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元敏教授集結三十年研究之大作 中國經學史上的磅礡巨獻 本書充分體現經學方面的嶄新見解 釐清漢經學上的許多學術迷團 中國經學,自孔子創始, 迄今已兩千六百年,為中國學術之骨幹, 而「漢經學史」承先啟後,大家輩出, 更是中國經學史中最重要的時代。 漢武帝實行董仲舒所倡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立五經博士,增設弟子員,漢代儒生們即以傳習、解釋五經為主業,自此經學日益興盛。漢朝也是經學最為昌盛的時代,朝野內外誦讀經書蔚然成風;儒生通過自身實踐,並藉以官學私學教育,把經學思想深深地植入在普通民眾之中。 本書詳述自秦季漢初,至東漢末年建安時期,四百二十二年經學的歷史,舉凡朝廷經學方略、郡國經學教育、歷朝經學大家之學說、經學家授徒講論撰著、今古文學派之爭……等,可說是全面涵蓋,由微至顯,顯甚而衰。皆論述其事之始末,辨析其隆替之軌跡。 程元敏教授有感於目前所見漢經學史之專書,纂輯成編,碎義難免,因此致力以三十年研究之成果成就此漢經學史之全史,希冀對於揅經識史通學者有所裨益。
關鍵特色 ★杜保瑞教授繼《北宋儒學》、《南宋儒學》、《中國哲學方法論》後,學術生涯成熟期的著作。 ★重新評斷「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哲學主張,創建新批判與反思。 牟宗三先生作為「新儒家」的代表人物, 在過去五十年間,他的哲學與思想, 幾可說是所有中國哲學研究者, 皆不斷嘗試攻堅的一座大山。 牟宗三對當代中國哲學的貢獻,在於創造出一套二十世紀最龐大並抽象細密的中國哲學理論體系,並以其思辨力道之深邃奇詭而令人注目;他提出了分辨中西哲學特質的觀點,也提出了詮釋儒釋道三教異同的哲學觀點,在他的努力創造下,儒家哲學成為古今中外最圓滿完美的哲學體系。 本書是作者過去三十年來學術工作的重要研究成果,也是不斷與牟宗三先生對話的過程。不僅止於弘揚牟宗三的哲學思想,更積極地與其著作體系對辯,一方面試圖在文本詮釋上與牟宗三先生切磋琢磨,二方面則嘗試指出牟宗三先生在方法論的解釋模型上可以更加完善之處。 總的來說,本書乃是作者對於牟宗三哲學從學習、模仿、接收到質疑、挑戰、揚棄的過程,也是從牟宗三哲學吸收養分以滋養成長,到獨立思考進而嘗試辯難否定的結果。
美國大眾傳播對美國民主政治發展的影響,被譽為是「第四權」,以監督權力的腐敗為己任,並自許是「天生的反對黨」,貢獻重大。由於媒體影響力大,美國對大眾傳播之專業的要求相對亦高,對新聞自律與新聞倫理道德方面亦有甚高標準,以期「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同時落實。 所以,論述美國的大眾傳播有幾個特點是不能忽略的: 一、法律保護: 美國憲法第一條修正案:「國會不得制訂關於下列事項的法律,確立國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剝奪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剝奪人民和平集會和向政府請願的權利。」這條法律雖不足百字,但一百多年來一直被美國新聞廣泛而成為一張有效的保護傘。 二、媒體監督政府: 媒體監督政府,在美國是天經地義的事,他們深信政治學的一句名言:「絕對的權利造成絕對的腐敗」。所以政府受選民之所託,執行政務,必須有第四權監督行政、立法、司法三權。 本書特色 ★以作者在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與文化大學中美關係研究所,所開設的「美國大眾傳播」一課為藍本, ★記述美國各主要媒體歷史沿革與其發展概況,兼及對新聞教育的發展歷程。 ★大眾傳播學系必備的教科書(最新增修本)。
美國大眾傳播對美國民主政治發展的影響,被譽為是「第四權」,以監督權力的腐敗為己任,並自許是「天生的反對黨」,貢獻重大。由於媒體影響力大,美國對大眾傳播之專業的要求相對亦高,對新聞自律與新聞倫理道德方面亦有甚高標準,以期「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同時落實。 所以,論述美國的大眾傳播有幾個特點是不能忽略的: 一、法律保護: 美國憲法第一條修正案:「國會不得制訂關於下列事項的法律,確立國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剝奪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剝奪人民和平集會和向政府請願的權利。」這條法律雖不足百字,但一百多年來一直被美國新聞廣泛而成為一張有效的保護傘。 二、媒體監督政府: 媒體監督政府,在美國是天經地義的事,他們深信政治學的一句名言:「絕對的權利造成絕對的腐敗」。所以政府受選民之所託,執行政務,必須有第四權監督行政、立法、司法三權。 本書特色 ★以作者在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與文化大學中美關係研究所,所開設的「美國大眾傳播」一課為藍本, ★記述美國各主要媒體歷史沿革與其發展概況,兼及對新聞教育的發展歷程。 ★大眾傳播學系必備的教科書(最新增修本)。
孫中山主張五權分立的「總統制」,總統直接民選,並建構一個「民主廉能政府」,主張總統是有實權的國家元首。作者認為,我國政制如採類似法國的「半總統制」,並不違反孫中山政府論之本義。五權分立的要旨在保障監察制度的超然,文官制度的中立及司法獨立。但如果行政權介入司法審判,如果監察委員、考試委員與大法官的產生皆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則一旦總統與國會多數黨是同一政黨時,就可能變成「一黨獨裁」,完全失去「五權分立」的意義。而考監制度之超然中立,即在杜倖進於前,復有以懲溺職於後,防止行政權的濫用。此外,孫中山也強調「地方自治」的重要性。本書特色★以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演講為基本骨架,並加上《孫文學說》、《國父全集》等相關言論著作,整理出的教科書性質書籍。★以政治學研究法長期分析,區分為政黨論、政權論、政府論三篇,此為第三冊。
本研究提供天下篇這一把金鑰—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可以開啟漆園的神奇世界,更可據以盱衡道家者流的原始與要終。再者,推斷天下篇初稿 乃莊周晚年所完成,並非荀卿「序列著數萬言」,後來闌入莊書成為「天下篇」者,按荀子著書態度之嫉濁激憤,究竟與莊子天下篇之「莊語」迥異其趣。 另外,再論天下篇所傳正是道家的思想,毋庸置疑;而「惠施多方」以下是否屬天下篇問題,但須質之二事,便可迎刃而解。一則,惠施的方法論,乃百家學術 共享的資源,名學自然成為當時的顯學;再則,揆諸史乘(如國策﹑呂覽),知惠施忠君輔政,愛惜民力與官費,以至懷抱氾愛萬物的高度理想,莫非與古道術「以 仁為恩」相毗鄰﹖此所以天下篇以惠施作結,其章法佈局,更見深閎矣。 最後,揭示天下篇影響後世至深且鉅者,舉其犖犖大端,則莫先乎「內聖外王之道」此一名義。蓋中國之一切學術,一切思想,稽考前言往行,大率歸本內聖外王而取精用宏。 本書特色 ★天下篇屬《莊子‧雜篇》,為《莊子》最後一篇,旨在評論先秦諸子的哲學思想,同時也是瞭解先秦思想及歷史的參考資料。 ★本文研究對象是百家爭鳴前,也就是道術尚未為天下分裂的較早時期,是瞭解我國哲學思想重心及其基本關懷的重要作品。 ★莊子天下篇本是一部南華真經的具體而微,同時也是一幅先秦學術、百家思想發榮滋長的卷軸,一派百川灌河的瓌瑋氣象。
本研究提供天下篇這一把金鑰—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可以開啟漆園的神奇世界,更可據以盱衡道家者流的原始與要終。再者,推斷天下篇初稿 乃莊周晚年所完成,並非荀卿「序列著數萬言」,後來闌入莊書成為「天下篇」者,按荀子著書態度之嫉濁激憤,究竟與莊子天下篇之「莊語」迥異其趣。 另外,再論天下篇所傳正是道家的思想,毋庸置疑;而「惠施多方」以下是否屬天下篇問題,但須質之二事,便可迎刃而解。一則,惠施的方法論,乃百家學術 共享的資源,名學自然成為當時的顯學;再則,揆諸史乘(如國策﹑呂覽),知惠施忠君輔政,愛惜民力與官費,以至懷抱氾愛萬物的高度理想,莫非與古道術「以 仁為恩」相毗鄰﹖此所以天下篇以惠施作結,其章法佈局,更見深閎矣。 最後,揭示天下篇影響後世至深且鉅者,舉其犖犖大端,則莫先乎「內聖外王之道」此一名義。蓋中國之一切學術,一切思想,稽考前言往行,大率歸本內聖外王而取精用宏。 本書特色 ★天下篇屬《莊子‧雜篇》,為《莊子》最後一篇,旨在評論先秦諸子的哲學思想,同時也是瞭解先秦思想及歷史的參考資料。 ★本文研究對象是百家爭鳴前,也就是道術尚未為天下分裂的較早時期,是瞭解我國哲學思想重心及其基本關懷的重要作品。 ★莊子天下篇本是一部南華真經的具體而微,同時也是一幅先秦學術、百家思想發榮滋長的卷軸,一派百川灌河的瓌瑋氣象。
孫中山主張五權分立的「總統制」,總統直接民選,並建構一個「民主廉能政府」,主張總統是有實權的國家元首。作者認為,我國政制如採類似法國的「半總統制」,並不違反孫中山政府論之本義。五權分立的要旨在保障監察制度的超然,文官制度的中立及司法獨立。但如果行政權介入司法審判,如果監察委員、考試委員與大法官的產生皆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則一旦總統與國會多數黨是同一政黨時,就可能變成「一黨獨裁」,完全失去「五權分立」的意義。而考監制度之超然中立,即在杜倖進於前,復有以懲溺職於後,防止行政權的濫用。此外,孫中山也強調「地方自治」的重要性。本書特色★以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演講為基本骨架,並加上《孫文學說》、《國父全集》等相關言論著作,整理出的教科書性質書籍。★以政治學研究法長期分析,區分為政黨論、政權論、政府論三篇,此為第三冊。
孫中山先生所謂「政權」即是「政治主權」,這與「法律主權」是相對的,其實就是人民的「參政權」,他要使人民普遍擁有直接行使四種參政權(選舉、罷免、創制、複決)的機會,讓人民當國家的主人,才算是真正的民主國家。舉凡政府的組成,政策的施行,要基於人民的同意。如果制定「公民投票法」,卻又設計阻撓人民公投的「審議委員會」,這是假民主。 孫中山主張實施「直接民權」,強調「主權在民」的重要,蓋為避免國內戰爭,預防政府專制腐化,以順應世界潮流。過去中國常發生內戰,造成人民顛沛流離的痛苦,破壞許多文化遺產,少有建設,實因大家爭做皇帝,亦即爭國家領導權,這種野心家代代不絕。孫中山提倡「主權在民」,即在避免野心家爭「皇帝」時造成災難。 本書特色 ★以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演講為基本骨架,並加上《孫文學說》、《國父全集》等相關言論著作,整理出的教科書性質書籍。作者長期系列研究, ★以政治學研究法長期分析,區分為政黨論、政權論、政府論三篇,此為第二冊。
孫中山先生所謂「政權」即是「政治主權」,這與「法律主權」是相對的,其實就是人民的「參政權」,他要使人民普遍擁有直接行使四種參政權(選舉、罷免、創制、複決)的機會,讓人民當國家的主人,才算是真正的民主國家。舉凡政府的組成,政策的施行,要基於人民的同意。如果制定「公民投票法」,卻又設計阻撓人民公投的「審議委員會」,這是假民主。 孫中山主張實施「直接民權」,強調「主權在民」的重要,蓋為避免國內戰爭,預防政府專制腐化,以順應世界潮流。過去中國常發生內戰,造成人民顛沛流離的痛苦,破壞許多文化遺產,少有建設,實因大家爭做皇帝,亦即爭國家領導權,這種野心家代代不絕。孫中山提倡「主權在民」,即在避免野心家爭「皇帝」時造成災難。 本書特色 ★以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演講為基本骨架,並加上《孫文學說》、《國父全集》等相關言論著作,整理出的教科書性質書籍。作者長期系列研究, ★以政治學研究法長期分析,區分為政黨論、政權論、政府論三篇,此為第二冊。
在歷經數次修憲後,的確我國政府體制雖已轉變為雙首長制或半總統制,總統在憲政上所扮演之角色,大多數民意也都傾向期望一個權能兼備的總統制。因此,當前我國的總統在憲政體制與實際政治運作中,除了要遵守雙首長制的憲法規定,更需發揮溝通協調與領導能力,去說服其所帶領之執政團隊有效貫徹總統的治國理念與政綱政策,並體察民主政治就是民意政治,亦是政黨政治之真諦,做好與國會議員與在野黨的政策說明。 本書研究之重點乃是從我國總統之地位、職權、產生方式,以及總統與行政院等機關間之關係,以歷史途徑及比較方法對我國當前憲政體制做一次全面性的剖析與檢視,也就是從憲政原理透視我國憲政體制變遷的歷程,剖析國家元首與國人對憲法之認知與憲政實踐,以及針對總統之職務在憲法及相關法律應然面及實然面之符合度及差異性,作一具體深入之探微,並且對若干爭議性之課題提出改進之道。諸如府院權責是否釐清、總統是否有責無權或有權無責、總統是否對行政院所屬的部會逾越憲政規範而直接指揮?總統對行政院所提請任命之各部會首長以及政務委員之任命所發揮之影響力如何?有關總統職權究竟採法定職權說或實質影響說、總統所負的政治責任與法律責任之界限如何?總統在政黨政治的運作中所扮演之角色與功能如何?亦就是希望透過對於中央政府體制的研究與發現,以就教於國人,凝聚提升優質憲政文化之共識,同心協力共同思考一個長治久安的憲政體制之改革方向,落實權力分立與制衡之憲政運作效果,為國家的永續發展與人民的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的幸福生活,開創一個更為美好的新境界。
在歷經數次修憲後,的確我國政府體制雖已轉變為雙首長制或半總統制,總統在憲政上所扮演之角色,大多數民意也都傾向期望一個權能兼備的總統制。因此,當前我國的總統在憲政體制與實際政治運作中,除了要遵守雙首長制的憲法規定,更需發揮溝通協調與領導能力,去說服其所帶領之執政團隊有效貫徹總統的治國理念與政綱政策,並體察民主政治就是民意政治,亦是政黨政治之真諦,做好與國會議員與在野黨的政策說明。 本書研究之重點乃是從我國總統之地位、職權、產生方式,以及總統與行政院等機關間之關係,以歷史途徑及比較方法對我國當前憲政體制做一次全面性的剖析與檢視,也就是從憲政原理透視我國憲政體制變遷的歷程,剖析國家元首與國人對憲法之認知與憲政實踐,以及針對總統之職務在憲法及相關法律應然面及實然面之符合度及差異性,作一具體深入之探微,並且對若干爭議性之課題提出改進之道。諸如府院權責是否釐清、總統是否有責無權或有權無責、總統是否對行政院所屬的部會逾越憲政規範而直接指揮?總統對行政院所提請任命之各部會首長以及政務委員之任命所發揮之影響力如何?有關總統職權究竟採法定職權說或實質影響說、總統所負的政治責任與法律責任之界限如何?總統在政黨政治的運作中所扮演之角色與功能如何?亦就是希望透過對於中央政府體制的研究與發現,以就教於國人,凝聚提升優質憲政文化之共識,同心協力共同思考一個長治久安的憲政體制之改革方向,落實權力分立與制衡之憲政運作效果,為國家的永續發展與人民的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的幸福生活,開創一個更為美好的新境界。
本書深入地總結二十世紀當代中國哲學家們對中國哲學研究的方法論觀念,提出一套改良的系統,以「宇宙論、本體論、工夫論、境界論」的四方架構,作為中國哲學的「解釋體系」,解消了當代中國哲學界對「中國有沒有哲學?」以及「中國哲學是不是哲學?」甚至「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問題?」等等的討論,明確地提出一套方法論系統,作為傳統中國哲學進行文本詮釋時之使用工具,這一套工具,將明確地使中國哲學在當代的討論,既可免於持「否定中國哲學有哲學性之見者」的不具哲學性的批評,又可免於持「純粹西方哲學研究方法以研究中國哲學者」的不具中國哲學特色的批評。這套工具將可以使學者藉以一方面深入傳統進行哲學史的地毯性研究,另方面將可以轉出讓中國哲學現代化、國際化、以及哲學化的全面研究成果。本書共分十一章,詳細反省以下諸問題:中國哲學的特質、當代中國哲學的研究成果、儒釋道三家的研究方法及現況、與西方哲學問題意識的比較,並從而建構了以下理論系統:通用於儒釋道三教的解釋架構、作為哲學史研究的方法論工具、反對重返國學研究的哲學研究之路、哲學基本問題研究法、對概念範疇研究之路的批判、接受所有研究方法的開放性中國哲學研究觀念。本書特色★ 公開反省及改造馮友蘭、方東美、牟宗三、勞思光等當代哲學家所提出的中國哲學方法論。★ 公開提出一套放諸四海皆可使用的中國哲學研究方法,與總結二十世紀又開創二十一世紀的當代中國哲學方法論。
中華氣象史不但是中國科技史的一部分,而且也是中國一部重要的文化遺棄,在世界氣象史上也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國人不可不加以重視。 本書將中國殷商以來,各朝代的氣象學術和氣象學思想加以考證、解釋和評述,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的降水理論以及其他氣象學思想、氣象觀測儀器和觀測工具發明的經過、天氣預報方法的演進、中國先民對各種天氣現象的認識等等,內容豐富。本書為國內第一本氣象學史專書,可供研究中國科技史以及氣象學史者參考。本書特色 ★國內第一本氣象學史專書! ★本書曾獲1981年文復會中正優良著作獎和臺北市中正優良著作獎。
中華氣象史不但是中國科技史的一部分,而且也是中國一部重要的文化遺棄,在世界氣象史上也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國人不可不加以重視。 本書將中國殷商以來,各朝代的氣象學術和氣象學思想加以考證、解釋和評述,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的降水理論以及其他氣象學思想、氣象觀測儀器和觀測工具發明的經過、天氣預報方法的演進、中國先民對各種天氣現象的認識等等,內容豐富。本書為國內第一本氣象學史專書,可供研究中國科技史以及氣象學史者參考。本書特色 ★國內第一本氣象學史專書! ★本書曾獲1981年文復會中正優良著作獎和臺北市中正優良著作獎。
邇近石油價格居高不下,地球的暖化引發強烈的「減碳」呼聲,使沉寂一段時期的核能發電再度引起世人的矚目,故目前被稱為核子復興(nuclear renaissance),可媲美公元1453年後的歐洲文藝復興時代,修訂《原子能辭典》正是適逢其時。修訂版仍以原來版本為藍本,輔以近30年來筆者曾參與編纂的辭書,尤其是2000年編纂的兩岸核能科技名詞對照一書,並更名為《核能辭典》。《核能辭典》內容包括下列9項目:1.核子物理與核子化學、2.放射性核種、3.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4.核分裂反應器、5.核子燃料與核子燃料循環、6.核子儀器儀表、7.核子物料管制、8.放射性廢棄物管理、9.法規。本辭典為核能工具書,可供大專院校理工科系的學生及核能相關專業人員參考之用。
本書乃編輯故哥倫比亞大學歐洲法律史教授孟羅?斯密(Munroe Smith)博士之各講稿修正而成。書中之修訂,亦僅限於博士生前所自為之訂正,或其筆記曾經提示者。 本書之研究範圍,以討論西歐大陸自西羅馬帝國滅亡迄乎近代之私法的發達為主旨。瞭解私法發達所憑藉之媒介方法,始能涉及公法之範疇。縱觀歐陸法律整個發展過程,所有歐陸各國之法律,由多數不同之地方習慣之不成文式所構成,近代法亦然。 敘論自基督紀元第一世紀,迄於十九世紀的歐陸法律演變史。著者並先於導論中,指明此歐陸法律全部發達過程中之簡明的主要路線,俾讀者諸君得藉此了解著者個人之觀點與立論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