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紀念五四運動一百週年和二○二○年的唐德剛教授百歲誕辰而特別出版。 編寫民國通史是唐教授的宏願,生前修訂的該書大綱曾列入「五四運動篇」,惜因晚年多病,未能如願完成。唐先生認為,一部中國近現代史是由現代化轉型運動的各個階段組成,五四新文化運動是其中的一大洪峰巨浪,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五四與歷來由政治活動家所推動的其他歷史階段有所不同,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到如今還一直是我們說不盡、道不完的話題。 唐德剛教授是歷史學家,也是文學家。本書正編收「唐文」二十四篇。唐先生以秉筆直書的立場,史家和行家的角度,深刻精闢的見解,亦荘亦諧、通俗易懂的絕妙文筆,概論五四新文化運動,為一代宗師胡適定位,檢討新文學的發展和困境,談述在傳統和現代之間的戲曲。 唐先生的詩詞和他的文章一樣,明白如話,幽默感人,而又充滿歷史感。本書附錄的詩詞鈔是「唐詩」的首次結集,共收舊體詩詞一六○首,新詩二十五首。 名人推薦 汪榮祖(中央大學歷史講座教授) 邱立本(亞洲週刊總編輯) 俞國基(自由時報前副社長) 馬家輝(香港城市大學助理教授) 梅振才(中華詩詞學會顧問) 章詒和(知名作家) 陳文茜(文茜的世界周報主持人) 陳永發(中研院院士) 溫洽溢(傳記文學副社長) ──感懷推薦
中國口述歷史的扛鼎之作 唐德剛經典名著嶄新再現 李宗仁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屈指可數的政治領袖和風雲人物,曾為桂系軍事首領,國民黨中央領導階層的重要成員,國民政府行憲後的第一任副總統,大陸淪陷前夕的代總統。讀歷史的人,縱使以成敗論英雄,對這樣一位不平凡的歷史製造者,也不能等閒視之。 一九五八年暮春,李宗仁寓居美國期間,應哥倫比亞大學之邀,在「東亞研究所‧中國口述歷史學部」襄贊下,親自口述了他三十餘年的仕宦生涯及所參預的軍國大事,由該校特派的研究員、華裔歷史學者唐德剛整理撰寫,遂成《李宗仁回憶錄》。 這本書是李宗仁不平凡的一生事業的全紀錄,又是李氏一生各階段心路歷程的最忠實的寫照。這本書也是唐德剛個人已出版的著作中,用功最深、費力最大、遭遇困難最多的一部有原始性的史書。自動議磋商到付梓發行歷時逾二十年。經作者近七載的苦心孤詣,合李氏「傳記」與「自傳」於一書,以中、英雙語撰成。 中文稿共七十二章,約六十萬言,完整保存了李宗仁在中國歷史上的真面目,並間接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政治內幕或軍事祕聞。對於了解和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中國口述歷史的扛鼎之作 唐德剛經典名著嶄新再現 李宗仁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屈指可數的政治領袖和風雲人物,曾為桂系軍事首領,國民黨中央領導階層的重要成員,國民政府行憲後的第一任副總統,大陸淪陷前夕的代總統。讀歷史的人,縱使以成敗論英雄,對這樣一位不平凡的歷史製造者,也不能等閒視之。 一九五八年暮春,李宗仁寓居美國期間,應哥倫比亞大學之邀,在「東亞研究所‧中國口述歷史學部」襄贊下,親自口述了他三十餘年的仕宦生涯及所參預的軍國大事,由該校特派的研究員、華裔歷史學者唐德剛整理撰寫,遂成《李宗仁回憶錄》。 這本書是李宗仁不平凡的一生事業的全紀錄,又是李氏一生各階段心路歷程的最忠實的寫照。這本書也是唐德剛個人已出版的著作中,用功最深、費力最大、遭遇困難最多的一部有原始性的史書。自動議磋商到付梓發行歷時逾二十年。經作者近七載的苦心孤詣,合李氏「傳記」與「自傳」於一書,以中、英雙語撰成。 中文稿共七十二章,約六十萬言,完整保存了李宗仁在中國歷史上的真面目,並間接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政治內幕或軍事祕聞。對於了解和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此書收錄有關史學與紅學的著作,都是作者平時意到筆隨,札記性的零星作品之彙積。雖沒有鮮明的系統,不過作者歷經數十年國仇家難的煎熬,和千百卷中西典籍的浸潤;半輩子教讀異邦、心懷故國的感慨,發而為文,自有發憤之作。作者認為,「文史不分」是傳統東、西方史學異曲同工之處,優秀的史學著作往往也是卓越的文學精品,主張史以文傳,避免僵硬執拗地治史,並強調社會科學的重要性。口述歷史是作者用功最勤的學術工作,而他對紅學也有極為深入的研究。胡菊人先生說:「讀唐德剛先生這些文章,感到像是讀歷史一樣,然而又不像是在讀歷史,卻是像觀劇一樣,慨作者唐德剛先生,寫歷史猶如重現人物和事件,使讀者讀來有如親身目擊。這是很不容易的,這種成就,來自於作者也喜歡文學,並且也曾從事文學創作……這本《史學與紅學》是學術著作,談的是重大的歷史事件,由於作者唐德剛的文筆有文學筆底,寫得靈活,因而讓讀者不忍停下來,這就是文學筆法的功勞。」
口述歷史是作者用功最勤、最為人稱道的一項工作,在完成胡適、李宗仁、顧維鈞等人的口述自傳時,作者和他們的關係也從「書緣」進到「人緣」,他曾自述「使我獲益最多,和了解『胡適』最深入的部分,還是胡公認為是”off the record”(紀錄以外)的那一部分了」,其中種種有情味的事情,亦可從本書中略窺一二。另外,作者也是寫序的行家,《胡適雜憶》一書原就是為《胡適口述自傳》寫的序,胡適的傳沒有給人們留下什麼深刻印象,可是那個序讀之令人銘記於心,久久難以忘懷。而應學生傅虹林之請,為出版的博士論文《張學良的政治生涯》所寫的序〈論三位一體的張學良將軍〉,將一位集「花花公子和政治家、軍事家」於一身的「張少帥」,寫得無比鮮活,其中關於張氏父子與西安事變的若干立論,仍是理解中國近現代史的重要參考資料。本書為作者有關傳記、書評諸類文章的彙編。作者以其夾議夾述的獨特文風,充滿比興,成語俚語甚或古奧的典故,隨手拈來,涉筆成趣,警句、格言、反諷、隱喻、俏皮話,層出不窮,使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海外有人譽之為「唐派文章」。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改朝換代總不免出現藩鎮割據現象,昔日的所謂藩鎮,就是近代的軍閥。從宏觀史學來看,軍閥割據是我國轉型期中一個偶然現象。唐德剛先生長期鑽研民國史,數十年如一日。其早期的著作主要是口述傳記,均為傳誦一時的經典之作。晚期作品則特別著重撰寫民國通史,氣魄恢宏,觀點獨到;而且極力打破繁瑣、枯燥的學院派傳統,以「唐派新腔」的散文下筆,幽默、流暢,亦莊亦諧,妙趣橫生,為兩岸千千萬萬的讀者所熱烈歡迎。唐氏故世之後,「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開始整理他留在紐約的手稿、論文、詩詞、書信等資料,首先把其中若干遺稿重新編譯,終使本書得以問世。全書分為「袁後中國」、「段祺瑞政權」與「外編:民國史軍閥篇餘緒」三部分,主要描繪袁世凱死後的政治亂象,闡述北洋軍閥和政客的爭權奪利,實力派段祺瑞脫穎而出,掌握大局的經過,綜論黎段府院之爭、參戰案、宣統復辟、孫中山南下成立護法政府等歷史問題,兼而探討桂系、奉系軍閥的興衰始末。作者抽絲剝繭,條分縷析,言人所未言,值得細讀。
本書是唐德剛教授《民國通史》系列「人民政府篇」第一分冊。毛澤東生前當國,前後凡二十八年(一九四九-一九七六),從完全正確,到完全錯誤,最後把八億人民,都整到家破人亡的絕境;古老民族也被他弄到了人相食,和亡國滅種的邊緣,自成五千年國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個特殊階段。何以毛公這樣一位雄才大略的歷史人物,弄成這樣一個「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地可笑的結局呢?關於毛氏晚年的失德,近年來大眾媒體上的評毛之論,都太看重於毛氏個人的行為了。歷史人物尤其是轉型期中的歷史人物的政治行為,不是不重要,但是其重要性亦有其極限。在治宏觀史學的社會科學家看來,一部中國近現代史原只是一部近代中國社會轉型史。毛澤東在中國近代轉型史中,原只是個轉型中期的民族領袖。他個人的個性、見識、修養、訓練和時代,都只能鑄造他做個轉型高潮中的秦始皇,而不能做個完成轉型的漢武帝。這就叫做形勢比人強。毛澤東自視為天生聖哲,其實他和你我一樣,也只是個渺小的脊椎動物,並不能扭轉他們唯物主義者曲不離口的所謂「客觀實在」啊!他是時勢所造的英雄;但是他這個蓋世英雄卻未能創造時勢。夫復何言?
晚清七十年 歷史是條長江大河,永遠向前流動。在歷史的潮流裡,「轉型期」是個瓶頸,是個三峽。近一個半世紀中國變亂的性質,就是兩千年一遇的「社會文化大轉型」的現象,其間死人如麻,痛苦至極。 不過不論時間長短,「歷史三峽」終必有通過之一日。從此揚帆直下,隨大江東去,進入海闊天空的太平之洋。……
小天堂 時至晚清,改朝換代的週期已屆,政府的統治大機器徹底鏽爛,社會也百病叢生。廣東洪秀全,一個典型「三家村」的土塾師,科場失意,轉以「拜上帝會」之名於廣西聚眾起義,企圖建立一個夢想中的「小天堂」。 一群狂熱信徒被逼上梁山,化宗教信仰為政治力量,終至釀成死人無數的「太平天國」大悲劇。……
枯木難成新枝 甲午戰爭,一場最具關鍵性的海上戰役,孤臣無力可回天,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它的勝負改寫了中國歷史。戊戌變法,一次注定要夭折的改革運動,小皇帝不敵老太后,維新政府無疾而終,它的結果預示了大清命運。 科技現代化與政治現代化雙重挫敗,第二次社會文化轉型前途漫漫。……
浩劫之起 義和團,亦民亦匪的保國群眾運動,從星星之火燒成燎原之勢,扶清不成,滅洋無功,上演一齣獸性大發的人間醜劇。八國聯軍,各懷鬼胎的國際武裝大拼盤,從護衛使館轉為進軍北京,姦擄焚殺,人頭滾滾,掀起一次世界文明史上的罕見浩劫。 雖有李鴻章巧手斡旋,瓜分之禍可免,喪權辱國難逃。……
細數浪花皆能人 袁世凱,集槍桿與政權、智慧和機運於一身,以區區七千人的「新建陸軍」,擠入大清帝國的政治心臟,呼風喚雨,舉足輕重。孫文,得風氣之先的華僑青年,立志救國的新知識分子,從興中會到同盟會,倡導革命,引領思潮。 兩個縱橫於體制內外的重要人物,共同終結了晚清的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