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書中,作者林南說明社會連結與社會關係的使用在達成目標上的重要性。社會資本,或說經由社會連結與社會關係所取得的資源,(除了人力資本,或是個人與社會組織實際持有的資源以外)對於個人、社會團體、組織與社群的目標達成足極為重要的。本書將社會資本視為資本理論家族(古典與新古典理論)的一員,說明它的元素與命題,呈現研究的計畫、發現與議題,並且理論化它在個人行動與社會結構之間的不同互動時刻的重要性 (例如,原初團體、社會交換、組織、制度轉型與網際網路)。林南極具說服力地提出一個開創性的理論,有力的指出並且說明為何「你認識誰」以及「你知道什麼」將造成生活與社會中的差異。
什麼是全球化?為什麼全球化會引起如此激烈的辯論?全球化會創造一個更為失序的世界?我們又能加以馴服嗎?911事件之後,這些問題需要更新的詮釋,同時也極具緊迫性。 本書提供理解當代最為重要的智識性與政治爭辯的鑰匙。作者對於全球化的證據提出質疑,並且觸及全球的趨勢。治理、文化、經濟、不平等模式、以及全球道德的議題,皆透過全球化論辯中主要論點的正反意見加以討論。Held 與 McGrew藉由廣泛的全球化論辯,反省重要的政治生活議題,換句話說:誰來統治?依照誰的利益統治?達成誰的目標,以及透過什麼手段?他們以提出二十一世紀的嶄新政治議題作結─符合世界主義社會民主的全球協議。 本書對於那些對於全球化及其影響感到複雜、困惑或些許混亂的人士來說,是一本極為卓越的入門書。 哈頓(Will Hutton)「本書不僅詳述全球化的正方與反方論點,同時也完整指出這二十一世紀偉大工程的內涵─也就是進步性多邊主義的開展。」──《我們身處的國家與世界》(The State We're In and The World We're In)作者 赫茲(Noreena Hertz)「明白、簡潔、文筆流暢,本書絕對是所有想要理解或參與全球化論辯的人士不可不讀的著作。Held 與 McGrew不只界定許多急迫的重要議題,同時也對於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提供真實可行的洞見。」──《寧靜接管》(The Silence Takeover)作者 科歐漢(Robert O. Keohane)「對於當代全球化之論辯提供清晰、平衡、與簡潔的詮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
本書作者從各種不同的面向來探討社會人類學的許多議題,而且簡介某些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人類學家所從事的研究方法,並說明社會人類學對於當代世界的作用與貢獻。 除此之外,本書有許多精采的實例,不僅可以讓讀者耳目一新與擴展視野,而且也使得讀者有機會藉由社會人類學的研究態度與方法,來檢視自己所抱持的觀點或信念。 「放眼世界,立足台灣」,或許我們可以藉由社會人類學的知識,從我們所處的台灣社會開始,認識不同地方包羅萬象的習俗或觀點,以增進不同族群之間的瞭解。
儘管讀者可能從來沒想過購物的定義,但卻很少沒有購物的經驗,購物看稱最貼近生活的經驗之一。或許正因為購物這個議題太過於貼近生活,太過於接近世俗瑣事,因此向來不是學術殿堂的要角. 過去幾十年來,除了因應商業運作的需要,透過行銷角度做過探討之外,這方面的研究可謂寥寥可數,而社會學或相關研究領域中,也傾向透過較為抽象的「消費文化」作為研究議題,很少見到學者專門以「購物」為主題來進行研究。 但仔細想想,這熟悉而尋常的經驗中其實蘊含了極為豐富多樣的面貌,本書便為讀者詳細分析購物歷程中所經驗到的各種細節,探索購物可以行成何種經驗,以及行成該種經驗的種種原因。
「全球化」現象究竟是什麼?全球化世界長得什麼模樣?為何會有這種現象的發生?它對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彷彿著了魔,1990年代之後的媒體和學界全都感染了「全球化」熱潮,動輒在報導和文章中加諸「全球」字眼,然而「全球化」現象究竟是什麼?全球化世界長得什麼模樣?為何會有這種現象的發生?它對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趕流行的人們對這些問題並不十分清楚。 本書就在這股浪潮,簡要而清晰地勾勒全球化的概念及其發展圖像,透過《全球化》一書不僅能窺視全球化理論的雛形,更能瞭解全球化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三個面向的開展,將一個熱得發燙的詞彙置入溫涼的現實脈絡中,清醒而客觀地審視究竟什麼是全球化。