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的雙親於戰亂時從大陸來台,他在台灣出生後自幼體弱,之後家中屢遭變故,久經世事無常、人情冷暖,讓他從小就具備了纖細多感的藝術氣質,加上在幾種不同文化薰陶下成長,這些經歷都成為他日後創作的重要養分。劉墉是遊走於多個領域的才子,在藝術、文學、語言、戲劇、新聞上都卓然成家,而且成名極早;他的才情與多面性使其能從容跨界,成就不凡的人生經歷。劉墉著作等身,他書寫的散文、小說、詩歌及理論等上百本著作經常榮登暢銷書排行榜,反而也因其文名太盛,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掩蓋了他的畫名。事實上,劉墉認為寫作只是他的副業,畫畫才是本行,他在繪畫上的企圖心遠大於文學。不可諱言的是,劉墉是近代水墨發展歷程中極為特殊的創作者,作者陳筱君在本書中以劉墉的生平傳記切入,並搭配劉墉各時期繪畫題材與技法的研究,深入探討其多元的藝術表現。本書特色《臺灣美術全集.第40卷.劉墉》收錄劉墉藝術生涯各時期經典作品彩色圖版,每件作品皆附詳實的文字解說,帶領讀者了解藝術家歷來創作風格的演進與變化。透過陳筱君老師執筆的研究專文,為讀者詳細剖析藝術家的生命及創作歷程;同時附錄百餘幅的生活寫真、速寫等參考圖版,使讀者能更貼近藝術家的真實樣貌。全書結合專文研究、圖片欣賞、視覺分析、生活化記事,是近年資料最齊全的劉墉個人專集。
林惺嶽出生於臺中,畢業自臺灣省立師範大學藝術系,1975年赴西班牙畫遊,1982年起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任教,直至2004年退休。這位年過八十的畫家,除了長期進行繪畫創作,更致力於本土文化的紮根,他曾投入大量心血書寫臺灣美術史,並將研究視野擴及臺灣美術以外的範疇,歷年來發表過許多論述與專著,包括《臺灣美術風雲四十年》、《渡越驚濤駭浪的臺灣美術》、《中國油畫百年史》等,是一位兼具畫家、藝術史家及文化評論家之多重身分的藝壇大老。 林惺嶽超越半世紀的繪畫生涯中,早年以超現實風格聞名,1980年代始描繪臺灣風景,特別鍾情山脈、河流、海景、樹木、田野等題材。他以精練的具象描寫功力,豐厚的筆觸與色彩,創作出許多波瀾壯闊、氣勢萬千的巨幅油畫,宛如史詩般詠讚所生所長的臺灣土地。 本書特色 《臺灣美術全集37.林惺嶽》收錄林惺嶽藝術生涯各時期經典作品彩色圖版,每件作品皆附作者詳實的文字解說,帶領讀者了解藝術家歷來創作風格的演進與變化。透過張瓊慧老師執筆的研究專文,為讀者詳細剖析藝術家的生命及創作歷程;同時附錄百餘幅的生活寫真、速寫等參考圖版,使讀者能更貼近藝術家的真實樣貌。全書結合專文研究、圖片欣賞、視覺分析、生活化記事,是近年資料最齊全的林惺嶽個人專集。
侯翠杏1949年出生於臺灣嘉義市,她是企業家、慈善家侯政廷(1924-1990)的長女。從小學習音樂、舞蹈,並表現出對造形與色彩的興趣,在圖畫上顯露才華與天分。1968年進入文化大學就讀時,開始創作。進入臺灣前輩畫家李石樵先生的畫室習素描、隨呂基正先生習水彩,並參加青雲畫會,成為該畫會最年輕會員。她跟著會員團體四處寫生,在大自然懷抱中享受繪畫的歡樂,也為繪畫打下根基。 她在藝壇上發揮了一道精彩的虹光,其情真意切、感人心肺的佳作,正如老子所提出的「道」理一般:「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老子.七章) 侯翠杏的藝術美學觀,當如是言,即是不言而言、不道而道的心境。更具體地說,侯翠杏的藝術創作過程,雖然以視覺藝術舖陳她的美學理念,但她的心靈所涉及的思維或寄寓,包括了「八大藝術」的形質。在微觀中,或許更可明白她在半世紀來的修為與表現。也是一項悟「道」的過程。 有了這項啟發,侯翠杏的藝術表現與創作,詮釋了多元性的美學主張,或可融合在文學上、美學上與社會意識的寄情,更能發現時代、環境給予她的創作養份,不全是後天的學養、也來自先天的情智舖陳。她並不排斥傳承的經驗,卻也不是攝影式的印染,而有更為斑燦的形質表達。在畫面上的構造、形式與彩光,儘管是一粒礦石(或寶石)的遺落或鑲嵌,也正是她美學的亮度。 有人說:她的繪畫有諸多不言的密碼,讓觀賞陷入一種迷茫的詩境,卻也可以了解她生命力的夢境、似真似幻中的真實,也是她美學中所追索的「道」理:「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老子.六章) 《臺灣美術全集43.侯翠杏》收錄侯翠杏藝術生涯各時期經典作品彩色圖版,每件作品皆附作者詳實的文字解說,帶領讀者了解藝術家歷來創作風格的演進與變化;並透過黃光男老師執筆的研究專文,為讀者詳細剖析藝術家的生命及創作歷程。同時附錄百餘幅的生活寫真、速寫等參考圖版,使讀者能更貼近藝術家的真實樣貌。全書結合專文研究、圖片欣賞、視覺分析、生活化記事,是近年資料最齊全的侯翠杏個人專集。 本書特色 畫家侯翠杏個人專集。
劉耕谷是日治時期台灣著名的膠彩畫家,他的畫作在主題上跳脫了當時流行的鄉土情懷,加入了中國古老神話、山水、佛像、文學等豐富的元素,在膠彩畫的領域開創出獨樹一幟的風格。 《臺灣美術全集39.劉耕谷》收錄劉耕谷藝術生涯各時期的經典作品彩色圖版,每件作品皆附上詳實的文字解說,帶領讀者了解藝術家歷來創作風格的演進與變化;並透過蕭瓊瑞教授執筆的研究專文,為讀者詳細剖析藝術家的生命及創作歷程。全書結合專文研究、圖片欣賞、視覺分析、生活化記事,是近年資料最齊全的劉耕谷個人專集。 本書特色 介紹日治時期著名膠彩畫家劉耕谷的作品專書 劉耕谷是日治時期台灣著名的膠彩畫家,他的畫作在主題上跳脫了當時流行的鄉土情懷,加入了中國古老神話、山水、佛像、文學等豐富的元素,在膠彩畫的領域開創出獨樹一幟的風格。 《臺灣美術全集39.劉耕谷》收錄劉耕谷藝術生涯各時期的經典作品彩色圖版,每件作品皆附上詳實的文字解說,帶領讀者了解藝術家歷來創作風格的演進與變化;並透過蕭瓊瑞教授執筆的研究專文,為讀者詳細剖析藝術家的生命及創作歷程。全書結合專文研究、圖片欣賞、視覺分析、生活化記事,是近年資料最齊全的劉耕谷個人專集。 本書特色 介紹日治時期著名膠彩畫家劉耕谷的作品專書
陳輝東於1938年2月出生在日治時期的臺灣古都,兒時對戰亂避難的記憶與印象,對他往後受邀作畫時的「臨場感」表現是有幫助的。陳輝東的繪畫養成教育可以說是完全自學成才,面對著前衛藝術思潮洶湧澎湃的時代,陳輝東在思索內在情感與外在表現如何取得一致的審美觀。 對陳輝東而言,「人物」與「船」的主題意象是他一生繪畫歷程中探究最長與最深的繪畫門類,也是他樹立自我風格、建構「真、善、美」藝術哲學思想的胚胎。陳輝東的創作從具象繪畫到抽象,再從抽象轉向半具象,歷經「表現主義」、「象徵主義」,1980年代再重返「寫實主義」,他如此自持穩重乃因心中有一套超越時代的美感思維:「真、善、美」完形論的理想。在他的美感思維和繪畫哲學裡,「美」與「善」是本質,「真」是實踐,亦即他心中代表「美」與「善」的繪畫境界,必須以最真實的表現法詮釋。他的一生奮鬥讓他成為臺灣美術史寫實繪畫的頂尖人物之一,不僅締造全能畫家的典型之外,也催生了「臺南市立文化中心」,為他的家鄉留下不少臺灣名家的作品。 本書特色 《臺灣美術全集41.陳輝東》收錄陳輝東藝術生涯各時期經典作品彩色圖版,每件作品皆附作者詳實的文字解說,帶領讀者了解藝術家歷來創作風格的演進與變化;並透過王哲維老師執筆的研究專文,為讀者詳細剖析藝術家的生命及創作歷程。同時附錄百餘幅的生活寫真、速寫等參考圖版,使讀者能更貼近藝術家的真實樣貌。全書結合專文研究、圖片欣賞、視覺分析、生活化記事,是近年資料最齊全的陳輝東個人專集。
黃鷗波本名寬和,一九一七年(日治大正六年)出生於嘉義,他少年時期的嘉義社會,已經由清代遺風逐漸轉換至日治的新時潮。受到當時嘉義藝壇活躍的氣氛影響,參加詩會、赴日習畫,返台後積極參加省展、提攜後進,參與青雲、春萌畫會,創立長流、綠水等畫會,並在省展的「國畫正名之爭」中,持續為膠彩畫爭取展出機會。 黃鷗波個性開朗樂觀,林玉山曾說:「鷗波君聰敏而熱情,富幽默之文思。游彌堅先生欣賞其帶有民俗之趣的詩文及童謠……」、「雅集或小聚,有鷗波君在場定熱鬧,且笑聲不斷起。」其樂觀風趣之個性,有助於描繪鄉里小市民生活疾苦時,透過詩畫交融的作品,以諷刺或幽默的手法替小市民一吐怨氣,也博得觀賞者會心一笑。王白淵曾讚賞其作品,推崇他為「台灣的豐子愷」,不愧為一代繪寫鄉里詩情的藝術家。 《臺灣美術全集 第34卷 黃鷗波》收錄黃鷗波藝術生涯各時期共120件經典作品彩色圖版,每件作品皆附作者詳實的文字解說,帶領讀者了解藝術家歷來創作風格的演進與變化;並透過林柏亭老師執筆的研究專文,為讀者詳細剖析藝術家的生命及創作歷程。同時附錄百餘幅的生活寫真、速寫等參考圖版,使讀者能更貼近藝術家的真實樣貌。全書結合專文研究、圖片欣賞、視覺分析、生活化記事,是近年資料最齊全的黃鷗波個人專集。 本書特色 黃鷗波擅以詩畫描繪人生百態,時而戲謔,時而嚴肅的評論時事; 〈家慶〉中製作紅龜粿的老婆婆、〈放性地〉的傳統習俗、〈台北竹枝詞〉中奇裝異服的年輕人…… 穿插著台語與華語的詩文,紀錄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打開膠彩畫的疆界, 他的經歷與作品表現,都是藝壇的重要資產。
江明賢,一個出生於臺灣中部山村的小孩,在貧窮的環境中,以他旺盛的企圖心,不懈地努力,遍走天下,冀圖以中西融和的努力,為傳統的中國水墨繪畫,走出一條生路。果然,在他一甲子的繪畫生涯中,為近代中國的水墨繪畫創作,開創出一個巨大的參照標的;他從寫生出發,加入西方現代藝術的切割重組手法,及拓、印、潑、洒的技法,但始終保持一種高度的人文意境與歷史詩性。 在近代中國水墨創作的領域中,能以墨彩表現山河、鄉野,特別是建築、聚落之美,且神意十足、形質兼備、構圖突奇,又肌理豐美者,江明賢無疑佔有一個重要的席位。 《臺灣美術全集 第38卷 江明賢》收錄江明賢藝術生涯各時期共138件經典作品彩色圖版,每件作品皆附作者詳實的文字解說,帶領讀者了解藝術家歷來創作風格的演進與變化;並透過蕭瓊瑞教授執筆的研究專文,為讀者詳細剖析藝術家的生命及創作歷程。同時附錄百餘幅的生活寫真、速寫等參考圖版,使讀者能更貼近藝術家的真實樣貌。全書結合專文研究、圖片欣賞、視覺分析、生活化記事,是近年資料最齊全的江明賢個人專集。 本書特色 江明賢以水墨創作,在東方傳統與西方衝擊的辯證中羽化,拓展當代水墨的光譜。 「我的畫風和創作理念,是隨著各階段創作背景的不同,而出現了水到渠成的變化和實踐。我堅持言必有物,絕不矯揉造作或無病呻吟,也因此,我始終戰戰兢兢,面對畫面,永保高度的熱情和誠懇,希望眼光到處,觸手成趣。我更期望一種中西融合的表現形式,為水墨創作,畫出一片新天地。」——江明賢
縱橫藝壇的全方位藝術大師, 創作語彙跨足油畫、版畫、雕塑、複合媒材與裝置藝術。 「臺灣現代版畫之父」, 引入蝕刻金屬版畫與絲網版畫技法,開拓臺灣版畫新境界。 藝術生涯跨足許多不同藝術媒材領域的廖修平,最初從油畫入門,初期結合立體主義的構圖與野獸派用色,日後於油畫中結合不同媒材,使作品產生具東方美學精神的獨創視覺效果,逐步建立自己的觀點與風格。 隨著留日求學的虔心鍛鍊,赴法習畫的思維淘洗,他漸將創作視野聚焦於版畫領域,以木刻與石版的傳統媒材技法為基礎,進一步發展出創新的版畫視野;學成後在美國專職創作,以獨特技法與具臺灣本土意象的創作風格,受到國際藝壇高度肯定。 廖修平是一位富真知灼見的開創者,引領著後輩前進。他將蝕刻金屬與絲網版畫的媒材與技法帶回台灣,拓展版畫的藝術語彙,因此享有「台灣現代版畫之父」的美譽,甚至影響日本、大陸等整個亞洲現代版畫的發展。近年他透過金屬材料或複合媒材的翻模與焊接,將過去版畫作品中的造型符號,轉變為具虛實結構的立體雕塑或裝置藝術,創造出與周遭場域相互介入的穿透效果。在他所經營的每個媒材領域,無論是題材或技法的表現,都達到高超純熟的藝術成就,至今依舊持續綻放光芒。 《臺灣美術全集.36.廖修平》是認識與研究廖平藝術全貌的最佳圖文專集。全書收錄廖修平1950年代至今的油畫、版畫等150件經典彩色作品圖版,每件作品皆附作者詳實的文字解說,帶領讀者循序漸進了解藝術家歷來創作風格的演進與變化;並透過廖仁義教授執筆的研究專文,以圖文並呈的方式,為讀者詳細剖析藝術家的生命及創作歷程。 本書附錄收錄一系列廖修平的生活記事圖版,使讀者能更貼近藝術家在作品之外的藝術活動與生活樣貌;同時收錄與國內、外藝壇記事搭配對照的藝術家生平年表,以更完整的視野,呈現藝術家所處的時空脈絡;全書最末並附有關鍵字索引,為讀者建立查找資訊的便捷途徑。
《臺灣美術全集33卷陳夏雨》一書對陳夏雨代表作品蒐羅齊全,收錄109件,並配合作者王偉光在陳夏雨工作室以自然光拍攝的作品圖像,逐件詳加闡明介紹,並選輯陳夏雨生活照片揭露更多為人所不知的精微奧義。 陳夏雨自1933年開始,全力投入雕塑之製作,創作路程持續了66年之久,陳夏雨的工作習慣,大約三個月可製成一件,但總結一生遺存的雕塑才得一百多件(少數幾件原作失軼,僅存圖片),且多為小品。在他留日期間,不少作品更是毀於戰火,庫藏的作品,也多數未標示製作年代,這使得要為陳夏雨的作品斷代困難重重,也讓台灣雕刻史的記載上始終留有一些空白、晦暗不明。 本書作者王偉光,身兼美術教育家和畫家,曾得緣於1995-1999年間親炙夏雨先生,保存了台灣美術史珍貴的質化資料。透過彼此暢談藝術的經歷,以及多年探尋其創作軌跡,而後完成此專輯之撰述,冀能建立起研究、大眾欣賞陳夏雨雕塑藝術之堅強礎石。
中國水墨創作在脫離「臨摹」的階段後,主要分為「革新水墨」、「文人水墨」和「現代水墨」三路創作途徑,而李義弘吸收了傅狷夫、江兆申等人的繪畫風格,並發展出個人獨具、帶有自然意象的現代畫風,使他儼然成為了水墨創作三大路向的集大成者。 出生台南沿海地區的李義弘,他的畫作深具個人鮮明特色,既有文人的雅韻,又有鄉野的奇趣,是當前於藝壇、市場上活躍與備受推崇水墨畫家。在李義弘的創作中,展現了藝術家對線條、用色、構圖和紙質媒材熟稔的掌握能力。綜觀其的水墨創作發展的途徑,可以說是從學院派的寫生、寫實,走向文人筆墨並在此領域得到極大的發揮,之後再走向抽象構成,開始進行一系列以「石頭」為語彙、元素的創作,暗示著藝術家對大自然的形態與韻律的觀察。 攝影,可以說是李義弘創作的根源與養分,是李義弘藝術創作脈絡中的特點。攝影除了是藝術家的愛好與興趣之外,更成為了他某種藝術表現方式或手段,他會以攝影、繪畫、書法等記錄自然,甚至會以影像入畫,並再加入層次精準的意象,使作品顯得奇特且創新。 「臺灣美術全集」第32卷《李義弘》,精選其藝術生涯中各時期的代表作152幅,並附錄藝術家生平年表、生活寫真、作品解說等多項內容,是閱讀及研究李義弘藝術作品全貌的專著。
◆完整收錄李錫奇150件經典作品彩色圖版、生活照片、參考圖版及專文,是近年來介紹李錫奇最詳盡的專著! ◆精美彩色印刷.大菊版八開.精裝加書盒 1950年代末期發軔、1960年代中期達於高峰的台灣現代繪畫運動,有「畫壇變調鳥」之稱的李錫奇,即是一位重要的參與者與代表性人物。李錫奇從早期的木刻版畫出發,他巧妙地結合中國傳統的養分與西方浪漫的色彩,形成自我獨特的面貌。1958年「現代版畫會」成立,他受邀成為最年輕的創始會員,從此一路參與台灣戰後最重要的「現代繪畫運動」之推動。1960年代末期,因受〈清明上河圖〉時序推衍的構圖思維啟發,創作了以方圓相對序列變化的長幅版畫,並獲得國際大獎,也形成一系列以「本位」為名的不同媒材創作。他組成的「版畫家」、「一畫廊」、「環亞藝術中心」及「三原色」等畫廊工作,填補了70年代台灣鄉土運動抬頭到1984年台北市立美術館成立之前,現代藝術活動的空白。1990年初李錫奇結束畫廊生涯;1991年的一趟大陸之旅,又為他開展了此後數十年的漆畫創作高峰,這是一個「老傳統.新生命」的創舉。和漆畫同時進行的是一批名為「墨語」的水墨,但其水墨也非傳統的水墨;他以排筆進行結構,在紙本媒材上再舖以油漆的保護,形成一種特異的視覺魅力。在「傳統與現代」的繁複辯證、拉鋸中,李錫奇以他豐美的作品,提出了最具典範性的貢獻。 本書完整介紹並收錄藝術家李錫奇一百五十件經典作品圖版、生活照片、參考圖版以及專文研究。內容由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教授蕭瓊瑞執筆,詳細剖析李錫奇的生活與作品等面向,是認識與研究李氏藝術全貌的專集,也是近年來涵蓋李錫奇完整生平與藝術作品的一部新里程碑。 書中針對李錫奇的經典作品提供詳實的「圖版文字解說」,使人貼近每件畫作。作者年表與國內外藝壇記事相互搭配,更加容易進入藝術家所處的時空氛圍。作者蕭瓊瑞依年代順序介紹李錫奇求學與接觸藝術並創作不輟的歷程;並作文論述李錫奇與詩人古月的結縭,造就其獨特的「藝」、「文」交友圈。李錫奇的作品予人「民間←→文人」的兩極聯想;或有沉鬱、輕靈的不同特性,卻沒有「雅、俗、貴、賤」的絕然差異,這恰恰呼應了中國傳統社會「沒有階層、只有品流」的一貫思想。總體觀之,在李錫奇充滿視覺震撼的造形語彙中,始終不變的是他那映現於紅、黑、金、銀的民族標示,其中又暗含著傳統文化中書法、門聯、巧板、風水等種種思維。成為戰後台灣現代藝術運動中最具生猛活力與創意思維的一位傑出藝術家。
收錄藝術家陳景容的精彩畫作、作品圖解說明,是了解臺灣美術不可錯過的好書! 陳景容教授是當代臺灣一位極有才華的藝術家。年過八十的他,孜孜不倦地從事藝術創作已超過半個世紀,在藝術、學術、教育、社會等方面的回饋和奉獻上,均有亮眼成績。他一生將生命和藝術創作緊密結合,對於藝術的追求充滿著熱情與執著,堅持理想、追求完美、勤奮不懈,其精神令人感佩。 陳景容1934年出生於臺灣彰化市。1952年進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就讀,師事張義雄先生,學習素描。畢業後,與郭東榮、劉國松等人創辦「五月畫會」。 1960年赴日深造,前後留學日本8年。先後畢業於武藏野美術大學,東京藝術大學壁畫研究所。回台後發起並成立臺灣美術教育學會,1968年任教於國立藝專(今臺灣藝術大學)與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開設國內美術系最早的銅版畫課程。1972年任國立藝專美術科主任,1977年起任師大美術系專任教授,1979年起任美術研究所專任教授;1996年退休,現為師大美術系名譽教授。 陳景容教授專精於濕壁畫、馬賽克嵌畫和銅版畫等多種繪畫技法,同時相關的著述也相當繁多;更是對台引進繪畫修復觀念與濕壁畫的第一人。對栽培後進,及促進海外藝術文化交流也不遺餘力。自身在國內外各地的個展及聯展更是不計其數;國內包括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台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與國父紀念館都曾展出;海外則在東京練馬美術館、巴黎六區市政府大廳等處舉辦過個展。陳景容教授同時更身為法國Salon d'automne和Salon des indépendants兩大沙龍的會員,並曾應邀參加「法國大師與新秀展」、巴黎羅浮宮主辦的「國家美術協會S.N.B.A聯展」等。2003年謁見當時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並獻上馬賽克鑲嵌畫作品「聖家族像」;2008年受邀參加北京奧林匹亞美術展會,同年參加大同國際壁畫展,更是全台唯一一位特別招待的藝術家。 他的藝術創作其藝術創作基礎,來自於他對自然的情感,而其藝術創作則摒除前衛的時尚,強調素描的功力,以傳統的構圖和深沉的色調來實現藝術的理想。 陳景容教授的作品表現出沉鬱哀愁的氣質,筆調堅定而細膩,揉和了古典色彩一幟。他近期的創作更添懷古幽思與生命的哲理,頗耐人尋思。作為一個藝術家,勤懇堅韌地邁步在人生的道路上也已年過八十,超越照片與象徵,現實與超現實的藩籬,使作品開拓出獨一無二的境界。然而,他卻從未以顛覆現實世界;反倒是我們可從其作品閱讀出他對紅塵世界真摯的情懷,以及身為畫家對人生苦難無私的大愛。
二百幅作品與生平圖版.七萬餘字專文追溯楊英風於水彩、油畫、水墨、版畫、插畫、設計、攝影、景觀雕塑等各領域的全方位發展作為戰後台灣最重要且具影響力的雕塑家,是許多人對楊英風最基本的認識;但是以雕塑家來形容楊英風,顯然不是一種全面且周延的說法。從創作的形式言,舉凡:水彩、油畫、水墨、版畫、漫畫、插畫、設計、石雕、木雕、泥塑、不?鋼、景觀規劃,乃至雷射、攝影等等,楊英風都有相當突出的表現;楊英風可以說是一位全方位的藝術家。在戰後台灣美術史上,楊英風創造了許多第一。他是延續台灣近代雕塑先驅黃土水的寫實成就,將台灣近代雕塑由「古典寫實」導進「自然寫實」的重要雕塑家;他也是第一個將東方文化中的「書法」概念融入立體造型,創造出以「虛空間」為主體的意象雕塑之現代雕塑先驅者;他也是台灣第一個公共藝術的實踐者,提出「景觀雕塑」的概念,強調藝術與個人的關聯、互動;更是台灣文化產業最早的推動者,花蓮石雕的藝術化、產業化正是最具體的成果。此外,他也是台灣最早雇請專業模特兒,並進行裸女攝影與雕塑探索的藝術家;也是「現代版畫會」的創始會員,帶動版畫創作的現代化,成為台灣1960年代「現代藝術運動」的重要領導者之一。早期,他任職《豐年》雜誌,深入農村生活,以漫畫從事農村教育,是開展農村經濟發展的開拓者;他優遊於傳統與現代之間,將中國龍鳳思想及宇宙觀念,巧妙地融入現代媒材的不?鋼雕塑創作。在個人的創作之外,一生教學不倦,培養後進無數,朱銘只是其中最知名的一位。總之,他一生七十餘年的藝術生命,涉獵媒材之廣、作品留存之多,且深入中國文人思維與台灣風土特色,強調作品與環境、生活、時代的結合,形構出自我獨特的思想體系;足跡遍及兩岸、日本、東南亞、美國、歐洲,乃至沙烏地阿拉伯等地,是戰後台灣第一人。本書為耗時十年編纂、共計三十冊的「楊英風全集」的精華摘錄與研究總輯,是瞭解楊英風生平、藝術最便捷的管道。
藝術應和大眾融為一體的。過去我曾強調藝術家應負起啟蒙大眾的任務,更應遵循上述條件來從事工作才不失其意義。──林天瑞◆完整收錄林天瑞190件經典作品彩色圖版、生活照片、參考圖版及專文,是近年來介紹林天瑞最詳盡的專著!◆精美彩色印刷.大菊版八開.精裝加書盒 林天瑞(Lin Tien-Jui, 1927~2003)是台灣早期跨足設計界與藝術領域的前輩藝術家。他出生於高雄縣茄萣鄉,是台灣光復後高雄第一個美術團體「高雄美術研究會」及「台灣南部美術會」的創始會員及核心成員,多次榮獲「全省美展」、「台陽美展」等重要畫展獎項。晚年更榮獲文建會頒予「文馨獎」的肯定。林氏因深受恩師顏水龍的影響,終其一生試圖打破藝術與設計領域的藩籬,奉行「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理念。他除了樂於提攜後進之外,晚年更不藏私地將三百多件作品捐贈與高雄市立美術館收藏,與大眾分享他在藝術領域耕耘的成果。本書完整介紹並收錄藝術家林天瑞一百九十件經典作品圖版、生活照片、參考圖版以及專文研究。內容由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教授蕭瓊瑞執筆,詳細剖析林氏的生活與作品等面向,是認識與研究林天瑞藝術全貌的專集,也是近年來涵蓋林氏完整生平與藝術作品的一部新里程碑。書中針對林天瑞的經典作品提供詳實的「圖版文字解說」,使人貼近每件畫作。作者年表與國內外藝壇記事相互搭配,更加容易進入藝術家所處的時空氛圍。作者蕭瓊瑞以「作者論」與「作品論」二部分剖析林氏的生命與藝術,前者依年代順序介紹林天瑞求學與接觸藝術並創作不輟的歷程;後者則為林氏作品風格的介紹。依創作的時間軸劃分為「前期∕古典與現代的追求(1947~1973)」與「後期∕平實的自然寫實時期(1973~2003)」,分述林氏作品各階段的轉變。總體觀之,林天瑞在追求肌理與色彩的同時,始終不失樸實的人文本色;他縱橫在設計與藝術創作的領域,維持著巧妙的平衡並充分展現對鄉土的熱切情懷。這位親友口中的「瑞哥」,實為台灣藝壇留下了可貴的典範。
收錄醫生畫家許武勇102件代表作品,與其繪畫藝術研究專文展現介於生命科學與藝術精神、脫俗理想與入情感的原鄉情懷1920年,許武勇出生於台南。1933年,少年許武勇十四歲考入台北高等學校尋常科,並開始向日籍畫家鹽月桃甫請教繪畫。許武勇於東京帝大求學期間,曾參與學校美術社團「踏朱會」,並加入(木通)口加六的畫室研習人體素描四年,奠定紮實的油畫基礎。1943年,許武勇以〈十字路(台灣)〉畫作初試啼聲,獲日本獨立美術協會入選,也因此堅定其信念邁向藝術創作之路。本書以畫家創作年代編序為主軸,分為四個縱軸脈絡探討,包括:(一)形體量感趨構成(二)筆觸厚重賦雄健(三)鄉情敘事涵詩意(四)綺想載宇悠遊境,精選從1942年到2006年共102件代表作品。從各時期的畫作,分析比較並探討其根源與風格。許武勇的創作觀介於生命科學與藝術精神之間,憧憬醉心於桃花源的理想境界,他以入世誠摯的情感表達超脫世俗理想的繪畫詩篇,描寫題材豐富而多樣,例如:飄浮的仙女、風景、花卉、宗教人物、民間傳奇故事以及行旅寫生風物等,展現台灣濃郁的原鄉情懷。許武勇具有醫生與畫家的雙重身分,他鍥而不捨堅持自己年輕的夢想,在行醫與創作之間並行不悖,同時找到追求現實與自由的平衡點,在台灣藝壇實屬罕見。
蕭如松(1922~1992),一位在台灣美術史上靜謐許久的畫家,其一生簡樸、認真、堅毅的生活態度,與其澄靜透明、韻律感十足的水彩畫作相互對應,在長達四十六年的美術教職生涯中,他的教學與創作從未懈怠,對美術畫會參展亦多積極,因而造就他規律嚴謹卻又塗滿「色彩」的一生。 出生於日據時代的蕭如松,從小就讀於日本人辦的公學學校,在校成績卓越,對於美術有異於常人的喜愛與才情,常利用課餘時間到美術館欣賞畫作,並且常趁夜晚家人熟睡之際,起身塗鴉、背臨美術館所看到的圖畫。往後,由於求學環境與家庭因素的變遷,美術逐漸成為蕭如松心靈的依靠。 十七歲時,即以〈太湖之山〉入選第五屆台陽美展,並且初遇了生命中第一位影響他深遠的藝術家──鹽月桃甫,藝術將成為他一生志業的種子,這時已深埋於蕭如松心中。 1940年他從台北市州立台北第一中學校畢業,面臨了升學問題,擔任律師的父親認為「畫人公」是沒有出息的,家人反對蕭如松走上藝術之路,而或許正是這股反對的力量,讓蕭如松更加明白與確立自己對藝術的執著,毅然選擇了當時的台灣總督府新竹師範演習科,開啟了蕭如松藝術生命的旅程。 在漫漫的藝術生涯中,「蕭如松是一位孤獨的苦行僧;他的象牙塔裡沒有繪畫的同伴,更沒有口耳傳習的導師,完全靠著他苦讀的精神,從畫論、畫冊、畫展及大師的作品吸取養分;從閱讀、實驗、印證、到實踐的過程裡,尋找創作的依歸與方向」,投注了十三年研究蕭如松藝術的凌春玉如此描述。蕭如松終其一生深耕於藝田,其藝術精神、創作歷程、精湛作品……,少為外人所知,本卷作者凌春玉初識蕭如松於新竹竹東高級中學,是蕭如松的學生。 年少的她對於老師有一份尊崇與佩服,老師永遠是最早到學校的人,畫室就如同老師的精神堡壘,無比的潔淨與整齊,對於學生的付出,更是全心全意,這段師生情誼,即使在凌春玉畢業後到外地求學仍舊持續著,每年寒暑假還會前往蕭如松家中繼續求教,凌春玉慢慢領悟到老師對藝術創作的至情,深受感動之餘,埋下為老師寫傳記的心願;然而,這個心願在蕭如松去世的前一年,才獲得蕭如松的同意。 與蕭如松的誠信約定,凌春玉一做就是十三年,她承襲著蕭如松的苦學精神,與時間賽跑,從零出發,一點一滴的搜集資料,手札、書信、照片等都是第一手取得,採訪了師母及蕭如松當年的同事鄞廷憲、劉顯威等人,思索著都稱為「靜物」、「風景」等同名作品的斷代問題,因為蕭如松在作品上幾乎沒有寫上年代。每尋覓出一條線索,就更加的進入蕭如松的沉穩、內斂的藝術世界,每看出一點端倪,彷彿是作者與畫家的另一空間對談,並重新再現了靜謐亦多彩的蕭如松。 蕭如松的水彩畫,屬於不透明水彩畫技法的表現,但他卻描繪出透明的感覺,清純與寧靜之美,為國內水彩畫界獨樹一格。因此,他的水彩畫在國內市場價格不斷高漲,達到一畫難求之勢。這印證了他的藝術創作之嚴謹得到肯定的評價。 藝術家出版社出版「台灣美術全集」第24?《蕭如松》,不但如願了畫家與作者之間的真切師生情誼,也帶著許多喜愛蕭如松藝術的友人之幫助與祝福,此書的出版,可說是為蕭如松完整生平與藝術作品呈現的一個新里程碑。主要內容包含論文、彩色圖版、寫生手稿、生平照片、蕭如松年表等部分,書中第一手的文獻資料與圖像呈現,帶您感受這位屬於台灣這塊土地蘊育而出的執著水彩畫家。
廖德政是日據時代前輩美術家中大器晚成的一位。他出身於倡導社會運動的家庭,希望將美術創作帶入社會文化的核心,藉著美術鑑賞提高社會文化。其作品直接坦 然的與自然寧靜的力量對話,由瑰麗的色與光的互動變化中,形成他個人的心靈山水與田園詩曲。廖德政在其緩慢沈穩的繪畫生涯中蘊藏濃烈台灣情感的畫風,在畫 壇上獨樹一幟。
在半生坎坷的歲月中,陳慧坤仍視繪畫為唯一志業。他的作品透過自身素養的嚴謹詮釋,表示出大地山川的本質與真形。陳慧坤以勤勞踏實的素描訓練及旅行寫生, 畢生鑽研於膠彩、水墨、油畫三個領域的研究與實踐。藝術生涯浸淫於美術教育與作畫的樂趣中,並且彙整中西方藝術理念的精華,創造出許多誠摯的作品,成就了 台灣畫壇罕見的藝術風格。
陳德旺畢生以研究美術為唯一職志,深入理解西洋人在造型、色彩、畫布平面所拓展出的廣大空間,而作純個人表現。他的本質是色彩畫家,採用象徵性手法,以暗 示代替描寫,透露內心未可知的神秘訊息,其渾然的氣魄與細膩的詩情,在深植古典的基礎上開出璀璨的浪漫之花。這位真誠的藝術家以純淨無瑕的心靈,全力投入 繪畫研習與製作,以苦行僧的腳步,走出深具價值的人生。
陳植棋被譽為「英雄的化身」,他短暫的繪畫生涯才華洋溢。其浪漫性格與熱情奔放的爆發力,使得他在台灣文化運動史上成績燦然。陳植棋的畫藝雖由石川欽一郎 啟蒙,然而卻對現代藝術風潮的野獸主義心儀更深。他的繪畫技巧強調直覺感性的藝術風格,擅長以活潑有力的筆觸與濃烈堆疊的色彩,表達心中澎湃的感情。出身 於殷實農家的陳植棋,其短暫而具傳奇性的一生,無疑是臺灣美術史上最璀璨的一顆明珠。
李澤藩是台灣前輩美術家中風格特出的水彩畫家。他以獨特的「洗練」手法,表達萬物的渾厚,並以細緻感受與民俗色彩描繪家鄉景物,傳達台灣山水的特質。相較 於以油畫為主流風格的台灣美術史之大環境下,他的水彩畫作彌足珍貴。他更以美術教育家自許,造就滿門傑出。本書剖析李澤藩水彩藝術,筆帶感情、形象鮮活, 忠實記錄其真誠平實的一生。
李澤藩是台灣前輩美術家中風格特出的水彩畫家。他以獨特的「洗練」手法,表達萬物的渾厚,並以細緻感受與民俗色彩描繪家鄉景物,傳達台灣山水的特質。相較 於以油畫為主流風格的台灣美術史之大環境下,他的水彩畫作彌足珍貴。他更以美術教育家自許,造就滿門傑出。本書剖析李澤藩水彩藝術,筆帶感情、形象鮮活, 忠實記錄其真誠平實的一生。
洪瑞麟是台灣前輩畫家中經歷十分特殊的一位。當他留日歸來,迫於生計進入礦場工作,歷時35年。他在礦坑內描繪了礦工的悲苦歲月,贏得「礦工畫家」的美 譽,其作品更被稱為「地底之光」。他擅長捕捉稍縱即逝的場景,表現勞動者的真實面,作品深刻動人。他以最自然的藝術形式為礦工生涯作下真實記錄,也為時代 留下史詩般的見證。
劉啟祥是早期台灣畫壇少數留學日、法的畫家,其作品深具思考性及學術性,畫面寧靜和平含蓄內斂,從藝術的角度詮釋現實世界,追求不朽之美。出身富裕的書香 之家,返國定居後於故鄉培養美術團體及推動藝術教育,不求名利,是與世無爭的藝術家典型。作品以夢與真實交錯的變形人物、帶有法國自然主義色調之田園風 景,以及別具風格的色彩運用著稱。
郭柏川曾旅居北平12年,適逢時代劇變,目睹身受而極具改革精神,更專注於嘗試東西方的藝術融合。他成功的以油畫建立了具有東方藝術氣質的風格。囿於時代 形勢,其繪畫題材環繞著靜物蔬果、人物女體與山川景致,然而山川渾厚,草木華滋,不覺狹小,時有氣勢磅礡之佳作。郭柏川的藝術披露了東方民族對線條的審美 蘊涵,展現渾厚華滋的獨特風格。
郭柏川曾旅居北平12年,適逢時代劇變,目睹身受而極具改革精神,更專注於嘗試東西方的藝術融合。他成功的以油畫建立了具有東方藝術氣質的風格。囿於時代 形勢,其繪畫題材環繞著靜物蔬果、人物女體與山川景致,然而山川渾厚,草木華滋,不覺狹小,時有氣勢磅礡之佳作。郭柏川的藝術披露了東方民族對線條的審美 蘊涵,展現渾厚華滋的獨特風格。
郭雪湖以膠彩畫活躍於日據時代畫壇,台灣光復之初亦為美術活動之主導人物。後因戰後感染新潮的青年畫家興起,盛行於日本之膠彩畫因島內民族主義風潮所及而 備受爭議。在畫壇變動中,郭雪湖懷淡泊之心旅居日本,平靜中仍創作不輟。近年曾遭貶斥的工筆重彩畫,又逐漸恢復它應有的地位。旅居海外多年的郭雪湖,終於 得到應有的推崇與肯定。
李石樵是台灣前輩畫家中,少數以思考性畫風見長的一位。終生不輟藝事,其間有日據時代的意氣飛揚,台灣光復之初的困頓蹇塞。然秉其個人堅持之「藝術道 德」,毅然投注現代抽象畫之探討。晚年則復歸於寫生,力求於客觀表現上提高主觀之色彩之彩度,極力追逐燦爛絢麗。李石樵求新求變的毅力,不斷超越自我的精 神,實為同輩畫家中最傑出者之一。
當許多第一代台灣早期西畫家逐漸凋零,未及目睹台灣美術界的蓬勃,顏水龍的長壽得天獨厚的參與了近代台灣藝壇的一頁滄桑歷程。他一生的經歷和台灣美術界的 沉浮密不可分。早期留洋,辛勤耕耘;中年倡導工藝,堅信理想;晚年作畫自娛。他以描繪台灣原住民、蘭嶼風景而著名,其後又以作品來呼籲環境保護問題,深具 人文關懷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