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金榜題名、烏臺詩案、喪妻喪子、貶謫海外,曾和帝王縱論古今,曾和政敵笑泯恩怨,也曾和摯友反目成仇。一生曲折的東坡先生,如此形容自己走過的人間:「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佛光文化新書《蘇東坡大傳》上、下兩冊,是一部氣勢磅礡的人物傳記。劉傳銘先生總結多年的研究心得,梳理一代文豪跌宕起伏的人生,引領讀者走進蘇東坡溫暖的內心世界。
經歷金榜題名、烏臺詩案、喪妻喪子、貶謫海外,曾和帝王縱論古今,曾和政敵笑泯恩怨,也曾和摯友反目成仇。一生曲折的東坡先生,如此形容自己走過的人間:「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佛光文化新書《蘇東坡大傳》上、下兩冊,是一部氣勢磅礡的人物傳記。劉傳銘先生總結多年的研究心得,梳理一代文豪跌宕起伏的人生,引領讀者走進蘇東坡溫暖的內心世界。
中世紀正理學之父—陳那大師傳 陳那大師,印度瑜伽行派論師。出生於婆羅門家庭,接受良好的婆羅門教育,舉凡天文、地理、文學、祭祀無不精通。及長,先投佛教的犢子部出家,後跟隨世親學習,開始其一生為佛教事業奮鬥的弘法歷程。 大師對佛教的貢獻,不僅是對心識上的分析,更開闢出佛教的五明之一─因明學,且在運用因明與人辯論的過程中,獲得了「論辯牛王」的稱號。 因其在因明學方面留有不朽之功積,集因明說之大成,創「新因明」,造成印度理學劃時代之新里程,被稱為中世紀正理學之父,或新因明之祖。 【中國佛教高僧全集】 高僧的行誼風采不再是遙遠的記憶,《中國佛教高僧全集》以親切的風貌, 再一次溫渥現代人的心靈。這是一套現代小說版的高僧全集,內容忠於經典傳記的基本精神,形式則以創新的小說體裁,具體呈現出歷代高僧的道範佛心,引領讀者身歷其境,去體會感受其至情至性的生命情境。平凡中見偉大,堅毅處見婉約。
中世紀正理學之父—陳那大師傳 陳那大師,印度瑜伽行派論師。出生於婆羅門家庭,接受良好的婆羅門教育,舉凡天文、地理、文學、祭祀無不精通。及長,先投佛教的犢子部出家,後跟隨世親學習,開始其一生為佛教事業奮鬥的弘法歷程。 大師對佛教的貢獻,不僅是對心識上的分析,更開闢出佛教的五明之一─因明學,且在運用因明與人辯論的過程中,獲得了「論辯牛王」的稱號。 因其在因明學方面留有不朽之功積,集因明說之大成,創「新因明」,造成印度理學劃時代之新里程,被稱為中世紀正理學之父,或新因明之祖。 【中國佛教高僧全集】 高僧的行誼風采不再是遙遠的記憶,《中國佛教高僧全集》以親切的風貌, 再一次溫渥現代人的心靈。這是一套現代小說版的高僧全集,內容忠於經典傳記的基本精神,形式則以創新的小說體裁,具體呈現出歷代高僧的道範佛心,引領讀者身歷其境,去體會感受其至情至性的生命情境。平凡中見偉大,堅毅處見婉約。
宋代以降的中國佛教文學史,既是佛教的,也是文學的重要資產。研究近世佛教文學,除了填補學術研究的大片空白之外,對認識佛教的修行實踐、文學、歷史等各個不同層面的特殊性都有不能忘卻的重要意義。
宋代以降的中國佛教文學史,既是佛教的,也是文學的重要資產。研究近世佛教文學,除了填補學術研究的大片空白之外,對認識佛教的修行實踐、文學、歷史等各個不同層面的特殊性都有不能忘卻的重要意義。
高瞻博士總結多年史學研究的心得之作。 跳脫傳統書寫歷史的框架, 帶你橫跨古今,重返歷史現場。 漫談中國農牧文明的碰撞與交融, 內文橫跨不同主題, 清晰勾畫出中國歷史的經緯線。 讓讀者在歷史大勢中洞悉時務,把握人生方向。 此書獨到之處, 試圖恢復清末民初以來, 「中西交流」研究的宏觀視野, 將之提升到「文明比較」的層面。 同時,放眼中國千古歷史, 納入「全球史」、「文明衝突」之研究範疇。 提供讀者嶄新的觀點,通古今之變。
中國文學的發展歷史淵遠流長。佛經翻譯與佛教思想,如何匯入中國文學領域中?佛教與文學的相互交流,有哪些顯著的成果? 佛教對文學的影響深巨,在中國文學歷史的土壤上生根、開花、結果。 本書內容包含文人創作、僧人創作、佛經文學三大範疇,以及俗曲民歌與敦煌文獻等,由十二位學有專精的學者集思廣益,合力完成。 閱讀此書能有系統了解中國佛教文學的精華與發展理路,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巨作。
中國文學的發展歷史淵遠流長。佛經翻譯與佛教思想,如何匯入中國文學領域中?佛教與文學的相互交流,有哪些顯著的成果? 佛教對文學的影響深巨,在中國文學歷史的土壤上生根、開花、結果。 本書內容包含文人創作、僧人創作、佛經文學三大範疇,以及俗曲民歌與敦煌文獻等,由十二位學有專精的學者集思廣益,合力完成。 閱讀此書能有系統了解中國佛教文學的精華與發展理路,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巨作。
上冊 作者從第一回至第三十五回,敘述唐代高僧玄奘,出生官宦之家,十三歲出家,學習佛法,參學碩德大師。他窮盡各家學說,心中仍有疑問未解,於是立下壯志,決定冒死西行求法,願取三藏經典,矢志不渝。他自長安啟程,經河西走廊,出玉門關,涉流沙,越凌山,出鐵門,過懸度,憑著堅強毅力,不懼重重險惡困苦,克服千難萬險,最後到達摩羯陀國,於佛教最高學府那爛陀寺專心致志、精勤的鑽研佛法。 下冊 第三十六回起,作者精彩的描寫,玄奘學成後,戒日王於曲女城辦辯論法會,十八國國王均列席,十八日無人能破其論,名震五天竺,被大乘眾譽為「摩訶耶那提婆」,小乘眾稱為「木叉提婆」。貞觀十九年載譽回到長安,在唐太宗的大力支持下,展開譯經弘法事業,在譯經的十九年當中,共譯出經論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玄奘大師是探險家、外交家,更是備受後人尊崇的譯經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