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歸」——回歸佛陀最初的教誨 2550年前,佛陀在菩提樹下開悟成道後,為眾生宣說的究竟解脫之法,在這熱惱的凡俗塵世中,是人們心中的一劑清涼!然,在邁向成佛之途上,佛陀以其樸實的本懷,開解人們超脫生老病死與憂悲苦惱的義理,將於《佛陀的初心》 一書中,道盡一切的真理與實相。 《阿含經》是一切佛經之首,是佛陀的原始教義,也是佛陀在世宣講的最初紀錄,因此被稱為「法歸」。當代要了解佛陀核心思想的人們,就應當以《阿含經》為下手處。當佛陀悟得宇宙真理和生命真相的自然法則後,認為宇宙一切沒有恆常不變的存在,體認到「無常」就是生命的本質;因此如果能夠了知自己身體以及所有物質的存在都是無常的、會變化、會毀壞的、會消失的,就不會有執著。同時,也了解到五蘊(色、受、想、行、識)都是隨緣生滅,遷流變化,具有逼迫性,五蘊的集與滅都只是愛好喜悅的心思所引起的,沒有實體,不是本我,因此對於五蘊現象,不要有愛悅、讚嘆、執取、貪著之心,心靈就可以獲得解脫,達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而具有正念正知。 佛陀的教誨,目的在滌蕩淫慾、憎恚、怠惰、焦慮、不安、疑惑等心智層面的不淨。透過培育集中的注意力、清明的心智、意志力、精進力、及寧靜的心境等品性,能如實知見一切事物本性的最高智慧,而證入最後的真理、涅槃。因此,當佛將要入滅時,祂囑命弟子其法教的精髓,都含藏於四念處、四正勤、四精神力、五蘊、七正覺因和八正道中,並要弟子如實地細心研讀、觀察實修以及親身體證這些教理,以繼續世代的傳承。 本書作者用宇宙的宏觀、科學的邏輯與領悟的體會來揭示佛陀的慈悲與智慧,期望能在當前這個末法時代,讓大家能夠重新認識佛陀的初心與本懷,了解修行的真諦,也期願佛陀的甘露法水得以遍灑於娑婆世界,以滋養潤澤更多有緣的學佛人!
生命真相即是宇宙實相 宇宙文明的實相離不開我們的心體 外在的大宇宙與自己生命的小宇宙 依正二報本是一體無有差別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法華經》是一部成佛之經,所謂成佛開悟即是要人類「成為徹底了解宇宙實相(諸法實相)與生命真相的人」,《法華經》講的是宇宙文明的實相,讀者於其中能通達了解宇宙文明的存在,以及宇宙文明的核心思想。本書融入現代宇宙科學與生命學的種種理論,希望能夠在二十一世紀呈現新貌,充分突顯釋迦牟尼佛宣說宇宙大道的現代價值。 憨山大師說:「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法華經》是「諸經之王」,是在談宇宙外星文明的智慧,只要了解「唯一的真相(一乘)」,就能了解整個宇宙與整個外星文明,而能得到宇宙高等智慧的結果(佛果)。世尊於此經中心心念念要眾生開佛之見,使得清淨之心,以行菩提之路;用盡不同的方便與譬喻,唯令眾生生起本自具有的善種子而得以開花結果;也願眾生能開啟「人人皆可成佛」的信心,在道上時時用自己的一念善心來與整個宇宙共振共舞,而成為宇宙高智慧的生命體。這正是法華經的核心思想所在。 《法華經》正是教化一切宇宙眾生、顯示宇宙各種實相的無上教材。其核心思想大概如下: 一、告訴眾生三乘歸一的原意: 佛陀為了教導宇宙眾生,曾用三種方便教法,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來解說,這些都是方便教法,因材施教的方便方法,佛陀最終其實只在講解「一佛乘」,目的是要讓眾生成佛。 二、開示宇宙實相與生命真相: 所有宇宙高等智慧生命體(佛)的智慧,就是已經了解「宇宙所有現象的實相(諸法實相)」的道理,法華經中以十個如是來說明,就是「如是性、如是相、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詮釋各種(星球)佛國的境界。 三、所有智慧生命體在久遠以前早就存在: 本經一再強調,佛陀成佛以前的無量無邊劫時間,經常以種種方便法門因材施教。釋迦牟尼雖然在地球上八十一年,這只是祂在地球上的應化身,其實佛陀的法身是長遠無限的。所有諸佛、眾生都是如此。 四、人人都能成佛: 經中告訴我們「人人都能成佛」的思想,指出宇宙間所有生命體都是平等的,無論是二乘人、女人,甚至是惡人,各種不同型態的生命,只要自覺到宇宙真理與自己的使命,為其它眾生的幸福而努力弘法,就可以得到成佛的授記,都有能力成為一個圓滿覺悟的生命體。 五、相信就能成佛: 佛陀開示了各種方便法門,如果眾生能夠誠心相信理解,就可很快成就佛道。也就是要達到徹底了解宇宙實相與生命真相的境界,只要「相信、理解」,全然的相信、全然的理解,就能成佛。
無上最高的騙術,將您帶回空性無著的家 大乘第一本經典《妙法蓮華經》 聖嚴法師曾經在開示提到,像常振居士這樣的情形,猶如過去辟支佛性好寂靜,在山洞修行很怕吵雜聲。要解決這個問題並不困難,就是將她所理解的佛法分享出去,這種影響即可逐漸消失。 這就是作者將自己異於常人理解的《妙法蓮華經》七譬喻核心義理,分享給讀者的因緣。本書可說是現代版的女龐婆吐真言,不可不知的現代人實修訣要。 一切因緣多變化 善用變化成蓮花 蓮花自成隨緣開 願眾生成佛無礙 本書解經內容《妙法蓮華經》七譬喻:「第一品:譬喻品、第二品:信解品、第三品:藥草喻品、第四品:化城品、第五品:衣珠品、第六品:安樂行品、第七品:如來壽量品。」由於按聖嚴法師的開示,作者過去生有可能是辟支佛的境界,喜歡獨處、較難融入社會生活。從解經的方法及觀點,即可知道她是如何從害怕接觸大眾中走出來,進入「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的菩薩境界。猶如《悲華經》中的彌勒菩薩,於佛前發願,不念我者尚不捨之,況於念我者哉。 大乘經典的《妙法蓮華經》最主要是佛陀如何引導不受後有的阿羅漢,從了生死中不害怕生死,進入空性的境界,在生死即涅槃中成為「究竟佛」。其實佛教並沒有大小乘之分,都是後人按其發展的判設,只能說是權巧方便讓讀者明白境界的層次。 細細品嘗作者的另類解經觀點,其中有許多是直接碰觸現代人的問題,當您遇到到了!應該如何轉化解套,成為自己修行的生命因素,在境界中能夠將能所學的佛法起作用,不必因為名相的門檻,而障礙自己。 作者一直希望用不同傳統的方法,讓更多現代人學習佛法,超越自己的侷限性,找到自在無礙的覺性生活。  
撥雲見月:顛覆傳統,找出真相 一、本書為歷代以來,唯一把老子當佛,並用佛法來解讀全經的著作。 孔子曾說:「老子就像飛龍在天,自在無礙、變化萬千,不是我所能捕捉、所能了解的」。故知光用儒家的世俗禮教是不足以解讀道德經的。 本經中有言:「正言若反」、「與物反矣」,而佛法中也有所謂的「理與俗反」。意思都是「真理與世俗人所認為的正好相反」。更何況經文中的「致虛極,守靜篤」,正是佛法中明心見性的甚深禪定;「明白四達,能無知乎?」正是般若智慧的「般若無知,而無不知」;兩個合起來就是「定慧雙修」。而「無為而無不為」,也正是「中道圓融清淨自在的不住相布施」;「熟知其極?其無止耶?」指的正是「因果報應,沒完沒了」;更何況「道體」,就是「一切眾生本具心體」,乃一切萬象的本體;而「道」就是「大乘法」……,不勝枚舉。因此若不用佛理則根本就無法解密,也根本就無從確認經義。 二、確認經義,不再眾說紛紜。 可以避免掉學習者如入五里霧中的搞不清方向,無所適從。確認經義之後學習者才能依之而行,並正確的運用在生活中,從而獲得真實的利益。 三、建立各章之間的關係,承上放下,緊密連結,全經一氣呵成。打破傳統的「章章獨立,支離破碎」。 《論語》是孔子的學生在長時間所收集、記錄的,所以章章獨立,各有所指。《道德經》則不同,乃老子在短時間內為了講一個道理而抒發出來的。所以一定有一個基本的理路脈絡可尋。本書挖掘出來了,於解讀中可清楚的看出從頭到尾循序漸進、層層堆砌、合理通暢,以至於最後一章的總結,完全一氣呵成。也因此更能確認祂要告訴我們的是什麼?絕對不是如語錄般的「章章獨立、各說各話」。 四、抓出錯字,以符合經義;並校刪歷代以來於傳抄中被妄加的文句。以確定該章的章旨,恢復老子的本意。 以尊重心深入經文,契會原意,明白了老子所要表達的是什麼!自然就會發現錯字與贅加的文句。為了恢復本經原經,故訴之以強而有力的理由,而大膽的予以修正,甚至刪除。這樣才能使學習者不再被錯字與贅文所惑亂。 五、清楚的說出「宇宙的真相、萬物的狀態、生命的答案,以及實際可行的修行方法與生活運用」。 能確實改造每個人的命運,提升生命的境界,使人可以生生世世都自在無惱、幸福快樂的過日子。並非天馬行空的理論家,更不是怪力亂神的談玄弄虛。 六、領導人物的最高境界。 任何團體都一樣,領導人的影響力是最大的。所以老子在本經中用「聖人」來表示「一個聖明的領導人」,並一而再,再而三的諄諄善誘,如果真的能「依道行經」,那麼一定能創造出一個「共榮共存」、「一團和樂」的國家或團隊。而自己也能成為一個被眾人所愛戴的「優質領導人」。而怎麼樣才能做到呢?本書完全依於老子的本意,解讀出了所有的理論與方法。「現在的領導人」應該要了解;「未來的優質領導人」必須要學習。 七、融合了佛教與道教,皆大歡喜、不再對立。 究竟圓滿的真理只有一個,而老子與佛所親證的境界完全一致。所以本書「以佛理解讀道德經」、「以道德經印證佛法」,也就是「以經解經,相互印證」確認無誤!因此可令兩教的學習者都能從本書獲得極大的信心,不再疑惑不信。道家學人可以從佛法獲益,學佛者也能從道德經開悟。皆大歡喜,不再對立;沒有排斥,相互汲取。因為「真理是同一個」! 八、本書用「超級大白話」來解讀,只要願意看,誰都能看得懂。 目標設定在「希望能讓更多人看到,影響更多的人,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而我就生活在其中。 領導人的最高境界 什麼是「上善若水」? 為什麼「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阿西老師為您解開《道德經》中 「柔弱勝剛強」的密意, 使您「領導統御」的風格如蟬脫殼, 在「無為而無不為」的運作下, 展現出自在揮灑的絕代風華。  
從1975年「神童寶盒」、「兒子的大玩偶」、「超級市民」一直演到「通靈少女2」、「一千個晚安」,45年戲劇生涯,演過上百部電影戲劇。 榮獲金馬獎最佳男配角、金鐘獎戲劇節目男配角、華劇大賞最佳師奶殺手獎等資深演員—— 阿西老師「遊戲三昧」的源頭 以疑治疑,斷疑生信,絕相超宗 從須菩提的疑問金鑰,開啟塵封在你心中的般若智慧,從此跳脫頭腦中矛盾對立的小劇場。 因為認真,所以嚴肅以對; 因為玩起來,所以自在無礙。 阿西老師以三十餘年的學佛心得,開顯《金剛經》二十三個疑點,來協助大家解除經典中的疑惑,真正體會經文的奧義。他將佛法智慧落實於生活和戲劇上,讓他的人生大戲,演得更真,演啥像啥。 在這無常夢幻的生命劇碼,阿西老師經歷多次大起大落;而《金剛經》的般若智慧,化為他的生命因素,開啟生命無限的可能。他無時無刻都處於覺知喜樂的狀態,與一切萬物互動自在,享受生命的每一個當下。 隨著生命的歷練與講課的經驗,阿西對般若的體悟又更深;希望把這份智慧分享給您,即使世界步調越來越快,我們依然享有喜樂自在。  
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 愛因斯坦的老師、量子理論之父馬克斯普朗克,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說過:「我對原子的研究最後的結論是——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是由快速振動的量子組成!」又說:「所有物質都是來源於一股令原子運動和維持緊密一體的力量,我們必須認定這個力量的背後是意識和心智,心識是一切物質的基礎。」 佛經就是宇宙生命科學 佛經描述的就是多元宇宙的萬象 這位偉大科學家所說的正是2580年前佛陀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此,佛經就是宇宙生命科學,佛經描述的就是多元宇宙的萬象。 近年的科學新發現,尤其是在物理學跟天文學方面,包括相對論、量子力學、弦論、意識影響物質等主題,一連串的理論都讓科學界發現,整個宇宙的自然規律跟2580年前佛陀所講的沒有任何衝突,反而非常吻合。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也承認,雖然現在的科學發展非常快速,多姿多彩,但不等於科學是萬能的。而且更不能想用科學來證明佛學,只能將佛學的一些道理用科學來理解,可以讓很多人知曉佛學與科學是可以吻合的。 作者自己敢說,佛陀對整個宇宙的了解,遠遠超過現在任何天文學家。 愛因斯坦說過:「空間、時間和物質,是人類認識的錯覺。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宗教不但不與科學相違,而且每一次的科學新發現都能夠驗證它的觀點,這就是佛教。」 本書重要論述如下: 論原始地球:遠古地球人來自光音天 論海水:海水鹹的三種原因 論宇宙:三千大千世界的成住壞空 論時空:六道就是六種不同頻率的時空 論佛國星球:宇宙多元世界所有眾生皆有生老病死 論須彌山:宇宙時空中的柱狀空間 論天界:宇宙蒼穹不同時空的不同生命 論金輪寶:會發金光的宇宙飛行器 論轉輪王:具足一切神通,威德長壽,依然不離無常 論龍:多元宇宙中具有超能力的生物 論金翅鳥:多元宇宙中形體最大的肉食飛禽 論天龍八部:多元宇宙中其它時空的各種生物 論阿修羅:多元宇宙其它時空的外星人類 論四天王:帝釋天的守護神 論三十三天:多元宇宙中玉皇大帝的世界 論其它天:多元宇宙中的高層次生命形態 論壽命:不可思議的天人壽命 論婚嫁:不同的宇宙生命各有不同的戀愛方式 論生育:不同星球各有不同出生方式 論飲食:一切眾生各有其飲食方法 論星戰:宇宙間的星際大戰 論正反宇宙:無限宇宙時空,只是頻率不同 論微塵:佛經極微就是科學的納米 論五蘊:只是無窮無盡的緣起狀態 論涅槃:生命體進入宇宙永恆存在的境界 論三法印:用現代高端理論解析,一切無非能量 論卍:宇宙銀河星系形狀 論大數字:只有用在宇宙的浩大數字 論咒語:宇宙的聲頻共振 論閉關:隨便閉關,不但一無所成還會有魔障 論吃素:素食只是修行一環,不是全部 論妙音菩薩:高境界高能量宇宙生命體 論心經:二十一世紀宇宙實相的新詮釋 論不說:形上學的問題會把人引入歧途,使人迷失方向 論末法:能夠修成正果的人越來越少 論華嚴經:描述多元宇宙星系萬象 論破幻:要了解宇宙真相必須先破一切幻 佛經的極微就是現代科學的納米 佛陀在很多經文中都提到「微塵」,如「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俱舍論頌疏論本第十二》也提到「極微」,讓作者對照現代物理的「基本粒子」,發現佛陀在當時就有驚人的宇宙洞見。 極微為初,指節為後。應知後後,皆七倍增。七極微為一微量。積微至七,為一金塵。積七金塵為一水塵,積七水塵為一兔毛塵。積七兔毛塵為一羊毛塵,積七羊毛塵為一牛毛塵。積七牛毛塵為一隙遊塵。積七隙遊塵為一蟣。積七蟣為一蝨。 所以「極微」是最小的基本單位。累積七個極微為一個微量。累積7個微量為一金塵。累積7個金塵為一水塵,累積7個水塵為一兔毛塵。累積7個兔毛塵為一羊毛塵,累積7個羊毛塵為一牛毛塵,累積7個牛毛塵為一隙遊塵,累積7個隙遊塵為一蟣。累積7個蟣為一蝨。 太神妙了,這樣算來,一蝨是極微的九個七倍,7x7x7x7x7x7x7x7x7=40,353,607,就是4000萬倍,真是驚人,一隻蝨子的4000萬分之一,如何量度呢? 若一隻蝨子設為大約0.25公分大小,那麼最初單位「極微」大約是一公分的1000萬之一。這實在無法想像呀。 佛陀說一朵花就是一個世界,現代的量子物理學就是在描述微宇宙,用此觀點來看,確實有道理。我來換算一下,現代用的「納米nanometer(台灣譯為奈米)」是指一公尺的十億分之一,等於一公分的1000萬分之一。 而前面換算「極微」也大約是一公分的1000萬之一,正好相等。真是妙呀!佛陀當時就講出現代的納米單位了,稱為「極微」,神哉妙哉!不能不佩服。  
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 愛因斯坦的老師、量子理論之父馬克斯普朗克,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說過:「我對原子的研究最後的結論是——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是由快速振動的量子組成!」又說:「所有物質都是來源於一股令原子運動和維持緊密一體的力量,我們必須認定這個力量的背後是意識和心智,心識是一切物質的基礎。」 佛經就是宇宙生命科學 佛經描述的就是多元宇宙的萬象 這位偉大科學家所說的正是2580年前佛陀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此,佛經就是宇宙生命科學,佛經描述的就是多元宇宙的萬象。 近年的科學新發現,尤其是在物理學跟天文學方面,包括相對論、量子力學、弦論、意識影響物質等主題,一連串的理論都讓科學界發現,整個宇宙的自然規律跟2580年前佛陀所講的沒有任何衝突,反而非常吻合。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也承認,雖然現在的科學發展非常快速,多姿多彩,但不等於科學是萬能的。而且更不能想用科學來證明佛學,只能將佛學的一些道理用科學來理解,可以讓很多人知曉佛學與科學是可以吻合的。 作者自己敢說,佛陀對整個宇宙的了解,遠遠超過現在任何天文學家。 愛因斯坦說過:「空間、時間和物質,是人類認識的錯覺。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宗教不但不與科學相違,而且每一次的科學新發現都能夠驗證它的觀點,這就是佛教。」 本書重要論述如下: 論原始地球:遠古地球人來自光音天 論海水:海水鹹的三種原因 論宇宙:三千大千世界的成住壞空 論時空:六道就是六種不同頻率的時空 論佛國星球:宇宙多元世界所有眾生皆有生老病死 論須彌山:宇宙時空中的柱狀空間 論天界:宇宙蒼穹不同時空的不同生命 論金輪寶:會發金光的宇宙飛行器 論轉輪王:具足一切神通,威德長壽,依然不離無常 論龍:多元宇宙中具有超能力的生物 論金翅鳥:多元宇宙中形體最大的肉食飛禽 論天龍八部:多元宇宙中其它時空的各種生物 論阿修羅:多元宇宙其它時空的外星人類 論四天王:帝釋天的守護神 論三十三天:多元宇宙中玉皇大帝的世界 論其它天:多元宇宙中的高層次生命形態 論壽命:不可思議的天人壽命 論婚嫁:不同的宇宙生命各有不同的戀愛方式 論生育:不同星球各有不同出生方式 論飲食:一切眾生各有其飲食方法 論星戰:宇宙間的星際大戰 論正反宇宙:無限宇宙時空,只是頻率不同 論微塵:佛經極微就是科學的納米 論五蘊:只是無窮無盡的緣起狀態 論涅槃:生命體進入宇宙永恆存在的境界 論三法印:用現代高端理論解析,一切無非能量 論卍:宇宙銀河星系形狀 論大數字:只有用在宇宙的浩大數字 論咒語:宇宙的聲頻共振 論閉關:隨便閉關,不但一無所成還會有魔障 論吃素:素食只是修行一環,不是全部 論妙音菩薩:高境界高能量宇宙生命體 論心經:二十一世紀宇宙實相的新詮釋 論不說:形上學的問題會把人引入歧途,使人迷失方向 論末法:能夠修成正果的人越來越少 論華嚴經:描述多元宇宙星系萬象 論破幻:要了解宇宙真相必須先破一切幻 佛經的極微就是現代科學的納米 佛陀在很多經文中都提到「微塵」,如「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俱舍論頌疏論本第十二》也提到「極微」,讓作者對照現代物理的「基本粒子」,發現佛陀在當時就有驚人的宇宙洞見。 極微為初,指節為後。應知後後,皆七倍增。七極微為一微量。積微至七,為一金塵。積七金塵為一水塵,積七水塵為一兔毛塵。積七兔毛塵為一羊毛塵,積七羊毛塵為一牛毛塵。積七牛毛塵為一隙遊塵。積七隙遊塵為一蟣。積七蟣為一蝨。 所以「極微」是最小的基本單位。累積七個極微為一個微量。累積7個微量為一金塵。累積7個金塵為一水塵,累積7個水塵為一兔毛塵。累積7個兔毛塵為一羊毛塵,累積7個羊毛塵為一牛毛塵,累積7個牛毛塵為一隙遊塵,累積7個隙遊塵為一蟣。累積7個蟣為一蝨。 太神妙了,這樣算來,一蝨是極微的九個七倍,7x7x7x7x7x7x7x7x7=40,353,607,就是4000萬倍,真是驚人,一隻蝨子的4000萬分之一,如何量度呢? 若一隻蝨子設為大約0.25公分大小,那麼最初單位「極微」大約是一公分的1000萬之一。這實在無法想像呀。 佛陀說一朵花就是一個世界,現代的量子物理學就是在描述微宇宙,用此觀點來看,確實有道理。我來換算一下,現代用的「納米nanometer(台灣譯為奈米)」是指一公尺的十億分之一,等於一公分的1000萬分之一。 而前面換算「極微」也大約是一公分的1000萬之一,正好相等。真是妙呀!佛陀當時就講出現代的納米單位了,稱為「極微」,神哉妙哉!不能不佩服。  
咒王之王 佛門流傳,破魔第一的楞嚴咒消失之日,即是開始邁向世界末日。正因如此許多大師極力維護,而楞嚴咒也被列為佛門早課必備項目。而咒王創造的奇蹟甚多,故咒王一直深受修行者喜愛,諸佛所讚嘆。 《楞嚴經》千餘年來對於佛教影響很甚深,咒中之王的楞嚴咒便是經中精華。而咒語原因源自印度梵文,如何掌握咒語原因及正確持誦咒音,有助於修行之感通。 本書經簡老師親自實證,唸誦數萬遍以上,且稿本歷經多次修正,繕改成比較合意的持誦本,最初持誦的前二年半,漸能真正了解如何啟發諸佛金剛眾等神力,終至消除群邪,解除鬼神魔障之苦。 簡老師有感於長年來的研究和體驗,將持咒秘訣增於其中,願修者皆能發揮咒王最大威力。此即為古梵文楞嚴咒校註的增訂版。 P.S.作者建議研讀楞嚴經,配合此咒修行。楞嚴經白話和講解等書籍,大千出版社亦有出版。 楞嚴咒功德摘要 開悟楞嚴,成佛法華 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淨;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進者,令得精進;無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淨者,速得清淨;不持齋戒,自成齋戒。……金剛王,常隨從彼諸善男子……精心陰速,發彼神識,是人應時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恒河沙劫,周遍了知,得無疑惑。 楞嚴威神,自救助他 有能自誦,若教他誦,當知如是誦持眾生,火不能燒,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能避免一切災難,乃至於救拔惡道眾生。……一切惡星並諸鬼神,於如是人不能起惡。 吉祥如意,速成所願 求長命者,即得長命;欲求果報速圓滿者,速得圓滿;身命色力,亦復如是。欲求孕者,若能至心憶念斯咒……便生福德智慧男女。命終之後,隨願往生十方國土,必定不生邊地下賤。……國土眾生,隨有此咒,天龍歡喜,風雨順時,五穀豐殷,兆庶安樂。 本書特色 念對了,更有效(附教學CD) 本書採用古梵文、羅馬拼音及漢文對照,有助於讀者能夠迅速了解咒語原義。咒語原音本是自印度梵文,由於千年來中國咒語五不翻原則,造成今日咒語發音的多重版本。雖然虔誠持誦也是一種修持,但是如果可以正確的持誦咒語原音,除了能加速持誦之感通;亦可深入了解咒語的原音與原義之關係,對實修的助益更大。書中提供不空法師音譯版楞嚴咒,以便讀者能夠參考對照古梵文楞嚴咒版本。 為了令古梵文原音重現,本書特聘請斯里蘭卡Davuldena Nanissana法師,對於古梵文的修正與讀誦給予指導。  
咒王之王 佛門流傳,破魔第一的楞嚴咒消失之日,即是開始邁向世界末日。正因如此許多大師極力維護,而楞嚴咒也被列為佛門早課必備項目。而咒王創造的奇蹟甚多,故咒王一直深受修行者喜愛,諸佛所讚嘆。 《楞嚴經》千餘年來對於佛教影響很甚深,咒中之王的楞嚴咒便是經中精華。而咒語原因源自印度梵文,如何掌握咒語原因及正確持誦咒音,有助於修行之感通。 本書經簡老師親自實證,唸誦數萬遍以上,且稿本歷經多次修正,繕改成比較合意的持誦本,最初持誦的前二年半,漸能真正了解如何啟發諸佛金剛眾等神力,終至消除群邪,解除鬼神魔障之苦。 簡老師有感於長年來的研究和體驗,將持咒秘訣增於其中,願修者皆能發揮咒王最大威力。此即為古梵文楞嚴咒校註的增訂版。 P.S.作者建議研讀楞嚴經,配合此咒修行。楞嚴經白話和講解等書籍,大千出版社亦有出版。 楞嚴咒功德摘要 開悟楞嚴,成佛法華 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淨;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進者,令得精進;無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淨者,速得清淨;不持齋戒,自成齋戒。……金剛王,常隨從彼諸善男子……精心陰速,發彼神識,是人應時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恒河沙劫,周遍了知,得無疑惑。 楞嚴威神,自救助他 有能自誦,若教他誦,當知如是誦持眾生,火不能燒,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能避免一切災難,乃至於救拔惡道眾生。……一切惡星並諸鬼神,於如是人不能起惡。 吉祥如意,速成所願 求長命者,即得長命;欲求果報速圓滿者,速得圓滿;身命色力,亦復如是。欲求孕者,若能至心憶念斯咒……便生福德智慧男女。命終之後,隨願往生十方國土,必定不生邊地下賤。……國土眾生,隨有此咒,天龍歡喜,風雨順時,五穀豐殷,兆庶安樂。 本書特色 念對了,更有效(附教學CD) 本書採用古梵文、羅馬拼音及漢文對照,有助於讀者能夠迅速了解咒語原義。咒語原音本是自印度梵文,由於千年來中國咒語五不翻原則,造成今日咒語發音的多重版本。雖然虔誠持誦也是一種修持,但是如果可以正確的持誦咒語原音,除了能加速持誦之感通;亦可深入了解咒語的原音與原義之關係,對實修的助益更大。書中提供不空法師音譯版楞嚴咒,以便讀者能夠參考對照古梵文楞嚴咒版本。 為了令古梵文原音重現,本書特聘請斯里蘭卡Davuldena Nanissana法師,對於古梵文的修正與讀誦給予指導。  
開悟的楞嚴,破妄顯真 流傳千餘年佛門教科書,中國各宗派共奉的經典 高僧讚譽為佛門的照妖鏡、斬魔劍!群魔最怕世人擁有的法寶!   這是浩瀚的佛經中,唯一一部涵蓋佛學思想及修行方法、次第的經典。千餘年來,一直是佛弟子必讀的經典,堪稱為佛弟子的教科書。   在理論上,本經完整地介紹了基本教義中的四諦、五戒、八正道、六度等。漸次及於大乘的空觀、唯識、如來藏及密教理論。體系宏大到兼容並蓄佛教的所有教義,被認為是沒有宗派偏見的圓滿法門。   在修行實踐上,從建立正確的修行觀念到禪修、持咒、念佛均有涉及,並一一說明修行中易犯的錯誤。對有心向佛的人而言,本經絕對是最珍貴的寶藏。   ※《楞嚴經》的結構是「從破魔始,至破魔終」   法會的緣起是:一名叫摩登伽的女子使用娑毗迦羅先梵天咒,將阿難捉到了淫床之上,並施予淫行,眼看將毀了阿難的持戒身體。如來已知道阿難遭了邪淫的魔法。這時候,如來頭頂上放射出百寶無畏大光明,光芒之中生出千葉寶蓮花,蓮中有一佛結跏趺坐,宣說神咒,並命文殊菩薩持此咒去護衛阿難。一時之間,魔咒被滅,阿難和摩登伽女都被帶到了如來面前。   因為這段的因緣,佛陀開始深入講經,包含各種實修方式;直到法會最後,佛陀一一說明禪修者在三摩地中會遇到的魔境,以及如何超越克服。   ※《楞嚴經》是開悟的金鑰   阿難淪陷的經驗帶出所有學佛者可能遇到的通病,就是重視多聞,蒐羅知識,卻少實踐實修。佛陀透過對話讓大眾初步明白身心的作用與如來藏,而後邀請現場二十五位證悟者起來,一一分享最初實修入道的方便法。   之後,佛陀問文殊菩薩:能讓阿難與此界眾生最容易成就的開悟法門為何?文殊菩薩做偈回答總結為「觀音耳根圓通法門」最適合阿難與末法眾生。最後更帶出「四種決定清淨明誨」,提醒大眾,應「攝心為戒」做基礎,修三無漏學;否則貿然修禪定,容易偏離正道,墮入妖魔鬼神。  
修行百千日,用在臨終時! 不怕臘八日,心有摧破卒!   本書依佛法發展的先後,闡述臨終、死後、投生的真相。眾生上至天人,下至螻蟻,無不苟且偷生。如何臨終自在,實乃吾人最應重視的課題。希望本書能對每一個人,尤其是從事臨終關懷、助念與導示者有所啟發。   臨終自在的十七堂課: 第一堂課:心是關鍵點、第二堂課:生前的承諾、第三堂課:淨業得解脫、第四堂課:證初果得自在、第五堂課:想與等想、第六堂課:十七種中陰有法、第七堂課:情與想、第八堂課:無住得自在、第九堂課:空性得自在、第十堂課:有定有慧得自在、第十一堂課:淨除業障,生諸佛前、第十二堂課:念佛法門,願生佛國、第十三堂課:法報化三身的實現、第十四堂課:死後的保證、第十五堂課:生命終點站、第十六堂課:解疑二十問、第十七堂課:本無生死。   「生死二法,一心妙用;有無二道,圓融真德。」:一心是指真如心或佛性,生、死是它的妙用,雖生而實不生,雖死而實不死,因為真如心不生不死,證得真如心的佛菩薩,雖示現生死,只是應眾生之感。有即是無,無即是有,圓融無礙,當體是涅槃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前半偈是《大乘起信論》的詮釋,後半偈是《華嚴經》的詮釋。   「心本周遍,無有去來;亦無生滅,無相湛然。」:真如心體空清淨,橫則遍虛空盡法界,豎則無始無終、無去來無生滅,無諸法相,湛然無垢。這是《般若經》的詮釋。   「心施假用,現六根體;心施空用,亡五陰身。」:佛菩薩以真如心示現六根,說法度眾,實無六根,假名六根;以真如心觀一切皆空,五陰無我。這是《楞嚴經》連結《大乘起信論》的詮釋。   「生是眞生,滅即圓滅;生死體一,空有不二。」:佛菩薩的生是以真如心生,滅是以圓寂心滅。他們都不執著生死,生死悉無自性故體一,空有皆緣起故相不二。這是般若中觀對生死、空有的詮釋。   「迷假謂生,迷空謂死;空假二用,唯一中體。」:迷執假有,稱為生;迷執空無,稱為死。其實,生是心的假用,死是心的空用,生死不離心,即空即假即中,空假皆中。這是天台宗空假中三觀連結《大乘起信論》體用一如的詮釋。   「入有非有,入空非空;體用同時,畢竟常樂。」:佛菩薩悟得真如心,不住生死故入有非有,不住涅槃故入空非空。佛菩薩通達真如心,體能生用,用不離體,體用一如,畢竟常樂。這是《大般涅槃經》連結《般若經》、《大乘起信論》的詮釋。   「三各具三,倶體倶用;一切諸佛,不離生死。」:三,指法報化三身。法報化三身各具法報化三身,體中有用,用中有體。一切諸佛雖證法身,但以報身、應化身度脫眾生,故無住涅槃,不離生死。這是《大般涅槃經》連結《大乘起信論》的詮釋。   「能至涅槃,三界衆生;不離二見,沈沒六趣。」:三界眾生皆有佛性,能至涅槃,但以不離生滅、常斷等二見,故沈淪六道輪迴。這是般若中觀的詮釋。   「無作生死,無始無終;圓融有無,非斷非常。」:真如心的體,不生不滅,雖有生死相,卻無生死執,無始無終,無邊無際,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體用一如,圓融有無,中道實相,非斷非常。這是般若中觀連結《華嚴經》的詮釋。   「行者觀之,不畏生死;欲出生死,不見生死。」:學佛人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生死皆空,度一切苦厄,不畏生死。若欲出離生死苦海,當觀生死如夢幻泡影,斷離執取。這是《般若經》的詮釋。   「欲得涅槃,不執涅槃;唯除執見,當至佛地。」:若想證得涅槃,就須不執著涅槃實有,唯有斷除一切執著與邪見,才能成佛。這是《般若經》的詮釋。   最澄大師的《本無生死論》,屬於勝義諦、中諦的生死觀,臨終甚或生前若有此實相般若,當下圓證佛果。這是修行的終極目標。   若是因地修行,仍須「發無上菩提心,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如法修證」,以四無量心、六度萬行自度度他,安住心性,臨終憶佛念佛,必能自在無礙。
2021年的地球,竟然出現千年級災難 無論是疫情大爆發,大暴雨、大野火 已經奪走四百多萬條人命 在溫室效應的極端氣候反撲下 加速地球頻率快速振動 人們活在匱乏、緊張、焦慮、不安, 恐懼的高壓生活中。   整體的苦難是人類共同造業所形成 能存活下來的都是共業中的別業 尋找現代藥師佛,即是在苦難的當下, 開創個人健康幸福的別業。   意識即能量, 只要我們願與藥師醫王的大願力共振, 即可讓我們從苦難中解脫出來。   藥師佛的無量願行,無量善巧方便, 令諸有情皆得無盡受用,讓眾生無有匱乏, 令一切有情無病安樂。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是藥師佛成就琉璃淨土的代表經典,裡頭所陳述的十二大願,在東亞佛教中是極為流行和重要的法門之一;藥師佛所發之大願,不外乎要讓眾生病苦皆除、所求安樂及解冤釋結,只要眾生學習以願力為本命,以堅定的心念為舟濟,必能突破萬難,隨心所願開創嶄新美好的未來。   在這地球頻率快速振動的生活型態下,人們的身心靈總是被高壓與焦慮的氛圍所解構與侵蝕著,靈性的安頓與平靜在生命的長流裡,將顯得遙不可及但卻又彌足珍貴。   本書作者用靈性科學的角度,教導讀者用心念能量以成就健康豐盛的生命。作者認為人體是個能量體,佛法說「萬法唯心」,我們心的能量是無限的,「心靈」與「意識」可以創造一個人的世界,一切的物質現象都是隨人們的心念而呈現出來的;因此,萬法唯心所造、宇宙唯識所顯,眾生是一體相連的。正如偉大物理學家普朗克(Max Plank)所說的:「世間所有物質的起源與存在,都是由於有股力量能使原子的分子振動,並且讓這個原子最微小的核心凝聚在一起。我們必須相信,在這股力量的背後,存在著一個有意識且睿智的心靈,此心靈乃是孕育所有物質的源頭。」宇宙是一個極大的量子場域集合體,每個人在其中也都呼應著「萬物皆有靈」的能量對應與共振。由於每個人的心念能量頻率不同,所以產生屬於自己的量子場也不同,也因此每個人的人生過程與經驗也不同。   所以「一念一世界!」不要小看任何一個小小的念頭,任何的「起心動念」,小者能改變一個人的財富、健康、事業、人際關係等;大者可能會改變整個世界!藥師佛的大願―願令眾生所求皆得―也因此能以「念」來實踐生命的轉化與美好。一切皆是能量,真正的豐盛是自己要開啟自己生命的光體,與自己的內在合一,與心連結,打開之後就擁有豐沛的能源,這才是豐盛,才是真正的富有。   近年,自然醫學開始發達,也陸續產生了能量醫學、信息醫學、量子醫學等等,事實上這些都是「心靈能量」的體現。對於宇宙與能量的變化如何在體內運作取得了解,以及了解每一個個體的生活形式、飲食、情緒等如何與體內不同元素取得平衡與協調,方能妥善對治疾病或瘟疫的侵襲,每個人自己就是一個小宇宙,如何讓小宇宙的自轉與公轉,能呼應順應大宇宙的規律,這正是藥師佛濟世的科學內涵與教化心靈的悲心。   藥師佛的悲願就是要一切眾生隨意所趣作諸事業,凡事無往不利,用正面積極樂觀的態度,看待世間的一無所有,畢竟有「願」就有「力」,願眾生不忘藥師佛之大願,廣行豐沛的生命力。   願心聯合推薦   台灣土地開發公司董事長 邱復生 TOTALIFE集團總裁 孫崇發  
只怕你不參,不怕你不破參! 只怕不入門,不怕你找無門! 道,怎麼會說無門呢?這裡的道,不是如來世尊所說的道,而是禪宗所說的道。禪宗所說的道,是第一義諦,是勝義諦,也就是中道,空有不二的空性。所謂中道,是空有不二,故不常亦不斷、不生亦不滅、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或者如《心經》所說:「不生(亦)不滅,不垢(亦)不淨,不增(亦)不減。」我們也可以增加:不一亦不二、不大亦不小、不聖亦不凡、不輪迴亦不涅槃、不煩惱亦不菩提,一切皆不二。 禪宗所說的道,不是一般通俗所說的道。一般所說的道,是有門的,是很清楚的,是一個次第、一個次第地修。唯有禪宗所說的修道是無門,參一個「無」字,話頭先行,以話頭斷一切煩惱。 誰才能夠進入無門的道呢?只有盡大地人。盡大地人得入,指的就是對於天地、一切萬法,都已經觀到諸法實相的人,才能夠進入。 「無」是修行重點 佛家修行的重點都在「無」字,凡夫眾生執著一切有,執著有我,有山河大地的一切萬法。甚至執著有一個離開五蘊的大我,五蘊之內有一個不變的我,稱之為靈魂。也就是說,因為凡夫執著什麼都有,五蘊有人我;萬事萬物有法我,所以認為離開五蘊之外、萬事萬物之外有一個造物主。 佛開悟之後,開示眾生要觀五蘊無我,要觀一切法無我。從《阿含經》開始,有所謂緣起,《雜阿含經》提到:「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此」指的是因緣,「彼」指的是果報。在《雜阿含經》中,佛說了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乃至生緣老死、憂悲愁惱,這稱作「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反過來,修行者去除了無明,因而「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所謂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憂悲愁惱滅。從《阿含經》開始,一切佛法都是以「無」為門而入涅槃的。 原始、部派佛教有所謂三法印:無常、苦、無我。苦就是無樂,何謂無樂?就是沒有快樂可言,也就是世間一切無淨,都沒有清淨的,都是雜染的。又是「無」!一切萬法都是無我的,世間法無我,出世間法也是無我。 大乘般若中觀在緣起無我的基礎之上,進一步開演無自性空,不僅五蘊人無我,同時也進一步破小乘行者所執著的「我空法有」,也破法有。人我是空,法我是空,一切色法是空,受想行識也是空,即《大般若經》所說的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般若經典廣開「無」字法門。 以大家所熟知的《心經》而言,「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經文一直空,從世間法空、五蘊空、六根空、六塵空、六識空,一直到十八界空。出世間的修行道,「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流轉十二因緣空,還滅十二因緣也空;「無苦集滅道」,苦集滅道四聖諦空;「無智亦無得」,連大乘六波羅蜜也是空。 又譬如《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行於布施。」所謂無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這就是「云何住其心」的方法。如何降伏其心呢?修行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後,度盡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而實無度者。又是「無」。《金剛經》又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一切皆無;「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一切皆亦無。 《唯識學》也是講無。在說明一切法相皆由阿賴耶識中的業力習氣所轉起之後,又說了三自性。三自性就是三無自性性,依他起性是生無自性性,遍計所執性是相無自性性,圓成實性是勝義無自性性。所以唯識學也是在講無,在講空。 即使是如來藏的思想,也主張佛性的體是畢竟空。雖然依佛性生起一切萬法,生起一切山河大地、有情、無情,但諸法實相的體是畢竟空。再者,《六祖壇經》以無念為宗、以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三無法門都是「無」字。《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一切皆是空,一切皆是無。 慧開禪師是參「狗子沒有佛性」這一個話頭,參了六年才開悟,所以開悟之後大談「無」字。後來在教導眾生的過程之中,把過去禪宗祖師在教導弟子的公案,收集了四十八則,這些著名公案以「無門關」為說明。 這表示佛法的修行著重在「無」字,著重在「空」字,不要執著,不要顛倒,不要打妄想,一切皆無,可是無或空,並非否定所有現象,而是現象無體、現象不真,現象是緣起而性空,如此才是中道。如果執著一切皆無、一切皆空,又落於偏。凡夫眾生執著有邊,或是修行者執著無邊、執著空邊,都是偏見。 慧開法師收集了四十八則著名公案,時代背景主要都在唐朝,因為唐朝是禪宗大盛的時代,尤其六祖惠能大師之後,一花開五葉。五大宗派禪師用各種方法令眾生理解:這個世間是空,這個世間是無,只是因為眾生顛倒無明,執著有而已,世間的真相是空性、是無的。
「法歸」——回歸佛陀最初的教誨 2550年前,佛陀在菩提樹下開悟成道後,為眾生宣說的究竟解脫之法,在這熱惱的凡俗塵世中,是人們心中的一劑清涼!然,在邁向成佛之途上,佛陀以其樸實的本懷,開解人們超脫生老病死與憂悲苦惱的義理,將於《佛陀的初心》 一書中,道盡一切的真理與實相。 《阿含經》是一切佛經之首,是佛陀的原始教義,也是佛陀在世宣講的最初紀錄,因此被稱為「法歸」。當代要了解佛陀核心思想的人們,就應當以《阿含經》為下手處。當佛陀悟得宇宙真理和生命真相的自然法則後,認為宇宙一切沒有恆常不變的存在,體認到「無常」就是生命的本質;因此如果能夠了知自己身體以及所有物質的存在都是無常的、會變化、會毀壞的、會消失的,就不會有執著。同時,也了解到五蘊(色、受、想、行、識)都是隨緣生滅,遷流變化,具有逼迫性,五蘊的集與滅都只是愛好喜悅的心思所引起的,沒有實體,不是本我,因此對於五蘊現象,不要有愛悅、讚嘆、執取、貪著之心,心靈就可以獲得解脫,達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而具有正念正知。 佛陀的教誨,目的在滌蕩淫慾、憎恚、怠惰、焦慮、不安、疑惑等心智層面的不淨。透過培育集中的注意力、清明的心智、意志力、精進力、及寧靜的心境等品性,能如實知見一切事物本性的最高智慧,而證入最後的真理、涅槃。因此,當佛將要入滅時,祂囑命弟子其法教的精髓,都含藏於四念處、四正勤、四精神力、五蘊、七正覺因和八正道中,並要弟子如實地細心研讀、觀察實修以及親身體證這些教理,以繼續世代的傳承。 本書作者用宇宙的宏觀、科學的邏輯與領悟的體會來揭示佛陀的慈悲與智慧,期望能在當前這個末法時代,讓大家能夠重新認識佛陀的初心與本懷,了解修行的真諦,也期願佛陀的甘露法水得以遍灑於娑婆世界,以滋養潤澤更多有緣的學佛人!
第一本以宇宙生命科學的角度解悟心經 能夠讓您快速體悟空性的真實智慧   呂教授從核子到宇宙、從物質到量子、從科學到佛學,用最容易懂的現代科學語言讓您快速體悟心經空性的智慧。歷來研究佛經的許多專家學者,大多用哲學的方法把佛經講解的十分詳盡,但本身並不一定能夠從中實際了悟無我、無相的空性智慧,所謂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   以佛法的觀點,我們肉眼所看的世界是緣起的現象,而不是被某主宰者所創造出來的,這是佛教與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看法。就緣起論而言,萬事萬物都不可能獨立存在,它是互為依存的一體性。例如一個國家的存在,必須要有土地、人民、資源、立法、憲法、國會、各個機關……等等運作。一個生命體則必須有父精母血,再加上精神體的合和,一個物體則必須由原子的不同排列組合而成。   佛教講物質最小的單位「極微」。現在科學以量子纏繞理論已經證實,最小的量子也是緣起論,也就是最小的量子都不是獨立存在,它是正負同時交互作用而存在,並沒有一個真正實體存在,而只是一種空性的能量態,而且本質上是非空非有。「光的波粒二重性」的量子理論,說明光不只是個連續波,也具有粒子的特性,光可以是波同時又是粒子,同樣「物質也具有波粒二重性」。能量與質量之間是可以互攝互入,並且也是可以互相轉換。   從宇宙生命科學的角度,這無窮的宇宙乃是由「能」而後產生「極微」,由「極微」因緣聚合而成「原子」,由「原子」而成「元素」,由同「元素」的聚合而成「分子」,同元素分子的游離,與他種元素分子因緣相遇而產生化學變化,互相結合而形成萬物。而「能」即是空性的作用。因此每個人的「起心動念」必定會產生能的作用,這也就是為什麼要修行的道理。   佛教的緣起觀有業感緣起、阿賴耶緣起、如來藏緣起、真如緣起,以上這四種緣起都脫離不了「心的緣起」。從新的量子論看宇宙是一個活的能量體,環環相扣,相互關連互動,無法單獨孤立存在,而人的心意識相續又是建構宇宙運作的實相,因此,我們必須創造共好的心念,自然就有相應的清淨美好法界,   這也是本書作者最大的希望。期願透過生命宇宙科學的角度,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心經空性的本義,同時享受生命自在無礙的菩提境界。  
每段生命轉生命中,您不一定有如此的殊勝因緣。 我們要做對的事,然後一步一步把事做對。 解開千年以來佛教禪修最爭議的問題- 到底要進入多深層的禪定,才能證悟涅槃? 誤以為深層禪定即涅槃,這錯誤的觀念將造成無有出期的輪迴。 禪修者如何掌握定中起觀,止觀雙運的微妙之處? 禪定產生的頂級喜樂究竟會不會障礙證悟? 其他宗教的靈修方式到底與佛教有何關係? 禪修的次第要如何呢? 書中最後將分析佛陀所教導的禪修法,解開一連串的謎。 你將從本書找到改變你生命的解答…
生命真相即是宇宙實相 宇宙文明的實相離不開我們的心體 外在的大宇宙與自己生命的小宇宙 依正二報本是一體無有差別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法華經》是一部成佛之經,所謂成佛開悟即是要人類「成為徹底了解宇宙實相(諸法實相)與生命真相的人」,《法華經》講的是宇宙文明的實相,讀者於其中能通達了解宇宙文明的存在,以及宇宙文明的核心思想。本書融入現代宇宙科學與生命學的種種理論,希望能夠在二十一世紀呈現新貌,充分突顯釋迦牟尼佛宣說宇宙大道的現代價值。 憨山大師說:「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法華經》是「諸經之王」,是在談宇宙外星文明的智慧,只要了解「唯一的真相(一乘)」,就能了解整個宇宙與整個外星文明,而能得到宇宙高等智慧的結果(佛果)。世尊於此經中心心念念要眾生開佛之見,使得清淨之心,以行菩提之路;用盡不同的方便與譬喻,唯令眾生生起本自具有的善種子而得以開花結果;也願眾生能開啟「人人皆可成佛」的信心,在道上時時用自己的一念善心來與整個宇宙共振共舞,而成為宇宙高智慧的生命體。這正是法華經的核心思想所在。 《法華經》正是教化一切宇宙眾生、顯示宇宙各種實相的無上教材。其核心思想大概如下: 一、告訴眾生三乘歸一的原意: 佛陀為了教導宇宙眾生,曾用三種方便教法,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來解說,這些都是方便教法,因材施教的方便方法,佛陀最終其實只在講解「一佛乘」,目的是要讓眾生成佛。 二、開示宇宙實相與生命真相: 所有宇宙高等智慧生命體(佛)的智慧,就是已經了解「宇宙所有現象的實相(諸法實相)」的道理,法華經中以十個如是來說明,就是「如是性、如是相、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詮釋各種(星球)佛國的境界。 三、所有智慧生命體在久遠以前早就存在: 本經一再強調,佛陀成佛以前的無量無邊劫時間,經常以種種方便法門因材施教。釋迦牟尼雖然在地球上八十一年,這只是祂在地球上的應化身,其實佛陀的法身是長遠無限的。所有諸佛、眾生都是如此。 四、人人都能成佛: 經中告訴我們「人人都能成佛」的思想,指出宇宙間所有生命體都是平等的,無論是二乘人、女人,甚至是惡人,各種不同型態的生命,只要自覺到宇宙真理與自己的使命,為其它眾生的幸福而努力弘法,就可以得到成佛的授記,都有能力成為一個圓滿覺悟的生命體。 五、相信就能成佛: 佛陀開示了各種方便法門,如果眾生能夠誠心相信理解,就可很快成就佛道。也就是要達到徹底了解宇宙實相與生命真相的境界,只要「相信、理解」,全然的相信、全然的理解,就能成佛。
沒有「神」也可以「通」是真神通 「妙用難測為神,自在無礙為通」     如果神通需要依賴鬼神,那是鬼通不是神通,真神通不需要鬼神,而且能夠自己收放自如,這是自證神通也稱「智證通」,具不可測不可礙的自在任運能力,及千變萬化的不可思議境界。佛門修行所引發的神通不離於智慧,與外道邪定所獲得的邪通不同,高僧是經由正念禪定修行引發神通,然後從禪定產生智慧,明心見性之後,神通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是大智慧的成就。      坊間許多聲稱自己是某某佛、某某菩薩,或是某某神明再來,這都必須謹慎小心觀察,這一類人所得到的神通,多半不是真正的神通,許多是因為被外靈附身的能力,甚至是養小鬼,或是其他旁門左道。真正再來人不會隨便顯露,縱使在特殊因緣之下洩漏了身分,按佛的規矩,身分一暴露,必須立刻入滅。身分暴露了還不走,那就是招搖撞騙,絕非諸佛菩薩應現。      在佛門中對神通施展有很嚴謹的條件,必須符合佛陀的規定。神通,看似神奇不可思議,其實是有深淺的不同,阿羅漢不能了知菩薩的境界,菩薩無法究竟徹悟佛的境界,如來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知。可見以神通度眾並非易事,大多數不能觀察究竟,往往所見不明,而誤導因果,不可不慎。      因此,本書特別解析聖僧「佛圖澄尊者」如何在兵荒馬亂的亂世中,運用神通力度眾的過程及其方法。尊者施展的神通力令人嘆為觀止,在不同的人、事、物,以及不一樣的時空場景中,都能以利他的大悲心開啟弘法大業,尊者對中國佛教的貢獻,至今後人乃難以超越。 本書特色 末法時期到處充斥著怪力亂神,為了令讀者增進對「神通」的認識,及明辨正邪,本書特別詳細界定「神通」的範疇與類別,打破一般人對神通迷惘的誤區,清楚明白神通不是萬能,因為每個人的業力不同,其侷限性也不一樣。      佛門不重神通,而注重究竟解脫,從離貪欲得「心解脫」;離無明得「慧解脫」;而「得滅盡定的阿羅漢」才能具足定慧「俱解脫」,表示除了「慧解脫」之外,沒有禪定的障礙,定也解脫「身心都解脫」。對於懷有度眾大悲心,能運用神通度眾者,必須是「俱解脫」阿羅漢,能出入自如。      本書蒐羅佛門經典中有關修行引發神通的方法,了知在大悲心一定程度的精進努力下,啟動悲智雙運的菩提心,期在自覺覺他的悲願功用上,能事半功倍如虎添翼。另外有關神通的禁忌、侷限性、無法解決的問題……,書中也將一一舉例為您說明解答。
沒有「神」也可以「通」是真神通 「妙用難測為神,自在無礙為通」     如果神通需要依賴鬼神,那是鬼通不是神通,真神通不需要鬼神,而且能夠自己收放自如,這是自證神通也稱「智證通」,具不可測不可礙的自在任運能力,及千變萬化的不可思議境界。佛門修行所引發的神通不離於智慧,與外道邪定所獲得的邪通不同,高僧是經由正念禪定修行引發神通,然後從禪定產生智慧,明心見性之後,神通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是大智慧的成就。      坊間許多聲稱自己是某某佛、某某菩薩,或是某某神明再來,這都必須謹慎小心觀察,這一類人所得到的神通,多半不是真正的神通,許多是因為被外靈附身的能力,甚至是養小鬼,或是其他旁門左道。真正再來人不會隨便顯露,縱使在特殊因緣之下洩漏了身分,按佛的規矩,身分一暴露,必須立刻入滅。身分暴露了還不走,那就是招搖撞騙,絕非諸佛菩薩應現。      在佛門中對神通施展有很嚴謹的條件,必須符合佛陀的規定。神通,看似神奇不可思議,其實是有深淺的不同,阿羅漢不能了知菩薩的境界,菩薩無法究竟徹悟佛的境界,如來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知。可見以神通度眾並非易事,大多數不能觀察究竟,往往所見不明,而誤導因果,不可不慎。      因此,本書特別解析聖僧「佛圖澄尊者」如何在兵荒馬亂的亂世中,運用神通力度眾的過程及其方法。尊者施展的神通力令人嘆為觀止,在不同的人、事、物,以及不一樣的時空場景中,都能以利他的大悲心開啟弘法大業,尊者對中國佛教的貢獻,至今後人乃難以超越。 本書特色 末法時期到處充斥著怪力亂神,為了令讀者增進對「神通」的認識,及明辨正邪,本書特別詳細界定「神通」的範疇與類別,打破一般人對神通迷惘的誤區,清楚明白神通不是萬能,因為每個人的業力不同,其侷限性也不一樣。      佛門不重神通,而注重究竟解脫,從離貪欲得「心解脫」;離無明得「慧解脫」;而「得滅盡定的阿羅漢」才能具足定慧「俱解脫」,表示除了「慧解脫」之外,沒有禪定的障礙,定也解脫「身心都解脫」。對於懷有度眾大悲心,能運用神通度眾者,必須是「俱解脫」阿羅漢,能出入自如。      本書蒐羅佛門經典中有關修行引發神通的方法,了知在大悲心一定程度的精進努力下,啟動悲智雙運的菩提心,期在自覺覺他的悲願功用上,能事半功倍如虎添翼。另外有關神通的禁忌、侷限性、無法解決的問題……,書中也將一一舉例為您說明解答。
禪修,最怕盲修瞎、最怕錯誤的理論、最怕用錯方法。 鄭振煌教授以30多年的禪修教學經驗,提供您最正確的理論與方法,令您快速契入實修狀態,讓禪修的體相用成為您的生命因素。 禪修最怕盲修瞎練,或懶於學教,形同外道:或不觀心,但求佛菩薩保佑,彷彿鬼神教;或怪力亂神,不明因果,高談感應,使覺者的佛變成了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神;或光說不練,說食數寶,或奢言一門深入,自是非他,無異坐井觀天。 知見錯則斲喪慧命,萬劫不復;知見對則修行易如反掌,平凡無奇。本書是教理與實修並重的絕佳操作手冊,先建立正知見,再輔以禪修技巧。讓您輕輕鬆鬆將禪修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圓滿修行的八大訣要 一、如何從心智的開發,得證解脫自在: 教導您從《大念處經》獲得心智開發的方法。 二、如何克服煩惱,生善止惡,證悟涅槃寂靜: 教導您觀修「四無量心」,迅速進入四禪。 三、如何修止觀雙運,入寂照不二的境界: 教導您真正的觀、真正的止,讓過程與目標融合在一起。 四、如何修大乘念佛法門: 教導您四種念佛法門,讓您快速獲得成就。 五、如何獲得空性的智慧: 教導您在每一個當下,都可以獲得般若空性的方法。 六、如何超脫心意識的痛苦與快樂: 教導您學佛不可逃避現實,了知萬法所呈現的都是圓成實性。 七、如何證入當下就是清淨的佛果: 教導您從如來藏最高、最極致的思想中,體證獅子遊戲三昧的解脫自在境界。 八、如何用「觀呼吸」總綰一切法門: 教導您用同一個法門產生不同的效果,就像世尊一樣,可以出入息念為甘露不死之法。 禪修是一種定心的功夫。不論是世間法的追求功名利祿,或是出世間法的證悟解脫自在,都必須要有定心的功夫。 但定心要以嚴持清淨戒為基礎,如果不持戒,或持戒不清淨,或甚至持的是邪戒(名為戒取見),即使得定,也是邪定、狂定。 而且,定心不是修行的終點。定而無慧,則成枯定,無益自他;定而慧邪,則成狂顛,害己損人。 因此,禪修不離戒定慧三學,小乘開為八正道,大乘開為菩薩戒、無量三昧、三智,並進而觀慈悲、中道實相。這些教理是觀修的基本功,教與觀不能偏廢。善哉蕅益智旭大師重述《教觀綱宗》卷首所言:「佛祖之要,教觀而已矣。觀非教不正,教非觀不傳。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殆。」 學佛者的通病,或光說不練,說食數寶,或奢言一門深入,自是非他,無異坐井觀天;或懶於學教,盲修瞎練,形同外道:或不觀心,但求佛菩薩保佑,彷彿鬼神教;或怪力亂神,不明因果,高談感應,使覺者的佛變成了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神。 知見的重要由此可知,知見錯則斲喪慧命,萬劫不復;知見對則修行易如反掌,平凡無奇。基於此,每次禪修時必以建立正知見為先,再輔以技巧。禪修法門八萬四千,各擅勝場,事修隨理異而變。如何掌握原理,便成為事修的關鍵。 本書是多次禪修課程的紀錄,有理論有方法,從理論衍生方法。由於參加禪修者老參新參都有,對佛法的理解深淺不一,講解時只能應機逗教,盡量淺白。無論如何,這是一本教理與實修並重的操作手冊,讀者可以選擇任何法門契入,也可以從頭至尾練習各種法門,重要的是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我從《大念處經》講起,經中有四種讓心得到訓練、心智得到開發的方法,也就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前三個念處,主要是心的訓練;第四個法念處,重點在心智的開發,得證解脫自在。首先安住於身,遍身觀察,捨離對身的貪欲,這是身念處修行法。進一步清楚感受、覺受,這是受念處修行法。再來明了起心動念,則是心念處修行法。觀察身、受、心的緣起緣滅,皆是無常、苦、無我,便是法念處修行法。 四無量心是很重要的四禪修行法。在四念處之後,可以觀修「慈悲喜捨」,迅速進入四禪,克服煩惱,生善止惡,證悟涅槃寂靜;也可以配合大乘菩薩道,調柔心性,自利利他。慈悲喜捨是境界的無量、對象的無量、時間的無量、空間的無量、清淨心的無量。令所有眾生、宇宙法界,充滿慈悲喜捨的磁場,了知一切平等平等,沒有場域、自他的分別。這是世界大同的極樂淨土。 真正的觀就是止,真正的止就是觀,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止觀雙運是過程與目標融合在一起,寂照不二。 大乘的念佛法門有四:第一、口唸、耳聽、心念佛的聖號。第二、觀佛像的相好莊嚴。第三、觀想佛栩栩如生地就在眼前,對我加持。第四、觀法身實相,生起般若智慧,了知自他不二、心境不二、一切諸法不生不滅、畢竟空。 般若空性是用來修行的,而不是辯證的哲學,每一個當下都可以用般若空性來觀照。《般若經》的核心,一切諸法的當體是「空」。空性的智慧可從讀經、聽法、思惟、禪修得到,經常憶念空性,將空性應用在日用平常中,這才是修行。 詮釋這個世界的是心意識。使我們快樂或痛苦的,不是外面的境界,而是自己阿賴耶識中的種子起現行。唯識學談到有為法和無為法的不一不異,有為法所依的體性就是無為法。學佛不可逃避現實,學佛是在生活、工作中,是在每一個當下。無為法就在有為法當中,不論煩惱或快樂,萬法所呈現的都是圓成實性或三無自性性。 如來藏是佛教中最高、最極致的思想。如來藏的修行法是回果向因,以如來藏為所依,了解一切皆是圓滿覺性的體相用。安住於如來藏,當下就是清淨的佛果。以如來藏隨順一切因緣,如獅子遊戲三昧,解脫自在。 最後用「觀呼吸」總綰一切法門。法一理多,知見的不同,可以讓同一個法門產生不同的效果。觀呼吸簡單易行,隨時隨地都可練習,是故世尊以出入息念(觀呼吸)為甘露不死之法,妙哉斯言! 本書從舉辦禪修營、聽打、校正、編輯到出版,幾近十年,備極艱辛,發心護持的善知識,恕不列舉,蓋無相布施的功德,勝過以恆河沙數七寶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唯願眾生因此而究竟常樂!
禪修,最怕盲修瞎、最怕錯誤的理論、最怕用錯方法。 鄭振煌教授以30多年的禪修教學經驗,提供您最正確的理論與方法,令您快速契入實修狀態,讓禪修的體相用成為您的生命因素。 禪修最怕盲修瞎練,或懶於學教,形同外道:或不觀心,但求佛菩薩保佑,彷彿鬼神教;或怪力亂神,不明因果,高談感應,使覺者的佛變成了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神;或光說不練,說食數寶,或奢言一門深入,自是非他,無異坐井觀天。 知見錯則斲喪慧命,萬劫不復;知見對則修行易如反掌,平凡無奇。本書是教理與實修並重的絕佳操作手冊,先建立正知見,再輔以禪修技巧。讓您輕輕鬆鬆將禪修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圓滿修行的八大訣要 一、如何從心智的開發,得證解脫自在:教導您從《大念處經》獲得心智開發的方法。 二、如何克服煩惱,生善止惡,證悟涅槃寂靜:教導您觀修「四無量心」,迅速進入四禪。 三、如何修止觀雙運,入寂照不二的境界:教導您真正的觀、真正的止,讓過程與目標融合在一起。 四、如何修大乘念佛法門:教導您四種念佛法門,讓您快速獲得成就。 五、如何獲得空性的智慧:教導您在每一個當下,都可以獲得般若空性的方法。 六、如何超脫心意識的痛苦與快樂:教導您學佛不可逃避現實,了知萬法所呈現的都是圓成實性。 七、如何證入當下就是清淨的佛果: 教導您從如來藏最高、最極致的思想中,體證獅子遊戲三昧的解脫自在境界。 八、如何用「觀呼吸」總綰一切法門:教導您用同一個法門產生不同的效果,就像世尊一樣,可以出入息念為甘露不死之法。 禪修是一種定心的功夫。不論是世間法的追求功名利祿,或是出世間法的證悟解脫自在,都必須要有定心的功夫。 但定心要以嚴持清淨戒為基礎,如果不持戒,或持戒不清淨,或甚至持的是邪戒(名為戒取見),即使得定,也是邪定、狂定。 而且,定心不是修行的終點。定而無慧,則成枯定,無益自他;定而慧邪,則成狂顛,害己損人。 因此,禪修不離戒定慧三學,小乘開為八正道,大乘開為菩薩戒、無量三昧、三智,並進而觀慈悲、中道實相。這些教理是觀修的基本功,教與觀不能偏廢。善哉蕅益智旭大師重述《教觀綱宗》卷首所言:「佛祖之要,教觀而已矣。觀非教不正,教非觀不傳。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殆。」 學佛者的通病,或光說不練,說食數寶,或奢言一門深入,自是非他,無異坐井觀天;或懶於學教,盲修瞎練,形同外道:或不觀心,但求佛菩薩保佑,彷彿鬼神教;或怪力亂神,不明因果,高談感應,使覺者的佛變成了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神。 知見的重要由此可知,知見錯則斲喪慧命,萬劫不復;知見對則修行易如反掌,平凡無奇。基於此,每次禪修時必以建立正知見為先,再輔以技巧。禪修法門八萬四千,各擅勝場,事修隨理異而變。如何掌握原理,便成為事修的關鍵。 本書是多次禪修課程的紀錄,有理論有方法,從理論衍生方法。由於參加禪修者老參新參都有,對佛法的理解深淺不一,講解時只能應機逗教,盡量淺白。無論如何,這是一本教理與實修並重的操作手冊,讀者可以選擇任何法門契入,也可以從頭至尾練習各種法門,重要的是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我從《大念處經》講起,經中有四種讓心得到訓練、心智得到開發的方法,也就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前三個念處,主要是心的訓練;第四個法念處,重點在心智的開發,得證解脫自在。首先安住於身,遍身觀察,捨離對身的貪欲,這是身念處修行法。進一步清楚感受、覺受,這是受念處修行法。再來明了起心動念,則是心念處修行法。觀察身、受、心的緣起緣滅,皆是無常、苦、無我,便是法念處修行法。 四無量心是很重要的四禪修行法。在四念處之後,可以觀修「慈悲喜捨」,迅速進入四禪,克服煩惱,生善止惡,證悟涅槃寂靜;也可以配合大乘菩薩道,調柔心性,自利利他。慈悲喜捨是境界的無量、對象的無量、時間的無量、空間的無量、清淨心的無量。令所有眾生、宇宙法界,充滿慈悲喜捨的磁場,了知一切平等平等,沒有場域、自他的分別。這是世界大同的極樂淨土。 真正的觀就是止,真正的止就是觀,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止觀雙運是過程與目標融合在一起,寂照不二。 大乘的念佛法門有四:第一、口唸、耳聽、心念佛的聖號。第二、觀佛像的相好莊嚴。第三、觀想佛栩栩如生地就在眼前,對我加持。第四、觀法身實相,生起般若智慧,了知自他不二、心境不二、一切諸法不生不滅、畢竟空。 般若空性是用來修行的,而不是辯證的哲學,每一個當下都可以用般若空性來觀照。《般若經》的核心,一切諸法的當體是「空」。空性的智慧可從讀經、聽法、思惟、禪修得到,經常憶念空性,將空性應用在日用平常中,這才是修行。 詮釋這個世界的是心意識。使我們快樂或痛苦的,不是外面的境界,而是自己阿賴耶識中的種子起現行。唯識學談到有為法和無為法的不一不異,有為法所依的體性就是無為法。學佛不可逃避現實,學佛是在生活、工作中,是在每一個當下。無為法就在有為法當中,不論煩惱或快樂,萬法所呈現的都是圓成實性或三無自性性。 如來藏是佛教中最高、最極致的思想。如來藏的修行法是回果向因,以如來藏為所依,了解一切皆是圓滿覺性的體相用。安住於如來藏,當下就是清淨的佛果。以如來藏隨順一切因緣,如獅子遊戲三昧,解脫自在。 最後用「觀呼吸」總綰一切法門。法一理多,知見的不同,可以讓同一個法門產生不同的效果。觀呼吸簡單易行,隨時隨地都可練習,是故世尊以出入息念(觀呼吸)為甘露不死之法,妙哉斯言! 本書從舉辦禪修營、聽打、校正、編輯到出版,幾近十年,備極艱辛,發心護持的善知識,恕不列舉,蓋無相布施的功德,勝過以恆河沙數七寶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唯願眾生因此而究竟常樂!
禪修,最怕盲修瞎、最怕錯誤的理論、最怕用錯方法。 鄭振煌教授以30多年的禪修教學經驗,提供您最正確的理論與方法,令您快速契入實修狀態,讓禪修的體相用成為您的生命因素。 禪修最怕盲修瞎練,或懶於學教,形同外道:或不觀心,但求佛菩薩保佑,彷彿鬼神教;或怪力亂神,不明因果,高談感應,使覺者的佛變成了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神;或光說不練,說食數寶,或奢言一門深入,自是非他,無異坐井觀天。 知見錯則斲喪慧命,萬劫不復;知見對則修行易如反掌,平凡無奇。本書是教理與實修並重的絕佳操作手冊,先建立正知見,再輔以禪修技巧。讓您輕輕鬆鬆將禪修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圓滿修行的八大訣要 一、如何從心智的開發,得證解脫自在:教導您從《大念處經》獲得心智開發的方法。 二、如何克服煩惱,生善止惡,證悟涅槃寂靜:教導您觀修「四無量心」,迅速進入四禪。 三、如何修止觀雙運,入寂照不二的境界:教導您真正的觀、真正的止,讓過程與目標融合在一起。 四、如何修大乘念佛法門:教導您四種念佛法門,讓您快速獲得成就。 五、如何獲得空性的智慧:教導您在每一個當下,都可以獲得般若空性的方法。 六、如何超脫心意識的痛苦與快樂:教導您學佛不可逃避現實,了知萬法所呈現的都是圓成實性。 七、如何證入當下就是清淨的佛果: 教導您從如來藏最高、最極致的思想中,體證獅子遊戲三昧的解脫自在境界。 八、如何用「觀呼吸」總綰一切法門:教導您用同一個法門產生不同的效果,就像世尊一樣,可以出入息念為甘露不死之法。 禪修是一種定心的功夫。不論是世間法的追求功名利祿,或是出世間法的證悟解脫自在,都必須要有定心的功夫。 但定心要以嚴持清淨戒為基礎,如果不持戒,或持戒不清淨,或甚至持的是邪戒(名為戒取見),即使得定,也是邪定、狂定。 而且,定心不是修行的終點。定而無慧,則成枯定,無益自他;定而慧邪,則成狂顛,害己損人。 因此,禪修不離戒定慧三學,小乘開為八正道,大乘開為菩薩戒、無量三昧、三智,並進而觀慈悲、中道實相。這些教理是觀修的基本功,教與觀不能偏廢。善哉蕅益智旭大師重述《教觀綱宗》卷首所言:「佛祖之要,教觀而已矣。觀非教不正,教非觀不傳。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殆。」 學佛者的通病,或光說不練,說食數寶,或奢言一門深入,自是非他,無異坐井觀天;或懶於學教,盲修瞎練,形同外道:或不觀心,但求佛菩薩保佑,彷彿鬼神教;或怪力亂神,不明因果,高談感應,使覺者的佛變成了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神。 知見的重要由此可知,知見錯則斲喪慧命,萬劫不復;知見對則修行易如反掌,平凡無奇。基於此,每次禪修時必以建立正知見為先,再輔以技巧。禪修法門八萬四千,各擅勝場,事修隨理異而變。如何掌握原理,便成為事修的關鍵。 本書是多次禪修課程的紀錄,有理論有方法,從理論衍生方法。由於參加禪修者老參新參都有,對佛法的理解深淺不一,講解時只能應機逗教,盡量淺白。無論如何,這是一本教理與實修並重的操作手冊,讀者可以選擇任何法門契入,也可以從頭至尾練習各種法門,重要的是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我從《大念處經》講起,經中有四種讓心得到訓練、心智得到開發的方法,也就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前三個念處,主要是心的訓練;第四個法念處,重點在心智的開發,得證解脫自在。首先安住於身,遍身觀察,捨離對身的貪欲,這是身念處修行法。進一步清楚感受、覺受,這是受念處修行法。再來明了起心動念,則是心念處修行法。觀察身、受、心的緣起緣滅,皆是無常、苦、無我,便是法念處修行法。 四無量心是很重要的四禪修行法。在四念處之後,可以觀修「慈悲喜捨」,迅速進入四禪,克服煩惱,生善止惡,證悟涅槃寂靜;也可以配合大乘菩薩道,調柔心性,自利利他。慈悲喜捨是境界的無量、對象的無量、時間的無量、空間的無量、清淨心的無量。令所有眾生、宇宙法界,充滿慈悲喜捨的磁場,了知一切平等平等,沒有場域、自他的分別。這是世界大同的極樂淨土。 真正的觀就是止,真正的止就是觀,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止觀雙運是過程與目標融合在一起,寂照不二。 大乘的念佛法門有四:第一、口唸、耳聽、心念佛的聖號。第二、觀佛像的相好莊嚴。第三、觀想佛栩栩如生地就在眼前,對我加持。第四、觀法身實相,生起般若智慧,了知自他不二、心境不二、一切諸法不生不滅、畢竟空。 般若空性是用來修行的,而不是辯證的哲學,每一個當下都可以用般若空性來觀照。《般若經》的核心,一切諸法的當體是「空」。空性的智慧可從讀經、聽法、思惟、禪修得到,經常憶念空性,將空性應用在日用平常中,這才是修行。 詮釋這個世界的是心意識。使我們快樂或痛苦的,不是外面的境界,而是自己阿賴耶識中的種子起現行。唯識學談到有為法和無為法的不一不異,有為法所依的體性就是無為法。學佛不可逃避現實,學佛是在生活、工作中,是在每一個當下。無為法就在有為法當中,不論煩惱或快樂,萬法所呈現的都是圓成實性或三無自性性。 如來藏是佛教中最高、最極致的思想。如來藏的修行法是回果向因,以如來藏為所依,了解一切皆是圓滿覺性的體相用。安住於如來藏,當下就是清淨的佛果。以如來藏隨順一切因緣,如獅子遊戲三昧,解脫自在。 最後用「觀呼吸」總綰一切法門。法一理多,知見的不同,可以讓同一個法門產生不同的效果。觀呼吸簡單易行,隨時隨地都可練習,是故世尊以出入息念(觀呼吸)為甘露不死之法,妙哉斯言! 本書從舉辦禪修營、聽打、校正、編輯到出版,幾近十年,備極艱辛,發心護持的善知識,恕不列舉,蓋無相布施的功德,勝過以恆河沙數七寶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唯願眾生因此而究竟常樂!
禪修,最怕盲修瞎、最怕錯誤的理論、最怕用錯方法。 鄭振煌教授以30多年的禪修教學經驗,提供您最正確的理論與方法,令您快速契入實修狀態,讓禪修的體相用成為您的生命因素。 禪修最怕盲修瞎練,或懶於學教,形同外道:或不觀心,但求佛菩薩保佑,彷彿鬼神教;或怪力亂神,不明因果,高談感應,使覺者的佛變成了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神;或光說不練,說食數寶,或奢言一門深入,自是非他,無異坐井觀天。 知見錯則斲喪慧命,萬劫不復;知見對則修行易如反掌,平凡無奇。本書是教理與實修並重的絕佳操作手冊,先建立正知見,再輔以禪修技巧。讓您輕輕鬆鬆將禪修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圓滿修行的八大訣要 一、如何從心智的開發,得證解脫自在: 教導您從《大念處經》獲得心智開發的方法。 二、如何克服煩惱,生善止惡,證悟涅槃寂靜: 教導您觀修「四無量心」,迅速進入四禪。 三、如何修止觀雙運,入寂照不二的境界: 教導您真正的觀、真正的止,讓過程與目標融合在一起。 四、如何修大乘念佛法門: 教導您四種念佛法門,讓您快速獲得成就。 五、如何獲得空性的智慧: 教導您在每一個當下,都可以獲得般若空性的方法。 六、如何超脫心意識的痛苦與快樂: 教導您學佛不可逃避現實,了知萬法所呈現的都是圓成實性。 七、如何證入當下就是清淨的佛果: 教導您從如來藏最高、最極致的思想中,體證獅子遊戲三昧的解脫自在境界。 八、如何用「觀呼吸」總綰一切法門: 教導您用同一個法門產生不同的效果,就像世尊一樣,可以出入息念為甘露不死之法。 禪修是一種定心的功夫。不論是世間法的追求功名利祿,或是出世間法的證悟解脫自在,都必須要有定心的功夫。 但定心要以嚴持清淨戒為基礎,如果不持戒,或持戒不清淨,或甚至持的是邪戒(名為戒取見),即使得定,也是邪定、狂定。 而且,定心不是修行的終點。定而無慧,則成枯定,無益自他;定而慧邪,則成狂顛,害己損人。 因此,禪修不離戒定慧三學,小乘開為八正道,大乘開為菩薩戒、無量三昧、三智,並進而觀慈悲、中道實相。這些教理是觀修的基本功,教與觀不能偏廢。善哉蕅益智旭大師重述《教觀綱宗》卷首所言:「佛祖之要,教觀而已矣。觀非教不正,教非觀不傳。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殆。」 學佛者的通病,或光說不練,說食數寶,或奢言一門深入,自是非他,無異坐井觀天;或懶於學教,盲修瞎練,形同外道:或不觀心,但求佛菩薩保佑,彷彿鬼神教;或怪力亂神,不明因果,高談感應,使覺者的佛變成了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神。 知見的重要由此可知,知見錯則斲喪慧命,萬劫不復;知見對則修行易如反掌,平凡無奇。基於此,每次禪修時必以建立正知見為先,再輔以技巧。禪修法門八萬四千,各擅勝場,事修隨理異而變。如何掌握原理,便成為事修的關鍵。 本書是多次禪修課程的紀錄,有理論有方法,從理論衍生方法。由於參加禪修者老參新參都有,對佛法的理解深淺不一,講解時只能應機逗教,盡量淺白。無論如何,這是一本教理與實修並重的操作手冊,讀者可以選擇任何法門契入,也可以從頭至尾練習各種法門,重要的是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我從《大念處經》講起,經中有四種讓心得到訓練、心智得到開發的方法,也就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前三個念處,主要是心的訓練;第四個法念處,重點在心智的開發,得證解脫自在。首先安住於身,遍身觀察,捨離對身的貪欲,這是身念處修行法。進一步清楚感受、覺受,這是受念處修行法。再來明了起心動念,則是心念處修行法。觀察身、受、心的緣起緣滅,皆是無常、苦、無我,便是法念處修行法。 四無量心是很重要的四禪修行法。在四念處之後,可以觀修「慈悲喜捨」,迅速進入四禪,克服煩惱,生善止惡,證悟涅槃寂靜;也可以配合大乘菩薩道,調柔心性,自利利他。慈悲喜捨是境界的無量、對象的無量、時間的無量、空間的無量、清淨心的無量。令所有眾生、宇宙法界,充滿慈悲喜捨的磁場,了知一切平等平等,沒有場域、自他的分別。這是世界大同的極樂淨土。 真正的觀就是止,真正的止就是觀,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止觀雙運是過程與目標融合在一起,寂照不二。 大乘的念佛法門有四:第一、口唸、耳聽、心念佛的聖號。第二、觀佛像的相好莊嚴。第三、觀想佛栩栩如生地就在眼前,對我加持。第四、觀法身實相,生起般若智慧,了知自他不二、心境不二、一切諸法不生不滅、畢竟空。 般若空性是用來修行的,而不是辯證的哲學,每一個當下都可以用般若空性來觀照。《般若經》的核心,一切諸法的當體是「空」。空性的智慧可從讀經、聽法、思惟、禪修得到,經常憶念空性,將空性應用在日用平常中,這才是修行。 詮釋這個世界的是心意識。使我們快樂或痛苦的,不是外面的境界,而是自己阿賴耶識中的種子起現行。唯識學談到有為法和無為法的不一不異,有為法所依的體性就是無為法。學佛不可逃避現實,學佛是在生活、工作中,是在每一個當下。無為法就在有為法當中,不論煩惱或快樂,萬法所呈現的都是圓成實性或三無自性性。 如來藏是佛教中最高、最極致的思想。如來藏的修行法是回果向因,以如來藏為所依,了解一切皆是圓滿覺性的體相用。安住於如來藏,當下就是清淨的佛果。以如來藏隨順一切因緣,如獅子遊戲三昧,解脫自在。 最後用「觀呼吸」總綰一切法門。法一理多,知見的不同,可以讓同一個法門產生不同的效果。觀呼吸簡單易行,隨時隨地都可練習,是故世尊以出入息念(觀呼吸)為甘露不死之法,妙哉斯言! 本書從舉辦禪修營、聽打、校正、編輯到出版,幾近十年,備極艱辛,發心護持的善知識,恕不列舉,蓋無相布施的功德,勝過以恆河沙數七寶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唯願眾生因此而究竟常樂!
玄奘大師在未寫《八識規矩頌》之前,翻譯了《瑜伽師地論》,闡釋心識運轉,以及瑜伽師修行證果的過程。可是,這本論著100卷實在太複雜了,許多人讀不懂,於是玄奘大師就將它濃縮成《八識規矩頌》,剖析凡夫的修行次第,直到成佛的過程。所以,《八識規矩頌》可說是唯識學的精要。如果說《百法明門論》是唯識學的入門書,那麼《八識規矩頌》可說是一本修行手冊。 第一章    認識心意識 心、意、識這三個字有時可以通用,有時卻各有含義。三字通用是指能夠分別與識別。三字各有不同含義時,心,是集和起的功能,指第八識;意,是思量的功能,指第七識;識是了別的功能,指第六識。《八識規矩頌》是探討八識的境、行、果,也就是如何轉識成智,從凡夫到佛果一路的修行境況。 第二章   前五識頌 本章深入探討前五識,也就是我們的表層意識,因為它最容易理解。第一頌指出前五識和外境的關係。前五識一接觸外境就會產生三境、三量和三性。境是對境,包括性境、獨影境、帶質境;量是衡量對境,包括現量、比量、非量;性可分為三種:善性、惡性、無記性。 前五識中的眼、耳、身三識只有在二地才有,二地是指五趣雜居地和離生喜樂地。來到第二禪定生喜樂地,眼、耳、身三識就不再起作用。 在五十一個心所法中,與前五識相應的心所共有三十四個,即五個徧行心所、五個別境心所、十一個善心所,和六個根本煩惱中的貪、瞋、癡三個,及二十個隨煩惱中的兩個中隨煩惱和八個大隨煩惱。 第二頌文指出前五識產生作用所需的條件,首先必須要有淨色根,其中,眼識生起需要九個緣,耳識生起需八個緣,鼻、舌、身三識生起需要七個緣才能產生作用。鼻、舌、身三識一定要根和境相接觸才能產生作用,而眼識和耳識則要有空間(距離)。沒有智慧的人不能分別何者為根,何者為識。 第三頌文指出修行過程以及修行後的果。修行到初地的結果就是證得我空,所得到的智慧是後得智,已不再執著相分為實有,但還沒有證得真如智。要等到第八識完全清淨了,前五識才跟著清淨,此時就可以運用不同的分身,廣度十方眾生。 第三章    第六識頌 第六識是我們的思想中心,也是修行的下手處。第一頌文是講第六識的行相,第六識有三性、三量、三境。在三界輪迴時,如果我們肯用心,很容易就會覺察到第六識,以及和它相應的五十一個心所。第六識猶如心猿意馬,我們因而煩惱不斷。 第二頌文中指出第六識在性、界、受三種法中變動不羈。五十一個心所全體經常和第六識聯結在一起,所以第六識的作用最強,只要它一個念頭起來,就立刻從我們的行為和語言表達出來,從而感招引業和滿業。 第三頌文是修行的過程和結果。經過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進入歡喜地的第一心,雖然已經有了後得智,但俱生我執和法執仍然現起。要一直修行到第八地後,第六識才完全清淨,轉為妙觀察智,可以清楚觀照三千大千世界。 第四章     第七識頌 第七識是深層意識,也是我們為何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根源所在。第一頌文講第七識的境況和行相。第七識的相分屬於帶質境,故非量。第七識是根據第八識的業力而執著有我。與第七識相應的心所法有十八個,包括八大隨煩惱心所、五徧行心所和五別境心所中的慧心所,此外,四惑(我癡、我見、我愛、我慢)也是一直跟隨著第七識。 第二頌文指出第七識又是恆又是審。第七識一直在思考,而且永遠以自我為中心,四惑和八大煩惱一直跟著第七識形影不離,因而我們日夜都處在昏迷不覺的狀態。前六識是以第七識為根,以第七識為染淨依緣。第七識因為一直以自我為中心,故分別一生起,自然有種種煩惱產生。 第三頌文是分析第七識的行和境。第七識第一個要轉的契機是初地,去除了我執和法執,當下有了平等性,見到空性,這是第一轉,又稱為「下品轉」。修行到了第八地是第二轉,稱為「中品轉」,此時已經不必刻意的修行了,這時才是真正的任運自在。等到修行到了第十地,第七識完全清淨了,就可以現起自受用身和他受用身;但只有初地至十地菩薩已經見空性者才能受用。 第五章     第八識頌 第八識是最深層意識,也是我們生死流轉的中心。第一頌文講的是第八識的境。第八識是無覆無記,它的心所只有五個,也就是五徧行。死後只有業力跟隨著我們,而我們也是依著自己的業力,決定下一世出生在哪一道。 第二頌文是講第八識的相。二乘只觀察到第六識,因為不瞭解第八識,所以就與大乘的論師們爭論不已。第八識猶如大海般深廣,也像深淵一般不可測,風一吹起就能掀起七識波浪。第八識是大海,而七浪境是風。 第八識能夠受熏,並且執持種子、五根、色身以及器世間,因此在生死過程中,第八識是最後離開身體,保存著我們所有的業力、習氣,但它是最先進入受精卵的。我們在三界六道裡輪迴不已,直到成佛以後,才能自由自在。 第三頌文是講第八識的果。修行到第八地「不動地」時,不會再有任何新的業力習氣加入第八識,但舊有的習氣還有待清淨。要一直修行到第十地金剛道的最後一心時,第八識的種子習氣才會完全清淨。第八識此刻立即轉為大圓境智,與此同時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第六識轉成妙觀察智,而第七識則轉成平等性智。第八識一旦清淨了,就好像無盡的光明,普照十方世界。 如果已經發心行菩薩道,就要懂唯識學,否則修了任何法門都沒意義,因為不曉得自己目前的狀況,也不曉得禪修到底是要修什麼、念佛是要念些什麼。掌握唯識學就等於掌握了人生、宇宙的道理,更重要的是了解整個心識作用以及修行過程。
研修金剛經讓你輕鬆過日子本書將金剛經的內容歸納成四個主題:空性、生活、工作與圓覺。空性:空性猶如活活潑潑的有機體,純淨又能展現各種生機,「有」的當體就是空,「空」能夠產生大用,研修金剛經就是讓你的生命獲得喜樂大用。生活:修行即生活,生活即修行,研修金剛經就是讓你的生命享有勝於擁有,令我們的生活更加圓滿、更加快樂。工作:工作不妨修行,在工作中覺醒,研修金剛經就是讓你在工作中悟道,工作,不僅僅是在賺錢以維持生活所需,同時也在讓我們的人生更有意義,讓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圓覺:不墮斷滅相,不墮於頑空的執著,空有不二、無住而生心,研修金剛經就是讓你從生活、工作中去圓滿覺悟。《金剛經》是《大般若經》中的一分,是大乘佛教流傳甚廣的一部經。本書將經的內容歸納成四個主題:空性、生活、工作與圓覺。第一章「金剛經與空性」:空性是《金剛經》的中心思想,也是大乘佛法的中心思想。佛所說的一切法包含體、相、用三部分。《金剛經》的體是空性;相是光明,教我們不要執著一切,分別一切;用是六度萬行,圓滿成佛。空性智慧是從因、道、果而安立的。因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道是「無所住而生其心,如是降伏其心」,也就是修行的過程;果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從此經出」。唯有建立正確的空性正見,我們才能夠成就一切善法;如果我們對空性有所誤解,就會生起惡法。只要能夠了知自己的心與心所面對的境皆是空性,我們就能夠無念、無相、無住。第二章「金剛經與生活」:修行要成功,就一定要將修行與生活打成一片,要將空性應用在日常生活中。《金剛經》提示我們:「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管面對任何情境,我們都不要分別,也不要住相;不分別故能客觀,不住相故可觀照三世與十方的因果對待關係。只要以空性智慧對待一切,我們當下就解脫了,同時能解決一切問題。第三章「金剛經與工作」:為了維持生計,我們一定要工作,要以空性智慧讓我們的工作更有意義。工作首先要知道生存之道、勝利之道,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如果是公司或組織的領導者,就要護念付囑人才,更要有氣度,才能功成而弗居,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因為成功不必在我,功力絕不唐捐。只要有一技在身,就勝過億萬財富。要完成一件工作,除了要具備六成就外,更要尊道貴德,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此外,更要不斷腦力激盪,以零極限的心態不斷創新,方可不被別人取代。第四章「金剛經與圓覺」:圓覺是圓滿覺悟,就是成佛,是人生的終極目標。修行過程,從發心、降心、住心至成佛,一定要掌握修行要旨,以法、戒為師,對三寶具深信心,才能「一念淨心,見佛多種善根」。我們要理事圓融,不斷求取進步,以臻無相、無功用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生的一切完全是操之在我。《金剛經》一再提醒我們:不要墮於斷滅相,不要墮於頑空的執著,所以要空有不二,無住而生心,才是積極的人生!《金剛經》是一兩千年前的作品,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一品。屬於大乘佛法,而大乘佛法是成佛之法,強調以空正見行菩薩道,超越以緣起見遺世出塵的解脫道。二千年前的作品,是否還能夠應用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我們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為什麼要讀一兩千年前的作品?一兩千年前的經典,真的可以對我們人生起到關鍵的作用嗎?我們試從四個主題來分析:第一個主題是「金剛經與空性」。空性是金剛經的中心思想,也是大乘佛法的中心思想,更是佛教的基本理論。第二個主題是「金剛經與生活」。研修經典,無非是爲了令我們的生活更加圓滿、更加快樂。第三個主題是「金剛經與工作」。一個人為了生活,一定要工作。然而,工作不僅僅是在賺錢以維持生活所需,同時也在讓我們的人生更有意義,讓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廣義而言,工作不只是職場上的工作,也包括我們家裡的一些工作,任何一個活動都可以是工作。《金剛經》是否可以指引我們如何工作?這是我們要探討的。第四個主題是「金剛經與圓覺」。圓覺就是圓滿覺悟,無上正等正覺。所謂佛就是一個「覺」字而已,覺是覺悟、覺察。佛陀覺悟人生宇宙的真理,覺察人生的煩惱、生死的苦痛,從而找出解脫生死苦痛、煩惱無明的方法,證得寂靜涅槃。《金剛經》非常長,我們把它歸納為四個主題:空性、生活、工作、圓覺。空性是根,是《金剛經》的中心思想;生活、工作是思想的應用。建立扎實的根、正確的根,就可以發展出正確圓滿的生活方式、成功如意的工作。所以第二個階段會談到《金剛經》與生活,第三個階段談到《金剛經》與工作。圓覺是終極的目標,思惟空性的理論是導歸於圓覺,生活和工作的實踐,會讓我們真正的圓覺。從生活、工作中去圓滿覺悟,那是現量的境界,亦即瑜伽現量的境界。
自己的生命,自己作主。在這多元空間裡,除了開悟證果的聖者,進入禪定的行者,絕大多數的生命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外靈干擾。即使一身沛然正氣的人,也會遭遇考驗。我們需要勇氣拒絕侵害,更需要正確的方法與力量來保護自己。為什麼會受外靈鬼怪干擾?與外靈打交道的人士不用付出代價嗎?你的神通是自身能力還是外靈入侵?到陰盛不淨處該如何保護自己?遇到外靈入侵時,應採取什麼措施?如何檢測新宅、新宿舍有沒有凶煞?自家祖靈的干擾應如何處理?為什麼離婚會受到外靈侵害?面對嬰靈,該如何取得雙贏?正確消除業障的方法?本書特色「不治已病治未病」。有病醫病,沒病養生。拒絕外靈干擾→去除外患正確靈性修持→杜絕內憂業障就像癌症一樣,從生至死,始終相隨。有人一輩子都不會發病,有人病纏一輩子,但有人病發了,卻治癒了。這代表,沒有絕症,也沒有宿命。魔鬼惡靈就像找碴的混混,只是一個非人,一個是人。也許你們結怨深重,也許你與他從無瓜葛,但就是碰上了。無論如何,總是需要無有副作用的解決方式。病草不除根,惡念吹又生。萬病皆由邪念生,邪念指的就是不正確的生命觀。在生理上有中醫說的「六邪」,而靈學上則有妖魔鬼怪,邪念則是吸引同類的向心源。而約翰.辛德勒博士表示,經醫學證明,76%的疾病都是由情緒引起。如此,我們更知道要從正念開始,搭配正確飲食、睡眠與運動。生命無價,靈性珍貴。人,註定要自我覺醒,我們不應該讓小疾大病,障礙我們通往幸福的路。
最動人的故事,最驚嘆的成就,都是用苦難粹練出來的。要剝開艱苦的殼,才能吃到甜美的果。只要認真走過,一定會有收穫。書中紀錄55個真人故事,有正面得以效法,有負面可以為鑑,一切是希望我們能從中學習智慧。范仲淹幼年喪父,成了繼父家口中的拖油瓶,即使難過,但他告訴他自己這些都不是他需要關注的,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清朝的閻敬銘面貌醜陋,為人恥笑,然而他苦讀為官,又做事有方,得同僚和百姓讚嘆,連慈禧太后也尊稱他為「丹翁」。強制汽機車保險的產生,肇因於交通事故肇事責任認定耗時費事,而且肇事者及受害者往往因為沒有投保,導致家中經濟陷入困境。但這項福利乃是一個失去兒子的柯媽媽所催生的,他究竟如何悲恨為力量?本書特色真人故事是最接近我們的借鏡,我們無助的時候,都會以為世界上最不幸是我。為什麼歹事總是發生在我們身上呢?有時我們會想知道是不是有人也是「同是天涯淪落人」,他們為什麼能超越困境呢?其實「忍」是通過困境的重要能力,在「熬」的過程中,忍住不崩潰、不做錯事是很需要理智的。你會發現能忍、努力和維持覺知是這些過來人共同的特質。
本經是談論佛性的根本經典,本書所摘譯的第十九卷至三十六卷,更是涅槃經論佛性的重心。其次,涅槃經實際上對佛教的基本教義,以大乘的觀點,作了全面的、全新的解釋。這是佛教由僧團走入大眾的理論基礎,透過本經對基本教義的全新詮釋,也讓讀者清楚見到大小乘的根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