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狼為師;以狼為友 以狼性為經營、管理注入新的思維 曠世奇書《狼圖騰》橫空出世,市場上熱銷。狼群在草原上縱橫了幾千年,以自己桀驁不馴的品格,不屈不撓地搏鬥著,生存著,繁衍著,把可歌可泣的事蹟留給了蒼天,留給了茫茫的草原。從狼的身上,我們能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化作源源不盡的精神力量,為我們的人生和事業增添無限精彩。 對市場人士來說,狼的啟示作用就顯得更加明顯,也更加深刻。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深有感觸地說:「讀了《狼圖騰》,覺得狼的許多難以置信的戰法很值得借鑒。其一:不打無準備之仗,踩點、埋伏、攻擊、打圍、堵截,組織嚴密,很有章法。其二:最佳時機出擊,保存實力,麻痹對方,並在其最不易跑動時,突然出擊,置對方於死地。其三:最值得稱道的是戰鬥中的團隊精神,協同作戰,甚至不惜為了勝利粉身碎骨,以身殉職。商戰中這種對手最恐懼,也是最具殺傷力的。」 狼的智慧和謀略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從狼的一系列行動中,我們看到的是強者與智者的完美結合。學學狼的這些謀略,能使我們在市場競爭中獲益非淺。 也許有人不以為然,認為市場經營應該信譽至上,而狼過於狡詐、殘忍,是與「信譽第一、顧客至上」的宗旨格格不入的。其實這完全是一種誤解,慘烈的商戰與狼的生存競爭驚人地相似:在你死我活的生存競爭中,在「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市場角逐中,如果心存善念(此為婦人之仁),對競爭對手一昧地心慈手軟,那麼就會被對方毫不留情地吃掉,這已經被無數事實所證明,而且還將被新的事實不斷地證明著。 所以在開展商業活動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像狼一樣,做到快、狠、準。 另一方面,狼也是負責任、有親情的,狼對家族中的老弱病殘都是保護體恤,給予無微不至的照顧。剛烈、凶猛的品性與至善、至美的親情在狼身上得到了完美展現,比起我們身邊那些無所不用其極的奸商們不知要強上幾萬倍。 我們認為,學習狼的戰略、戰術,學習狼的精神、意識,對市場人士來說,就成了一門重要的必修功課。基於此,我們特意編寫了這本書,從狼王、狼士、狼智、狼勇、狼謀、狼策、狼術、狼計、狼斷、狼義、狼魂等方面入手,來闡述「狼」對市場競爭的現實意義,並透過商戰中一系列有代表性的經典案例,總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具體做法,希望能給市場中的朋友送去一些有益的參考。 狼有魂魄,人有精神,自強自立,開拓進取,就是狼之魂,就是人之神。 從狼道中悟出商道,從商道中把握住自己的成功之道,這是我們的由衷希望,也是把這本書奉獻給朋友們的最根本原因。如果真能達到這個目的,那麼我們的欣慰將是難以用語言來形容的。
狼的狡黠和智慧,狼的軍事才能,狼的頑強不屈的性格和尊嚴,狼的團隊精神和家族責任感……使狼成為草原民族的獸祖,宗師,戰神與楷模。 本書將狼的狼的狡黠和智慧,狼的軍事才能,狼的頑強不屈的性格和尊嚴,狼的團隊精神和家族責任感,與我們人類社會的強者進行對應,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人類的強者是怎樣從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就如同狼從激烈的草原競爭中脫穎而出一樣。 在我們的記憶中,人們對狼存在著許多誤解,然而面對現代公司發展中的困境,我們不得不用另一種眼光,來重新審視我們曾經視之為敵人的狼。狼群的個性及其組織結構讓我們發現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一個互相合作、紀律嚴明、彼此忠誠、善於溝通,積極上進的生存環境。我們從狼身上獲得了一種全新的啟示:在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裡,除了人類,還存在著一種擁有更高智慧的哲學—狼的哲學。向狼學習,向自遠古以來與人類並肩而行的朋友學習,這已經成為現代公司的必然追求。 競爭中不存在謙讓 無論是人的世界還是狼的世界,競爭都是殘酷的,有時甚至是你死我活的。在食物極其短缺的情況下,食物僅僅能滿足一隻狼的生存,那麼,素來講親情的狼這時候也就不再溫良恭儉讓了。 我們現在的社會就是一個競爭的社會,每個人的生存權力只有在競爭中去獲得。但是,我們中國人受傳統思想的束縛,總是存在著君子謙讓的習慣,這樣常常在激烈的商品競爭中失去機會。 這裡有一個笑話,但是能夠說明現代競爭機制的殘酷性。有這麼兩個好朋友,他們一起去森林散步,一切都很浪漫,他們邊走邊談論著人生,談論各自的理想,非常投機合緣。突然這時候,從樹林裡衝出來一隻大老虎,兩個人都想逃命。正當一個人拔腿要跑的時候,卻發現另一個人卻正在換跑鞋。他十分不理解,深感迷惑地說:「現在都什麼時候了,你還換什麼跑鞋呀?你這不是在耽誤時間嗎!就算你換上跑鞋也一樣跑不過老虎的!」 可是這個人邊換鞋邊回答道:「我為什麼要跑過老虎呢?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不會被老虎吃掉了!」 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競爭是無情的。無論平時是怎樣的好兄弟、好伙伴,一旦相互之間有了利益衝突,一切情面都會變得不堪一擊,再好的兄弟也會變成死對頭。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話:「商場無父子。」即使是父子,只要到了生意場上,就是競爭對手。如此激烈的競爭,我們怎能無動於衷呢?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競爭的本質和普遍規律。競爭的這種優勝劣汰的根本屬性使得它既是一種激勵機制,又是一種淘汰機制。作為激勵機制,它可以使勝利的人獲得競爭目標,需要得到滿足,受到世人的敬慕與輿論的讚揚。而作為淘汰機制,它則會使失敗的人失去競爭目標,需要得不到滿足,並且往往還會受到世人的輕視和輿論的嘲弄。可以說,正是在競爭的刺激和壓力之下,才迫使社會成員不斷進取,超越他人,最終融匯成社會進步的巨大洪流,推動人類社會不斷進步。因此,競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就可以被看做是社會進步之母,文明公平的競爭對於推動社會發展有著巨大的作用。 馬克思在談到競爭時就曾指出:「這是一個規律,這個規律一次又一次地把資產階級的生產甩出原先的軌道,並迫使資本加強勞動的生產力,因為它以前就加強過勞動的生產力;這個規律不讓資本有片刻的停息,老是在耳邊催促說:前進!前進!資本經濟正是在競爭機制的推動下飛速發展,使資產階級在不到兩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 中國這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也正充分說明了競爭對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力,市場經濟競爭機制的引入,使中國二十多年來的國民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 市場是最公正的法官、最沒有感情的裁判員。所有的競爭者均享有平等的機會,但競爭的結果卻只能是「擇優錄取」,「優勝劣汰」。 一位總經理曾經談過這樣一件事: 一次,他的公司招聘一名經理,有許多人前去應聘,他一眼就從應聘者中看中了一位年輕人。面試開始了,一個又一個的應聘者走進了他的辦公室,可是那個年輕人卻一直沒有露面。這位老總感到很奇怪,於是就讓他的秘書去瞭解一下情況。秘書回來報告說,那位年輕人遇到了同時來應聘的一些朋友和親戚,於是就讓他們先進來面試了。終於,那位年輕人進來—了,果然他顯示出了高於其他應聘者的能力,但最終這位經理總卻沒有錄用他。 當有人問他為什麼時,他說道:「雖然他有著超出其他人的才幹,但是最重要的是他缺乏競爭意識。他既然能把應聘的優先權讓給別人,那麼難保他不會把重要的商機讓給競爭對手。才能是可以培養的,而競爭意識則是內生的。我不能把自己的公司交給一個沒有競爭意識的人去管理。」 競爭意識正在逐漸成為衡量一個人能力的標準之一。正如這位老總說的,沒有競爭意識的人是不可能獲得成功的。看到這裡,你是否也應該停下來想一想這些問題:我是一個有競爭性的人嗎?我的競爭意識到底有多強? 要想在今天的激烈競爭中獲得自己的生存權,就必須改變傳統的觀念,大膽表現自己,積極表現自己,把機會抓在自己手裡。因為只有你自己獲得了生存,才能真正幫助你願意幫助的人。而競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真正有才能的人推上重要的位置,發揮聰明才智,給社會創造財富。如果做個謙謙君子,把機會讓給才能不如你的人,實際上就是對社會的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