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依據 take Fumio、Yamawaki Teijir 、永積洋子、P. Chaunu、H. B. Morse、余捷瓊、嚴中平、全漢昇、王業鍵、林滿紅、鄭友揆……著作裡的數據,估計或找出了1645 ~ 1911年,每年淨輸入中國的白銀數量。結果發現清代流入中國的海外白銀約5億兩,並據以重新檢視中國十九世紀的白銀危機,另又從國際貿易和全球金融(貨幣、匯率)體系的角度,來理解和評價晚清中國現代工業的發展。
此書定名為《中山先生的世界觀》,理應著重闡明孫中山對世界看法的方方面面。其內涵十分廣泛且複雜多變,要講清楚,就必須把孫中山的有關言行置於具體社會歷史環境中考察其真正價值;並以之與前後左右人物的言行相比較,檢定其在歷史座標中的具體位置,還必須把他的言行放在歷史長河中察視其歷史和現實意義。但這樣做,勢必大大超過約稿字數。故本書稿力圖盡可能展示孫中山對世界各方面觀察的廣度、過程及所臻境地,而對其他方面則僅略述或點明,未予展開。其所存缺陷,作者自應承擔處理欠明欠當之責,亦請讀者諒解。
本書是作者近十年來研究政治人物之論文結集,共分孫中山研究、蔣介石研究、革命人物、知識分子、華僑革命五輯,對象除孫中山、蔣介石外,包含陳英士、居正、王京岐、周恩來、陳炯明、吳稚暉,並旁及知識分子與華僑,探討他們的思想與活動,論述個別事件的影響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引證詳實,分析精當,文字洗鍊可讀,允為洞觀近現代中國史不可不讀之佳作。
本書為作者二十年來研究青年黨的論文集結,內容全面觀照青年黨人的時代關懷以及政治參與。在時代關懷層面,特別舉出梁實秋、聞一多等人的文化國家主義運動;另外也從史學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創見及貢獻,肯定左舜生和常燕生兩位青年黨領袖的遠見卓識。當然身為一個政黨,政治參與仍是其主要的活動,本書完整的論述青年黨曾琦、李璜兩位創黨人組黨之經緯始末,以及青年黨在抗戰和戰後中國政局的表現;最後則評論青年黨來台後的分裂滄桑及五○年代於香港從事第三勢力運動之失敗過程。
們為什麼要讀歷史?我們要怎麼讀歷史、寫歷史? 本書跳脫傳統的史學方法論書寫,以生活為起始點,從個人、家族到村里、城鎮,帶出歷史的生命之河,逐步切入到方法學的領域,以大眾史學的視角,申論村史、家族史的書寫,鋪陳田野調查的實作方法,導引史料的運用與解讀,進階到解釋歷史與歷史解釋的理論應用。 全書分就:什麼是歷史、生活的歷史,小歷史與大歷史、史籍一二三,論述歷史的縱深;再就:歷史的原野、書寫、礎石、田野、解讀、型模,敘論歷史的橫度;終以海洋史觀的歷史書寫為拋磚。 本書以專業的史學研究,解開歷史密碼,梳理歷史光譜,建構一個以台灣為中心的歷史知識論,是進入歷史殿堂的最佳導引地圖。
本書以五四文學及其精神作為價值與審美的評價標準,以「自由與革命的關係、五四文學與革命文學的關係」為研究視角,觀照和評判丁玲1949年之後的思想與創作歷程。全書共七章。第一章將五四文學作為參照起點,通過對丁玲1949年之前思想與創作矛盾的分析,指出了在兩種文學傳統影響下「兩個丁玲」的存在。以下六章作為全書的主體,以兩種文學傳統的影響為視角,以比較鮮明的人文情感和價值介入,通過對大量史料的鉤沉、梳理和對丁玲文學作品的深入解讀,對1949年後丁玲各個時期複雜的人生經歷和心路歷程以及思想與創作上的矛盾作出了具體的呈現和細密的剖析,從而揭示了丁玲真實的內心世界,還原了一個真實、複雜的「丁玲形象」。
林海音的出版事業在台灣文學發展與傳播的影響力,並不亞於她的創作。林海音歷史位置的形成,亦無法迴避這些曾聯係著她生命的文化因素。然而,對於林海音做為一位出版人的論述,相對於討論其創作表現的篇章,明顯缺乏。研究者對於現代文學的認識/研究偏重於觀念、型態方面,對於它的生產機制非常忽略。因而本文嘗試由文學而進入出版,將林海音的研究,由創作領域延伸至文學傳播,以守門人的角度切入──以林海音的編輯出版生涯為個案研究,希望擴大研究視野/方法,發現林海音另一種成就。進而肯定林海音及其出版事業對台灣文壇培育、推展、繁榮文學上的重要貢獻,及其文化事業所代表的時代意義。
斯諾再怎麼四海一家,再怎麼濟弱扶傾,也解決不了他在民主人權理念上自相矛盾的窘境。本書將有第一手解答! 作者經檢索及歸納第一手文獻之後發現,以《紅星照耀中國》一書聞名的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在中美關係上所扮演的角色有三:一是中國苦難與進步的「見證者」暨「參與者」,二是反獨裁、反霸權、反歧視理念的「宣揚者」暨「實踐者」,三是作為外交觸媒的「獻策者」暨「傳話者」。總之,他理解中國共產運動,關懷中國人民,有強烈的濟弱扶傾使命,在中、美兩國間扮演了一種彌賽亞信差或使者的橋樑角色。他用美國的政治文化標準來衡量「訓政」時期以前的國民黨政權,並且給予毫不留情的批判,儼然以嚴格的導師自居;但是針對建政以後的中共政權,在同樣的一套價值信念之下,他卻彷彿變成了謙卑的使者,只是不斷地給予中國當局無限的包容與期待。本書出版適逢斯諾百年冥誕。該是還給他歷史一個公道的時候了!本論文雖欲借「天賦使命」作為主要的詮釋概念,但不擬將這種概念當作一種先入為主的理論框架,而是要靠史實和第一手史料來作為佐證的依據,以研究斯諾與中國之間的特殊淵源及其所扮演的多重角色,希望從超越國家利益和意識型態的角度來觀察斯諾這位長期以來在台灣被忽視的美國親共記者,藉以釐清他安身立命和行事作風的本源。是以作者一方面嘗試以天賦使命概念的主要原則透視斯諾的思想和信念,另一方面則試圖從斯諾的生平行誼歸納出其獨具的「天命信差」(messianic messenge
本書從國際關係的角度,利用各國檔案,探索近代中國發展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組織——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本書為作者於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提出的博士論文〈國際合作在中國:華洋義賑會之研究〉修正。乍見本書標題的朋友通常會有這樣幾個疑惑:華洋義賑會是什麼團體?它跟現在臺灣的慈濟功德會、中華民國紅十字總會有什麼不同?作者覺得它很重要,為何教科書上從來沒有談過這個組織?它是非政府組織、非營利性組織嗎?簡單的說,華洋義賑會(全名為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China 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ssion),它是一個立足於中國二○至三○年代中期,以中外合作為主旨的國際性救災、防災非政府組織。它對中國與世界的影響有多大呢?僅一九二一至一九三七年之間,中國就有百分之七十的公路都是由它協助政府完成;當國際創設防災機構時,華洋義賑會提供的章程與經營經驗,成為各國的標竿,並且落實為新組織的制度。在沒有中國政府的協助下,華洋義賑會以其獨特的國際合作經驗,活躍於本土與海外超過十六年。在一個以政府活動為國史主體的社會中,非政府組織的發展從來就不被重視,特別是當華洋義賑會具備中外各半的幹部人數比例原則、濃厚的國際性組織經營色彩、超越政府效率的表現,以及關懷農村群眾的文宣基調,在中國政府強調民族主義的年代裡,它有時被看作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主權的代言人;一九四九年後,華洋義賑會重要幹部參與中共政權的事實,更讓保守的臺灣學界不願意去碰觸它在信用合作以外的事蹟。無論如何,華洋義賑會的存在,確實使中國在經濟與外交力量不振的年代中,一反過去消極作為被援助的弱國形象,轉而有機會嘗試作為一個積極將防災、救災知識、經費,以及非政府組織管理人力資源向海外援助輸出的社會。從國際關係的角度,華洋義賑會的多元而豐富的活動經驗,絕對可以當作是近代中國非政府組織與國際社會互動的一個重要起源(original)。展開華洋義賑會研究的動機,除了學術的好奇,還包括我對本土社會的關懷,因為主要的思考源於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的地震。救災期間,很明顯的可以看出向來主張「建設大有為」的政府,在地震之後突然失能,無法滿足民眾的高度要求,而國際社會的冷淡,更暴露臺灣過去在聯繫非政府組織國際合作機制的缺陷,以及官方救災意志無法超越黨派政治糾葛的危機。種種的現象,彷如近代多災多難的中國社會再現。兩者較大的差異點是:外國傳教士、商人在近代中國救災的過程中經常扮演重要援助者的角色,組織國際性的救災團體,與歐美慈善界、北京政府外交部關係密切,以至於美國學者黎安友(Andrew J. Nathan)在《華洋義賑會史》A History of the China 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ssion(Cambridge, Mass.: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1965)書中,將這種現象視為社會領域的中外共治(synarchy),但是現代台灣的民間慈善團體是來自本土社會力量的產物。作者試著從國際關係史的角度切入,利用外國檔案撰寫〈辛亥前後美國與華洋義賑組織關係之研究〉,先在2001年10月發表於「兩岸三地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生論文研討會」,構成研究華洋義賑會組織形成背景的基礎。之後作者再大量閱讀英國外交檔案(British Foreign Office Document, FO 228/ 371/ 405)與美國國務院中國內政檔案,另外前往香港、上海、北京等地圖書館、檔案館蒐集資料以後,才使我對華洋義賑會的人事、經費、管理運作有更清楚的認識,也進一步釐清它與中國政府、國際組織互動的糾葛。這個組織從1921年成立以後,立足於本土,有效利用海內外資源從事防災工程、農業研究、急賑救災,以及合作運動,並且隨時調整發展策略,企圖在中國建立防災與救災網絡。它的存在,一方面體現國際人道主義的普世價值具有超越政治對立的可能性,也呼應當時國聯倡導跨國合作,降低衝突與危機的理想。在抗戰以前,華洋義賑會可以說是中國境內少數擁有超越政府力量,同時具備執行國際活動能力的NGO,它的成就並不亞於中國紅十字會。宋子文曾經稱頌它是:純為國際合作,超越政治及宗教一切關係之社會事業;完全基於人類的正義與同情心為出發點的組織。
張居正是明代最重要的政治家、「王者師」、及教育改革家,梁啟超將之列為「中國六大政治家」當代教育史家則已有一些人留意到張居正的教學思想與教育改革,這說明了張居正的歷史地位與在明代教育思想史上的重要意涵。本書為作者多年來從事明代教育思想史系列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從時代社會背景切入,追溯明中後期的教育危機,說明張居正的個性與教育生涯經驗等,再根據這些時代的、環境的、自身的諸種因素為脈絡,闡述張居正的教學思想,分析其教育改革的措施、特點及其廢止的原因,最後提出歷史借鑒,作為今後教育文化實施與教育改革發展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