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戈(1931-2011)是戰後台灣重要的現代水墨畫家。在戰後台灣藝壇,集多重角色於一身。本講次,除介紹這位深受癌症所苦,卻始終堅持創作不懈的傳奇藝術家特殊的生平經歷外,並分由藝術思維與創作歷程,檢視這位傑出藝術家作品的形成與特色,藉此呈顯中國水墨在戰後台灣特殊的進程與成果。
戰後台灣曾以「經濟奇蹟」,受到國際社會的囑目;事實上,在文化創新方面,也有足以傲人的成績,劉國松正是這些文化成就中,頗具代表性的一位。劉國松(1932-)的傳奇,幾乎成為戰後「台灣現代繪畫運動」,尤其是「現代水墨」的代名詞。本講次將以劉氏一生作品的演變,呈顯這位重要藝術家充滿革命性質卻又深入傳統的藝術思維與成就。
朱銘(1938-),是揚名國內外的傑出藝術家。從小隨傳統藝師學藝,習得一手精湛的木刻技巧。但他不被材料限制,嘗試多元媒材創作,簡化作品的說明性描寫,著重呈現雕刻量感與質感。朱銘的藝術飽含生命力,不同時期的創作均顯現他對造形的思索與體悟,依據創作需要,不斷挑戰不同的創作材質,並全力發掘材質特有的形式語言。
楊英風(1926-1997)學貫中西,終其一生以魏晉時期自然、樸實、圓融、健康的生活美學為景觀雕塑創作之核心精神,並以造型藝術來提昇、改善生活環境與品質。他字號「呦呦」,是取《詩經》中「鹿覓得甘泉,以鹿鳴呼朋引伴,共享清流」為意,以奉獻、讚頌分享的精神,試圖為這個時代塑造超越時空的文化永恆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