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興起於50年代後期的平面廣告設計為範疇,循時敘述由於技術與設備的逐漸精密、相關團體與獎項的林立及廣告制度的愈趨系統化,平面廣告設計在台灣已由簡單的印刷或郵宣物擴展成規模十足的整體規劃,足以孕育出面貌與風格各異的廣告人。並介紹在此一過程中代表性廣告設計家,透過孫大偉、林森川、吳力強、狄運昌、周俊仲、葉旻振、鍾伸、簡源呈、吳心怡9位廣告人的藝術歷程、作品風格與觀點的整理,探索面臨著全球自由經濟貿易與中國產業興起的挑戰的台灣廣告人所應採取的態度與立場。
台灣廣告的進展是獨特的台灣經驗。本書追溯台灣廣告影像的源頭,返回手工製作與黑白影像的年代,細數台灣廣告影像由黑白至彩色、平面至立體、簡樸至絢麗的故事及它背後的隱憂。雖然隨著影音科技的進步,廣告影像的表現愈加可觀,但它也在對西方潮流的趨附下與社會現況漸行漸遠。本書透過王財祥、吳念真、龔友誠、鄧勇星、彭文淳、劉天明、孔玟燕、陳宏一、蕭雅全等9位當代廣告影像人的作品風格與美學內涵,重新思考影像藝術的未來,期望他們作品中透露出的社會關懷與人文底蘊,能使廣告影像的新生代正視腳下的土地,以對它的根本關懷做為創意的實在出路。
企業識別與形象包裝概念的發展與台灣的經濟成長密切有關,從早期對產品品質的注重、80年代對產品與企業形象的包裝,至90年代以來對台灣之國際形象的塑造,企業識別體系的發展已日趨成熟,在此領域耕耘的設計人也逐漸獲得國際間的認可。本書為此已有近三十年歷史的藝術領域進行首次的系統整理,以這10位出身於國際與本土交流時期,為設計立下基石。
在繪畫的領域中,是如此豐富而混淆;它還包括了寫實、新寫實、超寫實、照相寫實、社會寫實和魔幻寫實等等,也包括了「現實」與「真實」的析義。然而究其實際,「插畫」中所謂的寫實,應該是含義單純的「寫真」,無論它是精密、精細或細密的寫實,也無論它是童趣、科幻、自然生態、醫學或建築的寫實。而「寫真」在此並無貶意,它只是趨近於真實的註解而已。精密的繪畫在西方早已是傳統,這源於西方繪畫原自「擬實」出發,它有透視點,有維納斯、大衛像與神廟作前導,據此發展出燦爛的寫實文明,因而站在西方歷史上空所觀測到的寫實圖景,有著綿延的傳統,不只侷限於少數一、二家而已。從這樣的視野俯察,一種對照於東方的寫實畫境,可以一覽無遺地呈現在我們眼前,它在文藝復興之前即已形成,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蔚為大觀,十九世紀中重起爐灶,再形成另一股波流。二十世紀五、六○年代,照相寫實興起,又繼續香煙繚繞,直到目前也還餘波蕩漾。在台灣,寫實繪畫上承中國水墨、日本的花鳥蟲魚畫,更有種種西洋現代畫派的導入,這些都是台灣寫實插畫的源流,然而「寫實」來自人類視覺中「擬真」的本能,就算排除了這些溯源,也能從人類的本能找到初衷,看到寫實插畫無所不在的原型。「擬真」即為形似,即為精確的實物再現與美感的表達。就以這麼簡單的線索來揣摩,也能見到本書的精神之所在。插畫中的寫實,是否和純繪畫的寫實有必然的牽連,或只是彼此共生,相互婆娑,本書內有一番註解。無論從台灣上百年的插畫,或為時尚短,仍屬近代的自然科學、醫學插畫來看,本書都有概略性的描述。而在童話、奇幻和古蹟建築的寫實描繪方面,本書也從插畫家的個別介紹中,探索它們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發展茁長的過程。以寫實論寫實,無論是細密的科幻奇想或寫實的寫意,在此都被放在一個屋簷下同賞,初看也許有點突兀,細讀則會有順理成章的同理之感,這也是寫實插畫世界裡的異中求同與同中存異吧?在寫實插畫的基本範疇裡,本書呈現的十一位插畫家,分別為:童書類的陳麗雅;科幻類的李永平;自然生態類的徐偉、鄭義郎、林松霖、張燈睿、林麗琪;醫學類的李麗敏;古蹟建築類的黃崑謀,以及宮廷仕女類的德珍。此外,已故植物細密畫前輩陳建鑄,亦以其前導的地位特別列入。
在台灣的特殊政治環境下,建築以往常是一種意識形態、政令宣導與權力展示的工具。政權宣誓其為大中華正統繼承者的壓力、台灣因受壓抑而殘缺的本土歷史與文化經驗,以及對日本帝國主義殖民時代的複雜情結,使得台灣社會的發展暗潮洶湧。一九七○年代的鄉土文學運動表面上是純文學的一個發展方向與歷程,實際上卻是文化界在思想控制時代的溫和反動。這波鄉土文學運動喚醒了對刻意模仿中國古建築或直接移植西方建築感到厭倦的建築界,他們開始尋找第三條路。一九七八年,執政者對台灣的認同安撫了島內的權力鬥爭與省籍衝突,並且在文化論述上結束刻意忽視台灣的中國∕西方、傳統∕現代二元對立策略,進而啟動對本土社會的關懷,回歸現實環境。鄉土文學運動在七○年代末逐漸曲終人散,但對台灣建築的研究則開始出現多樣性的論述與活動,本土主義建築成為學者對後現代主義與地域主義的探討對象。八○年代,台灣公共建築與學校建築的需求急速增加,特別是大學校園引進國外校園整體規劃的完整觀念,許多佳作應運而生。此外,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對輔導高科技業的成功,成就了不少設計新穎的工業建築,也帶動全台多個專精化產業園區的形成。商業建築則是在台灣建築界熱切歡迎的國際合作模式下,創造出許多新觀念與新視野的新環境。一九八七年戒嚴終止,社會文化與政治思想的桎梏逐一解開,各種建築思潮匯流,本土主義不再被視為是解構大傳統或文化霸權的唯一利器。反而是面對全球化經濟的同化危機中,「批判的地域主義」正默默上演。該主義敦促人們將區域文化作為有意識培養的而非自生自長的文化運動;批判的地域主義使用地方設計要素作為對抗全球化的普同性建築秩序的手段。當台灣經濟高成長的時代結束後,建築師們反而更能細膩的處理設計與整體環境的關聯,以及在地方歷史中的角色。許多建築師極力切斷設計專業對資本邏輯的依賴,並在大環境的變遷中省思空間的社會性意涵。本書介紹的建築師有:王秋華、喻肇川、仲澤還、吳增榮、張哲夫、陳柏森、潘冀、黃永洪、李俊仁、王立甫、姚仁喜、張樞、劉培森。他們中許多曾在國外求學,或常以旅行、閱讀吸取全世界建築思潮的演進與實務的最新發展,回過頭來耕耘台灣,他們對台灣本土文化有更高度的思維與創新的理解。其作品有絢麗有樸實,但絢麗的背後常是對建築的深思,樸實的內在總是有在設計上的突圍。這波本土主義的浪潮放棄追求大眾的掌聲與目光,專一地以尋常生活為本,緩緩釋出更深遠也更廣大的能量。
本書回溯篆刻藝術在台灣的萌芽階段,在首章中概述台灣篆刻史由拓荒、發展至蓬勃的歷程,接著以個別篇幅整理介紹當時在台開拓篆刻疆土的高拜石、陶壽伯、張直厂、王壯為、王王孫、曾紹杰、林天衣、任敬之、陳丹誠等9位渡海篆刻家的藝術生涯、印藝風貌與成就,以及其對當代台灣篆刻發展的影響,以回顧的書寫為今日面臨式微危機的台灣篆刻提供史料紀錄,作為凝聚在此藝術領域耕耘的篆刻家的依據。
本書替明清至今的台灣篆刻團體概況進行整理,包括日治時期的水竹印社、拾逸印社,國民政府時期的台灣印學會、海嶠印集、中華民國篆刻學會,以及繼起的台灣印社、玄心印社,它們在光復後渡海來台的篆刻家的堅持下相繼成立,不僅使渡海後的印人有得以共聚交流的場所,篆刻藝術的傳承也綿延了下來。除了描述這些篆刻團體的沿革與演變,同時追索篆刻藝術在台灣茁壯的歷程外,本書也為俞兆年、王北岳、李大木、張心白、梁乃予、陳昭貳、薛平南、趙明川、陳澤群、黃嘗銘等10位篆刻家在其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與地位提供了介紹。
纖維是人類應用得最長久的工藝材料之一,許多考古資料表明,人類在史前時代的數萬年前即已懂得運用藤、麻、樹皮、動物皮毛等天然纖維材料,作為編結網罟、綑綁他物或保暖蔽體之用。其後隨著人類智識的發展,可資應用的纖維種類亦不斷增加,同時,纖維的加工製作技藝也不斷擴充與精進,促使人們逐漸發展出精緻的衣著、裝飾、家飾與色彩文化。纖維為具有柔軟性的細絲形物體,它是紡紗、編織線材中最基本的要素。依材料的特性,可粗分為纖維型材料和纖維質材料兩類,纖維質材料為主流,可分為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兩類,其中的天然纖維即為傳統編織工藝材料,主要為植物纖維和動物纖維兩類,植物纖維皆屬纖維素纖維,主要成分為碳水化合物,而動物纖維皆屬蛋白質纖維,主要成分為胺基酸,同類纖維本質雖然相近,然而在不同的生命轉化後卻呈現出眾多形質各異的纖維面貌。如以應用技法歸類,則編器、織作、染色、刺繡、結藝、績線、紡紗、縫綴、組紐等技藝皆屬纖維工藝範疇,而國人向來多以「編織工藝」概稱之。如今各類工藝技法互用頻繁,且現代工藝多以材質分類,故將處理各種纖維的技藝統稱為「纖維工藝」。台灣是個多元文化融合的國家,從纖維工藝的造形發展脈絡來看,台灣匯集著原住民造形、華夏民族造形、日本造形與西洋造形四大源流。其中原住民纖維工藝表現得最出色的首推編織與刺繡,其次穿珠綴飾與編結亦有可觀。西來的華夏纖維工藝為本島工藝主流,它在編、織、染、繡、結等造形上原有明顯的原鄉風格,不過隨著時間演化,近年各種工藝皆已具有獨自面貌。近鄰的日本曾統治台灣五十年,對台灣人的衣著文化產生長遠影響,且戰後有不少學子負笈東瀛學習染織,並有日本商社來台輔導和服的織繡技藝,對台灣纖維工藝的提升具有引導的作用。而西洋纖維工藝影響最明顯的為織品設計與印染工藝,此外,發端於歐美的纖維藝術,在近二十年中也對台灣纖維工藝的藝術化走向產生磁吸效應。隨著不同文化源流的相互激盪,台灣纖維工藝在經歷不同年代的起伏與轉折後,近年已呈現出一股蓄勢待發的力量,這力量的產生實與許多工藝從業者的努力息息相關。本書將介紹十一位對台灣纖維工藝的發展具影響力的工藝家,包括婁經緯、陳夏生、莊世琦、馬芬妹、蔡玉珊、劉千韶(劉翠爾)、黃蘭葉、黃文英、王怡美、尤瑪.達陸、楊偉林等人,他們多數身兼研究、創作與教學,對於台灣纖維工藝的關心與熱愛,均可用全心全意來形容。
玻璃器不僅是歷史久遠的器物材質,日常生活之中亦常見相關的應用表現,甚至在現代醫療儀器、生化科技、半導體工業及光電晶圓產業上,更發揮了重要的材料科學特性。另就玻璃工藝本身的表現特性來看,是脫胎於器物實用特性與藝術裝飾手法,漸次形成獨特的工藝創作類型。由於玻璃具有晶瑩別出的透明性,或是炫目多彩的光澤效果,是故難以被任何的質材藝品所能取代,其藝術價值更不亞於從陶瓷器所衍生的陶藝。論及台灣玻璃工藝的起源與發展,除了原住民淵源久遠的傳統琉璃珠之外,其實和六○年代新竹高度化的玻璃產業密不可分。因為發展玻璃產業的條件,必須要有豐富的矽砂原料,以及生產加工時的便捷能源供應,新竹地區正好符合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然而八○年代台灣歷經世界性的能源危機,再加上現代多元化的材質轉變,玻璃製品的市場需求曾發生快速的萎縮,於是部分吹製或鑄造加工的玻璃匠師,轉而從事玻璃飾品或小藝品的製作事業,不意竟形成一股新興的地方文化產業。真正提升台灣玻璃工藝創作的層面,並打開國際化的能見度者,當屬八○年代末期,將國外先進的脫蠟鑄造玻璃技術引入,其後歷經九○年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全國文藝季」的推波,辦理年度性「國際玻璃藝術節」的大型活動,因而吸引大批的年輕人投入,於是開啟台灣現代玻璃藝術的新境地。在歷經二十餘年後的新世紀來臨,當時的年輕世代大多已自立門戶,並成為當代玻璃藝術界的新秀,並期未來能夠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新尖兵。本書介紹的玻璃藝術家包括:許金烺、施秀菊、黃安福、李國陽、林啟燦、楊惠姍、張毅、王俠軍、毛?燦、陳瓊瑤、蘇建華、陳宗漢、梁志偉、王鈴蓁。
台灣製陶產業發展的歷史甚短,最早是在漢人移民台灣之後,以紅土燒製建築用的磚瓦開始,然後逐漸發展成製作日用陶瓷,供應台灣人民日常生活之需。一九五○年以後由於戰後重建與經濟復甦,對陶瓷用品的需求殷切,促進了台灣陶瓷產業的快速成長;而台灣人民生活水準的逐漸提升,對於陶瓷品的造形與裝飾美感日益講究,以及拓展外銷的經濟活動暢旺,也帶動了台灣藝術陶瓷產業的發展。 台灣的藝術陶瓷產業,為了因應不同市場的需要而發展不同的產品特色,本書中選擇從事藝術陶瓷產業較具規模,且長期致力於該產業發展的十二家業者為例,分別探討台灣的藝術陶瓷的五個類型: 一、以仿製傳統的精緻陶瓷珍品,展現古典陶瓷藝術高雅、華麗與富貴氣質的「仿古陶瓷」(市拿陶藝有限公司) 二、擷取傳統陶瓷的美感元素,重新整合傳統陶藝美感,展現傳統陶瓷新風格的「新古典陶瓷」(台華陶瓷有限公司、陽明陶藝企業有限公司、吉洲窯) 三、發揮陶瓷材質美感,揉合現代美學表現方式,賦予陶瓷藝術新價值的「現代陶瓷」(法藍瓷有限公司、存仁堂藝瓷有限公司、乾唐軒美術工藝股份有限公司) 四、利用陶瓷材質特色,結合現代科技的應用,採取現代設計方法,創造出具有巧思與現代感的「創意陶瓷」(台伸藝陶股份有限公司、唐盛陶瓷藝術有限公司) 五、注重陶瓷實用功能,將陶瓷材質美感與現代生活之實用需求充分結合,促進陶藝文化提升的「生活陶瓷」(陶作坊、煥臣陶磁藝術有限公司、安達陶瓷藝術有限公司) 台灣陶瓷產業發展的歷史雖然不長,但是由於業者的努力學習與積極開發,累積了相當深厚的基礎。而藝術陶瓷產業在這個基礎上,因應台灣人民在藝術陶瓷用品的需求、六○至八○年代來台觀光客的採購,以及政府鼓勵外銷的政策配合下,造就了台灣藝術陶瓷產業的全盛時期。而在九○年代以後由於經濟發展的減緩,人工成本的提高和東南亞各國競爭對手的崛起,台灣藝術陶瓷產業受到相當的影響;及至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後,以其低廉的人工成本吸引台灣產業的出走,而使台灣藝術陶瓷產業陷入低迷困境。儘管如此,也仍有不少台灣藝術陶瓷產業憑著自身優良的技術、優秀的人才,以及設計開發與經營管理能力,在此困境中走出一片天地。而在今後全球化的時代裡,如何展現特色、發揮創意以提升競爭力,當是台灣藝術陶瓷產業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本書以台灣傳統民間工藝為範疇,包括錫器、銅鑼、刀劍、銀帽、交趾陶、蛇窯製品、磚瓦工藝、瓦窯器等,概述從為婚喪喜慶、民俗信仰和生活應用製作相關器物出發,推介陳萬能、林烈旗、陳遠芳、林盟振、高枝明、林洸沂、葉星佑、謝東哲、林添福、林國隆、易榮昌、李俊宏12位能為工藝品賦予美感與文化深度的民間工藝工作者。借其技藝與藝品所隱含的文化與宗教意義,將其豐富成就縫入台灣藝術史的網裡,同時為其工藝品的用途與製作技藝的過程所折射的民情風俗留下註記。
民間藝術自戰後蓬勃發展以來,歷經生活條件、社會結構與價值觀的改變,至70年代逐漸沒落,80年代才在立法保護與民間努力下逐漸復甦。本書以保存和鼓勵民間藝術為出發點,拾綴包括木雕、雕塑、竹藝、竹紙藝、纖維五類的藝術發展與成就。透過施鎮洋、李秉圭、陳燕興、施瑞麟、施教鏞、李榮烈、張憲平、陳靖賦、吳敦厚、陳朝宗、陳瑞惠、呂美員等創作者的學藝歷程、藝術風格和其取材特性,以系統性的整理作為日後相關研究的基礎。
最壞的年代,或許真的是最好的年代。自一九九○年代中期以來,台灣建築界明顯可見一股年輕的活力。固然可以歸功於解嚴之後台灣社會的鬆動,思想的自由度容許更多創意的表現,但九○年代的台灣,事實上已逐漸脫離曾經有過「台灣錢淹腳目」的黃金歲月:下滑的經濟景氣重創房地產市場;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台灣雖在四小龍中受害較少,卻仍遭到波及;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台灣百年一遇的大地震,帶來家破人亡的浩劫,產業損失慘重,為台灣經濟再雪上加霜。 儘管如此,我們卻同時看到一群人自一九九四年起,在宜蘭認真尋找理想的家園,「宜蘭厝」行動引發的效應至今仍在醱酵;一九九九年遠東集團「徐元智先生紀念基金會」創辦遠東建築獎,不但是國內首度由民間設置的建築獎項,傑出獎得主可獲新台幣一百萬元獎金,金額更居國內建築獎之冠;九二一大地震之後,為數頗眾的校園重建計畫,帶動大批建築師投入參與,從九二一校園重建衍生的「新校園運動」,從硬體而軟體、量變而質變,改變了台灣的教育與學習成長空間。 九○年代相繼從國外學成歸國的青年建築師,因緣際會融入台灣社會脈動,激盪出相當多的交集。本書所介紹的十二位(組)建築師:蔡元良∕陳良全、簡學義、黃建興、林洲民、廖偉立、蘇喻哲、邱文傑、姜樂靜、龔書章、黃聲遠、楊家凱、李綠枝,幾乎無一例外,都在這樣的時代波潮中乘浪而起。 過去十年間,這批青年建築師大多從他們的三十世代步入四十世代,從初生之犢漸成氣候。他們崛起的集體現象,或可名之為「台灣建築中生代的文藝復興」,探討背後形成原因的天時、地利、人合,以及他們共通與相異之處,體現出台灣建築在地思考、走向國際的發展,確是值得觀察的課題。
在台灣,城鄉之間紛亂混雜且毫無個性的建築物、市招林立又霓虹閃爍的街頭風景,幾乎成為令人無奈的地方特色。不過,這一片喧鬧街景的背後,亦同時反映出台灣活潑多樣又彈性十足的文化因子,以及台灣人勇於追求夢想的海洋民族性格。本書所收錄之建築師,不論是個性或是作品,皆十足反映出這股多元多變、充滿活力的台灣精神。重要的是,他們並不隨風起舞,而是企圖以自身的力量,在眾聲喧譁中理出頭緒。 《台灣藝術經典大系》中「建築藝術」共有四冊,本卷為第四冊,其中所介紹的建築精兵,包括呂理煌、姚政仲、胡碩峰、孫德鴻、郭中端、黃明威、陳瑞憲、曾成德、張基義、劉育東、謝英俊等人,皆是建築創作領域的一時之選。他們勇於夢想,所以努力在看似不可為的城鄉地景中闖出台灣建築的特色之路;他們勇於挑戰,所以正面迎戰官僚體系對建築專業、對地域文化、對生態環境的不當干擾;他們勇於思考,所以想在尚未建立充份美感的台灣社會中,喚起大眾對美學、對建材、對形式的重視;他們勇於反省,所以想在前有西方美學價值與資本主義衝擊、後無台灣文化主體論述支撐的夾縫中,以建築的做為與不做為,建立台灣建築的觀點。 透過本書之側寫,相信讀者們可以一覽這群個性鮮明、又不肯輕易向台灣文化中盲目追隨流行、官大學問大等惡質面低頭的建築精兵們,如何以一己之力解開層層束縛、如何思考台灣建築的主體性、又如何創作出一件件令人讚嘆的民居、集合住宅、商業建築與公共建築。此外,讀者亦可透過不同世代的建築評論家,透視這些精采的作品。 這群勇於承擔現階段台灣建築課題的建築專業者,就如同迴蕩在幽幽空谷中的足音,彌足珍貴。雖然形單影隻,但並不寂寞,在台灣社會日趨成熟的今日,相信這點點燎原星火,將發揮關鍵性的少數力量,促成台灣建築地景的質變。甚至,隨著海峽兩岸交流日趨頻繁,這段難得的台灣建築空間經驗,亦將跟著建築師們陸續西進而輸向彼岸,為迷失在經濟快速發展、來不及思考與喘息的中國,提出一些中肯且實際的建議。
插畫藝術是一種平面視覺藝術,泛指包含繪畫、照片、圖表等文字以外的視覺化圖像。狹義來說,是指安插於文章中作為輔助的圖片,或者把文章所無法表達的概念予以視覺化的圖像表現,其目的在於圖解文意,並襯托圖文的內涵。另外,在視覺概念的應用下,插畫既兼具圖解或例證的功能,表現手法也是琳琅滿目,如寫實、抽象、剪貼、裝飾、版畫或超現實觀念等風格;而材料使用上也是包羅萬象,例如油畫、壓克力、水彩、水墨、彩色鉛筆、蠟筆、針筆、沾水筆、複合媒材,以及電腦繪圖、電腦剪輯、3D動畫等。 回顧台灣插畫藝術的發展,五○年代前,以文學插畫為主軸的傳統成為當時風潮,另受到日本內地的影響,在宮田彌太郎、立石鐵臣等人帶動下,台灣的文學刊物、報章雜誌都興起插畫配圖的風氣,畫家以即興隨筆的描繪方式,表現一種屬於東方文人瀟灑的氣質,反映當時社會的文藝風情。五、六○年代,台灣光復後的插畫在《中央日報》、《文藝月報》等的帶領下,幾乎是以木刻插畫為主要潮流。七○年代,經濟起飛,走向平版印刷與照相打字時代,客觀的外在條件主宰了插畫家的創作表現,線條明確或具有裝飾圖案的插畫成為一時之選。八○年代,邁向科技電腦組版的彩色時代,整個版面可整體用來規劃插畫空間,也方便插畫家運用多種媒材,不僅滿足創作者的表現觀念,也豐富了插畫的多元面相。九○年代之後,電腦繪圖、網路資訊技術愈加成熟,變形、挪移、誇張等3D及動畫製作的特殊效果因應而生,插畫或繪本的圖像符號,以全新的視覺結構挑戰舊有傳統,插畫風格的定位也愈加明顯。 以插畫的創作表現來檢驗台灣視覺藝術的發展,可作四種觀察:一、插畫歷史的重新審視,可將其脈絡建立於藝術發展潮流的一部分;二、爬梳前輩插畫家的創作歷程,有助於插畫美學的探討;三、彰顯文學與插畫的相互關連,可藉此建構文化系統平台的時代性;四、以插畫的歷史為基礎,可繼而探討漫畫、動畫、原畫等一脈相承的屬性與研究機制。 整體而言,台灣插畫藝術的發展是一段獨特的視覺文化成長經驗,與文學流派、印刷技術、科技媒體等產生相互關係,並展現出台灣社會豐富的人文氣息及藝術能量。插畫家秉持個人的美學理念,超越媒材的侷限與技術規範,從手繪圖像、電腦輔助到獨立繪本等創作思考,標舉著一種藝術的樣貌與時代特質,是台灣藝術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標。本書介紹的八位藝術家包括:雷驤、曹俊彥、林崇漢、徐秀美、幾米(廖福彬)、陳泰裕、尤俠(尤傳賢)、張立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