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什麼? 愛又「意味」著什麼? 愛有可能嗎? 這種可能性又該作何理解? 這一困擾並吸引著古今哲人、詩人,以及神學家不斷探究的問題,由法國哲學家馬希翁在其《情愛現象學》中,以神學之闡發並展開的現象學描述,獲得了一種介於現象學與神學之間的解答。 本書作者即依循《情愛現象學》的思路,從愛與被愛之可能性或不可能性的問題意識出發,進行一場深刻的愛之思:既是一種關於愛的哲學思考,更是一種哲學在愛中的思考。 現象學與神學,在馬希翁超克形上學(或本體–神學)的宏大計劃中交織重疊,最後在愛的分析中爆發出巨大的張力,對現象學和神學的方法原則都構成了挑戰。 本書的〈導論〉清楚且有系統地說明了胡塞爾、海德格以及當代法國的現象學發展脈絡,並為馬希翁的思想進行定位;正文則是對《情愛現象學》作出詳細的文本探討,展現了如何透過現象學來把握愛這個神學議題,呈現出「現象學的神學轉向」,對「愛」作出徹底的分析。 本書收錄兩篇特別附錄: 〈再見?以馬忤斯路上〉:探討馬希翁對基督神學的定位以及相關的啟發; 〈寄望於再見的愛〉:探討馬希翁在《情愛現象學》中對上帝的提及。 本書特色: ● 詳盡且清晰的學術傳承脈絡說明 ● 展現以現象學探討神學的可能性 ● 對於「愛」提供更多的認識可能 好評推薦: 「十分樂見該書的出版問世,增進台灣學界對於『當代法國哲學的神學轉向』的認識。」——游淙祺,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 「以『愛』作為思想之可能性,向漢語學界展示了『現象學的神學轉向』的一個重要的範例之一項成果。」——曾慶豹,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政治權力是一種偽神聖權利,無須以神聖為其奠基且令人著迷又難以撕破! 近代世界的政治生態逐漸轉向威權主義、民族主義等民粹主義,不斷地挑戰昔日自由主義開放、寬容的價值,以致自由主義和民主似乎正經歷一種撕裂狀態,「主權」似乎成為神聖超越的法則創造者,成為另一宗教。 本書跳脫基督教神學及基督教世界觀的政治與神學的探討,著眼於現代自由主義當道的社會下,政治權力結構及其正當性的問題。 作者陳家富博士以義大利思想家阿甘本的政治思考為主軸,透過貫穿施米特-班雅明-陶伯斯的政治神學路線;追溯霍布斯和康托洛維茨的中世紀和現代政治的解魅與再魅之間的糾結;研究傅柯對現代管治術的分析配以神聖經世譜系學,說明政治神學是一種追操作中的神聖內核的學問,是追問現代社會權力的超越性根基和正當性的問題。政治神學並不關心神學之於政治領域的合法性,反倒要不斷檢視政治權力內部的神學論述,並試圖思考如何終斷政治和神聖之間的結連。 政治神學是思考神學與政治在相互分離中如何相互綑縛、如何在神聖權威與俗世政治權力糾結中拆解雙方的紐帶、如何在宗教象徵和符碼與政治操作的轉譯裡中斷兩者的過渡、如何在鋪天蓋地的主權暴力中尋找逃脫之路。 本書特色 • 循序漸進分析各大家政治神學 • 跳脫傳統基督宗教式的寫作 • 以紮實的文本解讀探討當今世界
請注意,人類社會正面臨一種前所未有的、持久和全面的僭政威脅的處境之中! 僭政作為一種借平民勢力、以僭越手段攫取的政權,其具有嚴重政治缺陷,其統治者僭主,顧名思義,是不以合法推選程式、未經議會授權、利用不當手段或非法手段(主要是「槍桿子」)的僭越方式攫取國家最高治權。 本書通過古典僭政與現代僭政之對比,透視現代僭主的政治品性與僭政的運行邏輯、探究背後的統禦法則與政治理念。 書中不僅使用古希臘大家所著之《歷史》、《國家篇》、《政治學》等史料,帶領讀者認識僭主與僭政的形成,更使用多齣二十世紀共產政權下的影劇作品,如《紅燈記》、《暴風驟雨》、《白毛女》等作為社會縮影,佐以馬基維利、韋伯等人的論證,來探討全新的現代僭政:現代僭政之所以與古典僭政不同,並非基於「政治的無知」,而是「理論的自覺」,其有固定的政治術語、意識形態與歷史的辯護。 經由古今的對比,更進一步帶出古代僭政也不一定是暴政,更非極權;而現代僭政一定是苛政,且是基於恐怖之上的暴政的警世思辯,僭主與僭政,不是僅存於西元前,而是成年累月的流傳進化至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