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是台灣藝術市場與經濟市場蓬勃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台北忠孝東路上的阿波羅大廈同時間聚集了 40多家畫廊,人潮川流不息。當時台灣的藝術市場尚未有健全的制度,因此在幾位藝術界的前輩努力下,經歷多次的籌備討論與會議,最後以舉辦藝術博覽會之宗旨做為號召,在1992年6月8日,中華民國畫廊協會正式成立。到2022年,正好滿三十年,三十年來協會以「從不間斷舉辦藝術博覽會」這個使命感,逐步實踐當初成立的目標:建立市場秩序、爭取共同權益、推廣藝術教育、促進國際交流,以及會員之間的合作。 本書特色 本書回顧畫協三十年走來的路程,鑑往觀今;透過這本書,讀者可以看到台灣視覺藝術產業那些不為人知的努力,以及一步步克服困境,激勵人心的故事。
本書除第一章,說明言說基礎以及繪畫(包含油彩、壓克力及平面複合媒材等)整體的發展背景外,其餘篇章將以不同的主題,介紹當代的台灣繪畫創作者,主題包括「台灣演義」、「東方情緻」、「非具象繪畫的變奏」、「意識探索的旅程」以及「既甜蜜又疏離的世代情境」等五個篇章。
本書試從台灣當代雕塑發展歷程中,由雕塑造形語彙過渡到廣義的公共藝術所追尋的場所精神間,探索幾經法令微調與觀念質變,公共藝術逐漸呈現更多元有效的跨界整合性模式,及其所牽動著整體造形藝術生態的流變。
本書以「戒嚴」和「解嚴」做為時間的分界點,探討台灣當代藝術家在此一時間點的前後,如何開發自己的身體功能、極限和可能的界限,因而發現:台灣當代藝術家以身體做為現實與觀念對立的測定器,一直要到九○年代之後,才成為一種普遍廣泛的度量。
本書從「『裝置藝術』與空間」的兩個軸線來思考,討論台灣當代藝術中「裝置藝術」的發展,包含文獻討論、名詞的界定、歷史的變遷,以及台灣的在地演繹發展 與未來的趨勢發展;其中九○年代之後的重要藝術家或新一代藝術家的作品,及深入探討台灣當代文化之時代精神與特質,將是本書的主體。
「科技藝術」非專指某一藝術流派,而是指以電腦、光學應用、電子、機械等科技產物為作品重要構成元素者。本書介紹數十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透過這些作品我們可以瞭解藝術家如何運用科技媒體以及他們所關注的面向。藝術家將科技發展影響下的社會總體現象,透過電子音像、機械動力等形式表現出來,藉以探索身處於科技文明中的經驗感知與人文省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