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特輯從顏水龍與生活工藝談起,延續19期威廉莫里斯特輯與20期從莫里斯、柳宗悅到顏水龍專題的探討,本期著重於顏水龍思想與行動如何影響台灣生活工藝的發展,讓讀者隨著顏水龍的腳步對台灣生活工藝的發展有一個概略而全觀的認識。專題報導以台灣原住民織繡文化與李松林先生百年紀念展為主軸,深入報導有趣的作品與有意思的人,帶給讀者嶄新的視野,也喚醒大眾對工藝的熱情。特別企劃要教導大家如何在家DIY馬賽克藝術,運用簡單的工具與一些巧思,將居家生活妝點得更加歡愉與活潑。本期專訪人物為台灣工藝研究所新任所長林登讚,請他來談談社區總體營造與生活工藝,讓讀者不但能夠更瞭解工藝研究所推廣生活工藝的用心,亦能深入瞭解社區總體營造如何讓工藝走入生活,在地文化又如何讓民眾貼近工藝。活動訊息簡介:台灣工藝之家與工藝之店,優秀的作品與各地的好山好水,不失為週休二日文化之旅的導覽。日本染織紀行為新竹市鐵道藝術村駐村藝術家的投書,以其在日本的所見所聞,深入淺出的介紹染織的趣味。
長久以來,竹製品與台灣人的居家生活密切相關,實用又美觀的竹製品伴隨著我們度過早期物質貧乏的年代,並發展出多元而璀璨的竹工藝文化。但隨著台灣經濟結構與生活型態的轉變,傳統竹工藝面臨其他製品的衝擊,竹工藝文化凋零的同時,許多往昔生活中美好的竹製品也漸見被人遺忘。本期台灣工藝季刊便以竹工藝為題,介紹台灣工藝研究所舉辦的「籬情一一」活動,透過十一位頂尖竹藝高手,呈現竹工藝之美以生活工藝之精神。 藉由竹藝家現場創作這些樣式新穎、手藝紮實的竹籬,讓參觀民眾親身體會竹工藝創作的甘苦,進而串聯起竹工藝與生活的新感動。這些竹籬的創作精神分三大原則:匠作之手、自然有機之美與推動工藝生活化。 「匠作之手」是要展現竹籬的材質美與造型美,並注重堅固、美觀與造型融入,彰顯竹籬的本質;「自然有機之美」是強調竹工藝以自然有機物為材,在處理上以環保為原則;「推動工藝生活化」則是希望透過竹藝家現場製作表演,引起更多人對竹工藝的興趣,進而推廣竹工藝的復興與竹製品的運用。
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在工業與科技的巨輪之下,有沒有另一種平衡、另一種可能、另一種實踐?在經歷了代工與模仿,台灣工藝漸漸走向設計與風格塑造之 路,但在島國文化與大陸文化的衝突與認同之間,在科技與社會文化的取捨拿捏之下,我們的定位、我們的特色、甚至於我們的優勢,都在眾聲喧嘩中付之闕如,那 麼,威廉‧莫里斯與它所帶領的英國工藝美學運動或許能帶給我們不一樣的觀瞻。 十九世紀的英國,面臨工商業轉型的十字路口,又正因其島國 與歐陸的相對位置,英國工藝的價值與定位在大時代被擠壓得難以喘息,而英國設計師威廉‧莫里斯在此時提出回歸英國傳統工藝精神、引入美術設計觀念的英國工 藝美術運動,恰逢其時地對社會與工藝關係的蛻變與衝突提出解決之道。莫里斯除了提出工藝在工業時代的新價值外,更以實際行動研究並推廣新工藝美學的誕生, 藉工藝設計將美學普及到一般民眾的居家生活。工藝的現代化與生活化是當前的趨勢,而工藝傳統的價值與能量亦不容忽視,藉由此次的「威廉‧莫里斯與工藝美術 運動展」,或許更能讓觀眾以時空背景與當前台灣相似的十九世紀英國反思我們的工藝設計,在回歸與創新、設計與實用、甚至是文化的融合與風格的塑造上,台灣 的文化創意產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