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現代美術大系 書系 ,共計10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鄉土意識版畫(版畫類)

陳樹升  著
藝術家  出版
2005/01/11 出版

  七○年代的「鄉土運動」,版畫工作者此時期有擷取農、漁村或是都會街角一隅,也有記錄由農業社會進入工商業社會變遷的情形。八○年代以後,威權鬆動,本土意識高漲,也顯現了鄉土運動深遠的影響。尤其在政治解嚴後,創作者更有足夠的空間自我反省、思考與批判,採取的手法,也更為自由與多樣,一種具有本土思惟的現代藝術創作形式,終於蔚成大觀。  「鄉土意識版畫」這個興起於四○年代的版畫藝術風格,往往被認為是台灣版畫發展史上一個有重要意義的流行式樣。五○至七○年代是它的全盛時期,為台灣現代版畫創作留下不少的佳作。八○年代以來,鄉土意識精神一直有延續的現象,並且受到新的評價與定位。然長期以來國內對它的研究,迄今尚付闕如,本文即為彌補此項缺失,進行對「鄉土意識版畫」全面及深入的研究,並選取方向、陳洪甄、陳其茂、江漢東、朱為白、吳昊、林智信、潘元石、陳國展、倪朝龍、邱忠均等十一位為代表,作生平、作品風格流派、代表作品介紹,相信此研究對台灣現代版畫教育的推廣與傳承將有實質且重要的幫助。

9 特價63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現代造形版畫(版畫類)

龔智明  著
藝術家  出版
2005/01/11 出版

  台灣現代版畫藝術真正積極的推動,在於一九七三年享譽國際的版畫家廖修平返國,任教於台灣師大、藝專、文化大學,傳授現代版畫新技法、新觀念,各地畫家向他學習各種現代版畫製作,影響所及,大專院校開設版畫課程,各地美展增設版畫部門,廖修平並著《版畫藝術》等書為版畫教材,台灣現代版畫得以生根茁壯,並影響版畫工作室的成立。最重要的為受廖修平指導的「十青版畫會」成立,迄今卅餘年,不但創作上綻放光芒,許多會員學成進入各大學院校任教,接續成為台灣現代版畫運動的推手,將台灣現代版畫帶入另一個蓬勃發展的里程。  八○年代文建會舉辦「國際版畫展」,將台灣版畫藝術與國際接軌,拓展國民審美視野,第六屆起改為版畫與素描雙年展,有助於台灣藝術家重返國際藝壇,提昇版畫創作的國際水準。  現代版畫因形式與取材不同,分為數種型態,本書特別論述者,主要在現代造形版畫領域創作豐富、表現優異的中堅輩版畫家,分別為周瑛、李焜培、楊成愿、賴振輝、蔡義雄、呂燕卿、黃世團、林雪卿、李景龍、劉自明。他們崛起於五○至七○年代,多數迄今或在各大學院校執教,或專事現代造形版畫創造兼及其他媒材創作,其等風格早已建立,大都獲得國內外各項獎賞,地位肯定,在超越廿一世紀的未來,更將以深厚嶄新的理念超越自我,在現代造形版畫藝術上走出更廣闊燦爛的境界,在藝術傳承上留下更精采的篇章。

9 特價63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鄉土情懷雕塑(雕塑類)

林保堯  著
藝術家  出版
2005/01/11 出版

  鄉土藝術的萌發,不諱言地說,剛起步初發時,確是近於曾為鄉土生活紀錄的真實物象,且做為創作思惟的對象,使人見之,直感有如落入昔日鄉土性歷史記憶的幻影照射中。這樣寫真般的鄉土物象顯影影響面頗大,不僅持續,而且深化,深化到令有識之士生起重重憂心之慮,相對地,亦也生起反省批判之聲。因而,走進鄉土藝術本質面傳統的、精華的,且又精神的、批判的深度思惟,即擴大深掘鄉土藝術深藏蘊含的多元語彙與異類媒材運用融合,成為緊接而來的鄉土藝術主流大纛。過往習慣平面繪畫性手法的鄉土視覺影像,頓時地,急速走向新生的立體雕塑性技法的鄉土造形顯像。於是一件件、一座座鄉土造形思惟新舊語彙,如雨後春筍地彩繪整個展場或公共空間上。不期然地,「鄉土情懷雕塑」的冠用稱名竟也出現在國內現代美術的平台上,供應著各方的檢視與論討。  本書鄉土情懷雕塑,共納入九位藝術家,依年齡序為蔡寬、王水河、黃靈芝、朱銘、許和義、陳正雄、蒲浩明、王秀杞、王慶台。其中有純民間工作者、學院出身者、大學教師者以及文學家等,正足以證明此行的多元豐華,精采有加。  就作品言,僅朱銘、王秀杞、王慶台三人有相當創作量的鄉土傳統性題材,其餘幾不多見。不過,若就藝術手法的創作思惟以及內在情愫來看,倒是頗具鄉土在地性、精神性,甚而有更內化、深化的性格與語彙。故所謂的台灣鄉土情懷雕塑,就創作者心境性格而言,確是可以接受的,但就作品形式或造形言,那就並非如是了。

9 特價63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抽象構成雕塑:雕塑類

江衍疇  著
藝術家  出版
2005/01/11 出版

在閱讀總論之前,讀者必須對書名的意義有所瞭解,所謂「抽象構成」乃是一般用言語,泛指以抽象形式表現之雕塑作品,而非專有名詞。本書的書目擬訂於作者應邀撰寫之前,為了避免與「構成主義」(constructivism)混淆,特別在此提出說明,文中各雕塑家的作品與俄國構成主義雕塑流派無關(構成主義雕塑:廿世紀初流行於俄國的美術運動,由雕塑家塔特林(Vladimir Tatlin)和佩夫斯納(Pevsner)推廣。強調以非傳統材料和工業技術焊造抽象造形,作品風格趨近機械結構美學,注重雕塑的動勢而非量感,一九二○年後因為政治因素而消失)。  本書第二章內容為雕塑家論述,收錄台灣雕塑家包括李再鈐、郭清治、何恆雄、高燦興、張子隆、黎志文、蔡懷國、陳振輝、郭少宗、賴純純、楊柏林等十一位。  基於台灣雕塑家養成教育和抽象思惟的特殊性,本書並不全然按照西方抽象理論的角度遴選藝術家,東方及地域抽象表現形式亦參考在內。作者認為:一位成熟的藝術家在某種研習階段或許曾受西方論述的影響,但最後終須回歸個人生命的獨特見解,反映時代環境的根本價值。本書希望藉由藝術家的創作經驗,結論台灣抽象雕塑的自有面貌。  由於文字篇幅的限制,對雕塑家的論述以創作觀念的解讀為主,側重階段風格和重要作品的分析,並不著眼於藝術家學經歷的說明。敘事角度力求客觀,但不脫作者藝術評論的觀點,希望針對當代的雕塑典型,提出深入的看法。  本書第三章為結論,試圖推設台灣抽象雕塑的發展,並對論述藝術家和雕塑生態的相互影響,簡略評估。

9 特價63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抒情新象膠彩(膠彩類)

廖瑾瑗  著
藝術家  出版
2005/01/11 出版

  由「東洋畫」、「(中)國畫」乃至「膠彩畫」,在外觀名稱上,「東洋」與「中國」皆屬地域象徵,與政治、國家意識密切關聯,相對於此,「膠彩」二字則偏向使用媒材之別,與前二者訴求重點截然不同。如此轉變,不僅說明「膠彩畫」之命名含有政治因素上的規避考量,也隱然點出膠彩畫的成立過程,不論在內容的區隔或畫風的建立上,曾是多舛且多糾葛的。實際上透過筆者的採訪,不難發現十一名膠彩畫家的創作重心,或由媒材的革新出發,或由題材的開拓入手,均甚為重視「膠彩」此二字的個人詮釋立場,同時亦都極力提倡應當早日建立台灣本土的膠彩畫風格。  然而在另一方面,若參酌他們的師承關係、職業出身,甚至再加上台灣近、現代美術教育體系向來對於膠彩畫課程的教習不完備,當可明暸所謂「建立台灣本土的膠彩畫風格」絕非易事。換句話說,以蔡草如等十一人為代表的台灣現代膠彩畫,其議題之複雜性,除了歷史、政治要素以外,創作者個人畫歷的背景,亦構成重要影響。  為此,本書採短篇傳記之形式,依據「出生‧家世」、「啟蒙‧師承」、「個人畫風之摸索與確立」、「代表作與創作理念」、「未來課題」五項重點,彙整採訪內容;並透過十一名膠彩畫家的逐一介紹,說明其對台灣膠彩畫界的貢獻與定位,以期達到台灣美術史之紀錄之效,增加讀者了解台灣膠彩畫之特質與發展,進而成為共同推廣台灣膠彩畫的旗手。

9 特價63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抒情抽象繪畫(西方媒材類)

黃麗娟  著
藝術家  出版
2005/01/11 出版

  本書所談述到的畫家中有多位是李仲生的學生,或曾間接受到他的啟發者如:屬於東方畫會的蕭勤、秦松,五月畫會的莊吉吉,以及較晚期的鄭瓊銘與陳幸婉。諸位中蕭勤最早隨李仲生習畫,並且在李氏的啟蒙後,再不踏入學院而自學有成,以探索宇宙心靈境界的畫作揚名國際。秦松則如同是時代的悲劇英雄,因為遭受政治的誣陷而自我流放美國,左手寫詩右手畫畫的他,於是藉喻方與圓來表述他的人生體悟。在貼近中國傳統藝術文物中長大的莊吉吉,為了直探內心的真實,融治中西創造出了召喚天地本源的山水境界。另外,中年開始學畫的李德,潛心地投入抽象,如同靈修般的追尋著自然的極致的美。自創新視覺畫理的郭軔,則在闡述著由抽象完成的另一種實體與意義。還有訴諸繪畫之純粹性與色彩之生命力的陳正雄,在無數峰迴路轉中探尋道的洪美玲,探索在現象界裡視覺經驗之統合的楊世芝,禪悟在出世與入世之間的江賢二,映照內在世界之虛空與豐實的陳張莉,流轉於自然和人文之間的鄭瓊銘,以及玩味媒材之形而上表現卻英年早逝的陳幸婉等人。  這些藝術家莫不是在自由心象的誠實面對中,探討著畫面上那「精神空間」對自己的啟悟,以及與自己心靈思緒之對話。廿世紀後半葉至今的台灣畫壇,雖然風貌萬千,抒情抽象繪畫在藝術家的心力堅持下,仍然如同隱逸於自然中一條滾動的溪流,款款吟詠著超脫塵俗的詩篇。

9 特價63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抽象構成繪畫:西方媒材類

劉永仁  著
藝術家  出版
2005/01/11 出版

  本書介紹的十位畫家,觀察他們豐富的創作歷程中,主要的藝術表現形式傾向抽象理性風格,但也並非完全摒除抒情的成分,其中莊世和的繪畫從立體主義進入抽象構成,劉生容以燒金拼貼方圓構成繪畫語言,李元佳以思想觀念,融入水墨與點石成金的素材,霍剛喚出神祕詩般夢境,從而構築理想的空間秩序,林壽宇的剃刀邊緣,萃取空靈的宇宙,李錫奇以「本位」命題貫注創作形式,衍生變異組構映照視覺律動,莊普以印格繪畫遨遊方格陣地,開顯拓延空間場所精神,陳世明靜觀致藝之思惟,體悟藝術與生命之深層課題,曲德義在畫布上辨證思考形與色面的構成關係,由嚴謹精準的結構中釋放情感,胡坤榮的生活藝術全心投入的創作態度,培育出幾何抽象之烏托邦詩篇。  事實上,抽象藝術體系的發展背景,可分為理性的抽象表現與抒情的表現。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必然遭逢形式上的抉擇與取捨,無論是理性構成或是感性抽象,兩者似乎是對立的,而本質上卻如影隨形,或可視為收放緊馳分際之尺度。思考從國際藝術思潮到分析台灣抽象構成繪畫,以折中態勢之生成與演繹,是本書要鎖定探討的主題。

9 特價63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超現實風繪畫(西方媒材類)

曾長生  著
藝術家  出版
2005/01/11 出版

  茲將其中具抽樣代表性的十一位中生代藝術家概分為三種類型:一、象徵意味的超現實:曾培堯(超現實的生命謳歌)、陳景容(超現實的孤寂素描)、林惺嶽(超現實的大自然原鄉)、潘朝森(超現實的人間愛)、黃海雲(超現實的飛躍靈魂)。二、發自心靈的超現實:薄茵萍(超現實的本質真言)、葉竹盛(超現實的生態還原)、戴壁吟(超現實的再生符號)。三、詩意的超現實:黃楫(超現實的夢幻幽靈)、蘇新田(超現實的循環空間)、楊樹煌(超現實的科技美學)。  當下在促進台灣文化升級與提高大眾藝術素養的願景進程中,我們回首重新省思西方超現實主義的變遷境況與演化實例,現在可說正是時候,歐美地區的此類思潮發展經驗,或許能提供我們正確的向上態度,與完整的處理借鏡。

9 特價63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鄉土寫實繪畫(西方媒材類)

鄭惠美  著
藝術家  出版
2005/01/11 出版

  五○年代,在反共高漲的時代氛圍下,故鄉在來台畫家或作家是永遠的鄉愁,同時政戰體系的畫家又歌詠軍民一家,以版畫突顯農村富足生活,是文藝政策下的產物。六○年代現代主義狂飆,仍有像席德進、鄭善禧等畫家在台灣走透透,真情為台灣記錄感人的山川、人物。他們在七○年代鄉土文學運動前就已畫出許多鄉土寫實佳作。  七○年代以魏斯樸實的精細寫實結合超寫實主義採用照片作畫的新技法,描寫在農村轉型中頻臨消失的鄉土景致,蔚為一時風尚,加上《雄獅美術》新人獎的設置,依據照片精描細繪的創作形式,顯然已取代了傳統具象的寫實主義,並在各大官辦展覽中占有一席之地。  當鄉土寫實美術被典型化後,在八○年代終於與鄉土文學一般由盛而衰。而在美術多元化下,七○年代因鄉土寫實美術崛起畫壇的新秀,八○年代紛紛改變風格或繼續深化鄉土寫實內涵。這股由鄉土寫實美術追尋的「鄉土之愛」的美術尋根,到解嚴後與土地空間、生活經驗密切結合的本土美術,正是在建構本土文化過程中的「去殖民」歷程,也是台灣追求後殖民現代性的重要表現。  本書以傳承第一代畫家寫實主義風格的吳耀忠、賴武雄、奚淞,及七○年代崛起的鄉土寫實美術新生代──來自學院的施並錫、翁清土、韓舞麟、謝明錩、黃銘昌及非學院的黃銘哲、周孟德、陳隆興為代表,探討鄉土寫實美術在台灣的發展、茁壯與深化。

9 特價63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抒情表現繪畫(西方媒材類)

黃舒屏  著
藝術家  出版
2005/01/11 出版

  台灣的抒情表現繪畫從早期張炳南、吳炫三、楊識宏等人忠實關照內在意象與人文情感的表現,到陳水財、邱亞才、陳來興、林文強等人開始思考到個人與社會結構間的衝突,突顯在地社會性意象與現代人心理圖像的表意,延伸到了陳錦芳、楊識宏、吳炫三,便導引出了西方美學再詮釋的可能,這是在國際潮流與西方美學架構為主的學院氛圍之下,以在地的文化觀點重新檢視西方美學傳統,並提出個人美學表現的另一條路徑。  本書所討論的十一位藝術家從西方強調個人主觀意識的表現派技法開始,漸漸發展為強調自省式的情感,著重於社會性的人文情態,在傳達個人情感的同時,表現主義形式更在於提供一種自我意識的形象建構,而台灣在八○年代後多種藝術資訊與潮流的衝擊下,也讓藝術家們開拓更為多元的形式雜混,所漸次發展出來的圖像風格,如楊茂林、盧怡仲,進一步將具象抒情表現的內容帶引到社會性文化情感,這寄寓於新藝術圖像的提出與個人情感對於文化觀建立的投入,在由抒情表現強調主觀形式的詮釋表意下,種種個人美學及文化的意象轉化譯寫為屬於台灣的藝術內涵,在抒情表現繪畫於八○年代的發展脈絡裡,我們找到可以談論台灣藝術的文化觀點。

9 特價63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