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互相形成了一個整體,這三個層次也是文化認同與生存的最根本所在。台灣自從1987年解嚴,開始從以中華文化為中心的價值觀,逐漸轉為「台灣意識的認同」,也開始從物質、制度和精神的角度,思索屬於「台灣本土意識」的價值認同,從此也有比較清晰的面貌。不過,什麼是「台灣文化」呢?具體的指涉又是如何呢?各界仍有許多討論。關於這個仍然帶有相當模糊性的詞意,它是指「台灣這個空間範圍裡的(各種)文化」,又或者是一個整合性的集合名詞,其實還需要更深入的探究。全球化潮流所趨,如何建立屬於自己的精神文化,對於一個有自我意識、自我認同的社會格外重要。本書即是朝著這個方向,以不同角度切入探討。
人與土地的緊密連結,無法以成本效益來計算!它不單純只是市場交易的商品或資產,也是環境生態的重要資源,是集體意識的認同倚靠,更是社區與故鄉,以及你我安身立命的家。因此,我們必須認真面對土地與政治的課題。有土斯有財!對人民而言,擁有土地是最基本的財產權,對政府的存在而言,則應給予人民之生存權、工作權與財產權,「應予保障」。因此,本書討論的重心,即針對當前的重大土地議題進行通盤的理解,包括土地徵收、土地重劃、都市更新、農業土地政策改革、國有土地的經營管理,以及原住民族土地的限制使用等等,匯集專家學者意見,參考國外的相關經驗,希望找出開發建設與土地正義的平衡點,希望為台灣開闢出經濟發展與永續環境並存的康莊大道。本書是李登輝民主協會繼《國家政策展望》、《經濟依賴與國家安全》之後的第三本著作。
台灣,正面臨大轉型的時代。不是經濟上所得的增加,不是政治上民主的發展,而是生活、文化及社會的質變。台灣從被壓迫的束縛裡解脫,社會雖充滿生機,但價值觀卻十分混淆,未來的台灣,所依所繫,究竟是什麼?台灣文化重建運動,正是台灣必須追求的方向。這項文化重建,源自台灣豐饒的精神養分,為台灣人民所共同信仰,是國家政策展望的重要支撐。本書內容即依此編輯,共分六大單元,分述文化、社會、教育、經濟、法政、國防外交等議題,實為當前大規模的論述文集。本書由各個領域學者、專家和政界人士執筆,針對每個領域深入探討和分析,完全有別於官方立場,而是從文化深度論述,因此能更精準抓住這個時代的脈動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