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的荷蘭少女瑪利婭從小生長在台夫特,是新教牧師亨布魯克的二女兒。亨布魯克牧師聽了曾在福爾摩沙服務14年的牧師學長描述,對於前往「美麗之島」傳教充滿嚮往。1647年,瑪利婭懷著對初戀情人楊恩的思念,與一家人帶著夢想,搭船前往福爾摩沙。在那裡迎接他們的,包括平埔族西拉雅女子烏瑪。烏瑪是部落第一美女,剛與長老之子直加弄成為「牽手」。她們夫婦是最早一批接受荷蘭教育、受洗為基督徒的平埔族人,期待部落生活有新的改變。烏瑪很快便與瑪利婭姊妹們成為好友,學習彼此的生活、文化和語言。而在海峽對岸,漳州人陳澤加入鄭芝龍的商船大隊,穿梭於東亞各國港口。但好景不常,大明崇禎皇帝自盡,滿人攻打入關,鄭芝龍決定降清,但他的兒子「國姓爺」鄭成功與父兄決裂,高舉「反清復明」大旗。陳澤心懷忠義,決心投靠鄭成功,成為鄭營大將。在當時荷蘭人與漢人口中,鄭成功有著雙重面貌。他是有著伊底帕斯弒父戀母情結的悲劇英雄,一方面性格堅毅、聰穎過人,卻也多疑、易怒、殘暴。1661年,鄭成功率領大軍攻台,與荷蘭人歷經海陸大戰、圍城對峙,歷時將近一年,終於令荷蘭守軍投降,退出福爾摩沙。面對戰爭的無情殺戮、親人摯友的永別,瑪利婭、烏瑪與陳澤一同捲入這場歷史動盪,三人的生命交織成那一段驚心動魄的大時代故事。
在《賽德克.巴萊》電影中,這群威猛英挺的演員是誰?他們從哪裡來?參加這部電影演出帶給他們什麼啟發?本書就是答案。《本色‧巴萊》透過寫真書的概念,展現這群現代原住民既時尚又具生命力的多樣魅力。遠流出版公司、果子電影公司與《賽德克‧巴萊》演員邀請所有讀者一起來熱血!只要您購買《本色‧巴萊》一冊,遠流與果子就共同捐出50元,作為原住民學童教育專款。(至2011/12/31止)
作者郭明正是賽德克族人,也是霧社事件參與者馬赫坡社族人的後裔,他曾花了20年時間採訪部落長老,致力於記錄賽德克族的歷史、文化與霧社事件遺老口述。2009年,他應邀翻譯《賽德克‧巴萊》劇本的賽德克語對白,隨後也擔任電影的隨拍族語顧問。片中只要有賽德克語的對白,他一定在旁「洗耳恭聽」、指正錯誤。遇到拍攝場次的劇情內容與部落中族老的口述情節雷同時,每每讓他悲切難忍地暗自飲泣或當場落淚。於是,他決定將這段隨拍經驗記錄下來。他從賽德克族人、霧社事件餘生者後裔乃至電影工作人員的角度,以部落族老珍貴的口傳歷史為基礎,記錄賽德克族的歷史文化與今昔狀況、霧社事件的真相、策動者莫那‧魯道的定位、劇本與真實歷史的對照解說,以及他參與拍片的感想等。《真相‧巴萊》還原了電影的歷史真相,透過這本書,我們聽見當年歷經悲壯事件的部落聲音,重新正視這段發人深省的歷史,進而關懷臺灣原住民族的現況。
以創新的編輯手法、圖文並茂的深度解析,涵蓋歷史解讀與幕前幕後的製作經過,全方位記錄《賽德克‧巴萊》電影製作背後縝密執著的動人故事,不但是《賽德克‧巴萊》的百科大全,也是完整認識電影產業的必讀聖經。
他,魏德聖,台灣特有種導演,最直接、最勇敢、最真情至性的第一手告白。《賽德克‧巴萊》可以說是一部創紀錄的電影,無論規模、成本、場面等等。導演魏德聖自十二年前萌發了意念,到2011年完成了電影,足足花了十二年的時間。本書為魏德聖導演述說自己的《賽德克‧巴萊》故事,從決定開拍、前製,以及拍攝至殺青後的心情起伏;有失落、有煩躁、有鬱悶、有歡欣,當然更有堅持意念的動力與心境。這本手記,可以說是追逐電影夢者的導覽;可以說是電影人工作日誌與教材;更可以是窺看電影導演幕後喜怒哀樂的心情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