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阿城的代表作。李家同最愛的40本書之一阿城的三個中篇:棋王,樹王,孩子王,取材截然不同,可是,他所要表達的主題是相同的:人,是最重要的。稟性善良的人,關愛人群,沈默工作,永遠是社會的瑰寶。偏激的主義違反人性,也違反自然,產生了愚昧盲動的行為,也就成了無可彌補的災害。 阿城不只是一個說故事的小說家,實在是藉著小說來傳佈觀念的思想者。他的小說有些情節雖然近乎超現實的描述,卻緊緊地抓住現實嚴肅地透露出自己的人生哲學。 自「棋王」初刊於《上海文學》之後,海內外的刊物爭相轉載,評論蜂起,讚譽不絕,咸認為阿城的小說是新文學以來最傑出的作品。其文如雲煙浩渺,似幻而真,深刻精絕,其輕描淡寫中的諷世寄寓,尤令人沉吟悱惻。
本書原由『書林』出版,現在由大地取得授權,重新出版,經典好書不容錯過。 錢鍾書的代表作長篇小說「圍城」,是一部家喻戶曉的現代文學經典,不但奠定了他在文學創作的不朽地位,「圍城」更被譽為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最有趣且最用心經營的小說。 「圍城」的含義是:「城內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故事發生在1937年的夏天,方鴻漸到歐洲遊學四年後回到上海,住在已故未婚妻的家中,但因與女博士蘇文紈、大學生唐曉芙發生了情愛糾葛,所以受到丈母娘家人的冷淡。他戀愛失敗後,和原是蘇文紈的追求者趙辛楣成了好朋友,兩人接受內地大學的聘請。一路上歷經艱險,也發生了無數趣事。在學校任教期間,方鴻漸不自覺地捲入校園內個人恩怨的明爭暗鬥中,而與助教孫柔嘉的關係日趨親密更引起其他同事的嫉妒。趙辛楣離校從商之後,方鴻漸更被校方排斥。方鴻漸與孫柔嘉結婚回到上海,但倆人常因瑣事爭吵,終於導致無可避免的分手…. 「圍城」吸引人的地方除了通俗的主題之外,講的是一般人最有興趣的婚姻及知識圈內的各種「八卦」,而錢鍾書的機智和諷刺天分,透過文字的表達更是發揮到了極致。小說中的雙關語處處皆是,充滿黠慧的語言更是讓人拍案叫絕。 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楊絳
本書收集: 陳若曦………最後夜戲 王禎和………嫁妝ㄧ牛車 七等生………我愛黑眼珠 施叔青………約伯的末裔 黃春明………看海的日子 楊青矗………冤家 銀正雄………返鄉
本書收集: 陳若曦………最後夜戲 王禎和………嫁妝ㄧ牛車 七等生………我愛黑眼珠 施叔青………約伯的末裔 黃春明………看海的日子 楊青矗………冤家 銀正雄………返鄉
隔將近二十年,「悲歡歲月」重新印行,改了書名,只因經歷數千上個日子,「禾埕上的琴聲」依舊縈繞心中耳際。 是父親的琴聲歌聲、母親的吟哦,陪伴我們走過無數個有淚水、有歡笑的歲月,無為、無求、散淡,這樣的雙親是少有的,卻給予我們豐富而廣闊的空間。 沒有任何壓力,像小草、像原野上的林木,自在的生長;而父母深厚的人文藝術修養,也自自然然的投影在我們身上。 如果有來生,願意再生為父母親的孩子,在琴聲中,在熒熒燈火下,在田園裡,在那幾週一輪溉的溪水淙淙聲,走過辛酸又甜美的童年、少年、青壯年! 「禾埕上的琴聲」是永不休止的行板。
《黃絨虎與西門町》是作家水晶先生千禧年推出的一個小說散文合集。作為書名的中篇小說《黃絨虎》曾於中華日報副刊連載。另一佔用書名的九千字大型散文《西門町飯舖及其它》曾披露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書中大部份的篇章(無論長短)均曾見載於台北各報。另《小妹妹黎明暉》一文,曾同時刊載於人間副刊、香港大成雜誌:又《白光與上海影壇》一文曾經大陸萬象雜誌轉載。 水晶的作品頗喜舞文弄墨(玩弄字眼),其中「嘲弄性」與「潛台詞」尤多,後代主義文藝批評家盛稱之「跨文本特性」(Inter-texuality)在水晶的筆下亦屬常見。唯《黃絨虎》可作自傳性的作品來閱讀,而散文《記二姊》據作者自陳,亦是自傳體的作品。 在自傳性文藝作品於歐美重新回歸主流的今日,水晶的這本小說散文合集,無獨有偶與主流趨勢走向合上節拍,同步起舞應是文壇的一場「偶然的收穫」(a ramdom harvest)。
香港之秋 香港之秋和別的三季不同,就在晴爽一點上。我覺得這裡的夏季太長,熱倒不頂難受,溼卻溼得人都「粘肌骨疊」的,差不多有半年之久;彷彿陰曆年一過,就是夏了。 夾在當中的春天就像要人赴宴,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至於冬天,陰溼的時候似乎多於晴寒,氣溫並不太低,卻很冷。 而秋呢,一陣乾風吹走了溼,吹去了暑,還吹散了天空飄不盡的雲。 作者簡介 思果 是著名的散文兼翻譯家,曾榮獲中山文藝獎,他的文章親切溫煦,樸直自然,並富有濃厚的人情味,令人不忍釋手。
評論文集 「張愛玲的小說藝術」是一本評論文集。 水晶先生費時三載才完成這本書,評論是以張女士早年的短篇小說為主,長篇小說「半生緣」因為是改寫自四十年代晚期的作品,所以也包括在內。 「秧歌」、「赤地之戀」是張愛玲蛻變風格的作品,本書沒有論到。 夏志清先生在本書的序文中說:「水晶的新著可說是本示範的文藝評估,他研究的對象又是這樣一位重要的作家,二者相得益彰,應該值得每個愛好文藝讀者的注意。」 作者簡介 水晶先生 台大外文系畢業,現居美國,著有「青色的蚱蜢」「拋磚記」和「鐘」。 水晶是受過嚴格訓練的批訐家,但他絕不賣弄學問,也不寫學院體一般人不耐讀的文章,儘管他討論的是「神話結構」、「意象」、「象徵」之類西洋學院批評家最愛討論的題目。 他的文評,同他的散文、書信一樣總是清新可讀,而且引用了不少詩詞名句,說理時也盡可能多用意象、暗喻,給人一個華麗的印象。
評論文集 「張愛玲的小說藝術」是一本評論文集。 水晶先生費時三載才完成這本書,評論是以張女士早年的短篇小說為主,長篇小說「半生緣」因為是改寫自四十年代晚期的作品,所以也包括在內。 「秧歌」、「赤地之戀」是張愛玲蛻變風格的作品,本書沒有論到。 夏志清先生在本書的序文中說:「水晶的新著可說是本示範的文藝評估,他研究的對象又是這樣一位重要的作家,二者相得益彰,應該值得每個愛好文藝讀者的注意。」 作者簡介 水晶先生 台大外文系畢業,現居美國,著有「青色的蚱蜢」「拋磚記」和「鐘」。 水晶是受過嚴格訓練的批訐家,但他絕不賣弄學問,也不寫學院體一般人不耐讀的文章,儘管他討論的是「神話結構」、「意象」、「象徵」之類西洋學院批評家最愛討論的題目。 他的文評,同他的散文、書信一樣總是清新可讀,而且引用了不少詩詞名句,說理時也盡可能多用意象、暗喻,給人一個華麗的印象。
笑談古今 一個人一生要走那條路,事先誰也不知道,包括當事人自己。可是,冥冥之中似乎又早注定了,那條路就是他無怨無悔該走的路。等到路清楚第浮現在面前,以走完大半時。再回首細細思量,才知道為什麼會走這條路,早有蛛絲馬跡可尋,只是當時自己不知道罷了。 史書浩瀚如海,今人的腳步那麼匆忙,哪有時間細細品味,涵泳其間呢?可是不讀歷史,今人又會錯過了許多古人可貴經驗,許多別人用生命用鮮血寫下來的教訓,那是多大的損失呢?其實每一個動人的歷史故事都像一粒晶瑩剔透、閃閃發光的珍珠,將一則則相關的歷史故事以幽默詼諧的手法,用一個主題作線索,串成美麗的珍珠項鍊。 作者介紹 殷登國 1950年生於台北,台灣歷史研究所畢業,曾任職於漢聲雜誌社及台視文化公司,並兼職寫作,有民俗掌故、歷史人物傳記、新聞評述著作五十餘冊出版。 興趣廣泛,尤精飲饡、擅刻葉、好藏書,以閱讀消閒、飲酒自適、慢跑健身。
飛翔的姿勢 當時想要寫一本長篇小說,關於愛情和青春--暫時忘掉文學,忘掉時下流行的情慾、同志、女性主義、後現代等等,就寫一本好看的愛情小說--這是《在月光下飛翔》的寫作動機。 這篇小說的原題是《出走》,擱置了一段時間,我甚至考慮是不是應該把他藏起來?因為自己關注的焦點已經無法克制的轉移到一些女性的議題之上,這時候回頭出版一本愛情小說有一點難為情啊。 但是我驀然發現,即使到了可以寫「當我年輕時」的年紀,對於愛情這件事,還是念茲在茲的啊!愛情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它是一種意識行為嗎?我不是仍然在思索和懷疑嗎?於是當很年輕的作家張清志先生告訴我他很喜歡這篇小說時,我比較不覺得那麼難為情了!於是我鼓起勇氣重新面對他,並且賦予新的名字--愛情應該是一種飛翔的姿勢。 作者簡介 宇文正,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本書為作者的第一本長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