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時代 書系 ,共計5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富國強兵:西元1000年後的技術、軍隊、社會(全新校訂版)

廣場出版  出版
2025/07/02 出版

如果人類社會是巨大的宿主,那麼誰是――寄生者?西方史學泰斗威廉.麥克尼爾直指「軍事工業複合體」之惡大膽剖析千年戰爭與歷史的犀利之作本書是作者對成名作《西方的興起》的補述也是其名作《瘟疫與人》的姊妹篇著名史家暨暢銷作家史景遷讚譽:「整個世界都在威廉.麥克尼爾手中」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翁稷安副教授專文導讀在這一部結合軍事史、科技史與社會史的精彩鉅作中,史學大師威廉.麥克尼爾教授探究了有史以來的人類歷史,尤其著重於西元一千年後的動盪時期,並追溯人類為何與如何步入今日所面臨的戰爭險境。本書的核心論點是:在十一世紀之後,世界的商業變革使軍事活動越來越受到市場力量的驅動,而不僅僅受到政治力量的影響。「戰爭的工業化」與「軍事工業複合體」的興起,使得國家軍隊與為其提供武器的國防工業之間的關係,更大規模形塑了軍備競爭與世界的樣貌。作者在本書全面且系統地回顧了人類戰爭的歷史,涵蓋戰略戰術的演變、武器的進步,以及戰爭規模的改變等各個面向,以寬廣的視野、淵博的學識論述了「技術、軍事與人類社會如何共存」此一重大議題。相較於作者前一部代表作《瘟疫與人》探討的是病菌這類微生物的「微寄生」(micro-parasitism)對於人類社會的影響;《富國強兵》論述的則是「巨寄生」(macro-parasitism),也就是將不直接參與生產,而以暴力為專業,獲取名利與財富的武裝力量組織,視為人類社會的巨寄生物。因而,本書是《瘟疫與人》的姊妹作。本書從動念到完稿,花了近二十年的時間。作者在書中自述,最初寫這本書的動力是為了回應一位評論家對《西方的興起》的批評。《西方的興起》強調了過往各個歷史時期裡軍事科技和政治模式間的互動關係,本書則對現代軍事和政治間的互動做出補述。因此,本書也可說是對《西方的興起》遲來的補註。本書英文原著出版於冷戰尚未結束、美蘇兩大強權對峙的一九八○年代,但作者期待人類能組織全球政府,用以限制暴力,讓戰爭的規模控制在可預期的範圍之內。如果不走向這條道路,如果無法將武裝力量(寄生者)收束在人類的理性能力(宿主)之下,人類物種終將走向毀滅。這也是作者在論述中所呈現的淑世熱情與史觀。這本書或許無法為人類自行招致的戰亂帶來立即可行、速見成效的「解方」,但它的發現、假設與寬廣的視野,的確為我們目前面臨的不安及恐懼提供了一個觀看視角,以及如同作者所期盼的,「為更睿智的行動提供依據」。本書重點:一、十一世紀在中國興起的龐大市場經濟,使中國迅速變成當時世界上最富有、技術最精湛,和人口最多的國家。另一方面,遊牧民族的軍事力量透過和文明社會的相互滲透而得到強化,在十三世紀到達顛峰,例如,成吉思汗幾乎將所有草原民族連結成一個單一的指令體系。二、十七世紀後的歐洲,軍隊成為前所未見的最服從和最有效率的政策工具,在所有歐洲主要國家裡建立起良好的治安,進而使農業、商業和工業蓬勃發展,並反過來增加供養武裝部隊的財富。此一循環提高了歐洲的威勢,超越其他文明地區所曾達到的水準。三、十九世紀之後,是戰爭工業化開始的年代,歐洲國家的大部分男子都能接受戰爭訓練,並能確實被運送到戰場上,從此以後,軍隊人數開始以數百萬計。歐洲人將較弱的亞非國家置入一個以歐洲為中心的市場體系,以武力讓這些國家對歐洲(尤其是英國)貿易敞開大門。四、十九世紀末,武器製造已經變成非常龐大的生意,精通軍事技術的軍官與私人武器製造商建立密切關係,這類模糊籠統、但卻有決定性意義的政治和經濟利益的組合,取得了重要的地位。此一軍事―工業複合體出現,並且迅速從大不列顛傳至其他工業國家。五、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沒有任何人有足夠的先見之明或準確訊息,既能避免武器製造得太多太早,又能同時防止生產得太少太晚。戰後,一九四九年蘇聯的原子彈試驗,開啟了新一輪的軍備競賽。政治敵對與軍備競賽,形成當代的兩難困境。

79 特價51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大英帝國衰亡史(全新校訂版)

中西輝政  著
廣場出版  出版
2025/03/12 出版

四百餘年的大英帝國為何自世界霸權的位置墜落,而讓二十世紀成為美國的世紀?如果歷史能夠重來,曾經的「日不落國」能否免於走向黃昏的命運?★☆★本書榮獲第六屆山本七平賞、第五十一屆每日出版文化賞★☆★本書探究長達數百年的「大英帝國」現象,概述其興起的歷史,並以大英帝國自十九世紀後半至二十世紀中葉的衰亡為核心主題,探討其作為世界大國的本質,以及最終隱沒在歷史洪流的宿命與成因。「帝國」源自於羅馬時代之「Imperium」概念,到了近代初期,由邁入興盛期的歐洲列強所繼承,而逐漸具有多面向的意義。英國自伊莉莎白一世時代開始拓展海外殖民地,此後以「大英帝國」的名號宣示成為世界大國。但自1947年印度獨立,至1960年代亞洲、非洲、中南美洲的殖民地接連脫離統治,長達四百年的大英帝國興衰史即於此一時代劃上句點。作者中西輝政在本書尤其強調由人物的角度切入,敘述歷史;將大英帝國從昌盛走向衰微的進程放回原來的時間序列中論述,特別重視精神史、文明史的觀點,寫成一部綜合性的帝國衰亡史。然而,英國的由盛而衰,是否錯過了其他的歷史可能性?首先,在帝國衰退徵兆逐漸明顯的1880至1900年代,英國若想抗衡美俄,必須有系統地整合散布世界各地的殖民地,重新整合大英帝國。但「操之過急的對美讓步」,使得大英帝國重生的機會被迅速剝奪殆盡。其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對德國的文化偏見,以及固執堅持傳統的權力平衡政策,讓英國過度積極地以外交手段建立「德國包圍網」,結果釀成了導致帝國喪失復甦可能性的大戰。第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0年夏季,邱吉爾採取「不計任何代價」求勝的策略,而非縮小戰爭規模、等待敵方疲弊或其他大國參戰。儘管英國在戰後獲得戰勝國名義,卻造成帝國元氣大傷,終於使衰頹的態勢無可挽回。對國家而言,這可能是比敗戰更危險的事。【本書重點】一、自1815年拿破崙戰爭結束,到1899年波爾戰爭爆發為止,這八十餘年間可說是英國國力的「鼎盛期」。此一時期因為英國的力量而維持的和平,即稱為「不列顛治世」。二、維多利亞女王與首相索爾茲伯里辭世,以及波爾戰爭的結束,對英國而言,象徵「過往美好時代」的結束,也代表十九世紀這個「英國的世紀」正式落幕。三、英軍在一戰的陣亡人數高達約九十萬人,是超過該國在二戰陣亡人數的兩倍,這場死傷慘重的戰爭是一齣充滿「悲傷記憶」的悲劇。英國人自認在二戰中犧牲遠比美國慘烈,不過在戰後,美國卻停止對英的援助法案,也確立美國在戰後世界經濟上的絕對優勢。四、1947年,失去「帝國的生命線」印度,再加上1956年,於蘇伊士戰爭中遭受重挫,為英國的「帝國幻影」畫下休止符。

79 特價39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門閥:隱身於皇權幕後,王朝的真正統治者

南朝  著
廣場出版  出版
2024/08/07 出版

門閥,是「家族主義」加「實力主義」加「體面主義」的綜合體這個帝制史上全新的權力模型,究竟如何誕生?「門」者,院門,只有巨室大族才有廣闊的庭院與高大的院門。「閥」者,柱子,用來記錄家族歷代的功勳。而「門閥」,指的就是歷代位居高官,並擁有強大經濟實力的豪門大族,是世家大族的終極版本。他們是王朝的幕後操縱者,是隱形皇帝,權力甚至一度凌駕於皇室之上,左右一國興衰。這是兩千年帝制史上全新的權力模型,權力的運作邏輯,國家的治理方式都與過去截然不同。而這種模式的開創者就是東晉的王導、王敦。唐代詩人劉禹錫詩中所寫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其中的「王」指的就是他們這個家族。本書所說的,正是「中古第一家族」瑯琊王氏崛起的真實故事。二十世紀著名歷史作家芭芭拉.塔克曼(Barbara W. Tuchman)曾在其書中指出,如何在已知結果的前提下,在敘述中保持懸疑,是歷史寫作的困難之一。這是難處,也是對於寫作者的考驗,更是區別作品良窳的關鍵所在。《門閥》在全書開頭即向讀者宣告,這本書故事的結局是:王敦在西元三二二年自武昌起兵,揮師東下,打敗了在建康的東晉皇帝司馬睿,與王導共同執掌朝政,開啟門閥與皇權共治天下的局面,史稱:「王與馬,共天下」。但故事的張力,卻才要在此展開。雖然終點已經確立,但這些人物如何一步步走向結局,卻有著小說般的情節。作者從西元三○七年,王氏家族的一場內部秘密會議開始寫起,在會議中,王導、王敦初步決定了將其家族勢力往江東發展的方向。只不過當時的他們,還不知道這個決定,不只決定了王氏一族的未來,更決定了晉朝的命運。在這些故事中,我們得以看到:世家大族在取得官場權勢之後,如何累積雄厚的家族財力,保障子孫壟斷讀書的特權,為下一代積累更多的政治資源與經濟實力,如此循環往復,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個層面,都占據難以動搖的地位。由此形成的門閥,是一個充滿著地位、傳統、財富、家學、高傲、任性、審美與頹廢的世界,可謂「家族主義」加「實力主義」加「體面主義」的綜合體,更透過血緣傳承,繁衍滋長。這個古老而持續存在的權力模型,仍為理解今日的現實世界提供了最根本的基礎架構。【本書特點】一、本書的寫作方式,是先行設置歷史場景,然後帶領讀者進入歷史人物的內心,從這些歷史人物本身的角度,描述他們面對的情勢,主觀的希冀、決策與行動,以及其結果與影響。簡言之,這是一本採用「設身處地」方式寫作的歷史普及作品。二、除了王導、王敦、司馬睿等主角之外,「吹笳退敵」的劉琨、「聞雞起舞」的祖逖、「除三害」的周處,也在本書的故事舞臺登場。書中的「陶侃搬磚」絕不是一個刻板的勵志故事。三、三國迷注意!《三國演義》中的荀彧、華歆、孫權、陸遜、顧雍、甘寧等名士豪傑,他們的後人在書中也有精彩的故事續集。欲知後事如何,且看本書分解。四、書中講述了北方世族南渡,與江東世族的競爭與合作,以及世家大族對寒門的拉攏與打壓,讀來也不禁令人唏噓。五、全書附十九張地理位置示意圖,以及一張人物關係圖,便利理解查考。

79 特價39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被發明的昨日:人類五萬年歷史的衝突與連結

廣場出版  出版
2021/05/05 出版

世界分崩離析,文明漸行漸遠, 如何跨越分歧,找出連結彼此的新敘事?   萬里長城牽動羅馬帝國衰亡?北歐歉收促成土耳其征服耶路撒冷?伊斯蘭教教義讓中國羅盤成為西歐航海家的利器? ──《中斷的天命》作者,連結人類歷史與命運的宏觀之作   ※※※   「敘事」不只是說故事,還是人類認知世界的方式,更是推動文明前行、改變歷史的關鍵力量。   什麼是左右世界歷史的關鍵力量?我們很常想到戰爭與英雄、政治經濟制度與地理環境,卻常常忘記「敘事」的重要性。從石器時代開始,不同文明的人類就用敘事來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也用敘事界定自己與世界的關係。不同敘事間衝突與融合,奠定了不同文明與文化的基礎。本書就是敘事的大歷史,也是全新角度的全球史。   《被發明的昨日》悠遊上下五萬年的人類歷史,從伊斯蘭、游牧、印度、中國、非洲、西歐與美洲等諸多文明中爬梳千絲萬縷的故事,帶領讀者認識各個文化是如何「發明」自己的過去,以及這些世界觀怎樣共同改變了我們所知的世界。本書揚棄單一中心論,承認人類不同文化之間存在重大差異,異中求同地將各種敘事編織交融。既分析各種敘事興衰的原因,也重建一套看待世界歷史的宏觀方式。   面對地球村理想幻滅與衝突動盪的今日世界,我們更需要理解不同世界觀在歷史上是如何產生衝突與連結。人類雖然住在同一個地球上,卻活在不同世界裡。每個世界都把自己看作宇宙中心,卻忽略人類歷史其實彼此相連。繼廣受好評的《中斷的天命》後,塔米.安薩里再度帶來饒富洞見、淺顯易懂的生動文字,帶領讀者連結世界歷史上中斷的敘事,也連結人類未來的命運。   每個文明都把自己看作世界中心, 但若用更宏觀的角度,就會發現人類歷史其實彼此相連。   本書特色   ■在矛盾衝突的當今世界,持續找尋連結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可能。 ■不僅是一本敘事大歷史,更是我們現正需要的全球史。 ■跳脫單一中心論,生動描述不同世界觀如何交織成今日的人類文明。 ■《中斷的天命》作者安薩里榮獲Openbook年度翻譯好書獎後的最新宏觀之作,世界史課程的新選擇。   專文導讀   周樑楷|東海大學歷史學系客座教授

79 特價41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BBC十萬年人類史(全新插圖修訂版)(二版)

廣場出版  出版
2021/04/08 出版

我們能否掌握命運,改變世界? 跳脫傳統偉人視角,看見歷史舞台的真正主角!   本書就像人類歷史的縮時攝影,濃縮文明興衰的史詩故事。 充滿畫面感,展現新聞人的揮灑自如。宛如在看BBC節目。   ★全新彩圖經典版★ ★《泰晤士報》盛讚★   英國廣播公司創下每集300多萬人次收看的紀錄片,《世界歷史》主持人安德魯.馬爾以其多年積累,走訪世界各地的歷史遺跡,廣博研究之後,寫成這部大眾歷史作品。   馬爾跳脫過往世界史著重重大事件的編年記錄,以「人」為主角,敘述十萬年文明起落的故事,以及「人」在歷史中不斷做出的選擇。距今十萬年前出走東非的現代智人、矗立起巨石陣的古英格蘭人、古希臘時期民主的先行者克里斯提尼、傳播基督教的關鍵人物聖保羅、罕為人知但推動文藝復興的柏柏爾人、恐怖但為俄羅斯擴張廣袤領土的伊凡大帝、基督宗教革命與現代德語的締造者馬丁•路德、游移在專制與自由的啟蒙哲學家伏爾泰、「白人擔負」及瓜分非洲的始作俑者,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正在創造出AI機器的現代科學家……這些人走上歷史舞台,塑造了璀璨或黯淡的文明發展。   本書試圖追溯人類如何打造自身的歷史,我們能否掌握自身命運,改變世界?   全書八部內容簡介 本書視野龐大,將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化作一則一則生動精采的故事,透過本書,我們得以理解:   ●第一部 走出熱帶,走向冰原 人類祖先走出非洲後,面臨最後一次冰河期的挑戰,由早期的採集—打獵走向農業與早期城市文明的發展路徑,當時看來並不明智的選擇,卻促使古代社會的快速發展。   ●第二部 為戰爭一辯 由早期的城市生活過渡到帝國,古典時期的戰爭破壞甚鉅,許多城市毀棄、文明倒退;然對戰爭的反思與沉痛的經驗卻促成文明中最早一批的思想家誕生,如:蘇格拉底、荷馬、孔子、悉達多。   ●第三部 劍與道 自羅馬帝國與秦漢大一統以來,最大的難題便是世俗政權如何與新興大眾宗教共存,劍是強大的;道是強大的,然七世紀伊斯蘭教的崛起證明:那個用劍武裝起來的道才是無往不勝的。   ●第四部 走出混亂的大熔爐 游牧帝國的興起為世界文明的中心帶來移轉,伊斯蘭曾經佔據文明發展的領導地位,但受到成吉思汗征服的摧殘,中亞受到嚴重破壞。當馬可波羅啟程前往中國時,西方的中心已經移轉到未受蒙古衝擊的地中海地區。   ●第五部 世界走向開放 起初,十五世紀的歐洲人僅是利用微小的技術優勢,以便贏得一些他們認為重要的商品,但卻無意間卻促成了全球化時代的開端,並擴張到全世界數個帝國。   ●第六部 自由的夢想 十七世紀起,啟蒙運動和理性帶來對人權的重視,如何在個人自由與國家權力之間保持平衡?這一論辯持續至今。然而,過去的歷史告訴我們,推翻腐敗舊政權並無法保證一個更人道、更有遠景的未來。   ●第七部 資本主義及其敵人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可說是人類歷史上最劇烈的變革,但許多例子說明,這一變革的初期可能只在極少數的地區有所影響,且改變還帶來更多壓迫,甚至強化第二波的帝國主義入侵。   ●第八部 一九一八年到二○一二年:我們的時代 當代社會依舊面臨許多挑戰,馬爾薩斯難題始終威脅著人類,民主體制只在少部分的地區管用,政治失調造成了暴力橫行。歷史並沒有終結,文化戰爭或文明衝突的暴力依舊難解。 這十萬年的人類歷史,是人類與環境互動,改造世界,如何走出荒蕪,創造文明的故事。我們的選擇,是改變世界的力量。   本書特色   ◆寫給所有人的世界史,厚植人文素養必備 ◆綜觀世界文明盛衰興亡,看見技術、環境與人類抉擇的力量 ◆融合多元觀點,平衡不同立場,培養多元文化視野 ◆文筆精煉、敘事詳實,報導如臨歷史現場  

79 特價56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