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實法探義》是由牛津大學聚集53位世界著名學者,以美國法為背景詮釋忠實法與理論之關鍵主題,學者們分別自發生忠實義務之法律,包括私法、公法與國際法等不同領域,探查其意涵及其源流與變化。根據此等探查,本書提供忠實法之關鍵概念與原則之綜合分析。本書各章探討界定「受託關係」之特徵,闡明此等關係所發生之獨特忠實義務,並確認違反忠實義務之救濟措施。本書也提供許多有關忠實法之比較觀點,此等觀點來自著名之法律歷史學家以及對世界各種法律制度具有深厚專業知識之學者。最後,本書藉由強調跨領域主題、確認持續存在之理論與實踐挑戰、探索如何透過實證分析、經濟學、哲學,以及心理學之跨學科見解,以厚植忠實法,為未來之忠實法與理論研究奠定基礎。本書內容之廣度與深度無與倫比,為此等重要法律領域之實務界人士、政策制定者、學者以及大學生提供寶貴資源。
證券詐欺一向是證券法的核心領域,而美國證券詐欺的規定與判決,也深刻影響此一領域的全球發展,包括台灣。本書挑選美國法二十世紀中葉以來,最具代表性的十五個案例,進行逐字翻譯。透過對案件事實及論證方式的細節提供,完整呈現詐欺概念在證券法領域之功能與可能性;同時展示在普通法與實定法拉扯的歷史下,美國證券法相關制度與政策思考之演進。藉此,希望能在更廣範圍上,重新協助台灣讀者去思考此一法領域發展軌跡的必然與偶然,以及法律論述的合理或有效方式。
本書作者團隊以2007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為借鏡,共同闡明一組建構金融監理之原理,為金融監理提供分析架構。鑒於金融體系是一個經濟體系,該團隊強調以經濟學理論理解金融體系監理之重要性,以合理化市場失靈之矯正。本書遂得本於實證分析,評估不同救濟策略之有效性,以期達成監理目標。金融體系也是一個動態體系,隨著全球商務演進之需求,以及科技進步之成果而持續變動。本書將此動態性納入其分析架構,包括由市場至消費者、銀行,以致於其等在複雜互動之空間中發展,抑且由於資金之全球流動,導致金融組織相互連結,形成全球金融體系,監理之趨勢乃由個體審慎監理邁向整體審慎監理。但監理體系本質上是一個法律體系,儘管支撐它的政策可能來自於經濟學理論,惟監理規範之內容係屬法律。法律人、監理者及市場行動者依法源瞭解監理體系。就財經法律人而言,本書與傳統文獻不同者,乃在於其藉由較高之視角通觀金融全局,從事總體而非個體分析,揆其目的並非在使讀者能對客戶之法律遵循提供意見,而是意在提供一套原理,讓讀者具備理解實質規範基礎之能力。本書一方面傳授理解法律問題或法律現象之金融知識,以提升讀者論證能力;他方面重視「法形成論」,探究例如契約、章程、備忘錄、議定書、國際協定等,以培養讀者之規劃能力。本書立足今日,設計明日之監理體系。其崇替時序,包舉一切,詮釋義理,體大思精。本基金會誠摯希望讀者不分政策制定者、金融家、監理者與學者,皆能窺其門徑,得其堂奧,以共同預防未來之金融危機。
牛津大學出版社鑒於公司治理在2007~2009年全球經濟危機所發揮之功能,已日漸獲得各國重視,為了提供研究學者、大學生、政策決定者及實務人士全面性資料,遂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教授Jeffery N. Gordon與德國漢堡大學教授Wolf-Georg Ringe共同領銜主編「公司法與公司治理」一書,於2018年出版。兩位主編充分認知公司治理涵蓋範圍廣泛,無法以單一本質描述,乃採切片方式,分別先由各個專家依不同面向分論,再借助「如何構成良好治理實踐」為箍鏈,將各切片緊箍為一體。讀者若單獨觀察各切片,得以見微知著,理解其骨髓肌理,若整體觀察,則可兼容並蓄,通盤瞭解全局。本基金會認為原著立足今日,放眼未來,思索並設計明日之公司法與公司治理機制,為了協助我國公司與公司治理早日與世界潮流接軌,進入國際體系,爰謹出版中文譯本,以供參考,冀望擴大學者與實務人士之專業知識與視野,期以豐富與茁壯我國公司法學。
牛津大學出版社鑒於公司治理在2007~2009年全球經濟危機所發揮之功能,已日漸獲得各國重視,為了提供研究學者、大學生、政策決定者及實務人士全面性資料,遂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教授Jeffery N. Gordon與德國漢堡大學教授Wolf-Georg Ringe共同領銜主編「公司法與公司治理」一書,於2018年出版。兩位主編充分認知公司治理涵蓋範圍廣泛,無法以單一本質描述,乃採切片方式,分別先由各個專家依不同面向分論,再借助「如何構成良好治理實踐」為箍鏈,將各切片緊箍為一體。讀者若單獨觀察各切片,得以見微知著,理解其骨髓肌理,若整體觀察,則可兼容並蓄,通盤瞭解全局。本基金會認為原著立足今日,放眼未來,思索並設計明日之公司法與公司治理機制,為了協助我國公司與公司治理早日與世界潮流接軌,進入國際體系,爰謹出版中文譯本,以供參考,冀望擴大學者與實務人士之專業知識與視野,期以豐富與茁壯我國公司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