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不是一個嚴謹的文體概念。約於東晉時,對於全譯或部帙較大的經文,大都被稱為大品;反之卷帙較小或是節譯的經文,則稱為小品。如鳩摩羅什譯有《摩訶般若波羅密經》,二十七卷本的稱為《大品般若經》、十卷本的稱為《小品般若經》。之後,「小品」一名便被套用到文學、繪畫、音樂上。本書用「小品」的名稱,一本於此,是取篇幅短小而言。內容揀選了經、史、子、集中許多優美的篇章,抒情、議論、敘事諸體兼包,而不專指明清的小品文。文章編排略以時代為分,再按作者先後為序,篇與篇之間並無一定的聯繫關係,如此,除可領略文中意涵佳趣外,亦略可知各朝代,乃至作者的寫作風貌。
《大學國文選與應用》一書,以拓展閱讀、培育文學素養、增進語文表達能力與應用、提昇精神與心靈境界等為編輯目標。本書足敷各大專院校「國文」教學之用,無論是文選或應用,皆得以為學子參酌學習之教材。本書編寫的特點如下:全書分「文選」、「應用」二大類。「文選類」分散文、哲學等單元。每單元前皆有「導讀」一文,乃針對文體特點、發展史加以說明介紹,使學生奠下文體相關基礎後,有利於學習。「應用類」亦於文前有一「導讀」,說明「應用文章」之重要與概況。二、每課包含「作者」、「題解」、「正文」、「文章研析」、「延伸閱讀」、「問題討論」、「應用建議」等部分。三、「作者」部分,主要說明作者生平、作品風格、學術成就、影響與重要地位。而「題解」則說明文章出處、寫作背景、主旨。四、「正文」部分:有課文與「註釋」。凡生字、艱澀詞語、典故出處等,皆於此詳加說明。五、「文章研析」部分:分析文章段落與大意外,由時代背景、作者特點、文學理論、文化社會學等跨域學科理論來論析選文,足供讀者欣賞參考之用。六、「延伸閱讀」部分:提供與選文有關之著作,使學生拓展閱讀領域。七、「問題討論」部分:針對選文而設計問題,供課堂上討論,期使藉由師生互動而深入學習。八、「應用建議」部分:為本書重要特色之一,將選文與應用結合,使學習者,藉由多元思考,將傳統文化加以應用與推廣。
《大學國文選與應用》一書,以拓展閱讀、培育文學素養、增進語文表達能力與應用、提昇精神與心靈境界等為編輯目標。本書足敷各大專院校「國文」教學之用,無論是文選或應用,皆得以為學子參酌學習之教材。本書編寫的特點如下:一、全書分「文選」、「應用」二大類。「文選類」分詩歌、小說、戲曲等單元。每單元前皆有「導讀」一文,乃針對文體特點、發展史加以說明介紹,使學生奠下文體相關基礎後,有利於學習。「應用類」亦於文前有一「導讀」,說明「應用文章」之重要與概況。二、每課包含「作者」、「題解」、「正文」、「文章研析」、「延伸閱讀」、「問題討論」、「應用建議」等部分。三、「作者」部分,主要說明作者生平、作品風格、學術成就、影響與重要地位。而「題解」則說明文章出處、寫作背景、主旨。四、「正文」部分:有課文與「註釋」。凡生字、艱澀詞語、典故出處等,皆於此詳加說明。五、「文章研析」部分:分析文章段落與大意外,由時代背景、作者特點、文學理論、文化社會學等跨域學科理論來論析選文,足供讀者欣賞參考之用。六、「延伸閱讀」部分:提供與選文有關之著作,使學生拓展閱讀領域。七、「問題討論」部分:針對選文而設計問題,供課堂上討論,期使藉由師生互動而深入學習。八、「應用建議」部分:為本書重要特色之一,將選文與應用結合,使學習者,藉由多元思考,將傳統文化加以應用與推廣。
一、本書以「提昇中文閱讀」、「增進文學知識」、「具備文學鑑賞」、「運用言語表達」、「獲得情性陶冶」等教學指標,進行教材選擇。二、本書編寫方式力求活潑,編寫內容「閱讀訓練」-包含文言語體,注重吸收新詞彙,並訓練整合分析。「文學知識」-則對各類文體的發展源流建立概念,瞭解殊別特色。「文體鑑賞」-旨在對各類文體的基本鑑賞,以為延伸閱讀作準備。「言語表達」-則強調言說之得體、機智對話技巧,以覺察言語應用之要領。「品德陶冶」-選取兩性平權、生態關懷與親子互動,以呼應現實環境之需求。三、本書各篇章依據教學指標劃分,內容力求簡明又能提要,並不時提供鑑賞與應用的教學策略,以方便教學及師生靈活運用。適於作為大學院校通識教材,高中以上學生課外讀物,以及一般民眾閱讀。
語文是溝通情意,傳達思想,傳承文化的重要工具。語文教育應提昇學生思辨、理解與創新、應用的能力,本書旨在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靈活應用本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以「文學的應用,應用的文學」為宗旨,強調語文的知識性與實用性。本書的編輯,係針對大學通識教育課程中「應用語文」課程設計,以「知識與創作、審美與思辨、文化與流行」為學習主題,以人文素養為核心內涵的知識學習,統整文字、文化、文學、社會、流行等主題概念,聯結成有結構組織的學習單元,內容涵蓋「文字與符號」、「修辭與流行」、「文化與文學」、「創作與應用」四大主題單元,並增設【應用與思考】單元,提供問題思索,培養學生靈活應用語文的基本能力,為終生學習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