間的裂痕一直無法縫合,宗教對立、領土競爭等原因又更加強化原有的齟齬。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原本是比喻他國的賢能之人為本國效力,後來則演變成比喻用他人的言語事例可以糾正自身的缺點。現今台灣的轉型正義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本書涵蓋中東歐、土耳其、加拿大、菲律賓、斯里蘭卡、奈及利亞等各地各國各族群,在步入民主過程中種種關於正義的紛爭與協調經驗,非常值得我們借鏡。
一個民主國家絕對不能對過去的不公視而不見。 若是忽視,那我們又跟專權國家有何差別? 過去的專制像是一道高牆,隔絕了人民的心聲,只為既得利益者效勞。轉型正義,則是橋樑,要透過真相將歷史帶入現在、用過去的政策批判現今所遭受的歧視處境;所以,轉型並非切割、而是連結,透過真相引導政府接受自己的責任,並經過公共的爭辯來理解。 轉型正義的目標就是要伸張正義,才有可能進一步談社會和解; 相對地,如果社會不能和解,民主的實踐將淪於投票主義。 轉型正義不僅是民主化的課題,更是民族認同的重新定義,畢竟,不敢回顧過去,無法立足現在,更遑論邁向未來? 歷史推演造就了台灣當下難解的習題,同樣的,在世界的各處也有著各自獨特的處境。黎巴嫩內戰,以宗教、歷史為主要紛爭起點,其次是國際背景的因素。而位於巴爾幹火藥庫的國家,除內部紛雜的民族糾葛,也挾帶著列強勢力的陰魂不散,歷史遺緒所造成族群之間的裂痕一直無法縫合,宗教對立、領土競爭等原因又更加強化原有的齟齬。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原本是比喻他國的賢能之人為本國效力,後來則演變成比喻用他人的言語事例可以糾正自身的缺點。現今台灣的轉型正義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本書涵蓋中東歐、土耳其、加拿大、菲律賓、斯里蘭卡、奈及利亞等各地各國各族群,在步入民主過程中種種關於正義的紛爭與協調經驗,非常值得我們借鏡。
台灣如何成為國家? 2016年10月10日中華民國國慶演講,總統蔡英文表示:「中國應正視中華民國存在事實」;10月17日立法院詢答大法官被提名人之一認為:「台灣不是正常化國家」、「中華民國是中國廢棄不用的國號」。他們的話語對於新聞媒體而言,或許是枚震撼彈,但在歷史模糊曖昧中,台灣的地位與前途一直有著多樣的解讀。 時間觀(time perspective)的差異是紛爭的主要因素,無論是人與人之間,甚至是政治的歧見都是來自對過去、現在、未來的著眼點差異。 關於台灣的地位與前途,從歷史傳說與信史開始,檢視台灣是否自古就是中國的一部分,是否就能確立台灣未來的目標?而如今,台灣對中國的高度經濟依賴,中國有充分籌碼對台灣進行經濟戰與政治統戰,蘿蔔與棍子相互應用,可以讓利、也可以切斷交流,以經逼政,維持現狀真的是最好的選項嗎? 近年來,獨派團體及領導者,多認為台灣已經獨立成為主權國家,既然「已經宣布過獨立」,也實質獨立了,就不再宣傳獨立,以免中國有武力犯台藉口,也會招來國際社會的指責聲浪。然而,美國與國際社會卻一再明確指出:「台灣不享有國家主權」、「台灣維持現狀就不是獨立國家,因為台灣從未宣佈獨立」,台灣內部與國際社會的差異,明顯有理論與事實上的矛盾。 在時間三個面向,有人沈溺於過往,有人只重視當下,有人不切實際地寄希望於未來。堅持某單一時間觀經常容易形成錯誤的決策,也容易導致紛爭。因此,在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點上維持平衡,才能保持健全的方向。 本書論述集結自第六屆台灣戰爭史學術研討會──「台灣的地位與前途」,各篇獨立研究,從日本的地緣經濟學起頭、到朝鮮半島的局勢,解析歷史脈落中台灣的相對關係,進一步各別論述美國、中國與台灣的糾葛,以台灣關係法、國際法的觀念出發,探討對外國際政策的合宜與未來方向。再者,對內由國際法、憲法學理及事實探討問題意識,論台灣如何成為國家?
台灣如何成為國家? 2016年10月10日中華民國國慶演講,總統蔡英文表示:「中國應正視中華民國存在事實」;10月17日立法院詢答大法官被提名人之一認為:「台灣不是正常化國家」、「中華民國是中國廢棄不用的國號」。他們的話語對於新聞媒體而言,或許是枚震撼彈,但在歷史模糊曖昧中,台灣的地位與前途一直有著多樣的解讀。 時間觀(time perspective)的差異是紛爭的主要因素,無論是人與人之間,甚至是政治的歧見都是來自對過去、現在、未來的著眼點差異。 關於台灣的地位與前途,從歷史傳說與信史開始,檢視台灣是否自古就是中國的一部分,是否就能確立台灣未來的目標?而如今,台灣對中國的高度經濟依賴,中國有充分籌碼對台灣進行經濟戰與政治統戰,蘿蔔與棍子相互應用,可以讓利、也可以切斷交流,以經逼政,維持現狀真的是最好的選項嗎? 近年來,獨派團體及領導者,多認為台灣已經獨立成為主權國家,既然「已經宣布過獨立」,也實質獨立了,就不再宣傳獨立,以免中國有武力犯台藉口,也會招來國際社會的指責聲浪。然而,美國與國際社會卻一再明確指出:「台灣不享有國家主權」、「台灣維持現狀就不是獨立國家,因為台灣從未宣佈獨立」,台灣內部與國際社會的差異,明顯有理論與事實上的矛盾。 在時間三個面向,有人沈溺於過往,有人只重視當下,有人不切實際地寄希望於未來。堅持某單一時間觀經常容易形成錯誤的決策,也容易導致紛爭。因此,在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點上維持平衡,才能保持健全的方向。 本書論述集結自第六屆台灣戰爭史學術研討會──「台灣的地位與前途」,各篇獨立研究,從日本的地緣經濟學起頭、到朝鮮半島的局勢,解析歷史脈落中台灣的相對關係,進一步各別論述美國、中國與台灣的糾葛,以台灣關係法、國際法的觀念出發,探討對外國際政策的合宜與未來方向。再者,對內由國際法、憲法學理及事實探討問題意識,論台灣如何成為國家?
菲律賓,是除了中國之外,離我們最近的國家。 然而,菲律賓與台灣之間卻缺乏著文化鄰近性,反而存在著高度的文化距離。 菲律賓位於國際交通要衝,是世界重大文化的中介站,西方勢力進入東亞以此為基地,東北亞也視其為南向的樞紐。 歷史因素下,菲律賓人口流動頻繁,形成多民族與文化的多樣性,是不同民族與文化交流、融合及衝突的多事地帶。 這段被西方殖民的歷史,使菲律賓是亞洲國家中最早開始了西方現代化,有著許多亞洲第一的事蹟,如銀行、大學、新聞報紙。但是,菲律賓後續的發展成果,卻是迥異於許多先進國家,是經常被用來砥礪、不要步上後塵的國家。 本書環繞菲律賓為主軸,以各個獨立研究,詳盡地頗析菲律賓,同時回頭檢視台灣,主題涵蓋:歷史背景、國族認同、族群政策、教育制度、政黨體制轉變、外交策略、市場自由與經濟政策,以及牽涉多方的南海爭議,從國防、漁業經濟、對外交涉政策到與海洋法公約衝突的群島制度。
菲律賓,是除了中國之外,離我們最近的國家。 然而,菲律賓與台灣之間卻缺乏著文化鄰近性,反而存在著高度的文化距離。 菲律賓位於國際交通要衝,是世界重大文化的中介站,西方勢力進入東亞以此為基地,東北亞也視其為南向的樞紐。 歷史因素下,菲律賓人口流動頻繁,形成多民族與文化的多樣性,是不同民族與文化交流、融合及衝突的多事地帶。 這段被西方殖民的歷史,使菲律賓是亞洲國家中最早開始了西方現代化,有著許多亞洲第一的事蹟,如銀行、大學、新聞報紙。但是,菲律賓後續的發展成果,卻是迥異於許多先進國家,是經常被用來砥礪、不要步上後塵的國家。 本書環繞菲律賓為主軸,以各個獨立研究,詳盡地頗析菲律賓,同時回頭檢視台灣,主題涵蓋:歷史背景、國族認同、族群政策、教育制度、政黨體制轉變、外交策略、市場自由與經濟政策,以及牽涉多方的南海爭議,從國防、漁業經濟、對外交涉政策到與海洋法公約衝突的群島制度。
中國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後,習近平一連串的政策改革帶來劇變…… 本書集結的「十八大以來的習近平」學術研討會中所發表的論文,這場研討會由台灣戰略研究學會主辦、台灣國際研究學會協辦,主題聚焦在中國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後,由習近平主導的諸多政策。 中國共產黨在201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開的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由胡錦濤提出總體報告,肯定中國近年來的建設成就,並提出遠景要在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一以貫之的接力探索中,我們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號召下,習近平展開一連串的政策,本書所論及包含:反腐打貪機制、中國的民族主義、民族主義、政經政策發展、國際戰略與軍事現代化、對台政策、網路政策與人權迫害。將近期中國遇到從對外的政治經濟到內部民族與體制的多重問題,一一闡述與評析。
中國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後,習近平一連串的政策改革帶來劇變…… 本書集結的「十八大以來的習近平」學術研討會中所發表的論文,這場研討會由台灣戰略研究學會主辦、台灣國際研究學會協辦,主題聚焦在中國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後,由習近平主導的諸多政策。 中國共產黨在201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開的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由胡錦濤提出總體報告,肯定中國近年來的建設成就,並提出遠景要在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一以貫之的接力探索中,我們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號召下,習近平展開一連串的政策,本書所論及包含:反腐打貪機制、中國的民族主義、民族主義、政經政策發展、國際戰略與軍事現代化、對台政策、網路政策與人權迫害。將近期中國遇到從對外的政治經濟到內部民族與體制的多重問題,一一闡述與評析。
痛恨各種不講道理的政治正確東華大學施正鋒教授又一力作何謂人民的權利?何謂轉型正義?在國家安全與人道考量之下,該如何處理外籍移民的公民權利與人權問題?長年研究族群政治的著者,堅決反對族群之間歧視,但也重視國家所必須面對的安全考量;此外,著者對於轉型正義向來有深入看法;本書即為相關議題探討的合集。著者除了探討平埔族身分的議題,也擴及國外如澳洲、加拿大在族群問題上的處理,並且從土地正義的角度,討論政府、人民、財團對於土地處理的問題;著者也從歷史教育如何面對轉型正義,以及台灣如何面對轉型正義的處理問題提出看法。總括全書,包含了族群、土地、公民權、歷史教育、轉型正義等不同角度,其中心主軸則為「人民的權利與轉型正義」。
痛恨各種不講道理的政治正確東華大學施正鋒教授又一力作何謂人民的權利?何謂轉型正義?在國家安全與人道考量之下,該如何處理外籍移民的公民權利與人權問題?長年研究族群政治的著者,堅決反對族群之間歧視,但也重視國家所必須面對的安全考量;此外,著者對於轉型正義向來有深入看法;本書即為相關議題探討的合集。著者除了探討平埔族身分的議題,也擴及國外如澳洲、加拿大在族群問題上的處理,並且從土地正義的角度,討論政府、人民、財團對於土地處理的問題;著者也從歷史教育如何面對轉型正義,以及台灣如何面對轉型正義的處理問題提出看法。總括全書,包含了族群、土地、公民權、歷史教育、轉型正義等不同角度,其中心主軸則為「人民的權利與轉型正義」。
深入橫跨中西的文明搖籃以專業學術的觀點透視近代崛起的土耳其土耳其是只有3%領土位於歐洲的東亞國家,在國家認同上有東方與西方的拉扯,其人口的九成信仰穆斯林,在外交上很努力拉近與鄰國的關係,但其內部則有庫德族要求自治的壓力。在這樣的局勢下,土耳其仍很著力於尋找自身的地位並戮力型塑出一個繁榮與安全的國度,以圖成為一個躍升中的土耳其。土耳其的歷史文物與自然景觀非常豐富,在這樣優勢的觀光資源下,更不斷發展服務業和基礎建設乃至於投入高科技產業,同時也很積極開發風力、地熱等綠能。土耳其,地處很複雜的區域,具有歐亞交通運輸經貿樞紐的重要地位,1995年與歐盟海關同盟,軍事上也與中國、俄羅斯交流,更努力尋求加入東協的可能。2014年的土耳其,平均收入已達歐洲七成左右,是世界第十七大的經濟體,本書從不同面向分析這個有「東西橋梁」之稱的國家,是如何躍升與怎麼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