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孟子一書,南未以前均列為子部﹔至朱熹乃以之語論語、大學、中庸和為四書,遂入經部而為十三經之一。今所傳者,共七篇,漢書藝文志則云十一篇,蓋和外書四篇而言之也。外書四篇為性善、辨文、說孝經、為正,已久逸。此其書之地位與篇幅之梗概也。至其來歷及其作者,則具見史記列傳。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朱子治家格言 朱子治家格言,又名「朱柏廬先生治家格言」。朱柏廬其所寫的治家格言,不講理論、不講教條,只是從日常生活各方面來教訓其子孫後代。 我國以前以農為主,所以特重以家族為中心的大家庭,而現今已進入工商社會,以前的大家庭逐漸消失了。但我們可以從此書中見到以前的文化和思想。那時,家族不僅是社會的中心,更是文化的中心。不僅須教訓子弟孝悌忠信的道理,同時還要傳授知識,告誡其子弟們對社會、國家、朋友應有的態度和責任。 此本家訓從日常生活到做人處世各方面,都有著深入淺出的道理,且具有實用的價值,所以能成為一本流傳很廣的書。讀過這本治家格言之後,將會帶給讀者很大的啟示,且受益匪淺。
唐詩 自三國、南北朝以來,漢民族歷經了三、四百年的流離紛亂,也因而長期地和其他民族融合、同化,外來的宗教、哲學、藝術以及物產,不斷地輸入中原,致使中原文化在物質和精神方面都受到了激盪,也得到啟發。使得繼起的唐朝開創出空前的盛世,散發充沛的民族生命力。 這個時期的文學發展,也呈現出豐富、多樣的色彩,諸如古文運動的興起,傳奇的盛行,變文的出現……等;而其中最令人注目,也最足以代表唐代文學的,自然是非「詩」莫屬。相對而言,唐朝亦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在形式方面,無論古體律絕,五言、七言,唐詩都是處於一個由完備而全盛的階段。 作者簡介 蘅塘退士 選輯
唐詩 自三國、南北朝以來,漢民族歷經了三、四百年的流離紛亂,也因而長期地和其他民族融合、同化,外來的宗教、哲學、藝術以及物產,不斷地輸入中原,致使中原文化在物質和精神方面都受到了激盪,也得到啟發。使得繼起的唐朝開創出空前的盛世,散發充沛的民族生命力。 這個時期的文學發展,也呈現出豐富、多樣的色彩,諸如古文運動的興起,傳奇的盛行,變文的出現……等;而其中最令人注目,也最足以代表唐代文學的,自然是非「詩」莫屬。相對而言,唐朝亦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在形式方面,無論古體律學,五言、七言,唐詩都是處於一個由完備而全盛的階段。 作者簡介 莊惠宜 註譯
詞曲欣賞 詞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式樣,從唐、五代發展到宋代,已盛極一時,詞人輩出,成就卓著,為我國文學的發展起著繼往開來的作用,因而人們往往驕傲地以「唐詩宋詞」並稱。 詞在宋代就如詩在唐代一樣,發展至登峰造極之勢,成為當代的文學代表,不論皇帝、嬪妃、皇宮大臣、將相,或是市井小民、僧侶、青樓女子...,皆能作詞,可見其興盛。 既然詞在宋代廣為世人所作,那麼可預見的是其內容題材之豐富與多元化,不僅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也揭露了朝廷政治的腐敗,描繪故國山河之壯麗,抒發愛國情操,描寫離愁別恨,漂泊異鄉之無奈,男女間的情愛等。將宋代的國家社會百態都用歌唱的方式,不論悲喜,表露無遺。 作者簡介 陳淑娟 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