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研究當代大陸文學與文化思潮的知名學者樊星,在本書暢論中國人的五四情節、「自由主義」「革命浪漫主義」「民粹主義」在當代的發酵與影響、「小資」「知青」「五七族」「新生代」等族群命名的文化思想史意涵、對於「毛澤東」「魯迅」「文化大革命」揮之不去的記憶與論述。逐一揭示近五十年來中國大陸文化思想的嬗變更迭。
清代學術興盛,此時的文人對明代以前的種種學術都加以鑽研、演繹而重加闡釋,集歷代之大成。但鑑於明末的政治腐敗與內憂外患不斷,宋明理學流於空泛虛偽,致使清代學者多留心經世致用的學問。也由於改朝換代的原因,使得清代學者提出改造政治與振興社會的方案,導致清初學術思想呈現實用主義的風氣,發展出實事求是的樸學。
本書旨在探討董仲舒如何藉由《春秋》詮釋,進而建構其獨特之春秋學體系。內容含攝董仲舒春秋學所賴以形成之傳承統緒、理論基礎、詮釋方法,以及董仲舒解會《春秋》所得之「義法」、「歷史」、「災異」、「經權」等相關理論。
文化是人類活動的歷史痕跡,也是人類在文明進展中共同努力的結果。本書探討東西文化的開端、演進、衝突、轉變、嬗遞乃至於融會、接納與交流。 作者以深入淺出的筆調、公正平和的立場與不卑不亢的角度,作一以貫之的闡釋與解析。作者身兼教育家及文化工作者,多年來博覽群書,廣閱儒學、神學、史學、哲學等諸子百家著作,並赴世界文化重鎮實地參訪考察,與各國學者交流研討後,將其搜集之文化及哲學方面的豐富資料加以歸納整理,敘述條理清晰,內容精湛詳實,使讀者閱後足以全面了解中西文化傳承及哲學思想的來龍去脈。 本書提出中庸哲學之觀點,表達經世濟國的理想,特具文化傳承者的寬闊胸懷。
面對悲壯的衰落、歷史的轉型和時代的交替,一代先覺的知識者滿腔熱情地追求現代文明,王朝的幽靈與精神的困惑,多重的選擇伴隨著艱難的思想跋涉。 本書著重考察1898年到1918年這個前現代階段二十年,中國知識份子思想文化的發生史和新型知識份子的成長史,從政治、經濟、實業、媒體,以及教育、社團群體、文學革命等思想文化的各方面,清理出近代中國知識份子的豐腴文化土壤,揭示現代新型知識份子的精神型構、心靈歷史和前現代中國文化思想的演變圖式。
先秦思想是中國思想的源頭,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名、兵、法、儒四塊,總歸不出於此。而道家則是連綴在名、兵、法、儒之間的線索。名學作為先秦學術的基礎,有優先關注的必要。雖然留存到現在的文獻(有關名學的),費解的部分佔有相當比例,但是明白易見、足資利用的部分,數量也極為可觀。本書作者承繼樸學大師孫詒讓「博觀約取、精微平實」的治學精神,力求還先秦諸子本來面目,對原典的文字原義「發其疑牾、正其訓釋」,反覆剖析、互相印證,實為研究中國古代思想史者必讀。
上古的儒學,是為天子、諸侯準備的,是禮不下庶人的,孔子及以後的很多時代都是如此。但至宋、明時代,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王陽明等學者,從做人修身義理上下功夫,融合儒釋道三教,以太極、道理、名教、治法等直闡孔孟思想,發展出一套新儒學系統,並使儒學平民化。從這裏來說,沒有理學,就沒有儒學現在的局面。
林同濟說:「我們必須瞭解時代的意義!」近代歷史對中國是一個不留任何餘地的殘酷教育。民初最大、最直接的問題就是國家安全和國家權利的問題。在這樣「大戰國」的時代背影下,三民主義、優生論與族群優化乃至新儒家學派應運而生。本書是探討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學說的專著,針對上述思想進行了深入的闡述。
「知識份子最大的貢獻就是保持異議。」 「知識份子的責任就是說出真理、暴露謊言。」 「知識份子扮演的應該是質疑而不是顧問的角色。」 「知識份子在某種程度上仍然認為自己所持的是準政治的對抗立場。」 「知識份子必然被看作是邊緣化的批判者。」 這是一個知識邊緣人若干年來的思想自白。談寬恕、談真理,說學術、說教育,縱論知識份子,橫議自由權利……。思之至,信言是求;筆之所圖,唯達而已矣。
本書原名為《紫微斗數與姓名學知現代詐騙》,此為改版重發。 作者從研究紫微斗數中受益良多,有鑒於現今社會以紫微斗數與姓名學算命來詐騙的斂財之徒實在為數不少,因此興起念頭寫下這本書,除了希望藉此揭開命理詐騙手法並分享研究心得與經驗外,也能釐清命運、算命、紫微及姓名學等原理,進而幫助您建立更正確、更理性的命理觀念。 希冀藉由本書深入淺出的說明,能夠引導愛好者,將過去的經驗,轉化成為我們今日的智慧,相信這才是聰明的你最需要的 。
Do you believe in God?你信神嗎? 台灣是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據內政部調查,登記有案者就多達二十五種。可是你知道宗教是什麼嗎?世界的宗教有哪些?其教義為何?所崇拜的神明又是什麼? 作者將已知的宗教分成「世界宗教」與「民族宗教」兩部分,並依次介紹。 「世界宗教」以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為世界主要三大宗教。超越國家民族,擁有最多信徒;對政治、社會、文化有著極大的影響力;都以宗教共同體為基礎,這是他們共同的特徵。 「民族宗教」以猶太教、印度教、耆那教、錫克教、瑣羅亞斯德教、儒教、道教、神道教等最具代表性,大都侷限於同一民族或國族。 本書所記載的宗教,包含新興宗教在內共三十五種,從宗教的源起、教義以及發展都有詳細的介紹,相信對想要了解何為宗教的讀者必有相當的助益。
佛洛伊德說:「一切夢都是願望之實現,一切夢都是被壓抑願望的扭曲呈現;夢的顯性內容必與當日睡前發生的事有關,也必與童年的記憶和願望有關。」 佛教認為做夢是由於獨頭意識的作用。平時我們對世間萬象的認識,是由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隨時招感外境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加上眼識等六識的了別,才能夠產生種種的認識作用。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探夢即是為了明瞭我們所遇到的一切,夢裡我們能置身現實世界無法達到的醉人境界,而人間的憂愁和痛苦很快便消失無蹤。但我們為什麼作夢?而所夢到的內容又代表什麼?希望您能從本書中獲得解答。
心靈成長的相關著作何其多,但以真實諮詢個案來分享占星、塔羅、Aura-Soma視野的心靈著作,卻是獨特的創舉。不論它所帶給你的將是什麼,翻開它、細細的閱讀它,相信你會看到自己正在其中。 後半生獻身身心靈諮詢服務工作,是珍妮佛在中年危機裡,職場行至盡頭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生。經由這一本書,珍妮佛與你分享在每一個諮詢個案裡所觸動的感受、在諮詢個案故事中所激發出來的心靈成長及占星研修的人生觀,期待它幫助你迎向明天會更好的生命新境界。
心靈成長的相關著作何其多,但以真實諮詢個案來分享占星、塔羅、Aura-Soma視野的心靈著作,卻是獨特的創舉。經由這一本書,珍妮佛與你分享在每一個諮詢個案裡所觸動的感受、在諮詢個案故事中所激發出來的心靈成長及占星研修的人生觀,期待它幫助你走向明天會更好的生命新境界。
手相學是一門最古老的也可是最現代的科學。在本書中舉出一些古代的以及近代的事實來印證這門學問,既使諸位讀者已經看過許多相關的書籍,也不會覺得無聊,而且從本書中能學到一些別人沒有告訴的事情。
一切社會亂象發生於不適當的社會教育,讓人不認識自己的心,因而演變出心不由主的浪潮,產生心不自主的自殺。思想的定論、分別、四種幻相、比較、執著、慾望、依賴、傳統、時間、過程等,就是形成心潮,讓心翻覆的主要原因。本書建議建立心眼當下觀察,使當事人認識、看清前述的思想浪潮,然後改採適當教育的心靈執放智慧:不定論、無害選擇、自由、平等、真愛、真美,讓心靈回歸自然,心凝形釋,活再當下,心安理得。活在當下就是用心眼看清內外一切動向之當下,馬上扭轉一切行為之實際。把心立刻從一切紛亂當中抽離,回到原來的單純、寧靜。如如不動的心眼當下,時間不存在,思想不使用,是最真實的至樂。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失業產生了各式各樣的偷、搶、騙、吸毒和自殺行為,這些行為無情的、不斷的給當事的雙方,進行著無盡的爭扎和煎熬!仔細觀察這背後產生的原因,都是因為心靈無法安頓,得不到適當幫助的關係。有鑑於此,作者不吝鄙陋,將自身心靈調適重點,筆之於書,提供有緣人作為參考。人類的存在,是以心靈為主導的。所以心靈的保健,是極其重要而須要時時刻刻去做的事;不單單是修心人,包括多數想改變自己的人,或者改變自己失敗的人,或者給兒女找心靈課外讀物的父母,或者當下就想尋找心靈廣大空間的人,本書自是智慧的選擇。書以有限的語言、文字,來描述、表達無限的自由和真愛,很難十分適當,因為無限的自由和真愛是用在實踐,不是用說就算的;所以描述和表達,
此書名之為《塵海微語》似含有聖神佛道禪味,點明迷津,開悟靈性,超脫塵世之情懷。本書本以做人、處世、創業、成家、潤德、修身、懷仁、仗義、怡心、養情、化性、益智,去惡從善而懷儒俠之仙風,養浩然之正氣之旨趣為著墨點。無意故弄玄奇、標新立異以自炫。擁有此書,啟愚開悟,培德娛心,識透物情,開明智慧。雖不是格言,但甚於格言之涵味:雖不是詩詞,但有詩詞之味道。書中所寫之語句,有點咬文嚼字之味道,但全以一定之模式。樸實無華之文語,既難謂詩,尤非是詞,洵為一種前無古人曾用之章法,看有耳目一新實又拘泥形式之感,句末轉折反敘,畫龍點睛,別具一格,語體淺白文言參用,雅俗皆可供賞,得謂啟迪智慧。書中每一條則,皆本獨立性,蓄含有正反合,起承轉合之語意——少數例外。若數則前後貫通去領悟,尤可瞭解該事物之連環性、或不關聯性,但均可會意其所含之內涵矣。設讀者看了本書之後,能化悲情為樂觀,化苦悶為歡喜,轉化人生理念,蛻變生活習性,成為人心開悟導航指針。本書先出版第一至十冊之合訂本,如未劃上人生休止符前,將陸續發行之十一至二十等冊。其每本具以松、竹、梅、蘭、福、祿、壽、禧、財及「神」之詩畫於「十個合訂本」之冊面上作為封面。而心縱如此想,然「人生戲場,何時歇鑼?!」以臻於「十全十美」,酬報答天下讀者。
本書的編譔,是擷取《孟子》二百六十一章中的一百三十四章,予以歸納演譯而成。首以「夫子(孟子)自道」以窺見其思想淵源、胸襟與氣勢。次之則為「闢異端」以距楊、墨、名、法、農、小說、雜家之雄辯。再則為「道性善」(包括人性本善之存養與發揚。再次為「倡仁政」:嚴義利之辨,明王霸之兮,以及保民、養民、教民之政治主張。再次則為孟子之教育思想、行為思想、末則為其論詩、論書、論傳。使讀者對孟子之思想體系與內涵,在精簡時間與精力之原則下,獲得全盤的瞭解與認識,確收取精用宏,事半功倍之效。至孟子其人,其書與道統之傳承,概於「代序」〈宏辯衛道的聖雄〉〈概述〉與〈附錄一〉中,一並臚列,供讀者參考。
:《三字經》原書世傳為南宋大儒王應麟所作,至民初國學大師章太炎修訂補篇之《三字經》又增入約三分之一內容,並加以更定部份內容,此書旨在教化啟蒙幼童之心智,誘導知禮明義。適今日國家社會不幸正面臨政黨惡鬥、教令悖謬、黑白混淆、天翻地覆之時代,韓振方(字牧華)先生,為挽狂瀾於既倒,遂將多年心血所凝聚成之《科幻時代人生必讀—新三字經》交付剞劂,內容遠較章太炎修訂補篇之《三字經》便於朗讀背誦,更為博雅,自難句句押韻。此書分:家庭學校樹人篇、社會道德理則篇、國家文史觀念篇、地球人類宇宙篇,共計四卷,都為二萬五千餘言。以其係針對時代文化之流轉,世態人心道德仁義之提振,及發揚中華民族文化固有倫理思想之承續而立論,用能直指人心、啟迪思想,庶幾於淨化社會,倡導善良風俗上,貢獻其寶貴之智慧與心力,其對世道人心之拯挽,實有匡正效力。「切望為人父母者,該當率先一讀也。」現今科技資訊靈通之時代,易迷失本來人生之青少年,若能以此書以為良知及行為真善之掌控認知,以勉踏入偏途,而能向道為善,進德成業,恢復我華夏泱泱大國禮義之風範。作者出版此書,是有以期共建吾國固有倫理道德、博愛、睦鄰、仁和優美之王道文化,傳佈於世界人類。
此《雁行雙飛慶金婚》是作者韓振方要留傳後代子孫之「家書文」,從始而後,自述身家歷史,而及訓勉後世子孫直言,其自述身世、訓勉家言其要如下述。一、身家自述在這個地球上一個古今中外未曾有之人生動亂非常大時代—六百萬國軍將士中是名小卒—時當朝代更迭遞嬗國勢分崩,不平等約,港口開放,關稅非主,土任人租,列強熊狼蠶食鯨吞,割地賠款,國恥民辱,寶被盜掠,婦遭奸殺,風雨飄搖,危疑震撼,歲月無光,稱帝為王,賣國求榮,山頭林立,軍閥雄據。倭寇鐵騎,蹂躝家國,民無尊嚴,內憂外患,河山破碎,民族存亡,險在旦夕。兩次大戰,抗日內鬥,國共爭權,兄弟鬩牆,縱躍疆場,鐵馬金戈,橫刀揮斬殺伐陣仗,由陸上猛虎轉作海中蛟龍,腥風血雨浪濤不起兮!飛騰而榮耀悲壯之生命日程裡:尋到了避風港。這條沒有名字但出自皖穎小鎮—潤河—之獨木舟—淮上健兒天涯飄泊—二十五載(民13、11、4 生)。何幸停泊在無風雨之港灣內,不怕觸礁擱淺撞擊沉沒滅頂。感謝蒼天眷顧慈憫—當然更感謝父母在七個(行四)子女中生,出幸運之我由戰亂的神州大陸—來到息戈不征的寶島台灣—東海蓬萊,仙鄉守護人民安居樂業。
《老子旨歸》就《老子》本文,不拘宥於八十一章之限制,求其體系明晰,理致井然,尋譯其脈絡,予以歸納為,導論、宇宙論、人生論、政治論、結論。並以言文對照,使讀者對老子哲學的主旨與內涵,很容易得到全面的瞭解,奠定更深入的老學研究基礎。老子《道德經》是一部奇書,寥寥五千字,對中國文化所產生的影響,非常深遠。據統計,過去國人替它注解,闡述的書,留存到現在可稽考的已有六百餘種。到了近代,譯文遍及各種重要的文字;每一文字譯本,還不止一種。英文便有四十四種譯本之多。《道德經》,這樣一本薄薄的小書,何以竟會發生如此鉅大的影響呢?須知書籍的價值,不在篇幅而在其內容。一般書籍的內容類多知識的介紹與事實的報導,而《道德經》則是思想的啟迪、和原則的指導。因此它不僅使我們有思想、有頭腦;並可把這原則活用到各個角落裡,因而發生各種不同的影響。《老子旨歸》凡例:一、老子《道德經》,文句簡約,意遠思深,很難把握要旨。但其章次凌亂,文意不相連貫。加以辭句錯雜(錯簡、訛字、衍字)益增理解難度。為求體系明晰,理致井然,乃就其本文,尋繹其脈絡,予以歸納,編撰本書:《老子旨歸》。二、本書不囿於八十一章之限制,區分為「導論」、「本論」、「結論」三大部分。其中「本論」則為全書之重點。計分「形上篇」之「宇宙論」。「形下篇」之「人生論」、「政治論」、「戰爭論」。三、本書老子原文文句,均據《華亭張氏本老子王註》。以句列式標舉之,原文、句或段落末,則注明原章次。每一段落前則簡明標示其「要義」。四、「語譯」部分,採逐句為之。文言、白話對照,更便於一般讀者的閱讀與了解。至於「語譯」部分,係參照多家白話翻譯,(如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鄧潭洲《白話老子》等。)擇取其符合「意、達、雅」原則者而為之。必要時在譯文中以( )符號夾注,使其意義更為明確。五、「簡釋」部份,亦有異於一般經典出版品之先注釋再語譯,而列於「語譯」之後,並以「◎」符號顯示。大要為:字或詞之音義、訛字、衍文、錯簡之說明。六、原文中可刪、當刪之字、詞、句,則以【 】號標明。字句有所增益的,則以( )顯示之。七、在詮釋方面,具有特殊意涵,深值參考者,特用「※」號予以列出,供讀者參考,遇有解釋分歧者,則擇其善者而從之。八、附錄《史記:老子列傳》、嚴靈峰:《老聃新傳》,俾讀者對「老子其人」有概括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