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堂強力推薦書 ! ★「台北文學獎」散文首獎得主洪愛珠首部著作。 ★備受矚目、眾人垂涎敲碗的飲食書寫新聲音。 ★舒國治、馬世芳、蔡珠兒、古碧玲、詹宏志、韓良憶、簡媜重量級推薦。 ∣她的老派,是養成,是本性,也是鄉愁∣ 她自小看著有頭家娘風範的外婆與母親,進出廚房,起灶架鍋,張羅數十家人員工日常吃食,宴請東南亞與中東等地賓客,哄嚷熱烈,直到滷肉飯、蒸冬瓜肉餅、芋棗甚至一碗煲粥,俱成為她日後的念想。 她曾與外婆、母親,三代女子,穿行在大稻埕與永樂市場,買鮑參翅肚、麵龜椪餅、胡椒肉桂蠶豆,見識老鋪的講究,練就一套對古早物什的擇選標準。 她熟稔蘆洲湧蓮寺周邊,在旺鋪裡食切仔麵黑白切與米苔目,飲青草涼茶,更向在地攤商習得剁雞的技巧,與若干習俗規矩。 如此種種,養出她一雙識貨的眼睛,一根敏銳的舌頭,一個老派的靈魂;更化作筆下時而雍容深情、時而輕俏意趣的篇章段落。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龍月堂的綠豆糕和鹽梅糕這類小姐點心,製得極細,以印著紅字的油紙包裝,內有六枚綠豆糕,每片僅指甲大小,化口沙碎精緻非常。將綠豆糕放舌尖,再抿口茶,就在口中化成一團芬芳的煙霧。」 〈粥事〉:「這種糜,是以碗就口,以筷子撥著吃的。手曲成弓形,拇指勾碗緣,食指撐在碗足,臉湊近,先啜一口泔,再食粥米。長輩餵嬰兒吃糜時,將糜舀在匙尖上,送入小口前,臉湊近,頭輕搖,來回吹涼。吃糜時候,人垂眉斂目,神態最溫柔鬆軟。」 ∣她的少女,是好奇,是清亮,是真的喜歡∣ 「長長的百年的大街上,四顧僅餘我一人。」當至親家人一一遠行,她最終成為一個自擁廚房的女子。然循著吃食滋味,她重回那仿如傳說盛世的親族過往,再現早輩人的心志與作風。 她且飛港島,尋覓那一路喝到大的福建茶行鐵觀音;從曼谷買齊各尺寸的猴桃標白藥油;自檳城拎回一口像似外婆「烏鼎」的印度黑鐵鍋…… 老食、老物、老鋪、老市場,是回返時間的甬道,是追尋記憶的線索。她還以此學會撫慰自己,做人待人,並學會看人間煙火,安身定心的過日子。 〈滷肉之家〉:「母後至今,如遇困難,無端端孤兒意識滋長起來的時候,就滷肉。慢慢切件、翻炒、滷一大鍋。趁熱下肚,以治心堵。當香氣開始流瀉在小公寓裡,就回去和兒時那個完整無缺的家族團圓。」 〈吃麵的兆頭〉:「憑藉吃麵,看清彼此的參差,有我趨吉避凶的直覺,和頻繁進出本地寺廟,可能的庇蔭。總之見識過不少感情成災的事,是從生活裡的碎石細沙開始崩塌的。事先有兆,不必自欺欺人。」 〈居家隔離式吃飯〉:「災難迫使太平盛世中的嬌人,重新面對生活基本技能,也算禍福相倚,實用的預習。人實在渺小,須盡量自強。煮飯即自強,餵飽自己照顧他人,以應人生萬變,一直一直來。」
★台灣返鄉從農領頭羊20年實戰全紀錄:穀東俱樂部成立至今近二十年,本書第一手全程記錄兩位作者相繼從農,歷經困境、抉擇、調整的點滴過程。 ★反映農村從傳統走向現代的契機轉變:半農半X生活者的進入,促進台灣農村自工業化走向服務業化的進程發展,是歷史變局,亦是嶄新可能。 ★勾勒網路時代斜槓農夫的理想國藍圖:田地媒合機制與新農育成平台等的提出,如何成為網路時代新農夫實踐夢想田園生活的選項與路徑。 ◢ 從穀東俱樂部啟程,走出台灣農村新路徑 ◣ 2000年,賴青松偕妻女回到宜蘭員山深溝村,一邊耕田種菜,一邊從事翻譯工作,踏出實踐理想人生的第一步。2004年,他結束日本岡山大學碩士課程,回到台灣,在宜蘭農村成立「穀東俱樂部」,就此展開「高調」的務農人生。 賴青松不但為自己尋得安身立命之道,也藉此實現了「讓都市人也可以吃到自己種的米」、「志願農民運動」等理念,並積極對外倡議。賴青松與穀東俱樂部掀起了台灣返鄉從農的時代浪潮,成為友善農業的先驅,並讓後繼者看到各種可能性。 ◢ 實踐半農半X,第一個新農育成平台誕生 ◣ 為永續經營,賴青松持續號召歸農人力,接觸農村潛在資源,並積極建立在地人際網絡。2012年政府啟動休耕田地活化政策,賴青松因此得以成為老農託付代管田地的對象。他將目光聚焦在嚮往農村生活的都市人,即半農半X生活者。 當時,從事農村規劃工作的楊文全,與深溝夥伴成立「倆佰甲」,匯聚一群小農共同參與第一年耕作計畫。倆佰甲就此成為新農育成平台、傳統老農地主與新農社群間的中介者,除了媒合代管農地,尋求空間房舍,更提供農耕技術的支援,滿足陪伴的需求。許多歸農者因此走進深溝村,開展出新產銷模式。 ◢ 打造開放社群,展現多元社會創新 ◣ 半農半X生活者大多懷抱強烈的性格與理念,因此深溝新農借助網路時代的開放社群概念,彼此之間不形成共識,不統整腳步,如此自由開放氛圍,尤其吸引更多新世代農夫。 他們大多具備個人專長,各自種田賣米,彼此間激發創意,造就深溝村百花齊放的新氣象。例如:展開農田裡的科學計畫、舉辦公車小旅行、成立廣播節目、開放農業實驗基地等。街區更陸續出現著名的小間書菜、貓小姐食堂、美虹廚房、一簞食素食餐廳,以及「月光莊‧宜蘭」民宿等。 2019年,以盈利為基礎、孕育商業模式的「慢島生活公司」成立。慢島生活透過專案方式營運,新農育成平台則轉型成「慢島學堂」,結合田地實作與室內課程,接續協助新農踏出從農的第一步。 ◢ 為嚮往農村生活者闢一條路 ◣ 本書從穀東俱樂部,到倆佰甲,再到慢島生活,記述一路以來,以半農半X為主軸,貫穿二十年的深溝村新農社群生活演變脈絡。作為先行者,賴青松與楊文全不斷披荊斬棘,持續解決困境,點滴經驗累積,足以作為意欲實踐生活理想者的重要參考。 他們更示範了在農村服務業化時代,如何透過網路與平台,協助新農順利進入農村,實踐個人理念;進而打造出一個虛實整合的新農村社群,因應台灣農村世代交替的困境,迎向農村的復興。
他的個人故事,燃起我們對生命的自省與希望; 他的家族故事,映照大時代下原民走過的歷史印記! 林慶台,一位默默服事上帝、熱心服務族人的傳道師, 因電影《賽德克‧巴萊》而一夕爆紅,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 回首過往,他曾經遁入酒精澆灌的黑暗深淵, 在歷經不斷的衝撞、調適、尋找自我與民族認同, 現在的他正朝向自己與族人的美好之路前進。 林慶台的父親是原住民第一代傳道人,過世時,慶台年僅六歲。隨後母親承繼父親志業,離家傳道,於是慶台跟著外公過著傳統的泰雅族生活。原本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卻在求學和工作中遭受無情的歧視與霸凌。他因挫折失去了人生方向,是父母兄姊的家族傳道生涯拯救了他,然而傳道之路終究免不了衝擊震盪,讓他再度自我懷疑。主演電影的奇妙旅程為他開啟另一個契機,帶來另一種生命視野。如今他毅然堅持夢想回到部落,想要告訴大家什麼是「生命的價值」。 從林慶台的家族與人生故事中,我們彷彿看見近百年來台灣原住民族歷史文化變遷的縮影;他年少時所遭受的壓迫與不公平對待,凸顯出戰後數十年原住民融入現代化社會所面臨的失落與剝削;而他傳道後所參與的原住民文化復興與社區工作,又顯現出原住民族掙扎於保存傳統文化與貼近現代文化之間的機會、矛盾與衝突。 這本書不僅是一位泰雅族人在現實與理想間掙扎、奮起的故事,更是台灣各個原住民族近百年來的努力、挫折與突破的大時代故事。
首度公開 【臺灣三部曲】劇本序場 搶先進入魏德聖的電影世界 我一直蟄伏在水面等著, 終於一道好斜的陽光破雲而出…… 這本書,述說的是一種在困頓中 仍想奮力一搏的心情。 謹以2001~2002年的日記, 獻給每個還在等待中的人。 本書是魏德聖多年前失業那段時間的直白自剖。 當時的他面對人生最苦悶、最徬徨的階段,在現實的壓力下茫然失措,卻仍舊憑著一股甚至不奢望別人能理解的信念,一邊寫著不知何時才可以開拍的【臺灣三部曲】劇本,一邊以日記形式誠實地記錄下當時種種心情點滴。 無論是悲歡交集還是山窮水盡,這本書所述說的,無疑就是一種在困頓中等待突破的心情。所以這本書,其實是要獻給每一個還在等待中的人,是想給那些還在漫長等待中獨自摸索的人一些安慰。希望每個人都能在這裡找到一些感動的力量,找到一種呼應。 而等待,確實會有回報。 本書特色 1.一人一魚的雙日記並陳 以黃金魚將及魏德聖的日記同步呈現,表面上是一人一魚的故事,其實分別代表當時他的外在困境與內心期待。 2.落魄半年的小導演心聲 當時的魏德聖因完成一部劇情片而負債百萬、面臨失業,同時還需面對大筆房貸、劇本難產、製片環境惡劣等種種難題。在遇到人生最艱困的時刻,他依然堅持著自己的夢想,認真地做自己最擅長的事──說故事(寫劇本)。 3.有笑、有淚、有失落也充滿力量 雖然是困境中的人生,但字裡行間充斥著不服輸、不看輕自己的力量。失意的故事穿插了自傲的黃金魚將日記,在在讓這個看來哀怨、無奈、沒有明天的狀態,隱約帶著一絲往夢想邁進的曙光。
小野&吳念真,齊聲大動員!走進台灣368鄉鎮,找到每個人心中的新故鄉!從台東蘭嶼到台北天母,從山線海線到離島平原,台灣368鄉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新故鄉動員令」。你.的.動.員.令.是.什.麼?◆夏曼.藍波安:「趕走核廢惡靈,還我們一頓零汙染的早餐!」◆張詠捷:「不要怨嘆冬天,這是老天賜予我們休養生息的機會,一到春天又將充滿活力!」◆林慶台:「到南澳鄉來作客吧!」◆賴青松:「結交一個種田的好朋友,為自己跟孩子保留一條歸鄉的路。」◆朱天衣:「跟原住民朋友站在一起,保護好山好水。」◆許振榮:「做傳統藝術不一定要當乞丐,我會給你們一個很好的未來!」◆柯一正:「事情一定要做,而且,什麼時候做都不會太早!」◆黃春明:「從土地找認同,桃花源不外求。」◆幸佳慧:「希望展現台南人在文化上的驕傲。」傻傻去做,小人物絕不簡單!2010年,五都合併,我們有了368個鄉鎮市區。2011年底,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完成「孩子的第一哩路--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2012年,中國時報調查採訪室與紙風車基金會合作推出「新故鄉動員令--368鄉鎮市區第二哩路」。2013年,《TAIWAN 368 新故鄉動員令》出版,完整記錄第一年47個鄉鎮人與土地的真實故事。《TAIWAN 368 新故鄉動員令》,由小野、吳念真帶路,透過一個鄉鎮一個人物,看見你我身邊這群小人物,如何憑著一股憨膽,以及對家鄉的熱愛、對土地的行動力,堅持傻傻去做,因而打動社會大小角落,牽手再造新故鄉!小野說:「作為一個謙卑的人,你也可以扳倒一個勢力!」吳念真說:「台灣不死,或許就因為在每個角落中都有這些不起眼的麥子。」是的,《TAIWAN 368 新故鄉動員令》,展現了台灣最豐沛的在地生命力,以及最動人的台灣風景。這群人,絕不簡單!
小野&吳念真,齊聲大動員!走進台灣368鄉鎮,找到每個人心中的新故鄉!從台東蘭嶼到台北天母,從山線海線到離島平原,台灣368鄉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新故鄉動員令」。你.的.動.員.令.是.什.麼?◆夏曼.藍波安:「趕走核廢惡靈,還我們一頓零汙染的早餐!」◆張詠捷:「不要怨嘆冬天,這是老天賜予我們休養生息的機會,一到春天又將充滿活力!」◆林慶台:「到南澳鄉來作客吧!」◆賴青松:「結交一個種田的好朋友,為自己跟孩子保留一條歸鄉的路。」◆朱天衣:「跟原住民朋友站在一起,保護好山好水。」◆許振榮:「做傳統藝術不一定要當乞丐,我會給你們一個很好的未來!」◆柯一正:「事情一定要做,而且,什麼時候做都不會太早!」◆黃春明:「從土地找認同,桃花源不外求。」◆幸佳慧:「希望展現台南人在文化上的驕傲。」傻傻去做,小人物絕不簡單!2010年,五都合併,我們有了368個鄉鎮市區。2011年底,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完成「孩子的第一哩路--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2012年,中國時報調查採訪室與紙風車基金會合作推出「新故鄉動員令--368鄉鎮市區第二哩路」。2013年,《TAIWAN 368 新故鄉動員令》出版,完整記錄第一年47個鄉鎮人與土地的真實故事。《TAIWAN 368 新故鄉動員令》,由小野、吳念真帶路,透過一個鄉鎮一個人物,看見你我身邊這群小人物,如何憑著一股憨膽,以及對家鄉的熱愛、對土地的行動力,堅持傻傻去做,因而打動社會大小角落,牽手再造新故鄉!小野說:「作為一個謙卑的人,你也可以扳倒一個勢力!」吳念真說:「台灣不死,或許就因為在每個角落中都有這些不起眼的麥子。」是的,《TAIWAN 368 新故鄉動員令》,展現了台灣最豐沛的在地生命力,以及最動人的台灣風景。這群人,絕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