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這部《語音學之旅》把作者四十多年來研究語言、教學語言的心得,經過逐步補充、逐步調整,也逐步更新內容,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語音學框架,希望把這些心得,和所有對語言現象有興趣的初學者分享。 語言是人們身邊最親近、最熟習的社會現象,語言無所不在,須臾不離,我們都沐浴在語言的海洋當中。語言的最表層就是語音,語音學的功能正是探索這些聲音,企圖揭開這些聲音的奧秘,研究這些聲音的組成,觀察怎麼運用我們的發音器官?思考怎麼為語音分類?不同地區,語音會產生哪些變化?這個地方和那個地方,彼此之間,同一個漢字的發音有什麼不同?這些種種,都是頗具趣味,值得深思的問題。 在本書中,我們一方面介紹了漢語各種方言的發音狀況,一方面也介紹了漢語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語音演化,讓讀者們可以在縱的方面、橫的方面都有機會更深入的瞭解自己的語言。 本書部分篇幅介紹了古代語音學的概念、專用術語,讀者有了這樣的基礎,不但在學習聲韻學、瞭解漢語的歷史上方便得多,同時也對古代文學的瞭解和賞析提供了更有效的途徑。
本書特色 這部《語音學之旅》把作者四十多年來研究語言、教學語言的心得,經過逐步補充、逐步調整,也逐步更新內容,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語音學框架,希望把這些心得,和所有對語言現象有興趣的初學者分享。 語言是人們身邊最親近、最熟習的社會現象,語言無所不在,須臾不離,我們都沐浴在語言的海洋當中。語言的最表層就是語音,語音學的功能正是探索這些聲音,企圖揭開這些聲音的奧秘,研究這些聲音的組成,觀察怎麼運用我們的發音器官?思考怎麼為語音分類?不同地區,語音會產生哪些變化?這個地方和那個地方,彼此之間,同一個漢字的發音有什麼不同?這些種種,都是頗具趣味,值得深思的問題。 在本書中,我們一方面介紹了漢語各種方言的發音狀況,一方面也介紹了漢語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語音演化,讓讀者們可以在縱的方面、橫的方面都有機會更深入的瞭解自己的語言。 本書部分篇幅介紹了古代語音學的概念、專用術語,讀者有了這樣的基礎,不但在學習聲韻學、瞭解漢語的歷史上方便得多,同時也對古代文學的瞭解和賞析提供了更有效的途徑。
本書特色 「小說」作為中國傳統文學中的一個重要文類,在明清時期創造了輝煌的發展成就,不管是長篇鉅構或是短幅小品都有令人驚豔讚嘆的傳世名作,這也將傳統文學推向了又一個高峰。然而到了清末隨著辛亥革命及民國肇建,不但皇權時代正式走入了歷史,傳統文化的各層面也因時代劇變受到激烈的挑戰。許多受到新思潮影響的人士開始吹出文學革命的號角,也使得當時的小說作品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了更新的風貌。對作家來說小說不僅是用來抒情言志的藝術作品,也是有志之士用來提倡社會革命、宣揚改革理念的最佳工具。因此,除了形式和語言的翻新,在內容和主題上也展現了具有時代特色的多元風貌,並反映了不同作家所關心的社會文化切面。雖然我們現在對於民國初年的政治和歷史,每位史家或有不同的評價,但當時自由開放的文化精神以及關懷現實的批判活力,不但是近代文明發展的一大成就,也是傳統社會邁向現代化的必經過程。為了讓各位讀者對於這個時代小說藝術成就有初步的瞭解,本書特別精選了當時五位知名作家的八篇代表作,讓大家可以透過作品來一窺他們的文學風格及理念。
一個語言,雖然是在同一個地區,同一個行業、年齡,還會產生一種各自不同的表現方式,這就是風格變體。每個人說話都有他自己的風格特色,或者表現在發音上,或者在用詞上,或者在造句上。文學作品也是一樣,每一個作家,他所使用的語言風格往往是他個人的,這種風格特色,會貫串在他的作品裡。探索這些風格特徵,無論是古代或現代,無論是口語或書面,無論是白話或文言,無論是文學作品或應用文體,這個學科就叫做「語言風格學」。語言風格學者就像方言學者的田野調查一樣,把一個陌生的語言變體,或者雖常用,卻習焉而不察的語言文本,其中的各種組成規律,有系統地說出來,把人們驅遣語言、運用語言的秘密揭發出來,這是一件充滿樂趣的探索工作。本書共分為十三章,前六章屬於總論,從語言風格學的定位、類型、分枝、歷史發展、功能、說到研究方法。後七章屬於分論,從《詩經》、佛經、唐詩、宋詞、元曲、《紅樓夢》、說到現代文學的語言風格。讀者閱讀時,這兩部分相輔相成,可以前後參照。每一章的最後,加上了「思考與討論」,提供讀者做進一步的融會與貫通。使讀者能夠更有效的掌握語言風格學的觀念與研究方法。
本書特色 ●著重學生對語文閱讀與書寫後之「應用」與「鑑賞」能力涵養 應用篇有五個單元,分別為:一、文字符號,二、書信電郵,三、履歷自傳,四、摘要心得,五、報導文學;鑑賞篇有五個單元,分別為:一、詩歌鑑賞,二、詞曲鑑賞,三、散文鑑賞,四、小說鑑賞,五、劇本鑑賞。各單元介紹基本知識,列舉經典作品,教師以多元教法引導鑑賞,讓學生除領會語文之美外,亦能從中體悟人道關懷,增進對生命的尊重與珍惜,並將這種力量內化為生活的熱情,此熱情得以統整文字、文學、社會應用、鑑賞等主題概念,並聯結成有意識的感情,有感情的底蘊,方是語文能力之涵養。 ●秉持語文乃溝通情意、表現技能、傳承文化首要媒介之理念創新教材 語文係一門專業知識,卻也是其他專業領域提昇的工具。語文教學應兼顧實用性、生活化、創意感與人文省思,從自身的生活歷練到群體生命歷程;從家族情感到國家情懷;透過閱讀、書寫、口語表達,探討經典作品作者思維、內容寓意,論辯時下議題多元面向,引導學生通透認知、浸潤情意、揮灑技能,令學生在語文的「真善美」中學習、成長。
本書特色 •課程設計多元、涵蓋六類領域 「自我探索」:認識自己、欣賞自己、尊重自己、發揮潛能。 「人間情愛」:與人溝通、和諧共處、尊重他人、關愛他人。 「在地書寫」:承續使命、關心社會、尊重生命、認識環境。 「美的素養」:藝術涵養、美感素養。 「人生哲學」:生命意義的搜索、人生目標的設定、終極關懷的省思。 「人格修養」:道德倫理、尊師重道、兄友弟恭。 •活化人文思想、美學素養 內容跨及古典與現代,六類前皆有導讀,方便引領學生進入該項領域文學精神內涵與思想內容,以及培養學生美學素養能力的建立。 •強化閱讀、鑑賞與寫作能力 本書除了語文基本能力的訓練,如何強化學生透過閱讀提升鑑賞寫作能力,亦是本書為通識教育課程設計的教學所需。 •設計問題、深化學習效果 本書承繼傳統與創新,並培養對傳統與現代文化的認同感,藉著問題深究與延伸閱讀的討論,期待對語文教育有更深的啟迪。
本書特色 一、本書的編寫,試圖打破傳統大學國文教材僅著眼作品的理解與賞析,力求考量多元學習與延展應用的契機。對於教材的選擇顧及方方面面的需求,以發揮多面向功能,達到文學的鑑賞與陶冶、語言的訓練與應用之造就與養成。 二、每個單元的選材,以教學指標作為依據,使相關的教材發揮文學性、語言性,以及閱讀與應用等需求。除了對經典或代表性的作家作品進行課前導讀,並添增「加料框」以及應用學習的「補帖」,以提示學習重點與要領。使教師在教學上便於利用從文學語言所萃取的原理原則,以點到面進行教學;也利於學生以簡馭繁,易於掌握要義,快速學習。 三、本書以個人多年致力大學中文教學的經驗為基礎,並在接受海內外大學演講分享教學所獲得的交流、檢視與肯定的歷練成果,試圖將教學特點反映在教材編寫上。因此,教材編寫層次乃根據教學次第,結合閱讀與應用能力的訓練;同時也一定程度反映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 四、本書有益於增進大學生中文能力的提升;並促進個人文言、白話閱讀能力以及語言相關應用能力的養成。
本書特色 本書選文,自先秦以至清代,凡六十六篇,依時代先後為序。選文標準有二:一為思想開新,一為情采動人;且都足為該作者及該時代之代表作。所以在選文方面,比起其他選本更能推陳出新。在讀者對象方面,不限於學生,只要高中程度以上的好學之士,都能靠它來自學求進;大學中文系、所的學生可以靠它來作進階的研究。 編者之所以有這個信心,是因為對每篇文章的解讀,都為讀者設身處地而作進階式的引領設計,依序為文本、注釋、題解、作者、鑑賞、輯評、延伸閱讀。前四項是基礎,後三項則是深層的指引。注釋和鑑賞二項,尤所費心。注釋釐清音義,務求精確簡明,如磅秤稱過。鑑賞引領讀者登階升堂,飽覽宮室之美;如登玉山之頂,迴首下望,岡巒起伏,溪水縈帶,脈絡自分矣。 學文章,是學習一切學問的基礎。編者深信,本書所選的文章,都是古今第一流的文章,應可高度引發讀者研讀的興趣;而透過編者的逐步引領,必可掌握文章的組織脈絡,深入了解文章的內容,及其弦外,從而深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熟讀本書的每一篇文章,必可打下雄厚的文學基礎,豐富生命的內涵。
中國古代小說的數量非常之多,內容豐富,題材駁雜,很難作精細詳盡的劃分,大抵上,神怪、言情、公案、俠義、歷史、社會這幾類題材所占分量最多,成就也最引人矚目。這六大類型,雖然未必能夠涵蓋所有古代小說的內容,但相信也是雖不中亦不遠矣的了。能夠確切掌握到這六大類型小說的源流、演變、發展特色,也就等於尋找到了進入中國古典小說的門徑,至於如何進一步窺其堂奧,以觀古典小說的宗廟之富、百官之美,就看讀者能否深造之而自得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