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桌來 四條凳 鄰舍核在 山對面 肩擎桌凳 合托盤 山中身影 想當年 《八方暢遊 游於藝:客話詩文集》為劉明猷的第八本客語創作文集,作者寫道:「文可長可短,心可大可小,體裁任你選,對象由你擇,寫去寫轉寫盡人間事,乜會係心肚所想个世界,日裡眼所見花花大千世界,到欸夜裡,想愛頓腳一下 ,好好來思考反想,就恁樣留下了新詩、散文這兜篇文,集四方友誼、匯八方瑞氣,眾人抬一來完成拙品一本。」 此外,作者在書名上相當具有巧思,一杯淡茶、雙堂屋、三層山、鴨四妹、五福臨門、六喜納戶、七巧如意、八方暢遊。
A series of shots of Shanghai, the river, people. A young woman, MEI-LIN, walks through the crowd, separates herself from it. The car is parked on a lonely street near the East River. We HEAR MEI-LIN SINGING "THE END IS SILENCE."
2023年2月13日今天,美國是否即將再度面臨經濟大衰退?全球經濟是否會像2008至2009年那樣沒有一個國家倖免?經濟衰退之前,就是通貨膨脹失控,就是物價上漲沒有辦法遏止。美國作為世界經濟龍頭,其CPI(Consumer Price Index)消費者物價指數是全世界的注意焦點,是經濟指標。台灣最近公布的台灣CPI是超過3%。一般定義超過3%為通貨膨脹。美國對付通膨,最敏感的指標是聯準會有無加息,加息可以造成貸款緊縮,壓抑經濟過熱(即抑制物價上漲)。這本書的再版可以給讀者參考,在台灣算是首版。
視一本書為珪寶璞玉七巧 天賜 安賜如意 納我 予我 《七巧如意 意順心:客話文集》為劉明猷的第七本客語創作文集,在這本文集作者以家族故事呈現的主題即為「礱間」場景與人物,礱間(客語海陸腔音lung gienˋ,四縣腔音lungˇ gienˊ)是碾米場。由本書作者劉明猷口述民國五十年代苗栗縣公館鄉台六線義和精米所點點滴滴,劉遠大描繪了屬於父子倆共同的記憶,完成了呈現舊式設備及店鋪場景的〈義和精米所空間剖面透視示意圖〉。此外,作者在書名上相當具有巧思,一杯淡茶、雙堂屋、三層山、鴨四妹、五福臨門、六喜納戶、七巧如意。
我一生有很多不尋常的遭遇, 每件發生的事情都面對選擇的決定, 就是TO BE OR NOT TO BE。 巫本添單槍匹馬在異鄉拼搏,與知名人士周夢蝶、謝東閔、鳳飛飛、張毅的交往情誼記錄,發生的事情,有過生死一瞬間,因緣際會,亦謂Happening正在發生的事情。 本書有十七篇發生的事情,沒有特意照作者人生的歲月先後順序去寫,不是年代史。未來當然會有「發生的事情 Happening」之二的續集,之三,之四……。
曾經 擲世間情愛入茫茫滄海 拋年少輕狂於颶風暴雨 曾經 譜曾經為 情歌戀曲 千古傳唱 楊風集哲學家、佛學家、詩人的特質於一身,他的小說自成一格,即使故事千變,不變的是篇篇都是男男相愛,不變的是書中大量的哲理和優美詩詞與佛教思想。 楊風詩人心靈、哲學概念、佛學素養的特質,在《曾經》這本同志小說,七個篇章捬拾皆是詩啊!歌啊!讀著、讀著就跟著幌幌地哼唱起來── 楊風開拓了同志小說的類型,舉凡歷史、科幻、神魔、穿越、武俠、災難、生態,擴大臺灣同志小說的寫作疆界,上至外太空下至黃泉之國,從朱一貴起義寫到野百合學運,從921寫到莫拉克再到COVID-19,人物也從流行歌、禁歌、南管唱到能劇,無一不是同志的有情世界。楊風可謂多聞,融會古今中外的哲思,故事隨性而至,情到濃時,舊詩、饒舌、民謠、佛典,皆可跨越文體的屏障互訴衷情,體現了愛本是無形。 名家推薦 昨夜微霜/風流月光──楊風同志小說《曾經》序 孫金君/橫越輪迴流轉,看盡彼岸花──楊風同志小說《曾經》序 林秀赫/男男殉道──楊風跨越半世紀的同性愛與私小說
「要成為偉大的領袖,經常需要一些運氣。」美國故總統尼克森說:「因為它需要三個要素的相互配合:偉大的人物、偉大的國家和偉大的事件。」 一七七二至一八一八年,華人公司在西婆羅洲發展獨立自治政權的黃金時代。羅芳伯正巧躬逢其盛。羅芳伯在那個時代中以不凡的知識和膽識,替自己塑造了英雄的生命。 蘭芳共和國,或稱蘭芳大總制共和國(一七七七年至一八八四年),是現代學者對海外華人在婆羅洲創立的一個社群或政權的稱號,該團體有時亦自稱「蘭芳公司」。
本書命名為《俗說醒語》,作者因見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一部《世說新語》,對於世人具有警示與典範作用,故效法其精神,取其諧音。 作者感於古籍、典故、詩詞、成語都出自學問道德至高的聖賢之人,諺語與俗話則也有出自較有敏銳感覺的販夫走卒,都能流傳並廣為人知,也都因具有深層的警世意義與價值,都值得後人謹記備忘。本書輯錄115條的華文與台灣俗話醒語,給數位時代成長的一代了解父祖輩年代的生命觀及生活哲學。 *封面影像故事 陳板攝〈生仁糖.仙人糖〉 生仁糖,客語又作「仙人糖」,又稱天公豆,整顆炒香花生外裹紅或色白色糖霜,是福建原鄉流傳的節慶應景甜食。農曆正月初九祭拜天公,生仁糖就是傳統供品之一,也成了過年必吃零嘴。
本書作為童書讀本,除了透過有趣的故事讓孩子認識客家傳統外,還有推廣客語的作用,所以除了插畫外,還有客語華文對照翻譯、四縣海陸拼音和錄音,方便閱讀者以各種角度學習。 本書結合了女媧補天與客家人的傳統節日——天穿日,以及愛物、惜福、現代環保意識的觀念,借女媧補天故事揭開客家天穿日由來的面紗。因此,作者以新的補天穿故事為《阿姆~阿姆~天又落下來囉!》這本新書寫下註腳。 作者張捷明素有「客家安徒生」之美稱,他曾於受訪時表示,寫給小孩子看的作品都是自己創作,屬於本土的內容,這次在《阿姆~阿姆~天又落下來囉!》這本書的第七單元「撞橫西片天个堵天楯」(撞倒西邊的撐天柱)裡頭,將台灣的蘭嶼、澎湖、龜山和琉球四座離島也攬進上古時光之中,就連玉皇大帝都住在中央山脈上面,真是「講天缺」(說神話)的能手。 古靈精怪的小男孩阿明愛吃年糕,吵著要吃剩下的半塊年糕,表現在本書哪些情節之中?聰明的阿明首先單刀直入,再來講理,甚至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高明手段,軟硬兼施,見縫插針,處處用心,阿明六度使出高明手段,媽媽招架得了嗎?最後到底他吃到媽媽收起來不讓吃的最後半塊年糕了嗎?
本書為【雲頂童年套書】第一輯。 這是作者今年出版的成長散文系列,一共三本,第一本《赤腳跋上雲頂高》、第二本《芎蕉大王》、第三本《幸福果》,都是描寫在山中成長的幸福童年,全部都用母語四縣腔客家話書寫,輔以華語翻譯,以增進友善閱讀。讓想一窺究竟的、想藉此學習客家話的、想閱讀百分百純客語感動的所有讀者,都能各取所需。 作者提到為何自己要寫這成長散文?因為作者前幾年初當祖父,想起祖父母都很疼惜,但一直到他們去世多年後,才發現不曾好好聽他們說自己的童年故事。因此作者想,至少自己童年就連結到他們當祖父母時,當看到孫輩的喜悅應當也和祖父母當年看作者一樣吧。因此寫這些除了可以讓孫輩理解深山童年怎麼過的,同時也是懷念祖父母疼惜的幸福時光。
本書為【雲頂童年套書】第二輯。 這是作者今年出版的成長散文系列,一共三本,第一本《赤腳跋上雲頂高》、第二本《芎蕉大王》、第三本《幸福果》,都是描寫在山中成長的幸福童年,全部都用母語四縣腔客家話書寫,輔以華語翻譯,以增進友善閱讀。讓想一窺究竟的、想藉此學習客家話的、想閱讀百分百純客語感動的所有讀者,都能各取所需。 作者提到為何自己要寫這成長散文?因為作者前幾年初當祖父,想起祖父母都很疼惜,但一直到他們去世多年後,才發現不曾好好聽他們說自己的童年故事。因此作者想,至少自己童年就連結到他們當祖父母時,當看到孫輩的喜悅應當也和祖父母當年看作者一樣吧。因此寫這些除了可以讓孫輩理解深山童年怎麼過的,同時也是懷念祖父母疼惜的幸福時光。
本書為【雲頂童年套書】第三輯。 這是作者今年出版的成長散文系列,一共三本,第一本《赤腳跋上雲頂高》、第二本《芎蕉大王》、第三本《幸福果》,都是描寫在山中成長的幸福童年,全部都用母語四縣腔客家話書寫,輔以華語翻譯,以增進友善閱讀。讓想一窺究竟的、想藉此學習客家話的、想閱讀百分百純客語感動的所有讀者,都能各取所需。 作者提到為何自己要寫這成長散文?因為作者前幾年初當祖父,想起祖父母都很疼惜,但一直到他們去世多年後,才發現不曾好好聽他們說自己的童年故事。因此作者想,至少自己童年就連結到他們當祖父母時,當看到孫輩的喜悅應當也和祖父母當年看作者一樣吧。因此寫這些除了可以讓孫輩理解深山童年怎麼過的,同時也是懷念祖父母疼惜的幸福時光。
【雲頂童年套書】為客家安徒生張捷明作品,手工精製書盒搭配上作者愛女竹芩畫作,書盒上描繪作者早期生活場域,客家庄風景饒富雅緻兼具純樸風格,亦不失童趣況味,父女再度聯手為苗栗客家寫下一頁歷史。這是作者今年出版的成長散文系列,一共三本,第一本《赤腳跋上雲頂高》、第二本《芎蕉大王》、第三本《幸福果》,都是描寫在山中成長的幸福童年,全部都用母語四縣腔客家話書寫,輔以華語翻譯,以增進友善閱讀。讓想一窺究竟的、想藉此學習客家話的、想閱讀百分百純客語感動的所有讀者,都能各取所需。作者提到為何自己要寫這成長散文?因為作者前幾年初當祖父,想起祖父母都很疼惜,但一直到他們去世多年後,才發現不曾好好聽他們說自己的童年故事。因此作者想,至少自己童年就連結到他們當祖父母時,當看到孫輩的喜悅應當也和祖父母當年看作者一樣吧。因此寫這些除了可以讓孫輩理解深山童年怎麼過的,同時也是懷念祖父母疼惜的幸福時光。
本書為作者在1998-2014年之間完成的多部劇本集結,包含舞台劇和電影劇本。其中,除了〈她她她和她〉因為是長篇劇本,缺乏人力和資金,所以未曾公演,其他劇本均已公演完成。《吉光片羽》在資金不足的狀況下,排除萬難,堅持拍攝製作,也成為作者的第一部短片作品。這些劇本的主題,多數圍繞在同志愛情這個議題上,兼及性別論述,在抒情的感性之下仍有理性的哲思。 作者以女性創作者的身份敏感於女性在社會及家庭中處境的角色的變化,他們能夠網羅的題材多樣且多變,文本中女性如何在傳統家庭和婚姻中建構自我和情慾的甦醒,以及個體在成長過程裡如何自省自己的身體、情慾與記憶的認同和失落,如何回歸到更深層更本質的自覺經過,都是我們企圖透過劇本去找出女性書寫的文學路線和女性角色的關照。女性主義批評多元化的訴求裡,我們企圖從自然化的父權觀念中把自己解放,而這些觀念包括文學與文學批評以及一種新的可能的戲劇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